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大美中国
大美中国
  • 西藏派墨农村公路秋色如画
    派墨公路沿线秋色(10月24日无人机拍摄)。正在修建的派墨农村公路起点位于西藏林芝市米林县派镇,将通往墨脱县解放大桥,公路沿线的深秋景色优美如画。新华社记者普布扎西摄
    10/28
  • 四川稻城:亚丁秋色美
    这是10月20日在亚丁景区内拍摄的央迈勇雪山。稻城亚丁景区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稻城县香格里拉镇。深秋时节,亚丁风景区内层林尽染、碧空澄澈、雪山巍峨,形成一幅美不胜收的画卷。新华社发(唐文豪摄)
    10/25
  • 红叶秋景
    10月23日无人机拍摄的沙河市柴关乡鸡冠山秋色。金秋时节,河北省沙河市柴关乡漫山遍野的红叶如火似霞,景色如画。新华社记者牟宇摄
    10/25
  • 第七届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闭幕
    人民网北京10月22日电(吴晓琴)10月22日,第七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在成都落下帷幕。来自86个国家的1100余个非遗项目、5600余名代表共襄盛会,呈现了一场有颜值、有价值、有力量、有影响的国际性文化盛会,为民众和各地游客奉献出一场汇聚世界非遗的文化盛宴。非遗节搭台,成都联通世界美国夏威夷呼啦舞、斐济传统民族歌舞……非遗节期间,国际展演活动聚集了来自21个国家的64支演出队伍,为游客与群众带来充满国际范儿的非遗展演。非遗节不仅是联通中国与世界的国际化展示平台,更是对话与交流平台。国际论坛吸引了64个国家1200余名代表共聚一堂商讨非遗热点话题。除了“非遗传承与旅游发展”高端国际论坛外,非遗节国际论坛首度开设平行论坛,就非遗在城市社区的传承、传统工艺促进乡村振兴、非遗动漫化的探索与应用等话题展开研讨。专业性与贴近性的话题吸引不少慕名前来的“自来水”团队和个人参会。汇聚了36个国家近90个非遗项目的国际传统手工艺展,凸显交流与互鉴,首次以“展中展”的方式,通过《新山海经》展览,展出了11名成都非遗传承人和8名法国手工艺者联手创作的非遗产品。第七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上,来自塞尔维亚的艺术家展示金属镶嵌非遗制作项目。人民网吴晓琴摄而毗邻国际传统手工艺展的中国民族乐器传统技艺竞技活动,让40个民族的89件民族乐器齐聚一堂,通过现场表演、核心部件制作和体验,让散落四方的中国民族乐器同台对话,展现民乐之美,吸引了不少国外嘉宾现场体验与交流。一门之外,来自四川16个市(州)、县(区)的200余盆经典川派盆景,尽力彰显中华传统艺术意蕴精髓。而崇州分会场的竹编国际竞技场上,来自巴基斯坦、波兰、法国、厄瓜多尔、印度等国的竹编手工艺人齐聚一堂。以竞技为名,非遗节为天南海北的非遗技艺和传承人提供了交流与互鉴的舞台,创新文化交流新模式。丹麦龙蛋剪纸与中国山东高密剪纸交相辉映,川剧高腔与苏格兰风笛同台演出,中外非遗保护专家、从业者共话非遗……在非遗节遇见世界,中外文化各美其美,美美与共。非遗节搭台,成都正成为展现世界非遗文化的“聚焦点”。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展现非遗力量紧扣国家战略,本届非遗节关注非遗在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中发挥的作用,首度举办非遗传承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成果展。第七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上,凉山彝族传统服饰展示。人民网吴晓琴摄四川凉山依托文旅部支持的唯品会驻四川凉山传统工艺工作站,发挥唯品会在电商领域的优势以及设计、推广等能力,带动300名彝族绣娘就业增收2000元至4000元不等;安徽实施“四扶一加强”文化扶贫计划,以故宫博物院驻安徽传统工艺工作站建设为契机,支持重点非遗项目开展文创研发和生产,带动近12万贫困户解决就业;成都市蒲江明月村以非遗为媒,打造以陶艺手工艺为主的文创项目集群和文化创客聚落的实践。2018年全村接待游客23万人次,文创及乡村旅游的总收入达到了1.08亿元……在非遗节上,来自全国各地非遗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实践成果和创新路径,让非遗从“被保护”走向现代新生,展现出文化的力量。推动成果转化,激发非遗“创造力”6天5510万——这是非遗节首度举办的中国非遗创意设计作品授权展交出的答卷。不同于以往以实物为主的非遗展览,中国非遗创意设计作品授权展聚焦非遗符号的授权和转化,邀请了53家IP版权方参展,拿出300多个IP授权元素展出洽谈,通过“时代共振、传统共生、合作共创和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四大主题展区,展现非遗跨界的成果。展览配套的“中国非遗创意设计作品授权展论坛”开创性地将“非遗作品授权”这一前瞻性探索落到实处,对非遗授权价值链进行清晰的阐述和界定,对推动无形文化遗产授权、文化资源向经济资源转化提供了范本,为非遗授权和成果转化探索出一条有效路径。经过6天的洽谈与对接,中国非遗创意设计作品授权展最终成功对接项目80余个,洽谈签约金额达到5510万元,有效推动非遗成果转化。而整个非遗节500余家参展单位现场销售额5000余万元,签约金额超1亿元,有效激发了非遗的“创造力”与“市场力”。以非遗之旅为载体推进文旅融合,是成都和非遗节激发非遗创造力的又一项探索。非遗节期间,全国非遗主题旅游线路征集活动正式启动,成都市正式发布10条“非遗之旅”线路和40个非遗项目体验基地,主动探索将非遗基因全面融入旅游,培育文旅融合新业态。非遗节期间,约有50万人次参与了40个非遗项目体验基地活动,有效带动了非遗项目产品销售、合作研发和周边乡村旅游经济。全域掀热潮,非遗节覆盖人群过亿武侯分会场展现曲艺、彭州分会场主打川剧、水井坊分会场推出沉浸式戏剧……非遗节期间,28个分会场活动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结合自身特色,展现非遗的特色之美。第七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彭州分会场-军乐镇白瓷。人民网吴晓琴摄为期七天的非遗节,是一场文化的盛会,更是一场人民的节日。非遗节主会场的留言板,成为游客和市民对非遗节的点赞台。“文化成就未来,遗产不容忘怀。”一位市民在留言板上如此写道。据统计,非遗节期间,主会场成都国际非遗博览园共有70万观众入场参观,28个分会场吸引了350万观众参与,社区实践及配套活动共有150万人次参加,线上覆盖人群达1.9亿人次。其中,以成都非遗推广大使李子柒引领的新浪微博非遗节相关话题点击量1.6亿人次,一直播、抖音、封面、看度等直播平台在线观看人数超3000万人次。
    10/23
  • 重识何尊:揭秘最早的“中国”
      何尊西周早期宝鸡市贾村镇征集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藏  何尊铭文  根据《周髀算经》“七衡六间图”改绘的斗柄指向与季节变化示意图  洛邑所在的豫州,处于九州(九宫格)之“中”,是对应天上“中宫”的“天下之中”。  历代地理指掌图禹贡九州山川之图  9月10日至12月17日,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举办“与天久长——周秦汉唐文化与艺术特展”。其中,最闪亮的明星展件,无疑是1963年发现于陕西宝鸡的“何尊”,这件非凡器物内部的底部,铸有铭文12行计122字,内容为记述成王继承武王遗志,在洛邑(今河南洛阳)营建东都成周之事,其中有“宅兹中或(國)”四字,意思就是在“中国”这个地方营建都城——这是已知最早出现的“中国”一词,所指乃今洛阳及其周边地区。  何尊铭文与《逸周书·度邑解》中的一段记载十分吻合。武王克商以后,仍存焦虑,通宵不眠,周公旦得到通报后赶过去问其故,武王说:我承天命灭商,却还没有定下都邑,那就意味着我还不能确定承受天命,怎么能安睡呢?武王对旦又说:如果要确定承受天命,平灭殷商,就必须依傍天室(上天的都邑),那里有上天的法令;依傍天室的地方在哪儿呢?不需要到远处去寻找,就是洛地;上天已经经过反复探求,一定会祐助我们,洛地距离上天的都邑不远,以后定都于兹,就把这里叫做度邑吧(参黄怀信《逸周书汇校集注》)。武王病逝后,“成王长,周公反政成王,北面就群臣之位。成王在丰,使召公复营洛邑,如武王之意。周公复卜申视,卒营筑,居九鼎焉。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史记·周本纪》)  营建洛邑,被武王视为“天命”的一部分,故成王继位后,便“使召公复营洛邑,如武王之意”。那么,一系列的问题来了——什么是“天”?什么是“天命”?为何要在洛邑营建都城,并称其为“中国”?“中国”的概念又是如何起源的?  先来看看,什么是“天”。我们都知道,中国古人的天地观,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那就是——“天圆地方”。那么天如何圆?地如何方?通常是令今人非常费解之处。事实上,古代天子的“天”,并不是我们头顶的这片天,而是只有到了晴朗的夜空,才能观测到的一个小小的圆形区域,这就是——北天极。上古时代,先民热衷亲近自然,仰首即见星空,人们在“观象授时”的过程中,自觉地遵循星宿的秩序,逐渐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以“天”为核心的人间秩序。天文观念在中国政治与文化史中占据着统治地位,又与王朝的兴衰更替直接相关。  “观象授时”系统的核心内容,是根据“北天极”和“北斗”的运行规律制定相应的人间制度与法则。北天极是终夜处在不断运动状态的所有漫天繁星中相对不动的点,因而理所当然地成为天象观测的总坐标。周天的星星和北斗,围绕着北天极,周而复始地运转,北斗和北天极之间的范围,被视为“中央”,即天中——这是一个亘古不变的天道规律,这种规律被中国早期先民转化为人间应该遵循的秩序,即——臣民就应该像周天的星星那样,有秩序地围绕在帝王周围,沿着各自的轨道运行,而不越轨。但极星的概念绝不等同于北天极:极星是一颗星,北天极是一个虚无的点,此即春秋以后老子所言的“无”,亦曰“道”,乃万物之源(谈晟广《星天之枢:基于艺术与考古的古史新证》)。极星及其拱极形的周边区域则逐渐成为象征天帝的活动范围,即所谓“帝之常居”——这也是很多拱极形图绘的象征性源头。  早期文献如《夏小正》《鹖冠子》《逸周书》等记载:“随斗杓所指建十二月”“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北斗在天穹中央旋转,犹如天帝乘车巡行天界,指示着天下的时间变化,汉代,“极”与“斗”的关系则演变为象征“天帝”与“帝车”的关系,正如司马迁《史记·天官书》所云:“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乡。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于斗。”也就是说,人间的一切秩序,诸如中国古人思想观念中极其重要的阴阳、四时、五行、节度,等等,都是根据星宿的运行规律制定的。人们根据斗柄在一年中的不同指向规律,可以确定四时寒暑的往来更迭,从而可建立较早的时间系统和后来的黄道二十八星宿坐标体系。出于观象授时的需要和识星的方便,先民逐渐将由恒星组成的各种不同形象的星群加以区分,于是形成了早期的星座。这些星座包含的星数不同,多者达几十颗,少者仅一颗。《史记·天官书》中记载的星座(星官)共有91个,包括500多颗恒星,这些星座为适应占星的需要,被赋予帝王、百官、人物、土地、建筑、器物、动植物等名称,形成天上与人间对应的以宫廷为中心的各种组织和星官分野,这表明,至少在司马迁之前,成熟的中国天文体系就已经基本形成。  回到西周初年,武王为何在克商大业完成之后,仍然焦虑得睡不着觉,认为自己一定要在营建洛邑之后,才算完成天命?“天命”,意即天道的意志,《书·盘庚上》曰:“先王有服,恪谨天命。”较早出现该词。武王所认为的“天命”,到底是什么?  近年发现的“清华简”《保训》篇,是极其重要的先秦文献,内容是商朝灭亡前的周文王五十年,文王临终前向太子发公布政治遗嘱的一篇实录体文字。篇中包含了三个与“中”有关的故事:其一,舜因为得到“中”而成一代圣君;其二,夏朝时,有易氏首领绵臣杀了商族首领王亥,王亥之子上甲微求祀于“河”,得到了“中”,微用“中”让有易氏服罪,并将“中”作为宝训传给子孙,其六世孙成汤以“中”而“受大(天)命”,完成灭夏建商大业;其三,商晚期,“文王受命”,也得到了“中”,志在灭商,然事未竟身将死,文王临终前将“中”作为政治遗产的宝训传达给太子发(即武王),希望他未来能凭借“天命”,继续完成使命——接受了文王在弥留之际授予的“中”,武王凭借“天命”,最终完成革“大国殷之命”的任务,开始了一个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的“赫赫宗周”的时代。在《保训》里,“中”体现了夏商周三代“天命观”的核心内容。  “清华简”《保训》里提到的“中”,所指到底是什么?学者众说纷纭,但有一点是确定的,那就是——“中”,就是武王所继承自文王的“天命”。不过,武王又为何将营建洛邑视为“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呢?如今,洛阳之南的登封告城镇观星台南侧,有传说中的“周公测影台”(有人认为是唐僧一行所立)。所谓“测影”,即通过观测太阳照在“表”(立柱,高八尺)落在“圭”(底座)上影子的长度,来判断节令,日影最长的那天为冬至,日影最短的那天为夏至,日影长短变化的等分点则为春分和秋分,日影长短变化的一个周期为一年。何尊铭文里的“中”,很可能原指用来测日影的圭表。关于周公营建洛邑,建中制礼,《周礼》开篇则记:“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惟王建国:建,立也。营邑于土中。《司徒职》曰:“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会也,阴阳之所和也,然则百物阜安,乃建王国焉。”辨方正位:辨,别也,《考工》曰:“匠人建国,水地以县,置槷以县,视以景。为规识日出之景与日入之景。昼参诸日中之景,夜考之极星,以正朝夕。”以为民极:极,中也。(均见《周礼注疏》)  洛阳区域被视为“地中”,背后隐含的是什么概念呢?这就可以用来解释所谓“天圆地方”、大地何以是方形这个问题了。我们都知道,上古中国,有“九州”的概念。在《尚书·禹贡》中,记载了传说中的大禹治水时将天下分为九个区域,即后来所说的九个州。“九州”在后世成为总括“天下”的一个代名词。在一些文献中,“九州”具体所指并不统一,如《尔雅·释地》《周礼·职方》和《吕氏春秋》等,虽各微有差别,但是九州的中心之州——豫州,却是不变的。  事实上,所谓“九州”,即把天下分成9个区域,形成了一个“九宫格”式的图形结构,实际反应的是“四方”(东、南、西、北)、“五方”(或“五宫”,东、南、西、北、中)和“八维”(东、南、西、北、西北、东北、东南、西南)等观念——洛邑所在的豫州,处于九州(九宫格)之“中”,是对应天上“中宫”的“天下之中”。《史记·封禅书》云:“昔三代(夏商周)之君,皆在河洛之间。”考古学上,河南省内的偃师二里头遗址,被许多学者认为是夏朝的都城;偃师商城和郑州商城,则可能分别各是商代早期某阶段的都城;河南北部的安阳,则是明确的商代晚期都城。洛阳所在的区域,被认为是与“天中”(天的中央)对应的“地中”(大地的中央),“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吕氏春秋·慎势》)。也就是说,只有在“天下之中”的洛邑接受“四方”诸侯的朝拜,才能形成像周天星星环绕北天极一样的同心圆的结构。  同心圆的结构,也正是周人“制礼作乐”的核心内容,即确立周王的政权由嫡长子继承制度:周王崩,嫡长子立,是为“大宗”,周王的嫡出次子和庶出子则封邦建国而为诸侯,“以藩屏周”,是为“小宗”;诸侯乃至卿大夫、士之阶层的“大宗”和“小宗”均以此类推。嫡庶之制的本质,就是通过对“大宗”和“小宗”的层层分封,最后形成以天子为圆心,由核心到外缘依次是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乃至庶民、工、商、奴隶的同心圆式宗法制度社会结构。《诗经·大雅·板》云:“价人维藩,大师维垣。大邦维屏,大宗维翰。怀德维宁,宗子维城。”这句诗的内涵,正清楚地说明了宗法制度的结构:诸侯之大邦作为第一层外圆,是卫守作为圆心的周王室王畿之地的屏障;从周王到士的各层“大宗”就是各层家、国的栋梁;从周王到诸侯、卿大夫等,都要为政有“德”,国家乃安宁;各层宗子就是维系各层家、国的城墙。作为最高级别大宗的宗子——周王,也就成为“天”之“元子”,即“天”的嫡长子,又所谓“天子”。《周颂·清庙之什·时迈》曰:“时迈其邦,昊天其子之,实序有周。”天帝将众多的诸侯邦国都看做是自己的儿子,不过,一切都要顺应天之嫡长子——周王的统治——也就是像周天的星星有秩序地环绕北天极运转一样。  所以,洛邑就是“中国”——体现了西周时期,周王作为天下共主的象征性意义,也是为何武王将营建洛邑视为其“天命”之组成部分的重要原因。文王在遗训中苦口婆心所传达给武王的“中”,乃至后来周公“制礼作乐”的核心动力,正是源自上古以来对于“正北天之中”的北天极之无上尊崇。而此观念,对后世产生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人在与“天”的共生中,最终归结为:人如何与“天”共处——即知“天命”、循“天道”。古代中国的王权社会,一个延续不断的传统就是,王朝对历法和天象的解释权进行绝对控制是至关重要的,由天授予统治者之“天命”仍然是一个王朝合法化所需的因素。这种由古代王权掌握的星占体系专据天象来预测人间的军国大事,诸如战争胜负、年成丰歉、水旱灾害、王位安危、国势盛衰等。作为至高无上的“天帝”之所居的天的“中央”北天极,由其衍生的“中”,便成为上古三代流转的“天命”之具体内容,制度的上层设计,包含了一切从天文到人文转变的人间秩序——天文历法、帝王之道、法律法规、礼仪制度、州国分野、处事原则、人文思想等方面。“中国”,也正是由“天下之中”的概念,慢慢扩展为后世的中国概念。  或许,正是因为我们的一切源于“天”——天道的运行规律,自然运行的规律,这就是为什么中华文化能够绵延至今而未曾断绝,且“与天久长”的秘密所在吧。
    10/22
  • 跟随400余文物探秘青海往事
    骑射形金饰片狼噬牛金牌饰金扣蚌壳羽觞东汉铜马玄武砚滴“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青海是丝绸之路南线(青海道)的重要途经地,也是连接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节点省份,历史文化遗迹丰富。正在首都博物馆展出的“山宗·水源·路之冲——‘一带一路’中的青海”,以农耕与游牧的大视角切入,由400余文物登场从源远流长、汉风羌道、吐谷浑国、吐蕃东进、海纳百川等方面讲述青海往事。距今约四千年的齐家文化,是目前青海最早的青铜文化,分布于黄河上游地区。双口提梁彩陶壶的双口间用宽弧形提梁连接,通体用黑彩绘折线纹,造型新颖,纹饰简洁。浑圆的壶身上,彩绘纹饰平均分布,表明古代匠人在绘纹前已计算好纹饰的大小和间距。等分圆周,表明他们已掌握朴素数学,尤其是几何学知识。继承了齐家文化的辛店文化,是羌人创造的相当于商、周时期的青铜文化。国内首次发现的彩陶靴,靴内中空,靴型简单又不失美观。彩陶靴展示古人已懂得采用兽皮的不同部位制作鞋帮和底,同时将摩擦原理应用于制靴工艺中,说明早在三千多年前的青铜时代,青藏高原的先民已经会制作和穿用具有高原地域特征,能防寒保暖的长筒靴。进入秦汉时期,匈奴崛起于北方草原,青海羌人和西域羌人成为匈奴进攻汉王朝的辅助力量。汉武帝时期,西汉“北却匈奴,西逐诸羌”。张骞两次奉汉武帝命令出使西域,打通了中原通往西域的通道,即后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使天山南北与中原大地首次连成整体。汉昭帝时,西汉设置金城郡,自此青海东部正式纳入中央管理的郡县体制。此后,青海羌中道成为连通东西的交通要道,谓之沙漠丝绸之路。历史的脚步继续前行。南北朝时期,在中国的青藏高原东北部,有一个割据政权名为吐谷浑,立国三百年,地跨三千里。“吐谷浑道”(“河南道”)因河西道堵塞而兴盛,成为沟通中亚、西亚与中原地区的必经之路。自公元4世纪以后至7世纪下半叶,吐谷浑部落成为青海这片土地的主角。吐蕃政权崛起后,逐渐向甘青地区扩张,于公元663年灭吐谷浑。此后,唐、吐蕃双方随即在青海地区展开了旷日持久的军事与政治角逐。唐蕃时期兴起一条连接中原与西藏、尼泊尔、印度的道路——唐蕃古道。青海成为这条中原与南亚间商贸之道、民族友好之道的必经之路。元朝之后,青海河湟地区呈现出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的格局。这一时期,茶马贸易兴起,青海的茶马古道成为连通中原与藏区茶马贸易的重要通道。相信那些印刻着历史印记的精美彩陶、肃穆庄严的金铜造像、意义非凡的纹饰与器物,总有一件能拨动你的心弦,让你前往一探远古秘闻。重点展品骑射形金饰片都兰出土的骑射形金饰片,制作新奇,表现出令人惊讶的手工业的发达程度,充分反映青海农牧交错、民族融合的特点。武士形象威猛,策马飞奔,满弓拉弦,头戴山形冠饰,两根辫子垂于脑后,八字须,大耳坠,窄袖对襟翻领连珠纹图案服饰,革带上佩带箭箙(箭袋)佩剑,脚着皮靴、马鞍、马镫、马具刻画清晰。东汉铜马《相马经》记载,千里马“龙颅突目,平脊大腹,肶(大腿)重有肉”。西宁出土的东汉铜马就符合这一特征。它方额突目,鼻直口阔,耳小竖直,粗颈宽背,四肢强劲,比例匀称,强壮矫健。机警敏捷的形象,使得人们不禁在它的面前停下脚步,驻足打Call。玄武砚滴砚滴,是一种文房器物,贮存砚水供磨墨之用。魏晋时期的铜铸玄武砚滴,龟蛇合体。龟首前伸,双目圆睁,口衔一浅腹小碗。长蛇曲卧龟背,蛇头曲伏在龟颈右侧,花纹呈点状分布于蛇身。龟腹中空,龟背中央有一管状孔直通龟腹,为注水口。这件器物设计精巧,融艺术性与实用性于一身,让人啧啧称奇。汉代狼噬牛金牌饰金牌是匈奴文化的典型之物,用于系挂,多以我国北方的动物为题材。作为本次展览中的流量担当,重365克的国宝级文物狼噬牛金牌饰,透雕出在茂密的灌木林里,狼偷袭牛的瞬间情景:浓密枝叶的掩映下,一头缓步穿行的牛,忽然被藏匿于枝叶后的一只狼噬咬住后腿,毫无防备的牛前腿弯曲,低首做挣扎状。整个画面表现出了狼的狡诈和牛的无奈。牌饰层次丰富,线条流动,是草原的生存法则和自然界弱肉强食的真实写照。金扣蚌壳羽觞“持觞劝侯嬴”,李白《侠客行》中的羽觞即耳杯,盛行于战国至魏晋时期。因两侧有半月形耳,如鸟之羽翼,故而得名。西宁出土的这件十六国时期金扣蚌壳羽觞,杯身由一整块蚌壳加工而成,口沿镶有金片,双耳也由金片制成。黄金与蚌壳之间连接紧密,可谓天衣无缝。黄金上还刻有细微纹饰,既能美化和装饰酒杯,也能起到防滑的作用。青海并不产蚌,这件长13.7厘米,宽10厘米的大蚌,想必应系从内地流传而来。
    10/22
  • 空军航空开放活动“第一现场”透射强国兴军新航迹
      10月19日,在庆祝人民空军成立70周年航空开放活动上,空军歼-20战机进行挂弹飞行展示。新华社发(万全摄)  10月18日,在庆祝人民空军成立70周年航空开放活动上,空军运-20飞机从新型地空导弹上空飞过。新华社发(解瑾摄)  10月19日,在庆祝人民空军成立70周年航空开放活动上,空军歼-20双机编队飞过新型雷达上空。新华社发(解瑾摄)
    10/21
  • 凝聚爱国主义的磅礴力量!——新中国成立70周年盛典启示录
    新华社记者盛世中华,国之大典。10月1日上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这是行进中的仪仗方队。新华社记者任珑摄铁甲雄师滚滚向前、排山倒海,受阅官兵步履铿锵、军威雄壮,游行群众群情振奋、喜悦自豪……10月1日,20余万军民以盛大的阅兵仪式和群众游行欢庆共和国70华诞,全球瞩目,喝彩不断。“气势恢弘、大度雍容,纲维有序、礼乐交融”——国庆70周年庆祝活动是国之大典,绽放出风雨兼程、砥砺奋进的璀璨光辉,激荡着不忘初心、团结拼搏的爱国情怀,凝聚起共建和平、奋斗追梦的磅礴力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庆祝活动是在第一个百年即将到来之际,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奋进的一次伟力凝聚;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上,全体中华儿女对共同理想所作的一次豪迈宣示;是在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形势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始终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并且愈发蓬勃、愈发健强的一次盛大亮相。”盛世盛典,启迪未来。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让我们高擎爱国主义伟大旗帜,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奋进力量!伟力凝聚——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近14亿中国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阔步向前,今日之中国如初所愿10月19日,秋日长空下,天安门城楼雄伟壮美。这是10月2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拍摄的国庆花坛。新华社发天安门广场上,标有“祝福祖国,1949-2019”的巨大花篮,引得无数游人拍照留念。来自山东的李先生谈起国庆当天盛况,仍难掩激动:“今天来到这里,就是想重温那一刻。伟大的祖国,让我们无比自豪!”诚如斯言,10月1日天安门前那壮阔一幕,早已深深镌刻在亿万国人心中,点燃华夏儿女澎湃的爱国热情。10月1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新华社记者岳月伟摄气势如虹的盛大阅兵,意气风发的群众游行,欢潮如海的联欢晚会……一系列催人振奋的庆祝活动,恰似打开一部70年奋进岁月凝成的华彩典籍。10万名群众、70组彩车组成的群众游行,就像流动的史诗,勾勒出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迈向强起来的奋进征程。无论是“阅兵首次借助仿真模拟系统”“气象全方位全天候加密观测系统”等诸多运用尖端科技的庆典保障服务,还是高铁、大飞机等国之重器的展示……这场庆典处处彰显着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到120元,到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到拥有世界上最完备的工业体系;从缺衣少食到即将实现全面小康,告别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今日之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10月1日上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新华社记者曹灿摄庞大的机群掠过天安门上空,划出祝福共和国70华诞的美丽彩带,也留下跨越70年的时代剪影。《西班牙日报》网站文章如此赞叹:与过去相比,今天的中国国庆阅兵已是天壤之别!2019年国庆阅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首次国庆阅兵,也是共和国武装力量改革重塑后的首次整体亮相,受阅装备全部为中国制造,40%为首次亮相。南昌起义总指挥贺龙元帅的女儿贺晓明动情地说:“看到新时代人民军队的威武雄壮,想起共和国70年的非凡历程,就忍不住热泪盈眶。”“盛大的典礼其实也是对70年成就的一次总体检阅。”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人民艺术家”王蒙深信,“新中国的命运也是我的命运。新中国的成立、发展、建设是我一生的经历,也是我创作的主题。”有过多少奋斗拼搏,就有多少豪情激荡。千里奔涌,万壑归流。今日之中国,正不断汇聚起澎湃的伟力。这伟力,源自中国共产党坚强有力的领导。阅兵式中,一个细节意味深长:习近平驱车行进至受阅部队最前方的党旗、国旗、军旗前,面向旗帜行注目礼。阅兵式上,《人民军队忠于党》乐曲排在了阅兵式正式演奏音乐的第一首。群众游行时,一首歌曲万众齐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党委副书记金民卿认为,这次盛大的庆祝活动有力彰显了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优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关键是要依靠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才能有这么强大的组织力”。党兴国兴,党强国强。无论是在民族危亡之际找寻光明之路,还是领导人民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无论是改革出发前的举旗定向,还是迈进新时代的稳舵领航……始终拥有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号”巨轮才能乘风破浪、行稳致远。这伟力,源自人民作为国家主人翁所迸发出的无穷干劲。“中国人的日子好不好,你去看群众脸上掩饰不住的笑容,那就是最好的回答!”中国兵器工业集团首席技师戎鹏强由衷感慨。攻关不止的科研人员,加班加点的工薪族,挥汗如雨的农民工,不辞辛劳的快递小哥……参加群众游行的人们,共同绘就亿万中国人民当家作主豪情万丈、奋发有为的宏阔图景。10月1日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联欢活动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新华社记者兰红光摄千人交响乐团和千人合唱团联袂献艺,气势恢宏的大规模“快闪”合唱,“人民万岁”的礼花夜空璀璨绽放……10月1日晚的联欢活动美轮美奂、令人赞叹。10月1日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联欢活动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新华社发(任超摄)“这是一场行云流水、酣畅淋漓的艺术盛宴!这是伟大的人民群众创造的伟大奇迹!”谈及筹备近一年的国庆广场大联欢,总导演张艺谋感叹道:大部分演员都是各行各业的普通群众,在天安门广场“嗨”起来,真切表达幸福感和获得感,礼赞新中国、讴歌新时代。这伟力,源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探索、开创、发展中越走越宽广。宽阔的长安街上,历史的车轮滚滚而过,承载着一个国家的兴衰荣辱,也标记着踏平坎坷成大道、砥砺奋进永向前的伟大征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长期实践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辛向阳说。
    10/21
  • 福州:金秋时节 风光如画
      10月17日,一只池鹭在福州西湖公园荷花池里觅食。  金秋时节,在福建福州,大地如同打翻了调色盘,如同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小动物们自由自在、嬉戏觅食,更增添了诗情画意。新华社记者魏培全摄  10月17日,一只池鹭在福州西湖公园荷花池里觅食。新华社记者魏培全摄  10月17日,两只黑天鹅在福州花海公园里一边悠闲打理羽毛,一边在水中觅食。新华社记者魏培全摄  10月17日,在福州西湖公园,一只翠鸟捕到泥鳅。新华社记者魏培全摄
    10/18
  • 风雪川藏线
      10月17日,在川藏线高尔寺山至理塘路段,部分游客在一个路边观景台附近拍照留念。当日,一场夜雪后,川藏线高尔寺山至理塘路段披上了一层银装。雪山、牦牛、云朵、松林,带来了浓浓的雪域风情。新华社记者王迪摄  10月17日,在川藏线高尔寺山至理塘路段,一辆大巴车在蜿蜒的道路上行驶。当日,一场夜雪后,川藏线高尔寺山至理塘路段披上了一层银装。雪山、牦牛、云朵、松林,带来了浓浓的雪域风情。新华社记者王迪摄  这是10月17日拍摄的川藏线四川理塘境内路段一侧的草坡。当日,一场夜雪后,川藏线高尔寺山至理塘路段披上了一层银装。雪山、牦牛、云朵、松林,带来了浓浓的雪域风情。新华社记者王迪摄  10月17日,在川藏线高尔寺山至理塘路段,成队的车辆通过一段山路。当日,一场夜雪后,川藏线高尔寺山至理塘路段披上了一层银装。雪山、牦牛、云朵、松林,带来了浓浓的雪域风情。新华社记者王迪摄  10月17日,在川藏线高尔寺山至理塘路段,成队的车辆停在观景台附近。当日,一场夜雪后,川藏线高尔寺山至理塘路段披上了一层银装。雪山、牦牛、云朵、松林,带来了浓浓的雪域风情。新华社记者王迪摄  这是10月17日拍摄的川藏线四川理塘境内路段一侧的草坡。当日,一场夜雪后,川藏线高尔寺山至理塘路段披上了一层银装。雪山、牦牛、云朵、松林,带来了浓浓的雪域风情。新华社记者王迪摄  这是10月17日拍摄的川藏线四川理塘境内路段沿途风光。当日,一场夜雪后,川藏线高尔寺山至理塘路段披上了一层银装。雪山、牦牛、云朵、松林,带来了浓浓的雪域风情。新华社记者王迪摄
    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