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开放丹东
开放丹东
从“轻纺明星城”到百亿产业集群
  • 发布日期:2025-11-14 8:21:23
  • 消息来源:辽宁工人报刊社

      丹东,这座镶嵌在鸭绿江畔的城市,拥有“全国轻工业明星城市”的美誉。作为我国北方最大的丝绸生产基地,这里构建起涵盖化纤、棉、毛、丝绸等生产门类,贯穿棉纺、织造、印染、服装生产的完整产业链。

      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产品结构单一、设备迭代缓慢等问题接踵而至,这座“轻纺明星城”一度陷入发展瓶颈。如今,历经10余年转型攻坚,丹东纺织服装产业破局重生,规模以上企业达86户,跻身百亿产业集群行列,书写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篇章。

破局之路:借势而上激活产业新机

11月3日,新东方智衣(丹东)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东方智衣”)的数字化车间里,智能吊挂系统载着不同品牌的服装半成品有序流转。工人轻按按钮,制品便精准输送至下一工序,生产线数据实时汇聚云端,产线状态、工位效率、工资核算全流程自动化运转。“从跟着订单做代工,到如今自主运营国际品牌,丹东的产业沃土给了企业成长的底气。”负责人邓飞雄的话语里,满是老纺织人的感慨。

作为改革开放后首批来丹东的创业者,邓飞雄见证了这座城市纺织产业的发展历程。随着中国加入WTO,丹东顺势成为出境加工业务试点城市、全国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国际大品牌代工订单持续涌入。彼时,厂区门口运面料的货车排起长队,周边餐馆人声鼎沸,纺织行业迎来久违的热闹景象。本地纺织服装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最多时达近千家。但单纯代工的短板很快显现:利润微薄、受订单波动影响大,订单断档时,上百台机器闲置,工人无活可干。重振“轻纺明星城”雄风,推动产业向更高层次迈进,成为丹东的必然选择。市政府出台资金扶持、厂房租金减免、贷款贴息等系列优惠政策,为产业转型注入政策暖流。

升级突围:多维发力筑牢产业根基

转型的核心在创新,升级的关键在实干。2019年,丹东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辽东学院与新东方智衣三方携手,共建丹东运动户外纺织服装产业示范区公共服务平台,引入印花新工艺,为产业升级提供技术支撑。同年,新东方智衣拿下某知名品牌亚洲全链路经营权,实现从生产到销售的自主运营,成为丹东首家获国际品牌全链路授权的服装企业。“以前是别人定方向,现在是我们掌舵盘,这才是真正的转型。”邓飞雄的话,道出了众多企业的转型心声。

“要摆脱代工依赖,就得形成集群效应。”丹东市纺织服装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为扩大产业影响力,2019年底,丹东组织10家企业入驻上海时尚产业园,主动推介品牌、拓宽市场渠道,让丹东纺织服装走出辽宁、对接全国。

在产业升级的道路上,丹东的创新举措持续加码。2021年“百企百亿技改行动”正式启动,百家企业冲刺百亿元技术改造目标。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设立专项基金,对数字化改造企业给予设备购置补贴,引导企业向智能化转型。市纺织服装协会每月组织产学研对接会,邀请辽东学院教授走进车间,把技术指导送到生产一线。2023年,辽东学院与新东方智衣共建“斯凯奇设计中心”,师生优秀插画直接转化为服装图案,5名学生的设计被采纳,其中一款卫衣在欧洲销量达3万件。

借助产学研合作优势,企业加快自主创新步伐。新东方智衣根据丹东匹克球运动群众基础好的实际,推出匹克球运动服自主品牌。如今,丹东已汇聚一批规模大、科研强、设备先进的骨干企业,与众多知名品牌建立深度合作,构建起涵盖纤维制造、纺织加工、创意设计、服装生产、贸易流通的完整产业链,产业综合竞争力持续增强。

核心优势:特色资源擦亮产业名片

在丹东纺织服装产业的转型版图中,柞蚕资源具有核心竞争力。作为“中国柞蚕之乡”,丹东年产优质柞蚕茧超3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60%左右,这份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为产业差异化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在凤城市瑞沃尔制衣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柞蚕丝经梳理、织造等工序,被制成质感细腻的围巾、家居服和衬衣。“过去做代工,现在主打自主品牌。”据企业负责人介绍,柞蚕丝面料天然环保,契合当下消费趋势,近两年自主品牌销售额大幅增长。在第五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上,该公司的柞蚕丝产品备受青睐,一举签下800万元的合同。

从依赖代工到自主品牌崛起,从单一生产到全产业链布局,从传统制造到智能升级,丹东纺织服装产业在转型中实现质变。“十四五”期间,以柞蚕丝绸为代表的丹东纺织服装产业完成量级突破,跻身百亿产业集群行列,“轻纺明星城”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丹东纺织服装产业正以更开放的姿态、更坚实的根基,朝着品牌化、集群化、高端化方向稳步迈进。未来,这片产业沃土将持续释放创新活力,让“中国运动户外服装名城”“中国柞蚕之乡”的名片更加响亮,为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贡献丹东纺织力量。

 记者:康晓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