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多彩辽宁
多彩辽宁
  • 辽宁灯塔市:科技惠民助增收
    近日,辽阳灯塔市新特园区在发展绿色果蔬种植的同时,充分利用人才优势和基础设施优势,大力培育适合灯塔地区发展的优质种苗,园区采用标准化育苗,规模化管理。据了解,繁育的玉米苗子根须健壮成活率高,抗病性强,由于种植鲜食玉米种苗比直接播种玉米种子生长的要快,能为春茬玉米种植打下良好基础,同时也为广大种植户抢出农时和多增收打下了坚实基础,满足了周边农户的需求。
    05/24
  • 辽宁大连:麦浪飘香 生机盎然
    日前,在大连旅顺口区大口井村,大片绿油油的麦田长势良好,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据当地农民介绍,由于今年雨水充足,小麦现已拔节长穗。小麦拔节长穗。大片绿油油的麦田长势良好。农民喜笑颜开。(作者单位:大连新闻传媒集团)
    05/24
  • 辽宁凌海市:27.6万亩水稻插秧全面展开
    目前,凌海市27.6万亩水稻插秧工作全面展开。据不完全统计,全市每天有1000多台插秧机参加水稻插秧作业。预计,今年凌海市水稻耕种收割综合机械化水平将超过98.9%。据了解,今年,凌海市广泛推广机械化整地、水稻格式化软盘育苗机插秧、大棚育苗和一次性水稻深施肥等技术,辽盐、雨田、锦丰、田丰等水稻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100%。凌海市还组织农业技术人员深入到田间地头对农民进行整地播种、测土配方施肥、机械插秧等生产环节提供全程跟踪技术服务,并积极协调农户统一调配使用插秧机,把机械群体作业效能发挥到最大化,加快了插秧进度,预计全市27.6万亩水稻插秧作业将于5月30日前完成。(作者单位:凌海市融媒体中心)
    05/24
  • 辽宁省开展“国际博物馆日”宣传活动
      5月18日,2021年“国际博物馆日”,辽宁省主会场活动在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举行。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为“博物馆的未来:恢复与重塑”。辽宁省新晋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大连自然博物馆等7家单位被授牌。  活动现场还举办了“白山黑水间的红色印记”展览、“党建博物馆”VR体验活动,同时向社会公众发放宣传资料,普及文物知识和文物法律法规。  当日,全省各地采取展览、演示、讲座、送展下基层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活动,增强公众的文物保护意识,引导公众关注文物、热爱文物、保护文物,加深对历史文化的回忆,加大对文化传承的回应,吸引更多观众走进博物馆。  辽宁省博物馆开展了民间收藏免费咨询和公益讲座;沈阳故宫博物院进行了线上线下宣传和学术讲坛活动;张氏帅府博物馆举办了“云游大帅府”线上直播活动;旅顺博物馆的“筷子春秋·旅顺博物馆藏箸文物展”“久久为功·旅顺博物馆藏明清雕刻工艺展”同时开幕;大连博物馆举办了“邮说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展览等。
    05/21
  • 辽宁:一线青工续写大国工匠传奇
    中国工业博物馆里陈列的马恒昌(前左三)与工友们分析图纸的老照片。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王晨/摄走进位于沈阳市铁西区的中国工业博物馆,一幅巨大的名为《铁流凝变》的铜质浮雕映入眼帘,浮雕上方新中国第一包钢水倾泻而出,恢宏磅礴的气势象征着产业工人一往无前的精神。浮雕两侧的工人黑白照片墙及各式机床、钢制大门上的齿轮、扳手等图案记录着辽宁工人艰苦奋斗的故事和轨迹。从新中国第一台卧式锉床到第一台轮式拖拉机,从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第一艘万吨巨轮,到第一辆大功率内燃机车等大国重器,辽宁“共和国工业长子”荣光的背后是工人们挥洒的汗水和追求产业报国的不懈努力。老一辈精益求精、奋发有为的工匠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工人,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雨洗礼,薪火相传,在辽宁一线青工身上续写着新的传奇。——————————年纪轻轻挑起大梁走进通用技术集团沈机集团数控产业园区的装配车间,工人们聚精会神地忙着搬运零件,安装,调试精度……一台高达7米的龙门机床正在进行防护装配,等待验收。今年以来,沈机集团已与国内工程机械领域某龙头企业签下3900万元订单,与能源行业一家重点客户签下3300万元订单……今年一季度,沈机集团工业产值同比增长126%,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47%,新签合同同比增长203%。在近期举办的第十七届中国国际机床展览会上,沈机集团自主研发的5款高端五轴数控机床和1款高精密数控坐标镗床亮相,全部搭载自主研发的i5智能数控系统,体现了技术创新取得的丰硕成果。这些亮眼成果背后,是一线青年工人的辛苦付出。28岁的姚胜航是加工线加工中心的操作工,6年间,他从一名普通学徒成长为车间骨干,年纪轻轻就在重要项目中挑起大梁,自创一套加工方法被大力推广。他的偶像是工人劳模马恒昌。2015年夏天,姚胜航入厂不久,就在公司文化展板上看到“马恒昌小组”事迹,上面有马恒昌和毛主席握手的大照片,他被这个最早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全国劳模班组的先进事迹震撼了。“平凡的岗位也能干出不平凡的事业,马恒昌是中国工匠典范,我要成为像他那样的工匠。”姚胜航说。他所在的精加工班组主要加工主轴箱、床头箱等关键部件,对操作者的技术要求很高。看着在师傅的巧手下,刚刚还是毛坯的零部件瞬间被加工成型,他一心盼着自己能尽快上手操作机床。然而,跃跃欲试的姚胜航从师傅口中得知,普通学徒从熟悉设备到学习绘图和工艺,再到掌握编程至少需要3年时间。心里憋着股劲儿的姚胜航给自己定下了一年出徒的目标。从那时起,姚胜航一有时间就翻看机床说明书、刀具样本等机械加工方面的资料。一个月下来,师傅发现姚胜航进步很快,不仅对“发难”考问对答如流,实践操作也有板有眼。师傅一问才知道,原来姚胜航白天跟着自己学,下了班继续向夜班的师傅请教,几乎天天加班。师傅被他的勤奋感动了,把自己的“绝活”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姚胜航。又过了半年,姚胜航如愿出徒。一年后,凭借爱钻研的劲头,姚胜航结合实际经验总结出一套自己的加工方法。他针对各类加工设备和各种零件材质,对刀具的选择、进给的设置、参数的调整等关键环节进行逐项优化;同时按照先面后孔、先易后难、先低后高、先外后内的思路,改变加工顺序和走刀轨迹。他还重新编排加工程序,设定更为合理的进刀、退刀位置,既减少了对刀定位误差,又缩短了辅助时间。经过系列优化,姚胜航的加工方法在车间推广,加工效率提升20%,加工合格率达99%以上。2019年5月,姚胜航接到了国内首台超长行程高铁行业专用高速五轴加工中心的滑枕、导轨等5种关键零部件的加工任务。该机床行程62米,总长75.2米,其导轨平面度要求为0.01mm,可谓精度要求高,加工难度大。第一次加工这么大的零部件,姚胜航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转数多少合适?如何保证零部件在加工过程中不变形?重担面前,姚胜航下足了功夫,他认真分析部件图纸和工艺要求,反复推敲,从加工方法到刀具选用都琢磨出一套完整的加工方案。经过不断尝试,加工精度一点点向设计要求靠近。半个月时间,前后试切10余次,姚胜航终于啃下这块“硬骨头”。得知该产品成功下线的消息时,姚胜航非常自豪:“那一刻我切身感受到了工匠的意义。”90后工人专啃“硬骨头”在华晨宝马铁西新工厂总装物流车间工地现场,中建二局北方公司建设团队正在进行机电安装工作。这个由青年组成、平均年龄不到29岁的团队在去年获得了沈阳市青年五四奖章集体荣誉。“关键时刻必须顶得上!”34岁的总工程师陈会平说,工程涉及2327根钢柱,要用30万套高强螺栓固定。为了严格控制栓接精度,他带领技术团队连续奋战一个月,对346张蓝图进行深化设计,每天都要奋战18个小时以上。困了,就躺在办公室的折叠床上睡一会儿,经常不知不觉就是一个通宵。他也因此熬成了“熊猫眼”,头发白了许多,人瘦了11斤。最终,他们通过3D建模,螺栓“对号入座”,提高了拼装精度,提前16天实现主体钢结构封顶。完成任务回家的时候,妻子心疼地流下了眼泪,孩子也认不出他了。“混凝土浇筑前的两天我都没睡觉”,31岁的青年突击队长张立伟说,地下室外墙单层高度达到5米,是个难啃的“硬骨头”,熟悉现场施工工作的他在现场和工人一起浇筑,盯紧了现场每个细节,不知不觉,浑身都沾满了水泥浆,眼睛里布满了血丝,浇筑成功后顾不上换衣服终于睡了个安稳觉。其实,对他来说,这些经历都是家常便饭。一次,在沈阳一家医院抢建工程施工时,当天夜晚沈阳的温度将近零下20摄氏度,正常情况下早就停工了。但为了抢时间,只能24小时不停作业。病房建设需要安装许多管道,大都需要热熔连接,正常热熔安装一个只需要5分钟,但是在这种极寒天气下却需要半个小时。怎么办?张立伟脱下厚厚的棉大衣,为热熔焊接挡住寒风,终于保证了热熔质量,大大提高了施工速度,就这样,他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直到任务完成,他的手早已冻得僵硬。“当时我的手感觉已经不属于我了。”30岁的工程部经理王浩记得,在屋面机械间围堰时,需要大量的水泥,但是由于场地限制,无法使用大型机械,只能一桶桶先吊上屋顶,他再带头一桶桶拎……手套磨漏了,手上磨出血泡,也顾不得处理,最终提前完成了施工任务。筋疲力尽的他瘫软地坐在地上,嘴里念叨着“干不完我就不服”,回去的几百米都走不动了,只能让两个同事搀扶着回到宿舍……中铁九局七公司哈尔滨机场二通道项目工程师刘福德回忆,去年正值施工黄金季节,施工地遭遇台风,出现7-8级阵风,局部达9-10级。现场涉及多处高空作业,桥面的材料、机具都需要提前加固,吊离高处。作业面限制,大型机械无法作业,他就带领职工,肩扛手提,将所有物品转移到安全地点。他顶着大风,迎着瓢泼大雨,加固围挡,大雨中值夜班,严阵以待。大风过后,施工现场一片狼藉,暴雨已经把基坑灌满,两侧道路有随时塌陷的危险,过往人员车辆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施工专用电力被台风刮断正在抢修,没有电没法使用大功率水泵,基坑又被雨水浸泡时间长,大型机械无法靠近。他组织工人全力抢险,下基坑用水桶淘,雨水湿透了全身,裤腿沾满了黄泥,连续奋战十几个小时。在东北老工业基地这片热土上,这些一线工人立足岗位,艰苦奋斗的场景不断上演,老一辈工人敬业、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在他们身上生生不息。
    05/21
  • 辽宁清原满族自治县:家家户户忙春耕
    05/20
  • 辽宁康平县:花卉种植托起农民增收梦
    康平县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引导群众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不断优化产业布局,补齐发展短板,有力加快群众增收致富步伐。在西关屯乡罗家屯村的花卉大棚,一簇簇鲜花生长旺盛,争相吐艳。今年花卉大棚里有十多种花,共36万株,去年花卉大棚收入15万元。近年来,康平县西关屯乡积极鼓励和引导村民种植适宜当地的品种,把设施农业种植作为带动村民致富增收的重要抓手,按照“一村一品”“一村多品”原则,大力发展特色种植,通过产业化、特色化提高土地产出效益,壮大村集体经济,引领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05/20
  • 辽宁庄河市:加强环境管理 共创美丽乡村
    近日,在庄河市兰店乡元和村一处小广场,两名负责广场卫生工作的村民一人背着药壶打除草药,另一名村民则拿着锄头在树下除草。播撒药物。据了解,从2019年开始,元和村就着手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如今走进元和村,美景随处可见。迎客石、带有文化长廊的广场、宽敞的马路,每当华灯初上,村民们便三三两两来到广场,扭起大秧歌,跳起广场舞,休闲、娱乐。美好的环境离不开有效的管理,更离不开群众的参与和支持。据了解,从前的元和小公园是群众晨练和休闲的好去处,但小公园杂草丛生,影响美观。于是,元和村委会便组织住在附近的村民,前来对杂草进行铲除,为小公园添彩。清除杂草。“自从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以来,我们元和村的景色可以说是一天一个样。良好的环境需要每个元和人来维护,我们要把建好的美丽元和通过全体村民的努力发挥更大的作用,让元和村干部群众都能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美好生活。”元和村村委会工作人员说。
    05/20
  • 辽宁阜新:草原欢歌专场展演在沈阳举行
    展演现场。5月15日,由辽宁省文化演艺集团(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主办、辽宁省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的“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活动“草原欢歌专场展演”在沈阳举行。阜蒙县蒙古贞乌兰牧骑的马头琴音乐、短调民歌、好来宝等诸多非遗项目及传承人悉数登场,给观众打开一幅幅辽阔草原的美丽画卷,让人们真切感受到了马背民族的刚毅与坚强。本次展演在蒙古族原生态歌舞《吉祥家园》中拉开序幕,随后依次进行的男声独唱《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嘎达梅林》、男女对唱《敖包相会》、男女声二重唱《春天的芭蕾》《草原无限美》、笛子独奏《扬鞭催马运粮忙》等节目赢得阵阵掌声。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韩梅为观众演唱了短调民歌《西树梅林》,马头琴演奏家包玉明演奏了马头琴音乐《吉祥的祝福》。展演在一曲深情的《牧民歌唱共产党》中落下帷幕。
    05/19
  • 辽宁阜蒙县开展国际博物馆日宣传活动
    5月18日是第45个国际博物馆日。当天上午,阜蒙县文化体育旅游服务中心(民族博物馆)开展了“5·18国际博物馆日”宣传活动。围绕今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博物馆的未来:恢复与重塑”,阜蒙县博物馆在活动现场发放博物馆宣传册,摆放图文并茂的展板,向群众展示了丰富的文博知识。参观展板此次宣传共涉及11个县级烈士陵园、一个单独烈士墓、473名烈士。展出内容有烈士陵园简介及名录和生平事迹,即革命文物、纪念碑修建时间等。据了解,阜蒙县有7个烈士陵园被辽宁省审批为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
    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