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开放丹东
开放丹东
产学研协作结硕果
  • 发布日期:2025-11-10 20:04:49
  • 消息来源:丹东市融媒体中心

在我市的企业与高校院所之间,一条无形的纽带正变得越来越紧密:企业“出题”、高校院所“解题”、市场“验题”、政府部门协同“助题”——这种以需求为导向的协同创新模式,正在不断开花结果,形成推动转型发展的强大合力。

丹东东方测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与辽宁大学潘一山院士团队签署协议,围绕基础研究、智慧矿山、科技人才培养等方面展开多层次合作,共同推进在线检测方法、技术与装备的研发,为智慧矿山行业注入高端智力支撑。

辽宁五一八内燃机配件有限公司,深化产学研合作,强化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与辽宁材料实验室“牵手”,解决曲轴原材料疲劳强度、表面强化和技术叠加等“卡脖子”难题。

在省、市科技部门共同推动下,五一八内燃机配件有限公司与辽宁材料实验室联合攻关的“高性能抗疲劳耐磨合金属表面强化共性技术”项目,获得省级科技立项支持。

近年来,我市全社会研发投入不断增加,特别是企业研发投入持续增长,成果转化主体地位逐步强化。国家统计局认定我市2023年全社会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7.5亿元,成为全省唯一连续4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的城市,其中企业研发投入占全市R&D经费的比重超过80%。

数据印证成效:“十四五”以来,全市认定登记技术合同1327项,成交额总计20.4亿元,年均增长率21.2%。2024年,全市技术合同登记513项,成交额7.3亿元,同比增长30.4%。一批高质量的科技成果不断涌现,丹东企业参与的2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6项获省科技奖励。

平台是产学研融合的物理基础。截至目前,全市已建设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5个、省级专业技术创新中心43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2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0个、省级新型研发机构2个,市级技术创新中心91个。辽东学院、丹东农科院等单位建设4个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级1个、省级2个,先后入住孵化企业600余家;建设众创空间国家级2个、省级4个、市级6个,服务科技人员创业团队和企业622个。

人才是产学研的核心动能。最近三年,我市先后引进100余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评选出56名“丹东市优秀专家”等市级高层次人才、97名新一届自然科学学科带头人、新建26家院士专家工作站。此外,145名企业科技特派员走进120家企业,成功对接技术需求196项,真正实现了“人才、技术、成果”一体化落地。

在政府引导、部门帮扶、企业主动的协同推进下,科技成果正加速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为新质生产力的持续增长筑牢根基,也为丹东全面振兴注入强劲的科技动能。

记者:景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