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宜居丹东
宜居丹东
  • 春节临近 年货市场年味浓
    随着春节临近,我市年货市场日渐红火,各种春节用品俏销。记者近日走访了城区部分超市、农贸市场、农村大集,发现处处洋溢着浓浓的年味,很多市民趁着闲暇时间选购各种年货,年货市场开始进入销售旺季。炒货糖食热销瓜子、花生、大榛子……口味繁多、保质期长的炒货是很多市民家必备的传统年货。2月1日,记者来到铁城佳园市场附近的一家炒货店,看到这里炒货种类繁多、生意火爆,随着炒干货的机器不停运转,一股香味在空气中飘荡,吸引了不少市民排队购买。这家店的炒货有瓜子、花生、榛子等品种,其中光是瓜子就有四五种口味,不同口味的瓜子价格不一。店老板介绍说,作为传统的年货,每年春节期间瓜子的销量都不错,而且离春节越近价格越俏,不少人选择早早地购买,反正这类年货耐储存。“现在的春节零食品种非常多,还有越来越多的洋零食,比如开心果、碧根果等等,但是我每年还是要买一些传统零食,比如瓜子、花生等,感觉这些小零食有着温馨的童年记忆。”市民陈女士说。与炒货相比,糖食的销量也很可观。记者在市区部分超市零食区走访发现,选购糖食的市民为数不少,糖食种类也让人眼花缭乱,像花生牛轧糖、巧克力糖、水果糖、软糖、花生糖、芝麻糖等等,可谓应有尽有。据销售人员介绍,巧克力糖、软糖和水果糖销售得较好,今年的糖食价格总体和往年差不多,临近春节一般超市的糖食等年货都在打折促销,优惠力度比较大,因此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选购。酒水饮料销量大增春节将至,各类酒水饮料也迎来了销售高峰。酒水文化与节日文化息息相关,尤其是春节期间,家人团聚,餐桌上少不了酒水助兴。记者走访城区各大酒水销售商店发现,为抓住春节前后市民集中采购酒水的商机,各商家纷纷推出一系列优惠力度较大的促销活动。江城大街一家酒水专卖店老板说:“对于我们经营酒水生意的商家来说,每年春节前后一两个月是销售旺季,这段时间走亲访友的多,不管是高档酒还是普通酒都卖得挺好。”家住宝山新城小区的杨先生说,过年亲朋好友来拜年,吃饭是少不了酒水的,年前他都会准备一些啤酒和白酒。除了白酒和啤酒之外,春节期间饮料也备受青睐。锦山大街一家超市饮料专柜的促销员介绍说,过年这段时间,无论是亲友一起吃团圆饭,还是结婚酒宴,餐桌上都少不了饮料,“冬季原本是饮料的销售淡季,但是春节前后是个例外,销售会有明显增量。”“土”年货受青睐新鲜和纯天然的绿色无公害食材越来越受到消费者青睐,一些城里人喜欢到农村采购“笨猪肉”、“笨鸡”和“笨鸡蛋”等,为节日餐桌添置不可或缺的年味。1月28日,家住林江名城小区的王宪军驱车一个多小时,去了趟凤城市宝山镇,为的就是取亲戚给他购买的“笨猪肉”。早在半个多月前,他便托农村的亲戚留意谁家有养吃杂粮长大的“笨猪”,“过去每家每户一年到头就养一两头猪,这样喂养的猪肉质才好,膘不肥、味道格外香。”王宪军说,城里的猪肉少了点味道,但真正的“笨猪肉”很难买到,村里人养“笨猪”的基本都是留着自家人吃,这次他买的一条猪腿和一扇排骨也是几经周折才买到的。不光是“笨猪”、“笨鸡”和“笨鸡蛋”,农户自家晾晒的蘑菇、山野菜、山里红干等土特产,也都成了“香饽饽”。家住市区的王军伟最近购置了不少鸡蛋、木耳、蘑菇等土特产,他说:“别看我买了这么多,过年时家里人多,基本上都能吃完,就是吃不完也可以作为礼品送给亲朋好友。现在的人越来越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年货选择方面,也越来越看重这些货物品质。”王军伟说,这些土特产天然无污染,后续加工少,不但自己吃放心,送给亲朋好友也安心。记者王洪满编辑邹润
    02/08
  • “俺家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俺家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屋里有地热,很暖和,这得感谢党和政府啊!”2月2日,汤山城镇榆树村7组村民关俊生在自家的院落里,脸上不时露出喜悦的神情。走进老关家的院子,只见东侧墙角的柴垛收拾得整整齐齐,鸭子、大鹅、大公鸡各有各的“窝舍”,整个院落干净整洁。提起这几年家中的变化,年过7旬的关俊生感慨万千。关俊生因早年丧子,被村里纳为“五保”对象。在乡镇和村委会的帮助下,家里的危房于2014年进行了改造。与此同时,镇村又给他家发放了软枣猕猴桃苗,建起了软栆园,离软枣园不远,还有一处刺五加种植园,关俊生自力更生发展起庭院经济。有了政府的帮助,他家的日子渐渐摆脱了贫困。“仅这1亩多刺五加,春天扣上大棚,20天一茬,就能挣三四千块。”关俊生说。采访了解到,汤山城镇龙湖村、佛山村、榆树村利用蓝莓、小柿子等产业扶贫基地产生的效益,设立扶贫托底保障基金,不断溢满“扶贫资金池”,向突发因素导致生活陷入困顿的农户发放临时生活补助,从而确保建档立卡贫困户动态脱贫。“有劳动能力的可以到基地打工,对半劳动能力或弱劳动能力的,发放软枣猕猴桃苗发展庭院经济或提供公益性岗位,对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通过公开透明的评议程序进行民政兜底帮扶……”振安区扶贫办工作人员介绍,该区167户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去年全部达到脱贫标准。为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他们精准分类施策,做到一户一案,一户一策。与此同时,振安区设立扶贫保障金,形成长效机制。振安区扶贫办工作人员介绍,全区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实现了脱贫,但这些贫困户大多因病、因残而致贫,基本没有劳动能力。为保障所有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稳定脱贫,巩固脱贫成果,让建档立卡户有长久的机制保障,振安区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设立扶贫保障基金。“扶贫保障金”是由产业扶贫项目承包租金中提取若干,纳入“扶贫保障金”资金池,由发生困难的建档立卡户根据实际困难程度提出申请,交由村两委初步审核,初步审核通过后,由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然后报请镇政府办公会复核审批,复核审批后由村委会按相关规定实施。“扶贫保障金”的设立在短期内起到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生活托底作用,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稳定脱贫起到了保障作用。“扶贫保障金”的设立,较好地解决了贫困人口稳定脱贫问题,使贫困户及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在重大灾害和重大疾病面前能够有充分的资金保障,较好地解决了贫困户生产生活实际困难,确保全区贫困人口精准脱贫、持续脱贫、稳定脱贫。目前,振安区106户167人贫困人口全部达到脱贫标准,全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家庭人均纯收入持续增加,由建档立卡之初的3632元增加到2020年的9202元,贫困人口的居住环境、医疗保障、子女教育、道路交通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改善。记者邢漫编辑邹润
    02/04
  • 赋能幸福感 这样的丹东值得期待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一座能寄予人民美好期待、赋予人民美好生活的城市,不仅在于外表肌理的华美,更在于内涵品质的温润。市委十二届十七次全会作出建设开放型、创新型、幸福宜居城市的部署,就是要让丹东“内外兼修”,让生活于这座城市的每个人,都能感受到更绚烂的色彩和更浓郁的温情,都能有满满的归属感、获得感、幸福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全民共享绿色发展红利。在刚刚过去的2020年,丹东坚持把保障与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民意、改善民生、凝聚民心,努力使发展成果体现在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上。丹东的城市建设与管理、民生事业的发展与完善、社会治理的提升与加强,均开创了全新的局面。过去一年,我市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为抓手,全面推动城市建设管理,翻新39条城市道路,新增城市绿地4.4万平方米,施划2000个城市公共停车位,更新61台公交车辆,对101个城市老旧小区进行系统改造。城市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城市休闲空间得到进一步扩展,城市交通综合服务能力显著提升,万千居民有了宜居的舒心。过去一年,我市以全面增进民生福祉为初衷,全心全意为群众纾困解难,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5.2和7.7个百分点,发放低保资金和特困补助4.6亿元,惠及城乡各类困难群体7.4万人。完成贫困残疾人家庭无障碍设施改造600户,解决“办证难”7.5万户、“回迁难”4266户,人民群众的期待得到积极回应。过去一年,我市千方百计稳定就业、发展教育卫生事业,发放稳岗补贴6554万元,稳定岗位11万个,新增城镇就业1.7万人。实现64个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全覆盖,学前教育普惠率达86.6%。完成9家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医疗救助实现城乡全覆盖,医保进入电子凭证时代。过去一年,我市建成9个区域性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23个社区服务站、100所农村幸福院,入选国家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地区,养老服务业蓬勃发展。全面打好蓝天、碧水、青山、净土保卫战,城市空气优良率达95.6%,8个国考断面水环境质量居全省首位,成为全国首批3个“中国气候宜居市”之一。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今年,围绕建设开放型、创新型、幸福宜居城市的目标,丹东将以“绿色发展、美丽文明”为标尺,努力改善人民生活品质,进一步增强广大群众的归属感、获得感、幸福感。新的一年,我市将推进更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落实就业优先政策,稳定就业岗位。支持高质量创业孵化载体和创业平台建设,精心组织各类创业推进活动,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加强就业困难人员基本生活保障,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新的一年,我市将强化社会保障能力。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不折不扣落实失业、低保等保障政策,做好弱势群体关爱和保障。落实优抚安置和抚恤制度,保障妇女儿童和退役军人合法权益。切实做好因灾因病遭遇困难人员救助工作,坚决兜住民生底线。新的一年,我市将提高社会事业发展水平。开展集团化办学,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快推进丹东体育馆、群众艺术馆、歌舞剧院等公共文体设施改造工程。推动健康丹东建设,完善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新的一年,我市将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巩固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果,进一步提升环境空气质量,确保国控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大力推进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完善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管理。积极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新的一年,我市将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老城区将加快城市生态修复和功能提升,巩固城市内河生态治理成果,加强绿化园林景观改造、历史文化保护和新建高层建筑管控;完善和改造城市道路、供水、污水、供热、供气等基础设施,增强保障能力;加强社区建设,加大老旧小区改造力度,发展线上线下社区服务业,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新城区将加快完善城市功能,聚集产业和人气;完善道路等基础设施,释放发展空间;加快提升商贸、教育、医疗等配套功能,增加就业和消费供给。厚植民生底色,让整座城市变得更有色彩和温度。让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一座幸福宜居城市的密码,其实就隐藏于这每一处细节之中。生活于斯,这样的丹东值得期待。记者范泽民编辑邹润
    02/03
  • 锚定民生“新坐标” 绘出振兴“幸福景”
    推进15个老旧小区改造、探索城市管理新体系、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2020年,振兴区扎实推进民生实事,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持续提升。老旧小区改造见成效。道路升级,污水、雨水、自来水供水管线抽换,照明设施、健身器材、宣传栏换新……过去的一年,振兴区对建行小区、大光明小区、港湾小区、航道处小区等15个老旧小区进行了改造,涉及144栋楼、8828户居民。“小区旧貌换新颜。楼道粉刷一新,楼梯扶手刷了油漆,楼道外门和楼道窗全部更新。”1月27日,提起老旧小区改造,临江街道东昇社区航道处小区居民张德红忍不住夸赞,在航道处小区已居住30余年的张德红见证了小区的变化。如今,小区居民再不因下水道堵塞和路面污水横流而犯愁,还自发成立了卫生监督志愿者队伍,保持小区整洁。像航道处小区一样,老旧小区外在“颜值”和内在“气质”的提升,让越来越多的居民受益,从外到内的变化,传递出老旧小区改造带来的文明新气象。教育是民生关切点。振兴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启动创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区”工作,在成功开展六纬路小学与汤池镇中心小学一体化工作的基础上,将区属14所学校两两结对,组成7组联盟校,使一体化办学工作有序推进。此外,还加大公办幼儿园建设和小区内配套幼儿园建设力度,公办园幼儿在园数较上一年提高5个百分点,普惠性学前教育覆盖率达80%。全区投入300万元资金对区属海华小学、接梨树小学、江海中心小学闲置校舍进行改建,办成公办幼儿园。重点开展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振兴区建立区、镇(街道)、社区(村)三级治理体系,初步构建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市域社会治理新格局。站前街道一街社区开展的“便民服务直通车”和“一窗通服务”暖心工程服务项目,打破社区工作范畴按所属窗口界限,做到“有事必接,有事必办”,并以“8+N”的模式夯实“网格化”服务,发挥志愿队伍作用,做到预防纠纷、化解矛盾。截至目前,全区共有社区网格525个,农村网格176个,将“数百格”汇聚成一张网,通过“小网络”助推“大治理”。把乡村变成美丽家园。“村里新建了一个水房,解决了俺们组村民吃水问题。”汤池镇萌芽村9组一位王姓村民感慨道,“村里的环境真是越来越好。”以前,该组有一个废弃的渠道,疏于管理变成了“垃圾站”。如今,萌芽村将渠道清理干净后铺设管涵,又在管涵上铺了路面。道路宽阔了,村民的心里也敞亮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厕所革命、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村容村貌提升,振兴区不断创新工作方式,让乡村变成村民“身有所栖”的美丽家园和“心有所依”的精神乐园。以“工匠精神”塑造城区品质。振兴区完善提升养老、抚幼、医疗等基础设施,构建便捷、共享的“15分钟幸福生活圈”;对31条街巷路、21.3公里农村公路实施维修改造,畅通城乡道路微循环体系;以“绣花功夫”强化精细治理,全面推行路长制、街长制管理模式,扩大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受益面;运用智慧城管平台,联动开展私搭乱建、街面秩序等综合治理,对违法建筑“零容忍”,不断提升城市立面形象;以“两山理念”提升宜居环境,精心描绘“山青”“水秀”“林绿”“景美”四幅画卷,提高发展“含绿量”“含金量”;深入实施村庄清洁行动,改造无害化农村户厕228座,清淤疏浚河流5公里,安装太阳能路灯400盏,打造更有品质的人居环境。从小处着手、从大处着眼,一件事接着一件事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今年,振兴区还将实施红房小学改扩建,新增公办普惠幼儿园学位1000个;落实企业稳岗返还、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等惠企政策;健全妇幼保健和中医药服务体系,创建1个标准卫生村和2个标准卫生小区;推进两区5个区域性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16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和7个农村幸福院建设等。在民生领域,振兴区将持续发力,交出有温度、高质量的民生答卷。记者陆丽明编辑邹润
    02/02
  • 丹东市生态环境局实地督查“水环境”
    丹东新闻网讯记者戚文1月27日,市生态环境局对凤城市污水处理厂及草河、蒲石河、荒沟、爱河、大洋河等水质监测断面进行了实地调研督查,以巩固“十三五”水生态环境保护成果,有效解决冬春季污染严重的突出环境问题,实现“十四五”开门红。此次实地调研督查,是市生态环境局贯彻落实《全省生态环境保护“百日攻坚”行动方案》重要举措之一。调研组通过现场勘查、询问等方式,深入了解水质监测断面现状,查找污水处理厂运行存在的问题。下一步,该局将围绕河流污染源溯源、排污口管理及近岸海域污染防治等工作,推进水污染防治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切实守护好丹东一方碧水。编辑邹润
    02/02
  • 小区改出新面貌 生活有了新气象
    作为2020年十项重点民生实事之一,老旧小区改造备受市民关注。2020年,我市改造老旧小区35个,这一数字,只是改造成果的一个体现,对于这些老旧小区的居民而言,更多的还有这项惠民工程带来的实惠,以及新环境带来的全新生活体验。1月26日7点半,在报社小区,刚从早市回来的居民林振兴哼着小曲,骑着满载果蔬的新自行车,沿着新平整的彩砖地面,到新换的白钢单元门前停下。自行车是他“配合”小区改造买的。小区改造前,如此顺畅地骑车是他想都不敢想的。因年久失修,改造前的小区路面破损严重,道边有段1米宽、半米深的排水沟,小区里没有路灯。晚上下班回来,林振兴习惯拿着手机照明,尽量往路中间走。“现在不用怕走路崴脚了。”林振兴笑着说。26日下午,在城隍庙二社区9号楼楼下,孩子们在楼下有护栏的方砖空地上嬉戏,家长们边看孩子边唠家常。“这样的生活环境,我们盼了10多年了。”居民李玉梅说。城隍庙二社区是丹东有名的老旧小区,小区道路、车棚破损严重,缺少照明设施,还有几处护坡墙没有护栏,居民晚上外出都要自带照明设备靠墙边走,孩子出门必须有大人牵着手。2020年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完工后,小区内14栋楼粉刷一新,新做楼顶防水,增加墙体保温层,路面全部平整,车棚原地重建,空地设置花坛,护坡墙安上护栏,太阳能路灯到下半夜还是亮的。晚上,小区里响起了孩子们的欢笑声。城隍庙二社区党委书记毕崇洁说:“现在小区里乱堆乱放少了,造脏也少了。以前冬天我去小区巡视,见到居民都要提醒他们‘小心雪天路滑’,现在路平整了,我这口头禅也免啦。”在10号楼附近的一处缓步台前,台阶两边新涂漆的绿色铁扶手格外显眼。毕崇洁说,小区改造的时候,施工单位特地在一些容易出现危险的位置增加了安全辅助设施,保障居民安全。城隍庙二社区居民张铁骑告诉记者,在最初的设计中,楼道出口只有台阶,而小区里老人多,身体不好靠轮椅外出的不少,过台阶很不方便。“我们找施工负责人商量,这不,给我们改成了斜坡和台阶两用的,别看这些事儿不大,但是我们居民心里暖啊。”张铁骑说。如今,居民还自发成立环境维护队,定期清理楼内外卫生,生怕破坏这好环境。记者从市住建局小区办了解到,自2011年我市全面启动老旧小区改造工程以来,超过200个老旧小区完成综合整治任务。2020年完成改造的35个老旧小区,是延续往年改造工程,在完成配套基础设施、小区环境等改造的基础上,重点进行楼墙保温、楼道内墙壁和扶手粉刷、更换楼道门窗、楼顶沥青铺设等,确保小区居民告别破败脏乱、基础设施老化的居住环境。2021年,我市将改造66个老旧小区,继续为市民营造安全、卫生、方便、舒适、美丽、和谐以及多样化的居住生活环境。记者戚文编辑邹润
    01/29
  • 倾力保护百姓平安
    丹东新闻网讯陈光旭记者刁庆峰1月28日,市公安局召开2021年公安工作会议。2021年全市公安工作,将围绕重要节点安保任务持续发力,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安保工作任务为主线,组织开展“利剑、心盾、砺刃”三大工程,全力确保社会大局稳定。落实好“1+10+7”的管控框架要求,完善界江、海上联合巡航执法“两大机制”,配合好渔船“起底大排查”和海上“拉网式大清零”“两大行动”,积极构建合成打私工作体系。持续做精做细“控发案、提打处”“局长督办案件”工作机制,持续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统筹推进“断卡”以及“利刃”“云剑”“昆仑”“猎狐”等专项行动,开展“净边2021”、“禁毒大会战”等。继续做强“百万警民微信群”,升级完善“四警联勤”“蓝剑骑警”两个“老品牌”,全力打造“一警多能”“新亮点”和群防群治“新阵地”。加快融入“智慧城市”建设,推进视频信息大数据平台、新型科技化交警指挥协调中心、智慧社区警务项目“三大工程”。推进第二轮“枫桥式派出所”创建活动,健全完善矛盾纠纷大排查大化解工作机制。加强特种行业、娱乐场所前端智慧感知系统建设,实现旅馆业、娱乐业、日租房等行业治安信息全覆盖。持续推进“野广告”“秸秆焚烧”等治理常态化,严整严治江边景区的黑出租、黑导游、黑摊点等。优化城市路网交通组织,建设好公交专用车道,新增35个信号灯、新施划标线22万平方米,新增更换交通标志牌120块。树牢“从灵魂深处抓营商”理念,服务好全市构建开放型城市、创新型城市和幸福宜居城市的大局。结合我市“老字号”赋能、“原字号”延链、“新字号”引育“三篇文章”,强力推进“丹东公安暖企行”行动。深入推进“强警战略”,实行人才兴警工程和持续提升从优待警含金量。推进教育整顿活动,持续深化党风廉政和纪律作风建设,营造规规矩矩、清清爽爽、干干净净的警营生态。编辑邹润
    01/29
  • 7小时作业市区主干道“雪净路畅”
    1月28日,我市城区迎来今年来最大规模降雪,从1点到6点30分,降雪总量达到9.9毫米,积雪深度达到12厘米,接近暴雪量级。为应对此次降雪降温天气,27日,市政府分管领导提前调度,并带领市住建局等相关单位,对“三供”(供气、供热、供水)企业进行了督导检查,要求企业做好应对此次降雪和降温天气的准备,切实做好“防冻害”和“保供应”工作。按照相关工作要求与部署,市除雪指挥部提前向各区、各责任部门发布雪情预警通报,严格要求各部门克服困难、全力以赴,按照绿色除雪要求进行除运雪工作。28日1点,降雪开始,降雪时间长,密度大,给除运雪工作带来很大考验。各级环卫队伍以雪为令,1点30分前全部集结完毕,开展除运雪作业。与此同时,早已集结待命的城市环境服务中心环卫部,出动10台大型滚刷、4台小型滚刷、2台维修保障工程车、80余名工人及后勤保障人员,对城区40条主要街路进行绿色除雪作业。随着雪量不断增加,市除雪指挥部根据雪情变化于3点调动推雪板上阵,歇车不歇人,持续除雪。5点30分,城区主要坡路、桥梁、主干道实现雪中路通。随即,除雪力量转向次干路继续作业。面对雪情量级大、机械设备不足的实际困难,市区两级专业化队伍、交通局的环卫工人采用人工作业和机械作业相配合的方式迎难而上。截至28日14点记者发稿时止,市区两级除运雪队伍共出动除雪人员1505人次,铲车、自卸车等设备185台,经过7个小时的连续作业,基本实现了城市主干道“雪净路畅”,使降雪未对市民早高峰出行造成较大影响。按照市除雪指挥部要求,各除雪责任部门已将人员、车辆投入到下一步的积雪清运工作中。王贺震记者戚文编辑邹润
    01/29
  • 打造宜居特色乡村
    近日,记者在浪头镇文斌村采访时看到,这里的居民房屋错落有致,平坦的水泥村道四通八达,混凝土巷道干净整洁,整齐美观的仿古墙与喷绘的党建、村规民约、垃圾分类等宣传内容完美融合。通过与镇政府工作人员及村民聊天,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的蜕变过程呈现在记者眼前。近年来,浪头镇立足区位优势,精心打造,开展了硬化、绿化、美化、净化、亮化等小城镇建设,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打造美丽宜居新农村,离不开对乡村原有落后面貌的改造提升,而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专项行动,便是一个有力举措。为确保此项工作落到实处,浪头镇所辖各村党组织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党员干部带头行动,始终走在工作最前线,他们深入发动群众,挨家挨户做群众的思想工作,向村民派发倡议书,耐心细致向他们讲解人居环境整治专项行动、美丽示范村专项整治活动等政策内容。浪头镇政府对群平路沿线村两侧堆占物进行集中清理,对村庄内河道、沟渠等水体进行清理整治,对残破或倒塌墙体进行修整并喷涂整齐美观的仿古墙。同时积极开展垃圾分类专项行动,在辖区内设置垃圾分拣房6个,垃圾分类收集亭13个,预制水泥垃圾收集池80个,合理配置的增设垃圾抱桶500个,分发到示范村组的农户中逐步引导村民施行垃圾分类,实现垃圾治理分类化和卫生保洁日常化。曾经垃圾成堆、蚊蝇乱飞的现象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焕然一新、干净整洁的村容村貌。在完成清理整治基础上,浪头镇着力补齐短板,完善乡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浪头镇对辖区主要干路路灯间和村堡内道路增设、安装太阳能路灯531盏,更换节能环保LED灯头45盏,辖区内主要街道村堡内路灯覆盖率80%以上,方便了村民生产生活,照亮了居民幸福生活路;对忠杰村、北安民村、文斌村部分未硬化的村堡路及场站路进行改造,目前,全镇道路硬化率95%以上,实现农村道路从村村通升级为户户通,送老百姓进家,彻底解决老百姓“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出行问题;对北安民村三、四组边沟进行改造,增设垃圾箱7个,并建立“沟长制”分包到人,为优化乡村人居环境奠定了坚实基础。“镇里不但给我们修了路,还给我们安装了路灯,建了文化仿古墙,真是让我们村大变样。”村民感慨道。为切实挖掘当地文化底蕴,浪头镇还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扎实开展新一轮绿化大行动,推进乡村美化建设。浪头镇主街是连接新老城区的主要道路,主街两侧绿化带树木因病虫害严重基本死亡。浪头镇根据村庄实际、实用、特色制定建设计划对主街进行绿化改造,栽植银杏、胶东卫矛、榆叶梅、金叶榆等观赏性较高的绿化苗木,目前,绿化面积约5000平方米,生态环境得到整体提升。如今,穿行在浪头镇,因地制宜打造的自然景观,让人感到舒适惬意,这个美丽宜居的乡镇正散发着迷人的光彩。
    01/28
  • 隆冬时节蓝莓花开
    室外寒风凛冽,棚内暖意浓浓。1月27日,走进振安区五龙背镇营胜村7组双英家庭农场的蓝莓大棚里,蓝莓花儿盛开正旺,勤劳的蜜蜂“嗡嗡”地忙着给花授粉。农场主人宋春英4年前投入资金建温室大棚种蓝莓,当年就收回了投资。如今宋春英又租地新建15栋温室大棚,产果量超过1.3万公斤,且逐年递增,安置了周边不少村民进棚打工就业。五龙背镇作为被国家农业农村部、财政部批准的农业产业强镇示范镇,特色主导产业就是以蓝莓、软枣猕猴桃和草莓等为主的小浆果农产品。全镇小浆果种植面积5517亩,年产量1880吨,其中,仅种植面积在20亩以上的蓝莓种植户就有31家。记者宋永昆摄影报道编辑邹润
    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