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彩辽宁
- 沈阳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为加速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集群发展,沈阳市在土地、投资、人才引进等方面,先后出台35条支持政策。截至目前,沈阳已向市场提供五大类近百种机器人产品,是国内产品线最全的机器人制造基地。图为在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工业机器人挥舞手臂进行模拟作业。记者:卢立业07/24
- 辽宁省铁岭市:农旅融合拓富路位于凡河新区的稻田画。7月21日,记者在铁岭市凡河新区看到,以彩色稻田为特色的源宇宙农乐科普基地田园综合体项目正在紧张施工。该地区根据产业特色,积极打造农业主题综合体,推动农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记者:桂铁军李林峰07/24
- 辽宁省大连市:庆祝中国国际合唱节公益展演举行为了庆祝中国国际合唱节,宣传普及合唱艺术并促进文旅融合,由大连市文化旅游局指导,大连文化和旅游发展集团主办,大连星海会展旅游集团、大连国际老年联谊交流合作中心承办的“大连市首届庆祝中国国际合唱节公益展演”,于7月16日上午在星海会展中心一楼大堂举行,来自大连市的10支合唱团参加了展演,众多游客围观。展演活动现场。(摄影:张明春)中国国际合唱节,以“共建和谐世界和友谊”为宗旨,创办于1992年7月16日。展演活动中,大连国际合唱团、青松合唱团、卡林卡合唱团、老战士合唱团、和谐合唱团、锦鸿合唱团、欣欣合唱团、老兵合唱团、石油合唱团、歌友合唱团轮番登台,演唱了《唱支山歌给党听》《十送红军》《放歌新时代》等十余首群众耳熟能详的歌曲,赢得了围观游客的拍照和好评。记者:张明春07/21
- “引领新风尚 欢跃新时代”辽宁省广场舞展演活动在锦州举办日前,由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锦州市承办的“引领新风尚欢跃新时代”辽宁省广场舞展演活动在锦州市东湖公园文化广场成功举办。活动现场此次展演活动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文化惠民、文化乐民、文化育民,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一次集中展示。《黑土欢歌》《山美水美东北美》《东湖谣》《喜悦》等来自全省16支优秀广场舞表演队伍在欢快的音乐旋律中用优美的舞姿展现全省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为实施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营造良好的氛围。活动现场全省广场舞展演突出热在基层、乐在乡村,大力倡导广场舞活动内容更加健康,活动方式更加文明,与相关社会环境更加和谐,使之更广泛、更深入、更持续地开展起来、开展下去,用广场舞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引领新风尚、欢跃新时代。07/21
- 辽宁:“清音和韵”古琴艺术展演在沈举行“清音和韵”展演上,一曲《梅花三弄》让观众充分感受到了古琴的韵律之美。(摄影:孙海涛)铮铮弦上音,幽幽古琴曲……7月15日,由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省文化演艺集团)主办,省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的“清音和韵”古琴艺术专场展演在沈阳文馨苑小剧场举行。一首首古琴曲,让观众聆听古琴传承千年的古韵新风,感受古琴艺术在当代的绵延赓续、薪火相传。“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首《渭城曲》(又名《阳关三叠》)在唐代非常流行,古琴演奏者喻占杰和他的两个女儿,以父女琴歌诗诵形式进行演奏,令观众听得如痴如醉。此次展演共有9首曲目,25位演奏者引领观众穿越时空、对话古今,近距离品味古琴的独特魅力,体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丰富内涵。活动现场,《流水》《梅花三弄》《明月千里寄相思》等名曲在演奏者的指尖化为袅袅琴声,浑厚、婉转、清亮……现场观众凝神谛听,无一不为精彩绝伦的古琴演奏所陶醉。古琴的余音在文馨苑屋檐和石瓦间萦绕着,舞台上又传出悠扬的竹笛声,身穿白色长裙的董庆弟、伊丹、梁月等10名古琴演奏者与竹笛演奏者赵振宇一起合奏《梅花三弄》,琴声时而低沉、时而欢快,如泣如诉感人至极,让观众惊叹民族音乐的魅力。展演上,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川派古琴第三代传人顾梅羹的关门弟子、沈阳音乐学院教授朱默涵不仅和笛箫演奏家张科威演奏了《平沙落雁》,还自己独奏了《葬花吟》。《葬花吟》是她在原曲基础上根据古琴音乐演奏特点进行了改编,将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这一艺术形象再一次呈现出来。“古琴这个乐器不像古筝、笛子那样被很多人了解,我希望通过这个舞台让更多的人了解古琴这件乐器及其演奏的曲目,作为一名古琴艺术传承人能把音乐带给大众、服务大众、回馈大众,非常有意义。”朱默涵对记者说。此次展演既有古曲也有新曲,如改编自电影《闪闪的红星》的插曲《映山红》,该曲创作于1974年,由陆柱国作词,傅庚辰作曲。该曲的音乐旋律带有一种江西地方民歌的韵味,旋律的延展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一气呵成,体现出一种情感的自然流露。“这是我第一次在现场欣赏古琴演奏,古琴很安静,也很有画面感,给人的想象空间非常大,静下心来捕捉音乐画面,就更能领会古琴的魅力。”一位观众说。“古琴作为中国最早的弹拨乐器,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个闪亮的艺术瑰宝,这次展演也让我们年轻人对古琴这种古老的乐器有了更深的了解与认识。”大学生刘鑫禹说。记者:杨竞07/20
- 2023年上半年大连港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增20%今年上半年,辽港集团大连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226万标箱,同比增长20%,新增外贸航线5条。(摄影:桂子云)今年以来,大连出入境边防检查站持续推动多项惠企助企措施落地,助力大连港集装箱吞吐量快速增长。该站充分发挥边检职能,对照国家移民管理局促进服务航运企业发展16项新举措,坚持出入境船舶24小时随到随检“零等待”和查验“零延时”等便利措施,持续优化口岸营商环境,打造国家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助力大连港出入境船舶数量和货物吞吐量大幅增长。记者:王荣琦07/20
- 辽宁省锦州市:总投资963.7亿元的63个通道项目加紧建设东北陆海新通道(锦州)RCEP跨境电商进出口综合服务平台上线、锦州港与俄罗斯出口中心签署合作备忘录、绕城公路建设工程全线路基及桥涵工程已完工……连日来,作为东北海陆大通道重要组成部分的东北陆海新通道建设喜报连连。今年重点推进总投资963.7亿元的63个通道建设项目正在加紧建设,续建的锂离子动力电池生产、桑德环保再生资源产业园危废项目等项目进入收尾阶段。新开工的锦州隆润7万吨染料及中间体、典冠科技智能自动化装备生产基地等项目正在进行主体施工,夏日里的锦州大地上呈现出大干快上、争分夺秒的火热景象。东北陆海新通道门户港——锦州港俯瞰图。跨境电子商务是国际贸易发展的新动能、转型升级的新渠道和高质量发展的新抓手。锦州交通区位优越,产业基础坚实,市场空间广阔,随着锦州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业务量的持续提升、申建锦州综合保税区和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的积极进展,以及锦州滨海电子商务产业基地的不断壮大,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有条件、有优势、有机遇。搭建高端化、国际化、市场化、专业化跨境电商合作交流平台将为锦州振兴发展带来高质量的“内容”“渠道”和“流量”。如今,锦州市将建设区域开放新前沿作为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的首要任务,加快建设东北陆海新通道,在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上开辟新路径。这条大通道以锦州港为海向支点,向东辐射日本、韩国,向南辐射东盟国家及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向西连接俄罗斯、欧盟及中亚国家,构建联通全球的互联互通网络,进而带动形成一条联通中蒙俄经济走廊和RCEP协定国市场的经济大动脉。锦州有着深厚悠久的开放基因、联陆通海的开放通道、功能完备的开放平台,未来将打造成为东北亚与RCEP国家经贸往来的重要枢纽之一,为深度融入构建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作出积极贡献。锦州港与俄罗斯出口中心签署合作备忘录将进一步降低广大俄罗斯企业综合物流成本,为重点发展中国和国际市场的物流链提供系列服务。双方将携手为中俄企业间贸易合作提供保障。俄罗斯出口中心将在锦州建设俄罗斯产品展示中心,并筹备9月份在锦州举行中俄两国企业洽谈会,双方还就项目建设等达成广泛共识。未来,锦州港将完善港口基础设施,打造通道经济,构建以锦州港为核心、辐射蒙古和俄罗斯、连接中国东南沿海港口和东南亚国家的环形大物流体系。加快建设中蒙俄物流示范园区和“海外仓”,为俄蒙企业提供全程物流、供应链金融、转口贸易、贸易代理、贸易撮合、结算通路等一系列服务,进一步推动锦州市对俄贸易持续增长。今年东北陆海新通道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正在全力建设的锦州市绕城公路建设工程建设里程44.9公里,共分为5个项目实施,其中北环里程11.8公里,西环里程2.2公里,滨大线里程6.4公里,南环里程11.8公里,东环里程12.7公里。项目于2022年5月28日开工建设,截至目前全线路基及桥涵工程已完工,正在进行路面施工,工程总体进度已达75%,已完成投资8.1亿元,东环正在开展前期手续。锦州港30万吨航道改扩建工程完成疏浚量800万方,已争取交通运输部建设补贴资金4.99亿元。作者:庄雯淇本报记者崔治07/20
- “文化传承发展 探源中华文明”新时代大讲堂引发热烈反响:合力推动红山文化研究取得新突破 以牛河梁遗址为代表的红山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象征,也是辽宁闪亮的文化名片。7月13日,由国家文物局、中国日报社、辽宁省委宣传部共同主办的“文化传承发展探源中华文明”新时代大讲堂在朝阳举办,来自中国、美国、英国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7位嘉宾围绕如何保护挖掘辽宁厚重历史、传承世界文化遗产、同各国携手加强交流合作等发表的精彩演讲,在海内外、我省文化界及社会各界产生热烈反响。与会部分专家实地踏看了正在发掘中的牛河梁遗址。(摄影:孙海涛)更好地把红山文化推向全世界“这次大会将极大推动红山文化的考古发掘和深入研究,继续推动中华文明走向世界,要讲好中华文明起源的故事,让世界更多的人了解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古代历史。”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李新全说,牛河梁遗址已经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下一步将加大对红山文化的调查发掘与研究的力度,尤其要重点打造这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应该加大资金投入,包括举办更优质的展览,更好地把红山文化推向全国、推向全世界,把牛河梁遗址的学术意义向广大人民群众阐释清楚。善于吸收、融合邻近文化的先进文化因素来充实自身发展,这是红山文化在文明起源过程中先行一步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本次大讲堂上,省文物保护专家组组长、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郭大顺演讲时说,红山文化属于原生型文明,它有东北地区渔猎文化的背景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与此同时,红山文化在与中原地区仰韶文化和西部草原文化的频繁接触、交汇中,不断迸发出“文明火花”。多元文化的“兼收并蓄”,产生无限生命力和强大的传承力,使“坛庙冢”“玉龙凤”等因交汇融合而出现的新因素,得以长期延续。中国人现代民族意识里的“华人”“龙的传人”也在其中找到根脉。在大讲堂开讲前一天,与会专家学者提前来到朝阳牛河梁遗址考古发掘现场实地踏访。“从地下约1.6米深的台基和大石块垒起的石墙来看,我们能发现红山社会的组织能力还是很强的。”正在基址旁忙碌的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郭明向记者介绍,“目前我们通过对现有资料的深入发掘整理、新技术手段和研究方法的介入,正努力让红山文化旧有资料给我们更多信息;同时通过新的考古工作获取更多的信息来加强研究和阐释,推进研究工作的深入;在研究阐释的基础上,今后还要强化对文化遗产的宣传和保护展示,让全民都了解和认识这些独特的文化遗产。”辽宁大学历史学部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华玉冰认为,保护好珍贵的不可再生、属于人类共同遗产的红山文化,是我们当前工作的首要任务。红山文化遗址调查发现,墓葬现仍时有被盗现象,诸多遗址因农田基本建设毁坏加速。要有针对性地专门立法严厉打击盗掘,动员社会力量制止生产、生活破坏。“红山文化研究要实现进一步的突破,必须整合各学科力量,而不限于考古。”华玉冰说,要有组织、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可由政府层面进行组织,提供专项研究基金;专家层面策划总体与阶段性的研究目标,设置专项招标研究课题。因为保护、展示、宣传红山文化,根本目的是为了传承。要以红山文化为基点,系统阐释、通俗解说整个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演变历史,展示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诸多要素共同塑造的,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等突出特性。“听取了几位专家的演讲我感触颇深,特别期待在新时代,辽宁考古工作者对辽宁红山文化研究取得更大突破,为进一步阐释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提供学术支撑。”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丛丽莉说,“今后我们将在国家、省文物局大力支持下,全力以赴参与‘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红山社会文明化进程研究课题之辽河干流(沈阳)地区红山文化遗址考古调查项目,为红山文化研究取得新突破,为辽宁建设文化强省贡献沈阳考古的力量。”传播红山文化需要跟上时代步伐“这次参加大讲堂,是一次非常珍贵的学习机会,也是与业界交流研讨的机会。大讲堂的举办,让大家看到了辽宁这片热土正源源不断地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输送着养分,更坚定了我们对红山文化传承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朝阳是红山文化的发源地,而盘锦是红山文化最南端,也有一些红山文化遗址,虽然发掘的不多,但历史也是很悠久的,围绕宣传阐释本土特色文化,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传播红山文化,更需要跟上时代步伐。”盘锦市博物馆馆长潘超说。“家乡能拥有这么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我倍感自豪。”朝阳读者王淼大学毕业后选择回老家就业,她向记者表示,“能为辽宁文化事业贡献青春和汗水,无怨无悔。”“密切的交流和沟通是发展的关键。”中国日报视频制作人国际网红石花姐向记者介绍了她的人工智能同事元曦,这位数字主持人致力于介绍中华传统文化,如中国汉字的起源、中国的瓷器等,大家正在以新颖的方式担当起文化使者的责任。“作为一名在华外国记者,我将自己定位为中西方密切交流与沟通的桥梁的一部分。”石花姐坦言,“当我旅行时,我会尝试拍摄一些有趣的非正式视频日志,如果没有其他用途,我可以在我的个人账户上分享这些视频。作为文化传播者,从新闻机构,到独立视频博主,让我们为全球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共同分享文化背后的故事。”辽阳历史厚重,素有“一座辽阳城,半部东北史”之称,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里拥有汉魏壁画墓群、辽代白塔、后金东京城遗址、燕州山城、冮官窑遗址等国家级文物22处,民间鼓乐、古典戏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140项,还是文学巨匠曹雪芹的祖籍、“关东第一才子”王尔烈的故里。辽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副局长郑勇希望通过创新传播手段,把辽阳宣传出去,让更多的人知晓辽阳、喜欢辽阳,“有幸参加大讲堂聆听专家的高论,为我们保护利用好当地文物工作理清了思路。”郑勇说。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赋予了辽宁人沉甸甸的责任。丹东市文旅局文博科科长李辉表示,丹东有1.8万年的旧石器时代的前阳人洞穴遗址,有6000余年的新石器时代的后洼遗址和80余处未深入开展考古调查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遗迹。“通过这次大讲堂的学习实践,给我们最大的启发就是,丹东应当立足属地、立足当下,充分发挥地域古遗址文物资源的优势,特别是针对承前启后的新石器时代后洼遗址,全面深入开展考古调查工作,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贡献辽宁力量。”“作为一名文物工作者,能来参加此次大讲堂活动,内心十分激动,精神上也备受鼓舞。”营口市文旅局文物保护科科长葛爽说,“专家的讲述让我感受到了辽宁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也激励着我们要加强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努力学习研究每一件文物背后的文化内涵,吸收、消化、阐释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推进全省文化事业、文物工作高质量发展,讲好新时代辽宁故事。”沈阳市126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张佳爽在网上收看了此次大讲堂的直播,感到很振奋。她经常在课堂上向学生们介绍辽宁的地域文化,借助幻灯片展示辽宁名胜古迹、珍贵文物、“六地”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还时常带领学生制作剪纸感受民间艺术。她告诉记者,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去参观省博物馆、新乐遗址等文化场所,目的就是以课堂为主阵地,教育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升家国情怀。培养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一名思政课教师的责任。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辽宁地域特色,需要大批研究人员砥砺前行。自2017年起,辽宁考古工作者孜孜以求,连续开展红山文化专项考古调查工作,进一步揭开红山文化神秘面纱。截至2022年,辽宁红山文化遗址数量已从过去90余处增加至500余处。当下,辽宁文博工作者将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从真实的历史中不断发现迈向未来的力量,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记者:商越07/19
- 辽宁首批省级非遗工坊名单公布 助力乡村振兴省文化和旅游厅日前公布了首批省级非遗工坊名单,包括沈阳胡魁章制笔工艺、大连贝雕、岫岩玉雕、传统木版年画、琥珀雕刻在内的17家非遗工坊榜上有名。大连贝雕精品。(图由受访者提供)为推进辽宁非遗工坊建设,切实提升非遗保护传承水平,有效推动辽宁非遗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助力新时代文化强省建设,促进非遗保护传承全面融入乡村振兴战略,省文化和旅游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乡村振兴局共同组织开展了辽宁省非遗工坊评定工作。按照相关工作要求,在各地推荐申报的基础上,经评审和公示,确定了17个非遗工坊为辽宁省非遗工坊。传统木版年画。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等三部门要求,各地要形成工作合力,将非遗工坊建设作为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重点工作,加强对本地非遗工坊的指导,切实发挥其在推动非遗保护、带动就业增收、促进乡风文明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此次入选的辽宁省非遗工坊单位将不断提高传承能力和业务水平,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记者:杨竞07/19
- 辽宁:搭平台助力大学生就业图为近日朝阳市举办的暑假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提供就业岗位近2000个。今年以来,我省积极创新就业服务模式和方法,打造就业大数据平台,构建立体化网络就业市场,组织开展多样化就业指导活动等,“线上+线下”齐发力,为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支撑。记者:李松娟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