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彩辽宁
- 大连广鹿岛上发现7000年前古人类文化遗存 有专家认为小珠山文化与红山文化同宗同源考古发现,7000多年前便有一群人在大连的广鹿岛上生活,被称为“小珠山文化”遗存。小珠山人在这里繁衍生息,延续着独特的海岛生活,一直到距今4100年前。这群与红山文化先民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史前人类,前期依靠渔猎生活,后来逐渐习惯了饲养家畜,并成为多种考古学文化北上传播的中转站。小珠山文化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复原的小珠山先民居住的房屋。与红山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论是从大连市内出发,还是从大连下辖的长海县出发,到达广鹿岛都需在海上航行一个多小时。万余年来,烟波浩渺、一望无际的大海成为阻隔大陆与海岛的天然屏障。尽管如此,距今7000多年前,一批先民来到远离陆地的广鹿岛及周边海岛上。——这些史前先民从哪里来?——他们依靠什么食物为生?——在中华文明演进过程中,这些海岛先民扮演了什么角色?随着采访不断深入,这些问题的答案逐渐清晰。大连长海县下辖多个乡镇,这些乡镇均位于海岛上。其中的广鹿岛镇由广鹿岛、瓜皮岛、格仙岛、洪子东岛、葫芦岛等岛礁组成。在长海县所辖的所有岛礁中,广鹿岛的面积最大。百年前,有人曾在广鹿岛上一座被称为小珠山的山下发现了史前人类生活的痕迹。1978年,辽宁省博物馆、旅顺博物馆和长海县博物馆曾对该遗址进行小规模的调查和试掘。20多年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大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又多次对该遗址进行考古调查和发掘。随着考古发掘不断深入,有关小珠山遗址和小珠山系列文化逐渐清晰起来。20世纪80年代初,研究人员首次将辽东半岛新石器时代文化划分为三期,即小珠山下层、中层和上层文化。但后来的研究则将“三期”变为“五期”,即:从距今7000年的小珠山第一期文化一直延续到距今4100年的小珠山第五期文化。分期调整的意义并不只是期数的增加,更重要的是对这群史前人类的研究变得更为细化。亿万年前,随着海平面上升,广鹿岛成为孤悬海中的一座海岛。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教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研究员徐昭峰介绍说,随着广鹿岛逐渐被海水隔离,原来可以通过陆路交通自由往来于广鹿岛和辽东半岛的动物群,被海水阻隔在了海岛上。那么,孤悬海中的广鹿岛上的先民是从哪里来的呢?徐昭峰认为,小珠山文化一期的先民主要来自距今8000年的辽西地区兴隆洼文化。兴隆洼文化是红山文化的源头,从这个角度来讲,小珠山文化与红山文化是同宗同源。徐昭峰认为,在兴隆洼文化晚期,以“之”字纹平底筒形罐为主的器物及文化,开始从辽西地区向辽东半岛及其以东地区输出。小珠山一期文化遗址出土的这类筒形罐就是“兴隆洼文化东传”的显著证据。除了这类筒形罐外,辽西文化向东延伸的佐证,还包括红山文化时期最为著名的积石冢。研究发现,红山文化之后,积石冢在辽西地区消失,但却在辽东半岛地区出现了,而且在时间上一直延续到东周时期。研究表明,辽东半岛地区的积石冢源于辽西地区的红山文化,其传播路线是自辽西向东,越过辽河折而南下,然后到达辽东半岛南端。对于小珠山先民来自辽西地区兴隆洼文化的说法,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世界考古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贾笑冰有自己的见解。贾笑冰曾连续多年在广鹿岛小珠山遗址一线进行发掘。他表示,小珠山一期文化属于大的东北亚筒形罐文化圈,但跟辽西的兴隆洼文化分属不同的考古学文化,也没有继承关系,因此说它源自兴隆洼文化不严谨。不过,小珠山文化的早期与辽西的赵宝沟文化(继兴隆洼文化后,西辽河流域的又一重要考古学文化)有过交流,所以,在这座海中孤岛上,可以看到西辽河流域先民生活用具的影子。赵宝沟文化对红山文化和小珠山文化都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因此,小珠山文化与红山文化存在相似性。从某个角度来说,二者是同宗同源也是对的。小珠山遗址出土的距今7000年的鹿纹石制品。狗是小珠山先民生活的助手4月末的广鹿岛镇塘洼村吴家屯安静、祥和,还没有进入春耕时的忙碌。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旁,曾经的小珠山遗址发掘现场目前已经恢复为耕地。长海县广鹿岛镇党委宣传委员、统战委员李永亮是土生土长的广鹿岛人,他指着不远处的小珠山告诉记者,发现遗址的这个吴家屯,正处于整座海岛的中心位置。不仅如此,这处遗址还依山傍水,足可见7000多年前,先民对居住地点的精心选择。7000多年前,选择在广鹿岛生活的先民们与同时期的陆地先民在饮食上有何不同呢?“存在着不同。”贾笑冰首先给出肯定答案。因为依海而生,小珠山先民将鱼类、贝壳类等水产资源一直作为主要食物来源。不过,在横跨3000年的漫长历史长河中,在小珠山文化自身的5个历史时期,先民们也有着各自的饮食习惯。小珠山一期至二期文化,这时候的先民主要靠狩猎来填饱肚子,捕食对象主要是各种鹿科动物。这时候的小珠山先民也家养动物,品种主要是狗,用来作为狩猎助手。这里有两个疑问:在与陆地隔绝的海岛上,各种鹿科动物怎么会出现在这里呢?与小珠山先民早期生活相伴的家狗,又是怎么出现在这里的呢?贾笑冰表示,8500年前,海平面上升形成了今天广鹿岛的格局。在缓慢的地形地貌演变中,大量的鹿科动物滞留在了这个树林茂密、食物充沛的海岛上。7000年前,小珠山先民登岛后,看到这些鹿科动物,就直接将其捕食充饥了。至于家狗,据分析,是先民登岛时携带上岛的。由此可见,小珠山人与狗的亲密程度。距今6500年至5300年的小珠山三期文化的先民,仍保持狩猎各种鹿科动物的生活习惯,不过,与此前相比,家畜饲养的动物名单中多了家猪,且家猪逐渐成为他们稳定而又重要的肉食来源。作为海中孤岛,家猪是怎么出现在广鹿岛上的呢?贾笑冰分析认为,由于小珠山遗址早期狩猎加剧,导致岛上包括鹿科动物在内的野生动物数量减少,因此,原有的狩猎生存已经出现危机,先民们不得不寻找其他方式代替,这是原因之一。另外,这一时期,位于山东的胶东半岛大汶口文化传播到辽东半岛并影响至广鹿岛,这些来自山东地区的先民在带来先进生产方式的同时,也将家猪和家猪饲养方式带到了岛上,这也直接促进了海岛上家猪饲养的兴起。随着家畜饲养技术的逐渐成熟,以及所狩猎动物数量的减少,距今5000年至4100年左右的小珠山文化第四期至第五期,家畜饲养方式在这座海岛上得到了长足发展。小珠山遗址出土的陶罐。在中华文明进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对于小珠山遗址,有人用“升起辽东半岛南端第一缕炊烟”这句既具象又生动的语句来形容。的确,在中华文明形成的过程中,小珠山遗址和小珠山系列文化占据着重要地位。“大连广鹿岛小珠山遗址是辽东半岛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发生地、发展地,是研究辽东半岛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标识地。”徐昭峰说。辽东半岛南端独特的地理区位使其考古学文化深受辽西、辽东半岛北部、辽东等地和山东海岱文化的影响,表现出文化的交汇、交融和文化的多元性。研究表明,辽东半岛南端的文化互动,东西路线是辽西—辽东—朝鲜半岛,俄罗斯远东地区—日本列岛;南北路线是胶东半岛—辽东半岛—东北腹地,或到达辽东半岛后向东传播。当然,这种交流也有逆向的,但均以辽东半岛为中心。徐昭峰表示,东北亚地区文化上的广泛交流,既有陆路交通,也有海路交通。以辽东半岛为中心的早期文化交流,在推动东北亚地区文明化进程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辽西区和山东海岱区先进的文化、发达的农业在辽东半岛碰撞、交汇,然后融合、发展,同时与东北亚地区的其他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影响,推动着本区域文化的共同繁荣发展,并形成具有一定共性的文化圈。正是这种远距离、大范围、全方位的东西、南北的深度文化交流,奠定了辽东半岛东北亚文化交流的枢纽地位。正因为辽东半岛小珠山系列文化占据了辽东半岛东北亚文化交流的枢纽地位,所以,它也是水稻向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传播的重要驿站。新石器时代初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了稻作农业,与此同时,稻作农业不断对外传播,其中一条主要路线就是“北上”,即直接进入现在的山东地区。大约距今5000年,水稻进入胶东半岛。紧接着,稻作农业跨海北上,传入辽东半岛。从已经发掘出土的考古遗存可以看出,稻作农业并没有止步于辽东半岛,而是进一步向东传播至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已经出土的考古发现证明,朝鲜半岛地区的稻作农业绝大部分出现在距今4000多年、相当于小珠山五期文化时期或更晚。此外,从旅顺王家村和吴家村的遗址中可以看到,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小珠山三期文化时期,伴随着胶东半岛文化的北上,小麦和大豆等农作物也传入辽东半岛。“小珠山五期文化是一种混合态的考古学文化,积石冢、玉石器、成组的陶礼器,生活模式的多样性,水陆并行的远距离交流等无不说明辽东半岛南端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进入到一个全新的时期,进行着属于辽东半岛地区的文明化进程,在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格局和文明起源模式研究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徐昭峰说。作者:朱忠鹤05/09
- 辽宁省科技馆:馆校合作赋能成长 少年智创引领未来4月26日,首届沈阳市铁西区启工二校金谷分校科创节启动暨馆校合作签约仪式在辽宁省科学技术馆成功举办。本次科创节活动以“馆校合作赋能成长少年智创引领未来”为主题,拉开了馆校合作深度融合的精彩大幕。科技馆和学校的教育融合是一种主流的教育模式,它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多元化和高质量的学习体验。第一,开拓学生的视野。辽宁省科技馆是国内一流的科普场馆,拥有大量先进的科技展品和科普资源。学生们可以通过参观、探究、观影等多种方式,对科学知识和技术原理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拓展自己的视野,增强基础科学素养。第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将科技馆的实践项目如科学实验、科学课程、研学活动等和学校的课程相结合,可以让学生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锻炼他们的动手和实践能力,从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三,进一步优化学校教育资源。科技馆和学校融合教育可以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优化。利用流动科普大篷车、流动科技馆等多种方式走进校园,为学校提供有益的教育资源补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未来,辽宁省科技馆将会继续拓宽馆校合作平台机制,让校本教育与科学教育加深融合,通过研学手册共建、课程体系共建等多种方式,激发教育资源的再发挥再利用再创造。使青少年在拓宽科学视野的同时,更加注重提升科学思维能力,为推动全省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夯实基础。05/09
- 辽宁省阜新市:“聚力新突破 振兴谱新篇”系列文化活动专场文艺演出精彩上演凝心聚力新时代,团结奋进新征程。5月5日晚,“聚力新突破振兴谱新篇”系列文化活动专场文艺演出在阜新市工人文化宫举行。本次演出由市委宣传部、市文旅广电局、市总工会主办,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群众艺术馆、市歌舞剧院承办。演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用文化助力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为全市大干三年、奋斗三年凝聚奋进力量,吹响前进号角,为奋力夺取新时代“辽沈战役”中“阜新战场”的全面胜利营造氛围、加油鼓劲。演出在舞蹈《鼓舞阜新》的铿锵旋律中拉开序幕,随后上演的15个节目形式多样、精彩纷呈。《厚道阜新》《相约阜新》《在细河等你》等一首首阜新原创歌曲,唱出了各行各业万众一心、聚力三年行动的信心和决心;音乐快板《攻坚有我“税务蓝”》、马头琴演奏《万马奔腾》、舞蹈《玦》等节目让观众感受到奋进的力量,彰显了文化自信;《祖国,我祝福你》《永远的牧歌》《酒歌》等节目将文艺演出推向高潮。本次演出还特邀广播剧《有事找彪哥》导演、辽宁广播电视台经典音乐广播总监晓君,辽宁广播电视台经典音乐广播主持人一凡以及阜新籍歌唱家、沈阳音乐学院副教授杨丽娜倾情演唱歌曲。演出在舞蹈《领航》的美好旋律中落下帷幕。整场演出地域特色突出、文化内涵丰富、艺术水准高超,激励全市干部群众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坚定发展信心和决心,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作者:刘超越朱学著05/08
- 第二届东北三省国际标准舞(体育舞蹈)公开赛在营口市圆满落幕2023中国·营口第二届东北三省国际标准舞(体育舞蹈)公开赛于日前在营口市圆满落幕。本次比赛是由营口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营口市文化旅游事业发展服务中心、营口市体育总会主办,营口市青少年宫、营口市体育舞蹈运动协会、辽宁文化艺术学校、沈阳市艺德舞蹈教育培训学校有限责任公司承办。来自北京、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全国各地的72支代表队3000余名优秀选手在营口市斗舞炫技。本次赛事设置职业组、甲组A组、少儿精英组、专业院校组等,在规模、规格,赛事品质上有了进一步提升。为保证赛事的公平公正,邀请了中国国际标准舞总会60多名国际级评审为本次比赛评分。本次赛事的举行,进一步丰富了基层群众的体育项目内容,增进了区域间的技术交流,发掘并培养更多青少年体育舞蹈人才,推动了营口市文化艺术事业发展。05/08
- 辽宁省阜新市:“五一”假期文旅市场异常火爆德力格尔草原风景区今年“五一”假期,阜新市文旅市场异常火爆。据统计,全市共接待游客99.65万人次,同比增长595.28%,旅游总收入4.89亿元,同比增长760.91%,全市景区接待游客数量达到去年同期的8倍。旺盛的“五一”文旅市场为阜新市描绘了一幅更充实、更丰富、更高质量的文商旅融合新图景,以一波旅游热浪推动阜新市站上文旅消费风口。此次“五一”假期是疫情政策调整后首个小长假,结合市委市政府提升经济活跃度的总体要求,阜新市以“春暖花开、文旅上新、请到阜新来”为主题在全省率先启动2023春季旅游活动,组织各县区文旅局相继推出《阜新文旅局长这样出圈》抖音短视频和《文旅局长说文旅》春季旅游推介短视频,第一时间掀起旅游市场回暖复苏热潮。同时,积极融入沈阳现代化都市旅游圈,通过“双向奔赴”激发市场,促进消费。“五一”期间,两县五区竞相推出独具特色的文旅促销活动。阜蒙县推出了“春润海棠花开锦绣”海棠山乌兰牧骑艺术演出暨美食节、“情满宝地福满泉”宝地温泉小镇周年钜惠等活动;彰武县推出“畅游德力格尔乐享生态旅居”第七届彰武旅游文化节暨漠上草原英雄会启动仪式、“赏湖光山色品沙泉鱼宴”“不夜豪德漠上草原”等活动;海州区推出“乡村四季春光美”海州区首届乡村摄影大赛、“盛世传承·相伴五一”第六届海州庙会等活动;细河区推出“自在如风‘筝’奇斗艳”黄家沟烧烤露营风筝节、“携春风做客带欢喜而归”御龙湾温泉民宿烧烤露营、“体验农耕时代品味无公害蔬菜”申博农庄采摘及农耕研学体验等活动;太平区推出2023春游福宇赏民俗风情、万人坑纪念馆“我与劳动者同框,劳动精神共传承”等活动;新邱区推出“邱上人家春日赏花”新邱区第四届文化旅游节系列活动;清河门区推出皮革展销会活动。全市四大板块、十七个场景,让游客从不同角度感受艺术魅力、体验乡野气息、乐享千年古泉、寻觅人间烟火。仅德力格尔草原风景区在“五一”期间,累计接待游客4.93万人,占全市开放景区游客接待量的40%,约是去年同期的95倍;景区收入约是去年同期的36倍,其他景区接待人数和收入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全市文旅市场消费热度和市场主体活跃度均大幅提升。作者:陈力华05/08
- 辽宁:乐享“五一”好时光“五一”小长假期间,全省文旅市场火爆,各地旅游指标强劲增长。摄影:王华大连俄罗斯风情街迎来大批游客。摄影:周广庆在丹东鸭绿江断桥上,如织的游客在拍照留念。摄影:田嘉在葫芦岛兴城古城的宁远驿站前,年轻人穿着汉服结伴游玩。05/06
- 辽宁省图书馆古籍展“圈粉”年轻人“五一”假期,热展中的“继往开来国韵书香——辽宁省图书馆古籍保护与传承特展”再度升温。据介绍,5天假期共有5.36万人次观展。5月1日9时,记者在省图古籍特展现场看到,展陈区通道上观众如织,摩肩接踵。长队中,更多的是年轻面孔。27岁的观众王晓平说:“观看古籍,我特别注重看旁边的解释,那些解释能帮助我们对古籍有更深的理解。一些重要内容,我都用手机一一拍下来。”来自上海的观众范异姗说,看到网上新闻,得知《聊斋志异》手稿的珍贵,就利用这个假期举家来沈阳看原件真容。听了讲解员的讲解,了解了这部古籍手稿的多舛命运,就觉得这趟千里之行超值了。“我为这个绝世孤本录了视频,感觉非常美,发到我的微信朋友圈,赢得一片叫好和点赞。”范异姗笑言。沈阳市民刘原征带着念初中的女儿来观展,他说。这次展览机会难得,古籍保存不易,一般很难见到,所以早早就把这次观展纳入了“五一”计划。看了这么多“镇馆之宝”,时光的浸润让清秀的字迹、紧凑的结构更是别有一番韵味。除了观展,他和女儿还参加了“线装书制作体验”活动,这给了父女俩一种全新的体验。结合古籍特展,省图推出了多项文化互动体验活动,以多元的、立体的阅读推广方式呈现丰富而厚重的展陈内容,吸引大批观众特别是年轻人来此参观。记者在“线装书制作体验”活动现场看到,裁纸、刷版、折页、压平、齐栏……体验的主角几乎都是青少年。记者了解到,古籍特展的观众既有当地市民,也有不少外地人。记者观察,青少年观众要多于中老年人。分析观展新现象、新特点,辽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王焯认为,这反映出人们对于高品质的文化生活越来越向往。古籍典藏作为珍贵的文化记忆,当下的观众,不仅是参观者、欣赏者,更是求知者、思考者。古籍特展通过鲜活的呈现方式,力求使每一位观众都能读、能看、能学、能娱。这让展览既能满足具有专业眼光的参观者和求知者的需求,又为传统文化爱好者、青少年这些普通观众提供沉浸式、代入感极强的参观体验,真正做到了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也正是“活”起来带动了“火”起来。“正是文化互动体验活动等让古籍特展圈粉无数年轻人,这也表明年轻人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日俱增。”王焯说。接下来,省图将继续开展盘纸、斗拱、脸谱等文化体验活动,举办历史文化专家学者论坛,悉心营造浓郁的观展氛围,让古籍特展热度不减。05/06
- “五一”期间 辽博半数观众来自省外 观展人数近6万创历史纪录展现清代在东北地区奠基发展的“清前历史展”、呈现辽宁地域文化的“何处寻琉璃:海城黄瓦窑荣达的历史与文物”展、探讨古籍数字化的主题活动……“五一”期间,省内各大博物馆、图书馆使出浑身解数,多家博物馆用精彩的展览和精心策划的活动吸引广大市民和游客,让大家在辽沈大地上度过了一个“文化味”满满的假期。据综合测算,“五一”假期,全省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累计接待游客112万人次,远超2019年同期。如今,博物馆已成游人重要打卡地。作为新中国建立的第一座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以馆藏精品多、文物有特色而著称。“五一”期间,前往辽博参观的总人数创下了近6万人的历史新纪录。4月29日小长假第一天,一大早,在辽博入口,预约参观的观众就已排起长龙。第二天,这一数字继续增长,突破了今年清明节期间辽博单日参观人数的最高纪录。统计数据显示,5月1日,是整个假期参观人数最多的一天,也是辽博历史上单日接待观众数量最多的一天,这天以单日游客数量13615人创下了历史新纪录。据悉,“五一”期间,辽博观众数量较2021年同比增长了138%。与往年不同,今年“五一”,省外游客到辽博参观的比例超过了总人数的一半。背着背包、拉着行李箱逛辽博成为假日的一道风景。据统计,在近6万人中,省外游客占到了50.47%,其中,来自吉林省的观众数量最多,占到14.34%,之后依次是黑龙江、北京、内蒙古自治区和河北省的游客。省内观众人数最多的是大连市,占到了18.81%;沈阳观众占到12.79%,占比位居第二位;之后依次是来自鞍山、营口、盘锦、锦州的观众。“五一”前推出的新展“何处寻琉璃:海城黄瓦窑荣达的历史与文物”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作为辽博联合地方博物馆推出的辽宁地域文化系列展的首展,“何处寻琉璃”多角度地呈现了清代盛京地区一处规模宏大的御用琉璃官窑的前世今生。“永福宫大脊”铭文脊筒、北镇庙前山门铭文垂兽……一件件精美华丽的琉璃瓦片,吸引不少观众驻足观看,并啧啧称奇,“太漂亮了。”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副主任、辽宁省博物馆馆长王筱雯说,“五一”期间,观众数量连续两天突破历史纪录,辽博的文创产品也受到了观众热捧。今年刚刚大学毕业的孙泽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虽然之前来过沈阳,但从没到辽博参观过。这一次,他是听同学推荐来到这里的。因为预约早,孙泽抢到了免费入场参观的名额。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逛完“古代辽宁”系列展的最后一个展厅,孙泽对辽宁厚重的地域历史文化竖起了大拇指。他说,通过接连参观几个展馆,他了解了辽宁历史的来龙去脉,近距离欣赏了很多之前在电视上亮过相的珍贵文物,他还买了一个红山文化玉熊龙挂件,“不虚此行。”针对辽博“五一”的火爆及其呈现出的新变化,辽宁大学商学院旅游系科研主任王海弘表示,这说明游客愿意去更远的目的地旅游,这也是辽博跨省观众数量大幅增加的原因。另外,从供给侧角度来看,博物馆将藏品、艺术、科技与旅游有机融合,并通过内容策划和场景营造、设计精美的文创产品,以及沉浸式多媒体互动和场景体验等多种方式提升效能,也是辽博此次“圈粉”无数的原因。而从需求侧角度分析,游客正在实现从追求“美丽风景”到“美好生活”的转变。要了解一座城市,更多人选择去这座城市的菜市场和博物馆,在菜市场里看烟火气,在博物馆看这座城市的历史与灵魂,博物馆正在成为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标和创意聚集地。05/06
- 35分钟!盘锦市非遗惊艳亮相央视4月30日,盘锦中尧七彩庄园内一片热闹景象,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景区国潮巡园游活动暨2023年盘锦非遗季启动仪式精彩上演。本次活动由辽宁省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盘锦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大洼区人民政府主办,盘锦市文化体育旅游发展促进中心、盘锦市文化馆、盘锦市艺术团、大洼区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大洼区王家街道办事处联合承办,本次活动以“推动非遗系统保护赋能盘锦乡村振兴”为主题。旨在扎实做好非遗的系统性保护,实践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创新做法。活动采取非遗展示、展演、体验、巡游等多种方式,进一步促进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以旅彰文让非遗“火”起来本次活动以盘锦中尧七彩庄园为主会场,集中展示了上口子高跷、田庄台龙舞、二界沟地秧歌、双台子民间秧歌等传统舞蹈非遗,共计35项非遗集体亮相参加展示活动,其中国家级非遗2项,省级非遗6项。现场,还展示了2023年盘锦市促进文化旅游消费三个“100”工程。带着地方特色的上口子高跷。身着汉服的表演者衣袂飘飘、身姿轻盈,或华丽儒雅,或端庄大气;舞蹈演员更是用扇子舞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之美,让人不由得沉浸在国风文化中。鼓舞、评剧、地域文化文艺作品等多种传统文化现场展示,让市民游客畅享传统文化盛宴。喜庆热闹的秧歌表演。据介绍,4月29日、5月1日,在红海滩国家风景廊道、盘锦鼎翔生态旅游度假区、盘锦江南风情园、盘锦金帛滩景区等,还开展了华服、田庄台龙舞全天游园活动。田庄台龙舞表演。“非遗+”做法让非遗焕发活力本次启动仪式现场,还为盘锦市市级非遗传承基地、第二批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颁牌授证,现场串联一场精彩的地域文化原创文艺演出。据介绍,盘锦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轴心,围绕非遗与旅游融合、非遗赋能乡村振兴、非遗传承人才培养、非遗传承基地创建、宣传推广五个主题,策划为期五个月的“2023年盘锦非遗季”系列活动,把非遗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此次启动仪式将引领我市非遗跨入系统性保护的新篇章。舞蹈《闯海》。值得关注的是,中央电视台驻辽记者团队专程来到现场,通过央视新闻客户端现场直播35分钟。盘锦市文化体育旅游发展促进中心副主任张明参与直播并进行推荐,向全国人民线上展示国潮,龙舞、狮舞、秧歌、高跷等非遗队伍游园盛况,让更多人了解田庄台非遗小吃、传统工艺美术非遗,强有力地推介了辽河口文化内涵。戏曲联唱《梨园春色》。本次活动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景区策划开展市民喜闻乐见、便于参与的非遗宣传展示体验活动,不仅发挥了非遗在乡村振兴、文明城市创建、文化消费提升等领域的积极作用,还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盘锦市将以本次启动仪式为契机,坚持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体现党对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重视、关心和关怀,通过实践“非遗+”的创新做法,激活非遗传承活力,进而增强市民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实现辽河口文化自强。作者:文/张营图/葛玉成05/05
- 辽宁盘锦百年福街:活力倍增点亮区块夜经济5月2日,百年福街夜市人流涌动4月30日,“五一”小长假第二天。夜幕刚刚垂下,盘锦百年福街人流涌动,璀璨灯光下,游人的激情正在点燃。铁板鱿鱼、香煎豆腐、老北京爆肚、地摊小龙虾、生蚝扇贝、芝士火鸡烤冷面……还没吃,看招牌上这些美食的名字、闻烧烤滋滋冒出的油香、听售卖亭劲爆的音乐、观手拿串串边吃边说笑的人流,足以让人垂涎和陶醉。盘锦百年福街夜市呈“丁”字形,南北是一排整齐的售卖亭,售卖的商品以烧烤小吃为主,每个售卖亭前都围拢着食客。店主或滋啦滋啦烤着串串,或娴熟地调制特色饮品……在“小胖鱿鱼”售卖亭,小胖师傅伴着欢快的音乐节奏一手翻舞鱿鱼串,一手拿勺往串串上泼料汁,动作娴熟、韵感十足,引得众人围观,纷纷点赞购买。小胖师傅夫妻二人已在百年福街经营好几年了。“只要能赚钱,累点也快乐!”妻子说,自从今年4月中旬夜市开启之后,夫妻俩白天穿串晚上卖,每天都能卖出100到200单,等到夏天生意会更好。正在人们玩兴正浓时,福街正中的舞台上响起了锣鼓声,盘锦民间艺术团体每天在这里上演舞蹈、戏曲等文艺节目,增加游客的视听乐趣。晚8时,福街点燃篝火,游人围拢过来,不管认识不认识,自发地手拉起手,享受这美好的夜晚。夜市“丁”字的东西部分,是“汽车后备厢文化”。现场数十辆汽车整齐排列,打开的后备厢作为展示架或货仓,销售商品。创意花束、饰品、小箱包、巧手艺人的手工制品等。虽然都是些“小玩意”,但是都很精致。化妆师王小鑫在这里经营两年了,她用毛线编织动植物、头饰、包包,如今她的“玩个毛线”品系已经有几百个品种,顾客也越来越多。今年,百年福街开创性地打造出“室内夜市”。5000多平方米的豪华、多功能室内夜市,满足不同季节、不同顾客的需求。据百年福街运营主管胡新悦介绍,室内夜市4月12日开业以来,与福街周边商户相映相辉,令区块夜生活活力倍增,受到了市内及周边许多城市游人的青睐。尤其小长假期间,仅福街室内夜市客流量每天达到2000到3000人次之多。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