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彩辽宁
- “梨花初绽”辽宁省第三届青少年戏曲晚会暨“戏曲动漫进校园”成果展演活动圆满落幕12月10日,由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主办,辽宁省文化艺术研究院(辽宁省文化资源建设服务中心)承办的“梨花初绽”辽宁省第三届青少年戏曲晚会暨“戏曲动漫进校园”成果展演活动圆满落下帷幕。在新年即将到来之际,梨园盛景如期绽放。“戏曲动漫进校园”成果展演活动旨在打造辽宁省品牌活动,已连续举办六年,成为辽宁省青少年展示戏曲传统魅力与创新发展成果的重要舞台。在本届晚会上,原创戏曲节目《梨园梦》拉开了晚会的序幕。而作为我国传统戏曲的瑰宝,京剧依然是晚会的一大亮点,在《八大锤》《寿州救驾》《洗浮山》《迎来春色换人间》等节目中,青少年演员的精彩表演韵味十足,让人回味无穷。评剧《三看御妹》《断桥》中,演员们凭借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法,将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描绘得栩栩如生。参与此次表演的“小戏骨”们来自各学校的戏曲社团,他们的表演彰显了青春活力,更全面展现了辽宁省青少年戏曲演员的专业实力和精神风貌。晚会通过14个优秀戏曲节目,生动展示了辽宁省“戏曲动漫进校园”的丰硕成果,同时营造了喜庆祥和、幸福美满的节日氛围。辽宁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始终致力于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校园,8年间共开展300余场活动,惠及师生3万余名。该院开展的戏曲推广项目,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助力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展望未来,辽宁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将持续在戏曲推广领域深耕,以评剧、京剧等剧种为载体,创新研发大课堂体验模式,并为青少年搭建平台,开展更加丰富多彩的戏曲展演活动。12/13
- 攀“高”逐“新” 聚“链”成群——辽宁抚顺高新区优化产业结构推动高质量发展纪实迎着冬日的暖阳,登上位于抚顺市东部的元龙山观景台俯瞰,抚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尽收眼底。目光所及,鳞次栉比的现代化厂房、纵横交错的管廊、加速建设的产业集群,形成了一条条银灰色的金属线条,铺陈出一幅科技感十足的未来之城画卷。今年以来,抚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聚焦“又高又新”主责主业,勇创新、上项目、优环境,乘势而上,积极打造高端精细化学品、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电池和生物医药四大产业集群,拉动产业补链、延链、强链,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向创建国家高新区目标又迈进一步。目前,高新区已形成乙烯、丙烯、碳四、碳五、芳烃、塑料、石蜡、石油焦八大产业链条,碳四深加工、碳五深加工等产业已具备自我延伸产业链条能力,技术水平处于国内领先位置。抚顺高新区石化建成区。(摄影:门莹)“链”上发力壮大发展新优势今年6月,总投资86.8亿元的江苏三木集团70万吨苯酚丙酮产业链项目在抚顺高新区奠基。“此次落户高新区的苯酚丙酮产业链项目将为下游企业提供大量的石化原料,与抚顺石化公司共同形成产业‘双龙头’,带动更多企业发展,拉动当地就业。”三木集团董事长刘洪林表示,三木集团产业链的补链项目投产后,双酚A主要供应集团内部使用,剩余产品向下游延伸生产聚碳酸酯。该项目被列入全省重大投资项目,达产后年均可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可为当地增加约2500个直接就业岗位,对加快推动抚顺老工业基地振兴和城市转型升级,建设国家级高端精细化学品及化工新材料产业基地,完善抚顺工业从石油化工到精细化工全产业链战略布局,具有重要意义。今年年初,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专程赴江苏与江苏三木集团深入洽谈,顺利引进该企业苯酚丙酮一体化产业链项目并签约落地,该项目为近年来抚顺市引进的规模最大单体投资项目。“这个项目,我们从最初接触到签约一共用了8年时间,用诚意打动企业,用好的营商环境赢得企业信任,持之以恒的努力换来企业最终选择将项目落户在高新区。”高新区商务局局长高巍说,下一步,将在项目建设的新阶段服务好企业,为项目建设创造更好的环境,赢得好口碑,争取更多企业对高新区的青睐。今年以来,高新区管委会坚持以商招商、精准招商,绘制重点产业招商图谱,围绕高端精细化工等重点产业集中发力,实施重点产业链招商,建链、延链、补链、强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实现招商引资战略性的突破和创新,关键是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运行良好的保障机制。高新区深入梳理产业链及链上头部企业、主导产品企业、技术优势企业,研究绘制本产业链全景图和招商图谱,收集建立目标招引企业库、产业链项目库和政策库,瞄准摸排的链主企业、领军企业和“补短板”项目,主动出击,实施靶向精准招商。积极参加省市组织的“辽宁长三角招商引资促进周”活动,在南京举行的抚顺石化产业发展合作交流会上,重点推进常州华夏1万吨/年亚氨基二乙腈等5个项目。参加抚顺市组织的经贸代表团赴日本开展招商引资工作,重点推进辽宁新宇与日本彩资生株式会社新型染发剂合作项目、大阳日酸株式会社空气分离两个项目,目前进展顺利。辽宁新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发人员正在进行产品研发。抓住“辽洽会”、新能源产业大会和中国抚顺石蜡产业大会等有利契机,积极组织“请进来”招商活动,广泛宣传推介抚顺高新区区位优势、产业链招商政策,推进央地合作。其间,推动计划投资2亿元的辽宁仕通达新能源电池特种树脂系列产品和计划投资9000万元的辽宁荣域工业环保水处理产品两个项目签订正式投资合同,推动计划投资10亿元的浙江舟权BOPP及胶带系列产品和计划投资11.2亿元的台州京奇锂电池专用材料两个项目签订意向投资协议。截至目前,高新区已累计签约项目8个,计划总投资93.1亿元。储备了中国有色矿业集团选矿药剂、中国化工集团丙烯酸及酯、台州京奇投资合伙企业锂电池专用材料、浙江金华市舟权包装有限公司BOPP及胶带系列产品等项目。服务在前创优发展软环境“从9月试生产以来,企业各项工作平稳有序。”辽宁新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周昇健说,抚顺市科技局相关负责同志正积极与企业沟通,着手帮助企业申请科技补贴。辽宁新宇由江苏新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历经两年建设,已经进入试生产阶段。企业生产的25二氨基甲苯硫酸盐,95%以上出口欧美、日韩、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知名化妆品公司。企业有呼,园区必应。按照办事方便、法治良好、成本竞争力强、生态宜居的原则,高新区管委会不遗余力,切实解决企业面临的难题,以营商环境之“优”,促园区发展之“进”,全力培育适宜民营经济健康成长的最佳环境,提高对优势产业的吸引力。高新区创新体制机制,按照“小管委会+大公司”管理模式,做大高新集团,实行集团化、市场化、公司化方式运作。通过智慧园区建设,建立了信息化调度体系,建设安监、环保、生产运行3个信息化平台,园区高端化、智能化水平得到提升。同时,产业园区实行公用工程一体化服务,并建有研发中心和检验维修服务中心。服务走在企业需求前。通过长期实践,高新区已形成了一套覆盖企业成长周期的服务体系。各部门整合企业需求,进一步完善企业原材料台账。同时,积极与抚顺石化公司、中石油东北化工销售公司对接,探讨建立无缝合作方法、央地共建新方式等一系列深度协作。辽宁祥顺气体有限公司稀有气体精制项目进入试生产阶段。优良的营商环境让来自各地的客商扎根高新区,心无旁骛忙项目建设。“企业筹建的时候,高新区管委会成立项目专班,指派‘项目管家’全程帮助办理各类手续,为开工赢得近百天宝贵时间。”辽宁美亚制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林琳介绍,落户抚顺以来,企业已完成两期工程建设。目前,高新区已引进150个相关产业项目入驻园区,形成八大产业链条,碳四、碳五、石蜡等产业技术水平国内领先。齐隆化工公司生产的碳九共聚树脂产品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达50%;东科精细化工的低温锂电池电解液,在国内市场占有重要位置;东联安信的甲基丙烯酸酯类,单体生产工艺和产品都处于国内领先,2/3产品填补国内空白。高新区科技项目储备库入库项目达154项,瞪羚、雏鹰企业培育库入库企业68家,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入库企业3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库入库企业13家。集聚资源打造发展强引擎一个项目,是一个新的增长点;一批项目,构成一个新的增长极。今年以来,抚顺高新区把抓项目、稳投资作为经济增长的“定海神针”,把重点项目建设抓实、抓细、抓出成效,着力扩大有效投资,奏响大上项目、上大项目的发展强音。目标定位清晰,才有主攻方向,才能聚力发力。高新区深入研究和部署落实国家《“十四五”支持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在大局中找准定位,守正创新,明确打造高端精细化学品、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电池和生物医药四大产业集群目标,延伸拓宽乙烯、丙烯、碳四、碳五、芳烃、塑料、石蜡、石油焦八大产业链,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编制实施《抚顺高新区国家级新能源电池产业化基地规划》,做实做好又“高”又“新”两篇文章,今年计划开复工项目88个,总投资243.5亿元。瞄准产业发展定位,抚顺高新区不断深化央地合作,依托抚顺石化公司的原料资源优势,围绕乙烯、丙烯、碳四、碳五、芳烃、塑料、石蜡、石油焦八大产业链,聚力推进延链补链强链。支持抚顺石化公司“减油增化、减油增特”发展战略,增加特色油蜡联产项目完成中交,新增7.3万吨/年微晶蜡和9.8万吨/年光亮油,完成总投资54.7亿元的炼油及化工结构优化调整项目和总投资20.6亿元的石蜡特色产品产能提升项目立项备案。为推进项目建设进度,高新区组织项目建设要素保障部门提前介入、主动靠前服务,上下联动、密切协作,全面履行服务保障职能,强化项目建设用地、资金和用工等要素保障。对项目建设必备要素落实存在的堵点难点,及时组织相关部门研究解决,加大协调力度,创造一切条件保障重大项目早开工、快建设、稳见效。在高新区管委会各部门的倾情服务下,一批大项目实现了当年落地、当年投产。3月16日,辽宁祥顺气体有限公司稀有气体精制项目进场施工,6月30日完成主体工程,8月1日进入试生产阶段。“那边是厂房、这边是仓库,整个生产控制中心集中在项目用地的中心地区……”辽宁祥顺气体有限公司总经理郑伟一边带领记者参观建设进度,一边向记者介绍项目整体情况。辽宁祥顺气体有限公司成立于2022年6月,隶属于北京建龙集团。依据建龙集团投资战略和辽宁祥顺气体有限公司业务发展前景,项目计划总投资5亿元,建设氪氙氖氦精制、电子级超纯氧生产和电子级激光气体生产线,实现稀有气体规模化生产。其中,一期项目投资1.2亿元,以氪氙精制为主,项目建成后,将形成年产7440立方米高纯氪和1747立方米高纯氙产能规模,预计实现年营业收入4.41亿元,年缴税额4215万元。二期项目将再上设备,后续生产氖、氦等稀有气体。该项目从洽谈到正式签约,仅用时两个月,创造了高新区在谈项目最短时间落地纪录。为了促进项目建设,高新区采取“一对一”“项目管家”服务模式,为企业提供“两个代(带)办”服务。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高新区各相关部门协助企业完成工商注册、项目立项备案、土地、施工、环评等手续,对项目在建过程遇到的各类问题,随叫随到给予帮助。“用不了多长时间,我们就将围绕辽宁地区半导体芯片终端需求开展电子材料的供应,实现氪氙产品、超纯氧产品及激光气体产品属地化直供。”郑伟对企业未来的发展信心满满。抓住项目“牛鼻子”,一批发展前景好、科技含量高、经济拉动强的项目在高新区这片创新创业沃土上迅速崛起。抚顺石化分公司发挥资源优势增产油蜡特色产品改造工程项目,项目总投资8.3亿元,目前,项目已经完成新建2套装置的工程,正进行吹扫系统贯通、水联运,按计划50万吨加氢装置11月中旬引油,计划2024年2月全流程打通出产品。抚顺隆腾新材料有限公司年产16万吨锂电池负极材料项目,总投资10亿元,今年三季度已完成投资1.8亿元,目前一期建设工程接近尾声,主体设备按计划调试。截至10月末,抚顺高新区实现开复工建设项目83个,项目总投资77.53亿元,完成投资11.7亿元,同比增长17%,预计全年可实现固定资产投资15.7亿元,同比增长8.3%。记者:崔振波12/13
- 辽宁抚顺:助力新突破 丹青绘振兴12月1日,辽宁省抚顺市举办中国画作品展,150幅中国画作品集中亮相新抚区万达广场,激发更多市民对中国画的热爱和关注,以文艺形式助力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本次中国画作品展以“助力新突破,丹青绘振兴”为主题,为期三天,由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市文化旅游发展促进中心主办,市美术家协会、市收藏家协会、民建抚顺市委员会文化委员会承办,得到了抚顺市专业、业余书画家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作品展共征集中国画作品近300幅,经过认真遴选,150幅中国画作品脱颖而出。当天,虽然天气寒冷,活动还是吸引不少中国画爱好者和市民前来观展。展览汇集了抚顺众多优秀中国画工作者创作的作品,作品风格多样,技法精湛,涵盖山水、花鸟、人物等多个题材,既有对生活之美的细心发现,也有对家乡的无尽赞美之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展现了抚顺市中国画工作者和爱好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追求,为抚顺市中国画发展和创新,增添新动力,注入新活力。记者:魏宁12/12
- 辽宁省大连市:聚焦“一老一小” 守护“朝夕健康”一个家庭,一老一小,两头牵挂。“一老”的养老照护和“一小”的托育需求都是事关民生福祉的“关键小事”。今年以来,大连市在服务“一老一小”群体精细化、精准化上积极探索实践,用实际行动托起“一老一小”的幸福。市卫生健康委、市民政局等相关部门围绕群众在育幼、养老等方面的所思所盼,聚焦“一小”生长质量和“一老”生命质量,构建服务体系,加大改革创新,着力打造“一小”健康成长线和“一老”健康长寿线。小朋友与家长进行亲子互动。(摄影:王华)在“老有所养”上持续用力2023年10月23日重阳节当天,在大连康养集团中山区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一楼,9户低保、低收入等特殊长者家庭收到了免费适老化改造“大礼包”。据悉,大连康养集团在“大连康养助老慈善基金”的支持下,经过前期两个月工作,为首批9户长者家庭完成适老化改造,平均每户改造费用为5500元,合计费用5万元。以上只是大连老年人幸福生活图景的一个瞬间。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大连市养老服务工作实现新突破,特别是在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工作方面全国首创一系列经验做法。依托“1+N”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网络,面向有需求的城市居家失能老年人,试点建设家庭养老床位5000张,高标准提供“菜单式”“可定制”的日间照料、精神慰藉、助餐、助浴、助洁、助行、助医等“12+X”项居家养老上门服务。在全国首创政府为建设家庭养老床位的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补贴新机制,建立“组网+建床+智能监测+上门服务+全程监管+普惠补贴”的“六位一体”居家养老服务“大连模式”。在全国首创“住宅小区配建养老设施超出配建标准的部分按项目成本价回购”机制,对老年人口多、养老服务需求旺盛的新建住宅小区,配建养老设施除按标准配建部分以外,不足部分由开发商按项目成本价格出售给属地政府,用于属地政府提供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另外,大连市机构养老服务品质全面提升。组织开展养老机构等级评定工作,91家养老机构获得评定等级,其中3家养老机构被辽宁省民政厅认定为全省首批“五级”养老机构,数量占全省一半。让“幼有所育”更有保障“妈妈再见!”在沙河口区一家托育园门前,薛女士将两岁半的女儿交给了托育员。“下午5时之后再来接她,不耽误我正常工作。”薛女士告诉记者,她和爱人工作都比较忙,从女儿1岁半开始,她就将女儿送到了家附近的托育园。该托育园园长邹凯旋介绍,目前该园共开设了两个托班,设托位40个,作为“大连市示范性托育机构”,他们坚持用心办托,确保附近孩子有园上、上得好。“生了孩子谁来带”成为困扰许多适育家庭的现实难题。为了更好实现“幼有所育”,近年来,大连市不断健全托育服务模式和保障措施。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实施意见》,并将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工作纳入《大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大连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确定大连市“十四五”期末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为4.5个。创新工作推进机制,市卫生健康委、编办和教育等8部门出台《鼓励和支持“托幼一体化”模式促进托育服务发展的具体举措》。出台《大连市示范性托育机构创建管理规范》《大连市普惠示范性托育机构认定与管理办法》及相关配套文件,对普惠示范性托育机构一次性发放3万-5万元的建设补贴,并按照实际收托婴幼儿数给予普惠托育机构每人每月200元的运营补助。在全省率先落实托育机构用水用电用气用热实行居民类价格措施,有效降低托育机构运行成本。金普新区还进一步完善托育一体化配套政策措施,推进试点布局8个公办0-2岁托育服务点。记者:张丽霞于艳新12/12
- 辽宁省鞍山市:8000年查海文化展在市博物馆开展近日,由鞍山市文化旅游发展促进中心、阜新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主办,鞍山市博物馆、阜新查海遗址博物馆、沈阳博物馆承办,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博物馆联盟协办的《玉龙故乡文明发端——阜新8000年查海文化展》在鞍山市博物馆开展。本次在鞍山的展览是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历史文化系列图片巡展的第二站,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阜新市的查海文化。此次展览持续一个月,至12月底结束。本次图片展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带领观众直击考古现场,将8000年前的故事娓娓道来,从聚落房屋、灶址窖穴,到墓葬祭祀、图腾雕刻,生动全面的展示了查海人的生活图景和精神世界,是了解查海文化,体味辽宁历史的绝佳途径。本次展览将为鞍山市博物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增添助力。记者:杨海霞12/11
- “大国重器”亮相西鞍山铁矿图为全断面硬岩隧道掘进机“基石号”在鞍钢西鞍山铁矿项目建设工地始发现场。(摄影:丛楠)12月10日,国内地下铁矿山建设首次应用的TBM(全断面硬岩隧道掘进机)“基石号”在鞍钢西鞍山铁矿项目始发。这标志着西鞍山铁矿项目进入新一轮的加速建设阶段,为鞍钢集团矿业有限公司落实鞍钢集团“双核”战略,加快推进“基石计划”,增加铁矿资源供应保障能力,助力全面振兴新突破贡献力量。作为深化拓展中央企业与鞍山市合作的重大项目,鞍钢西鞍山铁矿项目总投资229亿元,是我国最大的单体地下铁矿山。据介绍,“基石号”整机全长188米,开挖直径7.03米,总重1200吨。投入使用后,与传统的钻爆法相比,施工综合效率可提高3倍以上。记者:刘家伟12/11
- 辽宁省大连市:小蘑菇撑起“致富伞”说起大连市普兰店区同益街道,在很多人印象中就是四个字“穷乡僻壤”。可是,如今小小的香菇让这里彻底摘下了贫穷的帽子。近几年,同益街道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结合同益街道水资源丰富、山区昼夜温差较大、自然资源禀赋非常适合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实际,通过科学选定发展产业、集中力量规模化经营,打造了硬件设施完备、交通条件便利、发展前景可观的现代化香菇产业园。小蘑菇撑起“致富伞”。开辟发展新路同益街道同益村的村书记于胜昔至今还是会经常回忆起自己当时考察市场时的想法:要建就建最好的、最现代化的,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生产技术及生产管理和销售方式,这样的项目才会使村子的振兴之路更长久。2021年村里投资600多万元,对原有的大棚区进行整合,让香菇有了“现代化”的外部生长环境,又引进100万个由辽宁省农业科学研究院研制的最新品种辽抚4号“0912”香菇菌棒,开启了香菇产业发展之路。2022年,同益街道现代农业园区发展香菇大棚33栋,实现当年投产、当年见效,由于辽抚4号具有口感好、菇型圆整、质地坚实的特点,深受市场欢迎,远销广东、福建、湖南、山东等地区,销售收入达780多万元。同年,同益村为优化香菇产业链条,建起了可存放20万斤香菇的气调库和日处理4万斤香菇的烘干库以及日产5万棒菌棒的车间,实现香菇培育、生产、加工的一条龙产业。目前园区整体产量达到110万-120万棒,保证园区需求的基础上,还有80多万棒菌棒外销到周边地区。香菇产业的发展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岗位140余个,让周边百姓在家门口就能搭上致富“快车”。同益街道村民孙美华现在是村香菇大棚园区的员工,来到班车接送点时,一股抑制不住的兴奋就会涌上心头:“上下班有班车,按月领工资,俺跟你们城里人一样。”与此同时,同益街道依托产业联合党委的建设,把产业阵地打造成党员党性锻炼“第一课堂”,组织党员干部深入棚区讲党课、讲发展、讲变化,不断增强党员干部的凝聚力和政治素养,通过多种形式把党员教育工作成果转化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担当作为的动力源泉。村民在香菇大棚里劳作。延伸产业链条同益街道在做好基础香菇产业的同时,也积极延伸链条,拓展联建规模。在壮大传统菌类产业的基础上,街道党工委积极探索,又把目光放在羊肚菌、木耳、虫草等新品种的种植项目上,目前街道木耳2.0项目已经完成12个出耳棚和3个晾晒棚的单一来源认证环节。结合普兰店区开展援疆工作的有利契机,街道在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133团进行对接,通过党建引领、产业联盟方式开展跨省联建,将香菇养殖与团场的设施农业、长绒棉深加工连接起来,拉长产业链,增加内生动力,不断创新产业兴旺新路径,推动实现产业共富。此外,为解决香菇养殖有季节限制的问题,街道党工委积极拓展冬菇养殖加工,与金普新区复州湾街道进行对接,计划预定25万棒菌棒用于冬菇养殖,为实现跨区联建奠定坚实基础。今年,同益街道现代农业园区进一步壮大香菇种植特色产业,不断寻找既压缩成本又能增加种植收益的模式,经多方考察学习,决定从改良菌种入手,在复州河东韭桥大坝栽植60亩桑树18000株,用桑树代替柞树作为原料生产菌棒,通过技术的改良,进一步改善香菇的品质。与此同时,普兰店区还开展农村产业党组织“跨村联建”,通过成立产业联合党委,实现党建引领和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同益街道的香菇产业联合党委便是该区第一批成功“上链”的佼佼者。当前,以同益村为中心村的食用菌产业联合党委横跨普兰店区7个街道的7个联建村,菌菇生产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实现了在自身致富的同时带领周边地区共同致富,壮大当地香菇整体产业规模。同益街道党工委还多次带领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各联建单位召开现场会,研究发展方向,拓展销售渠道,帮助提升发展水平。大刘家、墨盘、双塔、沙包等联建单位采购的香菇棒均已开始量产,目前联建村共增收10万元。同益村的村书记于胜昔说:“带领大家把香菇产业做好,是组织交给我的任务,菌棒、技术、市场各个环节我都将尽全力做好!”做大产业规模目前,园区共有香菇大棚45栋,预计全年实现销售收入900多万元。下一步,同益街道香菇产业联合党委将以打造“小香菇大产业”高质量产业园区为引领,按照“扩规模、提质量、树品牌、促营销”的总体思路,以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为抓手,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扎实推进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从而进一步整合优势农产品资源,提升“辽南同益”农产品的品牌价值和影响力。未来,同益街道也将继续完善企业化管理模式,发展工业化香菇产业,打造完整食用菌产业链,进一步增加村集体和百姓收入,进行品种的丰富和升级,开发食用菌的深加工,进一步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强品牌宣传,进一步开拓海外市场,助力同益街道“富村强街”,使之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成为增收致富的龙头产业。记者:韩顺兆12/08
- 世界首座电热熔盐储能注汽试验站在辽河油田投产12月6日,世界首座电热熔盐储能注汽试验站在中国石油辽河油田竣工投产。该项目是辽河储能库建设的重点工程,也是辽宁省重点“揭榜挂帅”项目,填补了油气田熔盐储能技术空白,在推动化石能源消耗向绿色能源消耗转变、加快绿色转型等方面迈出坚实步伐。图为辽河油田电热熔盐储能注汽试验站。(摄影:赵聪)辽河油田作为国内最大稠油、高凝油生产基地,注汽系统年消耗天然气约14亿立方米,排放二氧化碳303万吨。高能耗、高碳排的现状与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的矛盾,亟须通过探索清洁能源替代的有效途径加以解决。与传统熔盐发电不同,此次辽河油田电热熔盐储能注汽试验站项目是世界首次将电热熔盐技术应用于油田生产注汽系统。通过独创研制的蒸汽发生系统将油田回用软化污水与高温熔盐换热产生湿饱和蒸汽直接用于油田注汽生产,有效减少能量过程损耗,综合效率从熔盐储能发电系统的35%提高到90%以上,是突破该领域技术应用场景的一次全新尝试。辽河油田将该项目列为重点科研攻关项目大力推进,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包括熔盐工艺技术、高温储罐技术等5类14项核心技术,申请国际发明专利1项、国内发明专利9项。未来随着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发展,项目每年可替代辽河油田SAGD、蒸汽驱等燃气蒸汽1600万吨,减耗天然气10.4亿立方米,减排二氧化碳225万吨,储能规模464万千瓦。记者:张涛王刚12/08
- 两部国家艺术基金资助作品开启沈阳校园巡演演出剧照12月4日,2023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独幕京剧现代戏《为国守边一家人》和东北大鼓《一只皮箱》首演在沈阳师范大学拉开帷幕,开启了两部作品在辽宁大中小学巡演活动的第一站。《为国守边一家人》和《一只皮箱》这两部作品由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戏剧艺术学院教授崔晓编剧,沈阳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沈阳师范大学戏剧艺术学院教授尹敬红导演,沈阳师范大学戏剧艺术学院师生演出。《为国守边一家人》讲述了西藏山南玉麦乡央宗、卓嘎姐妹的感人事迹,表现了一家三代人坚守祖国边陲,为祖国守住家国领土的生动故事。而东北大鼓《一只皮箱》则以抗美援朝为背景,运用了鼓曲有说有唱、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表现形式,讲述了毛泽东送儿子毛岸英入朝参战,保家卫国的伟大情怀。《为国守边一家人》则以大学生的视角,体现了年轻人继承老一辈爱国守边精神,坚守家国情怀的信念历程。《一只皮箱》则用东北地区最有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以真实细节揭示了毛泽东的博大父爱,艺术化地再现出中国共产党人不怕牺牲、甘于奉献的主题思想,弘扬了辽宁“六地”精神中的抗美援朝精神,是近期辽宁演出作品中颇具代表性的一个作品。本次巡演活动继沈阳师范大学的3场演出后,将走进沈阳工程学院、辽宁省实验中学阳光小学、沈阳市第十一中学等开启校园巡演,以优秀作品启迪青少年爱国主义精神和正确价值观的养成。记者:杨竞12/07
- 旅顺博物馆:张成墓碑见证元朝东北地区屯田历史旅顺博物馆珍藏一块元朝墓碑,今年入选国家文物局对外公布的《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墓碑主人名叫张成,是一名元朝军官。张成墓碑之所以入选,是因为碑文内容记载了元朝时期东北地区屯田开发的历史,填补了《元史》关于东北屯田记载的空白。“元百户张成墓碑”上刻有关于东北屯田的珍贵文字。(摄影:朱忠鹤)张成是降将得到忽必烈重用在旅顺博物馆分馆展厅内,矗立着一块黑底白字的墓碑,相较于其他华美、珍贵的文物,这块墓碑显得不起眼,没有引起游客的重视。实际上,这块密密麻麻写满了汉字的元朝墓碑,还原了七八百年前元朝部分历史原貌,填补了元朝文献相关记载的空白。这块墓碑的主人叫张成,元朝人,墓碑被后人称为“元百户张成墓碑”(以下简称张成墓碑),于今年入选国家文物局对外公布的《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记者在旅顺博物馆看到,张成墓碑保存完好,墓碑文字由右向左,竖行排列。墓碑铭文全面展示了张成的生平事迹,尤其重点讲述了张成保卫和开发东北地区的丰功伟绩。墓碑铭文最后,写有“告至正八年戊子三月朔日,忠翊校尉管军上百户张重孙等立石”。旅顺博物馆信息中心主任、副研究馆员刘立丽表示,张成墓碑是1925年由日本人在大连金州城北门外的岱宗寺菜地里发现的。研究发现,张成的墓地原本并不在菜地里。碑文记载,至元三十年(1293年),张成奉命驻扎于现在的大连金州区,第二年去世,终年69岁,葬在当地。在张成去世50多年后,其重孙将他的灵柩迁移到了现在的大连金州城沙河东,立下了这块墓碑,碑文中的“至正”为元朝最后一个年号,至正八年为公元1348年。后来,后辈又将墓碑移到了岱宗寺菜地里,直至几百年后被日本人发现。根据墓志记载,张成是元朝的一名武将。纵观他的一生,可以用“南征北战,屡建功勋”来总结。张成的祖籍是湖北蕲州(今天的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至元十二年(1275年)正月,元世祖忽必烈攻打蕲州,当时张成的上级出城投降,张成也随之投降。张成勇猛善战,虽为降将,却受到忽必烈的重用。他东征日本,开发东北、平定叛乱,在元朝初期立下赫赫战功。碑文记载,成吉思汗弟弟的五世孙叫乃颜,封地在今天的小兴安岭、松花江、嫩江一带,地域广袤、物产丰富,但他对此仍不满足。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乃颜与西北地区的诸王相互勾结,组成叛乱联盟,对忽必烈的统治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为了尽快平复战乱,忽必烈率军亲征乃颜,很快抓到乃颜并将其处死,但叛乱联盟的余党却不死心,再次发生叛乱。经元朝大军的围追堵截,叛军逃窜到了辽河附近。忽必烈命张成率军南下追剿。最终,张成大获全胜,平定了叛乱。元朝屯田制度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在张成的军旅生涯中,他曾两次奉命在东北地区屯田。碑文记载,在平定叛军后,张成“二十六年(1289年),隶右翼屯田万户府。二十七年(1290年),调杨村挑御河。五月,隶临清运粮万户府。”另一次是3年后的至元三十年,张成“隶金复州屯田万户府,遂家于此”,直至去世。这里的金复州,指的就是今天大连的金州区和瓦房店市古城。刻在张成墓碑上的这些文字,填补了《元史》中关于东北屯田的相关记载。屯田制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较早。在秦汉之际,就已经有屯田制。具体到东北地区,隋唐时期,长城以北的营州(今朝阳市)等地曾“大兴屯田”。到了金代,从金太祖完颜阿骨打起,历代皇帝十分重视屯田和养兵。这一史实,通过近些年东北地区出土的大量铁制农业生产工具可以佐证。实际上,正因为“大兴屯田”,铁制农具在东北边远地区得以普及和使用。金代也是我国北方古代农业发展史上发展速度最快的时代之一。到了元朝,屯田制进一步得到发展。年近八旬的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李宇峰对元朝东北地区的屯田制度进行了深入研究。他表示,元朝统一全国后,出现了多种生产方式和经济形态并存的情况。多种文化的交融让元朝统治者意识到,应该改变驰马游牧、逐草而居的单一生产和生活方式,推行“以农桑为本”和“屯田积谷”的政策。于是,统治者开始实行劝农、屯田、归户等举措。在江南和中原地区,因为传统的农业基础比较雄厚,所以元朝沿袭了唐宋的“官庄”制度,招募农民进行耕种,这在《元史》等史料中有记载,但对东北地区的屯田内容则无记载,研究人员只能进行推测。所以,从这个角度说,张成墓碑的内容填补了史料记载的空白。按照张成墓碑记载,沿着时间轴线进行梳理,元朝在东北地区广泛屯田是发生在忽必烈平定乃颜叛乱之后。也就是说,张成既是元朝东北屯田的见证者,也是践行者。李宇峰表示,我国历史上的屯田,大体可以分为“军屯”和“民屯”两种。“军屯”主要是以屯养兵的戍边政策;“民屯”则为了“归户”,也就是让百姓回归土地,扩展和恢复耕地,开垦边陲地区以充实国家财源。元朝初期,东北地区的屯田基本上都属于“军屯”范畴。张成墓碑上所记录的文字,是元朝初年东北军事屯田最直接的证据。元朝在金代经营东北的基础上,经过几十年的屯垦戍边,开发了东北边疆地区,为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和政治安定奠定了物质基础,同时,元朝屯田的各项措施也为后世效仿,产生深远影响。李宇峰说,元朝末年,群雄并起,逐鹿中原。这时候,多支起义军都效仿元朝,在自己所占领的地域内屯田,积蓄力量,为抢占更多地盘积攒实力。其中,朱元璋采用谋士的建议,在北方实行大规模屯田,“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最终夺得天下,建立了明朝。明朝建立后,对北方地区的屯田仍然十分重视。明代在辽东卫所的军事屯田中,实行军丁“七分巡戍,三分屯种”的制度就是学习元朝屯田的方法进行变革,进而将元朝的“屯田总管府”改为“明代卫所”,使东北地区的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由此可见,元朝屯田制度影响之深远。记者:朱忠鹤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