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多彩辽宁
多彩辽宁
  • 钱币上的中国(一):老工业基地的新生
     新华社沈阳11月18日电(记者程露、赵洪南、曹凯)在辽宁省沈阳金融博物馆,有一张人民币总能唤醒人们对过去的记忆:票面上的炼钢工人手持钢钎,面前是钢花四溅的炼钢炉。  8月6日,游客在沈阳金融博物馆展厅参观。新华社记者赵泳摄  沈阳金融博物馆研究室副主任刘磊说,这张炼钢工人五元券是上世纪60年代发行的,票面设计精美、颜色协调,在国际钱币界广受好评。  全世界每五个人当中就有一个人在用人民币。人民币作为国家名片,其图案设计反映了新中国70年来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变化。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百废待兴。被誉为“新中国钢铁工业摇篮”的鞍钢在新中国成立三个月之前已在辽宁省鞍山市举行了开工典礼。  由于长年战争和内乱,中国当年的钢产量只有15.8万吨,仅占世界钢产量的0.1%。  钢铁对一国工业发展至关重要,中国开始投资钢厂建设,钢铁工人的形象也出现在第三套人民币的票面上。  7月5日,工人在鞍钢集团鞍钢股份炼钢总厂炼钢四作业区进行生产工作。新华社记者潘昱龙摄  在鞍山,几乎每家每户都有钢铁工人。  王冬的父亲退休前是鞍钢一名炉钳工。王冬小时候常去父亲的单位,“那时他工作的地方灰很大,温度高,脚都不能在地面上落着,他们的鞋下面都要垫着木板才能干活。”  2004年,王冬成为鞍钢一员。他称自己是“为机器看病的人”。如今工厂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钢铁工人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不断改善。  “老一辈的钢铁工人需要的是勤俭、肯干,新时代的钢铁工人要有创新精神,不断掌握新的技术。”他说。  7月5日,工人在鞍钢集团鞍钢股份大型厂百米重轨生产线监控生产情况。新华社记者潘昱龙摄  70年来,鞍钢经历起起伏伏。最近的挑战来自2010年以后,国内钢铁行业遭遇前所未有的“寒冬”,鞍钢也一度连续5年亏损。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关停入不敷出的生产线、处置僵尸企业等举措,鞍钢2017年扭亏为盈。  1949年到2018年,鞍钢累计生产铁6.9亿吨、钢6.96亿吨,为新中国的工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鞍钢生产的高精尖钢材被广泛用于青藏铁路、国家体育场、港珠澳大桥等国家重点工程。  8月9日,鞍钢集团工人王冬在车间工作。新华社记者赵泳摄  东北是新中国第一批依靠重工业实现工业化的地区。近年来,由于资源枯竭、产能过剩及产业结构单一等问题,东北发展逐渐落后于沿海发达地区。  随着中国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追求高质量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正在努力培育新动能。  在距鞍钢100多公里的“机器人王国”里,人们正在研究如何把钱投入到养老领域,服务人类未来。  沈阳新松机器人医疗健康机器人事业部总经理李学威说:“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人们越来越有钱,对生活品质和健康有了更高的追求,智能化设备可以提供帮助。”  辽宁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在生产车间内调试机器人(2016年4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潘昱龙摄  3年前,李学威带领团队研究医疗健康机器人,去年推出了产品。用户可以用手机、平板电脑、语音操控看似普通的“单人床”,进行抬背、翻身等康复训练。  8月8日,沈阳新松机器人医疗健康机器人事业部总经理李学威(左一)正在和工人一起调试机器。新华社记者赵泳摄  目前,新松产品远销30余个国家和地区。新松也是中国创业板首批上市企业之一,拓宽了融资渠道,成长迅速,为东北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新松机器人工作人员在测试机械手臂(2014年10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潘昱龙摄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2019年版第五套人民币于8月30日发行并投入流通。炼钢工人五元券早已停止流通,中国工业也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东北老工业基地正不遗余力谋求转型,赢得新松这样的国内企业和外国投资者青睐。  2003年,德国汽车公司宝马集团在沈阳设立中德合资公司,不断发展成为宝马全球最大生产基地。2009年以来,宝马在沈阳累计投资约560亿元人民币。宝马集团去年宣布,将对华增资30亿欧元扩产沈阳工厂。  在沈阳华晨宝马大东工厂,工人在生产线上装配汽车(2018年5月24日)。新华社记者潘昱龙摄  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技术及生产高级副总裁沈翰宁对中国市场的增长潜力和未来发展充满信心。他说,去年全球每五辆宝马品牌汽车中有一辆产于沈阳。  从明年开始,宝马iX3纯电动车型将在沈阳生产并出口全世界。“它将开启我们的下一个发展篇章:在中国,为中国,为全世界。”沈翰宁说。  铁路能将华晨宝马铁西工厂内生产的整车产品直接运往大连,继而运往全国各地分拨中心。  作为中国东北主要航运中心,大连港每天处理2万多标准箱。美国的大豆、巴西的铁矿石、中东的原油漂洋过海来到大连港,中国东北生产的各种商品也通过大连港远销海外。  货物在流通,货币也在流动。中国以及中国的人民币正在全球化进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11/21
  • “双11”数据发布 盘锦大米鞍山南果梨丹东草莓热销
      本报讯记者刘大毅报道11月12日,阿里巴巴平台公布今年“双11”消费数据。我省消费者在阿里巴巴平台的全天交易总金额为76.3亿元,同比增长22%,交易额位居东北地区首位,全国第14位,辽宁商家对外销售额达10.3亿元。数据显示,在当日销售的辽宁产商品中,盘锦大米、鞍山南果梨和丹东草莓最受各地消费者欢迎。  从城市看,在阿里巴巴平台上,沈阳、大连、鞍山、营口和锦州分列全省交易额前五位,沈阳和大连两市的交易额分别为25.4亿元和19.1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8%和17%。  从消费者年龄分布看,在阿里巴巴平台上,80后和90后是主力消费人群,占比分别达34.4%和33.1%,70后占比为17.7%。数据则显示,在“银发经济”的带动下,今年辽宁中老年服装的销量快速上涨,涨幅较大。  最引人关注的是,辽宁00后以更谨慎的态度对待“双11”。阿里巴巴平台上00后的交易额占比仅为6.8%。许多00后向记者表示,他们在“双11”更倾向于少量的理性消费甚至不消费,因为从来不喜欢盲从,他们拥有更强的自制消费意识,不浪费才是他们的原则。许多00后表示,“双11”期间,他们除了愿意给自己买,也会盘算着给自己的父母添置一些物品。  从热卖的辽宁产品看,平台上卖得较好的辽宁产品分别是盘锦大米、鞍山南果梨、丹东草莓、大连糖心红薯和各类即食海产品。另外,家电数码类产品的销量在我省同样增长迅猛。华为、海尔、长虹、格兰仕等知名国产品牌尤其受到追捧。
    11/13
  • 进博会上辽宁企业达成296笔成交意向
    扩大“朋友圈”寻找新机遇进博会上我省企业达成296笔成交意向  11月10日,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闭幕。借助进博会这一国际平台,我省交易团“购物车”满满当当。据统计,我省组织采购企业与来自44个国家和地区的参展商达成296笔成交意向,沈阳、大连等市和省国资委举办了11场大型集中签约仪式,现场共达成成交意向40笔,采购产品涉及医药产品、医疗器械、食品及农产品、汽车、装备、钢铁深加工等重点领域。  省商务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与上届进博会相比,本届进博会我省参会采购商数量更多,结构更为优化,参会高校数量也有所增加。通过与先进企业的技术交流,大家了解到世界产业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和趋势。同时,还召开了辽宁交易团新闻发布会,举办了“辽宁—东北亚经贸合作说明会”,开展了一系列招商引资活动,通过积极发布省情信息,让世界认识辽宁、了解辽宁。  辽宁市场,世界机遇。开放融通的贸易盛宴上,我省主动面向世界,扩大进口,既满足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需求,也倒逼企业转型升级。“盛会给我们提供了学习、提升、接触世界的机会。”我省多家参会企业负责人表示,进博会这一平台集聚了全球精华,给了大家“一站式”看世界的机会,帮助大家节省了时间成本、选择成本。  不光进口有形商品,还进口无形服务。进博会上,鞍山市政府与国际知名咨询公司毕马威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辽宁开放大门越来越大,我们对本地企业有了一定了解,希望可以发挥专业优势,为鞍山市优化服务环境,加速产业聚集,推动区域投资发展贡献力量。”毕马威中国政府机构及公共事务主管合伙人赵奇说。  此外,本届进博会还首次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中华老字号”展区,中街1946和辽宁千山酒业集团有限公司作为我省企业代表参展,并吸引了大量观众前来购买商品。(记者李越唐佳丽)
    11/11
  • 前三季度,全省97.97%的新增市场主体来自民营经济
    前三季度,全省97.97%的新增市场主体来自民营经济营商环境不断优化规模数量持续增长  前三季度,全省新增民营经济市场主体52.2万户,占全省新增市场主体总数的97.97%;民间投资同比增长2.4%,占全省比重的67.5%;民营企业出口总额同比增长0.8%,占全省出口总额的38%;全省民营企业税收同比增长5.98%,占全部税收的43.97%;11家企业上榜2019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比去年增加5家……一系列数据表明,民营经济正在成为我省经济运行中的一大亮点、振兴发展的中坚力量。  年初以来,我省积极贯彻去年制定的民营经济发展23条举措,各地区各部门共出台相关政策文件44个,提出各类政策举措600多条。《辽宁省推进“最多跑一次”规定》、修订版《辽宁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等一系列“大礼包”接连发放,社会效应持续发酵。  与此同时,统筹推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工作体系也在不断完善。今年6月,我省促进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发展领导小组成立,形成了省(中)直34个成员单位齐抓共管、共同推进的工作格局。民营经济(中小企业)跨部门政策信息发布平台,使我省成为在全国率先实现跨部门政策信息及时推送和共享的省份。  企业负担持续减轻,成为市场活力增强的重要推手。前三季度,全省税收收入减少了1.8%,同比回落12.4个百分点。资本之翼也在助力民企飞得更高。年初以来,三方联动、加快覆盖三级再担保体系、制定纾困资金应急方案、搭建综合金融信息服务平台等有效措施,为企业引来金融活水。截至9月末,全省民营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2.6%。  发现好苗子、培育潜力股一直是我省发展民营经济的重要方式。前9个月,辽宁已实现11124户个转企、515户企业小升规,营业收入超过6700万元的计划规升巨企业达到260多户。截至目前,已有3000多项产品(技术)获评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产品(技术)认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100户。同时,我省推荐沈阳、大连、抚顺等8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打造特色载体,获得国家奖补资金近4亿元。  平台建设是服务民企工作的重中之重,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和公共服务示范平台认定工作,一直都被放在突出位置。截至目前,我省共有国家级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9家,省级60家,入驻中小微企业约4500户。  下一步,我省将继续加大企业培育力度,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加大清理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工作力度。积极推进电力市场化交易,降低企业用电成本。发挥试点示范作用,培育一批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产品和技术,打造一批居国内细分市场占有率前列的“单项冠军”。(记者孙大卫)
    11/08
  • 进博会上辽宁交易团现场密集签约
    本报讯特派上海记者唐佳丽李越报道11月6日,第二届进博会开幕第二日,辽宁交易团密集签约。截至记者发稿时,全团现场签约40项。当日,进博会展区2.2馆2号签约厅内十分忙碌,辽宁交易团与来自澳大利亚、日本、美国等国家的参展商在此举行10项集中签约仪式。上午,本钢集团与必和必拓签订总额为1.4亿美元的大宗原燃料进口协议,成为我省本届进博会的首个大单;下午,本钢集团与淡水河谷签订总额为1.6亿美元的大宗原燃料进口协议,成为辽宁团当日最大额度签约项目。除本钢集团外,鞍山、营口、辽阳等分团以及大连团还分别与参展商签订多项集中采购协议,采购商品涉及机械制造设备、数控卧式加工中心(机床)、原材料、医疗设备、保健品、食品及农产品等多个领域。鞍山分团当日签约项目较为集中,鞍山市相关负责人表示:“去年参加首届进博会,开阔了视野,锻炼了队伍。今年我们精心规划,参会人员的组成层次更为丰富,与外商搭建的沟通渠道也更畅通,相信本次集中签约,会为鞍山下一步招商引资、扩大开放带来更为有益的发展前景。”辽宁良好的发展势头,给前来签约的参展商留下深刻印象。日英物产株式会社代表吉村英二表示,本届进博会上与辽宁企业收获了合作成果,企业希望将这一成果保持下去,为辽宁消费者提供更多服务。据省商务厅介绍,预计今后几天,辽宁交易团的企业签约活动将持续进行。
    11/07
  • 体验穿越时空的味道 沈阳建成味觉博物馆
    游客在味觉博物馆里的味觉森林参观体验。新华社记者李宇佳摄新华社沈阳10月28日电(记者李宇佳丁非白)酸甜苦辣咸,五味杂陈,一座集各种味道,可看、可闻、可嗅、可听的味觉博物馆日前在沈阳正式开馆。这座仅有600平方米、以“味觉”为主题的博物馆共有三个展厅,分别是“味觉实验室”“味觉之路”“味觉艺廊”。与常规意义上的博物馆展品不同,味觉博物馆的展品更多的是通过各具特色的工艺装置,让参观者身临其境,在历史与现实的交互中,尝到、嗅到甚至听到味道。盐、糖与胡椒,家家灶台上离不开的普普通通的佐料,却是三种对人类味觉影响最大的味觉原料。在“味觉之路”展厅,可以看到糖的生产、运输、消费如何在全球贸易体系中占据一席之地。欧洲人要吃糖,但欧洲本土却不足以大量生产,于是他们在美洲殖民地上大肆开发甘蔗种植园,种植园缺少劳工,成千上万被贩运到美洲的非洲黑奴又成为重要劳动力,生产的糖、调料、果酱、果酒等又被运回欧洲销售。“贸易三角”就这样在大西洋上产生,世界上最早的全球贸易体系现出雏形。在沈阳市铁西区,由味精工厂改造而成的味觉博物馆。新华社记者李宇佳摄在博物馆里,还有许多“展品”让人大开眼界。植物也有“味觉”,植物的味觉感受器官多位于根部,可以“品尝”土壤。尝尽人间百味的人类也并非味觉最发达的生物,从味蕾数量上来说,人类味蕾数量仅比鸟类、肉食动物多,却低于草食动物,更远远低于鱼类。因此,鱼类是味觉最敏感的生物。味觉博物馆位于沈阳万科红梅文创园内,该文创园是在已经破产的红梅味精工厂的基础上,修旧如旧,进行保护和利用。红梅味精,曾经浸润了几代中国人的味蕾,留下无数美好的味觉记忆。“相对于视觉与听觉,味觉可以说是一种被低估的感受,我们希望从生理科学、人文历史、艺术审美等截然不同的视角来切入,找到‘味觉’在不同维度下的坐标点。如果观众在参观完后能够多少意识到,原来味觉是一个很有趣,对每个人、对历史都很重要的因子,那就是味觉博物馆存在的最大意义。”万科北方区域文创园产品经理林长崟说。游客在味觉博物馆里体验味觉人生声光互动装置。新华社记者李宇佳摄味觉不仅能“看”,还能“闻”和“听”。馆内的一角,几十棵白桦组成一片神奇室内森林,每棵树的树芯里,都植入了一种独特的东北植物的味道,比如冷杉、杜松、艾蒿、晚香玉等,参观者可以闻一闻这片黑土地上孕育出的树种、作物的味道。在味觉艺廊中的“味觉人生”部分,四个半圆筒声光互动装置分别代表了人生的酸、甜、苦、辣,每个装置里面都有几段精心挑选的电影配乐,参观者可以在里面随意穿梭、侧耳倾听,听一段旋律,想起一个故事,品尝一种滋味,感受百味人生。味蕾螺旋装置、味觉通路装置、味觉人生声光互动装置以及味觉森林等,在博物馆里,每一件“展品”都给观众带来独特的体验。
    11/05
  • 沈阳海关大宗资源性商品 平均验放时间压缩72%
    本报讯记者刘大毅报道今年前三季度,沈阳海关累计检验监管大宗资源性商品300余批,货值200多亿元,平均验放时间降至100小时左右,比以往压缩72%。去年10月,沈阳海关对进口铁矿等7类矿产品实施“先放后检”新举措。我省黑色、有色金属冶炼生产企业享受到大宗资源性商品快速通关的红利。据了解,沈阳海关积极推动进出口商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和快速反应体系建设,组织业务专家分析、研判进口大宗资源性商品风险信息,为作业现场实施检验监管提供决策建议。今年以来,沈阳海关共采集质量安全风险信息110条,检出不合格大宗资源性商品60余批,所查获的固体废物“洋垃圾”已全部依法退运出境。进口大宗资源性商品由于体量大、运输周期长,“缺斤短两”问题比较普遍。前三季度,沈阳海关共检出大宗商品短重货物82批,帮助企业挽回经济损失3100多万元。
    11/05
  • 辽宁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9.4%
    截至9月末,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9.4%促进金融回归本源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今年以来,我省金融系统针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民营小微企业等重点领域,努力扩大资金供给,拓宽融资渠道,完善融资增信服务,优化金融环境,服务实体经济。截至9月末,全省金融业税收同比增长2.7%,占服务业税收比重同比提升0.6个百分点;本外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9.4%,比年初新增3636亿元。  我省着力疏通金融进入实体经济的渠道,加大服务实体经济力度,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金融保证。举办“金融助振兴—辽宁行动”系列活动,推动我省与大型银行总部签订新一轮合作协议,扩大了相关机构对辽宁的金融支持;落实政银企双月座谈会机制,促进金融机构与企业面对面交流对接,拓宽了企业的融资渠道。  年初以来,我省不断强化多方联动配套的政策“组合拳”力度,使金融服务民营、小微企业的质量和效率都有了更大提升,服务深度和广度不断加深和拓展。出台《深化对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支持工作通知》等政策文件,综合运用再贷款再贴现工具、民营企业发债、差异化信贷服务、企业融资增信等举措,使金融机构对民营、小微企业的服务更加精准有力。  直接融资可促进企业资金的快速合理配置,提高使用效益。为大力发展直接融资,今年,我省出台《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企业上市发展的意见》,加大企业上市财政扶持力度,对在主板、中小板、创业板、科创板首发上市的企业给予最高1500万元补助。建立省上市后备企业库,发挥区域股权市场培育企业上市的作用,提升企业利用多层资本市场融资的能力。  良好的金融环境是金融市场发展的基础,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前三季度,我省依法从严、从快打击骗贷、恶意逃废债行为。指导鞍山、营口、沈阳等市搭建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平台,缓解融资信息不对称、信用信息不透明等问题。9月,出台《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优化金融环境的意见》,从营造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打造公平公正的金融司法环境、优化支持金融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创造优质高效的融资服务环境、维护安全稳定的金融运行环境等5个方面入手,着力构建健康顺畅、规范有序、富有辽宁特色的金融生态体系。  今年以来,全省金融运行平稳,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逐步增强,为全省经济“稳中有进”提供了有力支撑。数据显示,截至9月末,民营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2.6%,高于全部贷款增速2.6个百分点。全省上市公司境内市场融资90亿元,发行各类企业债券同比多增170亿元。辽宁股权交易中心新增挂牌及展示企业380户,总数达1981家。(记者唐佳丽张学军)
    11/04
  • “又见红山”见证辽宁有历史
    牛河梁神庙全景。(资料片)陶人形壶。(资料片)玉兽面形牌饰。(资料片)观众认真观赏。本报记者孙海涛摄“又见红山”精品文物展现场。本报记者孙海涛摄“又见红山”精品文物展展品。(资料片)本报记者侯永锋“又见红山”,一次红山文化精品文物的集中展示,见证“辽宁有历史”。走进辽宁省博物馆,畅享这道丰盛的文化大餐,连呼过瘾的不仅仅是普通观众。10月16日,“又见红山”精品文物展开展当日上午,致力于红山文化研究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国祥发了一条微信朋友圈:“‘又见红山’,又见中华五千年文明之源。”当天下午,“红山文化与中华文明起源研究学术研讨会”在沈阳如期举行。“红山文化作证,代表红山文化最高成就的牛河梁作证,中华五千年文明绝非虚言!”成为研讨会的主流声音。考古学家、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名誉院长郭大顺说:“牛河梁遗址规模宏大的坛庙冢遗址群,反映红山文化祭祀礼仪已经制度化,并且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中华五千年文明起源的象征,也是中华文化与文明连绵不断的实证。”这是结论。“红山文化晚期,红山文明最终形成,成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研讨会上,刘国祥阐述自己的观点。在这里,红山文化出土精品文物首次集中展示。在这里,红山文化考古学研究最新成果得以全面反映。更重要的是,正在辽宁省博物馆举行的“又见红山”精品文物展,把我们带回5000年前辽西地区的那块红土地,带到中华文明第一缕曙光出现的地方——牛河梁,让我们深入了解红山文化在中华文明起源研究领域的重要地位。牛河梁遗址,红山文化的中心,瞭望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窗口,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的精彩与厚重。破解牛河梁这本“无字天书”,让我们日益清晰地看到,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一样,辽河流域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探文明之源、寻民族之魂。“又见红山”,刷新我们对辽宁文化的认知,坚定辽河儿女的文化自信。文明源头的璀璨星光跨越时空,化为4300万辽宁人内心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必将照亮辽宁未来前行之路。1牛河梁满载中华文明记忆实证中华文明五千年“如果说整个中华文明发展史是一部交响曲,辽西的古文明则是它的序曲,比中原要早约1000年。”关于红山文化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地位,我国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曾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辽西发现的5000年前的祭坛、女神庙、积石冢群,不仅把中华古史研究从黄河流域扩展到燕山以北的西辽河流域,而且将中华文明史提前了1000多年。这一石破天惊的结论,和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辽西地区东山嘴祭坛和牛河梁坛庙冢相继被发现紧密相关。“红山文化是中国东北地区最著名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也是东北亚地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考古学文化,在中华五千年文明进程中占据特殊的地位。”如今,这一观点已成学界共识。然而,当辽西地区红山文化的考古新发现刚刚露头,有考古工作者认为中华文明起源问题找到了新线索,寻找“中华民族更早的老家”有了初步答案时,一场有关中华五千年文明起源的大讨论却就此展开。“当时不少学者对红山文化是否已进入文明时代,持有不同意见。”郭大顺的思绪回到了当年,“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由红山文化新发现提出的一系列新课题,一如既往地不断为中华文明起源研究注入新的活力,从而始终是这一课题研究中举足轻重的部分。”中华文明的源头在哪里?几千年来一直是个困扰国人的问题。早在西汉司马迁著《史记》时就感叹,“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进入近代,书写中华文明早期历史成为学人的自觉担当,他们不约而同地寄希望于新生的现代考古学。在他们看来,考古的过程,就是寻找一个民族共同记忆的过程。从上世纪30年代初开始,梁思永、李济、尹达……一代代学者将关注的目光投向“长城以北地带”,苦苦寻找“中华民族更早的老家”。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牛河梁遗址遇到考古工作者的洛阳铲时,那段不见任何文字记载的历史才跨越5000年进入我们的视野。根据牛河梁遗址出土的大批文物,苏秉琦先生推断,5000年以前,这里曾经存在过一个具有国家雏形的原始文明社会。他认为,“红山文化坛庙冢三种遗址的发现,代表了我国北方史前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平,它的出现让社会发展阶段向前跨进了一大步,从这里,可以看到中华文明的曙光。”“这一举足轻重的判断发出后,立即引起广泛重视。”郭大顺说,“此后30多年,各地同时期的相关重要考古发现不断出现,相互比较,红山文化的发展水平和考古资料的全面性仍处在前列。”在郭大顺看来,距今约5500年的牛河梁遗址,发现了同时期甚至整个史前时期唯一的女神庙,由众多坛冢组成的遗址群,形成有组合、成布局的有机整体,体现出红山文化的宗教信仰已具备完整体系,与建筑遗址配套的是规格甚高的人、龙、凤、龟等玉器和彩陶祭器,而普遍出现的中心大墓体现了社会结构初步出现以“一人独尊”为主要内容的等级分化,故牛河梁遗址是中华五千年文明起源的实证。从牛河梁遗址发现到今天,循着苏秉琦先生的认识路线,通过对考古新材料的认识与分析,考古工作者逐渐完善史前格局的建构,深化对红山文化和辽西地区文明化进程的认识。2018年5月,由国家支持的研究中国古代历史与文化的重大科研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结项。关于红山文化,学界较一致的认识是:红山文化不仅代表着中国北方地区史前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平,而且比中原地区更早跨入文明的门槛;在中华文明起源的过程中,以西辽河流域为中心的辽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2牛河梁展现中华文明起源独特道路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奠基“红山文化所展现的神权至上的文明起源道路,在中华大地具有普遍性,只是红山文化更为典型,发展更为充分而已。”所谓“直根系”,是指以牛河梁规模宏大的坛庙冢遗址群为中心的红山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象征,也是中华古文化“直根系”的实证。上世纪80年代,苏秉琦先生明确提出这一观点。“随着研究进一步深入,红山文化是中华古文化的‘直根系’这一观点完全经得起推敲。”郭大顺认为,在中华五千年文明起源过程中,神权发达的红山文化展现的中华文明起源道路具有普遍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源头,对后世产生过巨大影响。从东山嘴遗址的发现,到牛河梁遗址的多年发掘,考古工作者对红山文化遗址性质的认识经历了确认遗址有祭祀性质,以祖先为主要祭祀对象到祭祖已有主神与群神、远祖与近亲、个祖与共祖等多个层次与多种形式等三个阶段。在郭大顺看来,这与著名考古学家、哈佛大学张光直教授对中华文明起源道路与特点的论述相吻合,即红山人具有中国古代天、地、神、人分层的宇宙观,走的是以通神取得政治权力的文明发展道路。张光直曾提出,中华文明起源的道路具有与西方不同的特点,西方是以技术和贸易改造自然的“破裂性文明”,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明是通过人与神沟通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的“连续性文明”,“经过巫术进行天地人神的沟通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特征”。联系到红山文化所展现的文明起源道路,综合张光直等学者的观点,郭大顺判断,红山文化通神用的是玉器,仰韶文化虽然史前玉器不发达,但其代表器物彩陶具有巫者通神使用的“神器”性质。可见,仰韶文化也是神权发达的考古学文化,只是表现形式与红山文化有所不同;即使到了商代,青铜器更多用于祭祀和埋葬的现象,殷墟遗存和卜辞中所见王室大规模、多形式的祭祀活动等,也都是史前时期以通神取得政治权力方式的延续。中华文明起源道路有自己的特点,赤峰学院教授于建设认为,“由巫而王”“由祀而礼”可能正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明从氏族迈向文明和国家的独特之路。这不仅是红山文化,也是中华文明起源的路径,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在红山文化中,传承于后世的中华文化传统不是孤例,而是成系统的有机组合。牛河梁遗址发现与出土的大型祭坛、女神庙和积石冢群址,其布局和性质与北京的天坛、太庙和十三陵相似,证明5000多年前,这里存在着一个具有国家雏形的原始文明社会。在学者们看来,这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文化交汇推动红山文化“先行一步”兼收并蓄让红山文化脉动更强劲善于辨别、吸收、融合邻近文化的先进文化因素以充实和发展自身,这是红山文化在文明起源过程中先行一步的主要原因之一。一向被视为古文明边缘的长城以外、燕山以北,为何会有如此璀璨的古代文明?郭大顺认为,主要原因是“文化交汇”。早在东山嘴遗址被发现的1983年,苏秉琦先生就将西辽河流域古文化与中原和欧亚大陆的文化交流相联系,他说:“如果我们对这个问题能够给予理论说明,那将表明我们掌握了解开长城地带古代文化发展脉络的手段,并且找到了联结我国中原与欧亚大陆北部广大草原地区的中间环节。”在苏秉琦先生看来,源于华山脚下的仰韶文化的优生支系,即以成熟型玫瑰花图案彩陶为主要特征的庙底沟类型,沿太行山麓北上;源于辽西遍及燕山以北西辽河和大凌河流域的红山文化的一个支系,即以龙鳞纹图案彩陶为主要特征的红山文化类型,由大凌河源南下。这两个出自母体文化而比其他支系更有生命力的优生支系,一南一北各自向外延伸。红山文化庙、坛、冢就是两个支系文化相遇后迸发出的文明火花。“多元与交汇是中华文明起源进程的一大特征”,郭大顺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最关键的5000年前后,也是史前文化交汇最为频繁的时期,这集中体现为中原文化区、东南文化区和东北文化区三大文化考古区之间的交汇,对中华文明起源进程的影响也最大。此外,专家认为红山文化处处可见东西方碰撞出的火花。苏秉琦先生曾说,内蒙古自治区阿鲁科尔沁旗出土的红山文化彩陶罐,绘有来自中原的玫瑰花、来自中亚大陆的菱形方格纹和来自红山本土的龙纹等三种图案,“这是欧亚大陆汇合点迸发出的火花,这意味着五六千年以前,这里是西亚和东亚文化的交汇地带和熔炉。”郭大顺研究得出结论,红山文化时期的西辽河流域,正是沟通东西方的“彩陶之路”与环太平洋“玉石之路”的交会点,东西方文化因素在这里融合。辽宁省红山文化与中华文明协同创新中心主任、辽宁师范大学田广林教授则认为,早在五六千年以前的红山文化时期,欧亚大陆草原通道东西之间的交流往来就客观存在。中国北方长城地带相对开放的地理区位和世界东西、中国南北先进文化的交流汇合,正是红山文化于5000多年前在全国范围内领先一步,较早进入初级文明社会的先决条件。“在研究中华文明起源特别是五千年文明起源时,只要不自设禁锢,而是立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自身特点,立足于与中华传统的继承关系,立足于文化交汇的推动作用,就会对红山文化在中华文化和文明起源过程中的地位、作用有更深入的理解,谈中华五千年文明起源就会理直气壮,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自觉和发自内心的文化自信。”郭大顺说。本版资料片由辽宁省博物馆提供链接LIANJIE中华文明的形成有自己的特殊规律长期以来,有关文明或国家的定义主要由西方学术界制定,中国学者少有发言权。随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实施,项目专家组提出中华文明形成的标准应为国家的产生,它包括农业与手工业是否显著发展,是否出现明确的社会分工和阶层分化,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都邑以及其附属的大型公共设施是否出现等,为丰富世界文明起源研究的理论作出了中国学者的可贵探索和积极贡献。红山文化是中华大地上最早的原生型文明作为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苏秉琦先生为重建中国史前史孜孜以求,其主要贡献可概括为两个理论:一是以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理论为核心内容的“文化谱系论”;二是以“古文化、古城、古国”三阶段,“古国、方国、帝国”三部曲,“原生型、次生型、续生型”三模式为核心内容的中国文明起源、形成与发展道路理论。苏秉琦将红山文化界定为“中华大地上最早的原生型文明”,认为5000年前红山文化进入了发展的全盛阶段,像牛河梁遗址这样大面积的宗教活动场所的存在,显示当时的社会组织已经超过了氏族公社的水平,这就是中华文明最早的曙光。红山文化晚期红山文明最终形成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刘国祥提出,“在距今5300年到5000年的红山文化晚期晚段,以牛河梁遗址上层积石冢阶段的埋葬和祭祀遗存,以及(内蒙古自治区)兴隆沟、那斯台、哈民忙哈等不同规模的聚落遗存为代表,辽西地区进入初级文明社会。”“红山文明是在红山文化基础上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的高级阶段。”在其所著《红山文化研究》一书中,刘国祥进一步阐释,“红山文明有六个主要标志:一是遗址分布密集,人口迅猛增加,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手工业生产专业化加剧;二是等级制度确立,玉礼制系统形成,特权阶层出现,独尊一人式的王权确立;三是公共信仰和祭祀礼仪系统成熟;四是红山文明所揭示出的社会管理体系是神权和王权的统一;五是以种植粟、黍为主导的成熟的旱作农业体系和发达的渔猎经济传统助推了红山文明的诞生;六是科学和艺术成就超越以往。”
    11/01
  • 盖州举办首届苹果节
    10月31日,盖州市举办首届苹果节,吸引了全国各地的苹果经销商、果树产业专家、水果生产加工销售企业代表、农业合作社代表和农户代表近千人参加。活动中,来自全国各地的10名苹果产业权威专家对盖州苹果进行全面鉴定评估,对盖州市25个苹果主产区乡镇(街道)的参选苹果进行科学评判,评出盖州市首届苹果节金果王和银果王、“果后”奖。现场还开展了义卖活动,义卖款全部捐献给建档立卡贫困户。据介绍,盖州市果树产业历时百年,一直是盖州农业的支柱产业和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目前,盖州市苹果种植面积达31.5万亩,产量达31万吨。
    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