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彩辽宁
- 辽宁省博物馆:现象级大展实力圈粉被辽博齐白石展圈粉、被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全国首家抗战类儿童体验馆”震撼、被旅顺博物馆《红楼梦》画册展霸屏,还有逢节必有的沈阳故宫大排长龙……一年来,辽宁文博圈的热词一次次走进公众视野。据统计,目前全省博物馆共130家,数量稳步增长;累计接待观众2574万人次,较2022年增长179.2%,多个展览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看展热潮。辽博“清音悠远——古琴文化展”,备受观众喜爱。临近2023年底,“丹青万象——齐白石和他的弟子师友们”展在辽宁省博物馆启幕。这个全景式呈现以齐白石为中心的20世纪中国书画篆刻艺术辉煌成就的展览,是辽博2023年收官之作,再一次将辽博全年展览推向高潮。观众的观展热情也在2023年达到高潮,参观人数创下历史新高。据统计,这一年,来自世界各地到辽博参观的观众人数猛增至167.2万人次,这一数字较前一年增长了两倍。过去一年,辽博不论是在展览主题上,还是展陈方式上都可谓精彩纷呈,可圈可点。其中,既有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合规同矩——辽宁省博物馆藏正体书法精品展”“箫韶九成——中国古代音乐文物展”“清音悠远——古琴文化展”等,也有展示辽宁厚重地域历史文化的“光影有声——走进皮影的世界”展、“何处寻琉璃——海城黄瓦窑荣达的历史与文物”展等,还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永恒的雷锋”展等。如果说展览的丰富多彩为辽博赢得了良好口碑,那么,文化互鉴、文化交流则提升了辽博乃至辽宁的文化影响力。请进来,从墨西哥引进“从奥尔梅克到阿兹特克——墨西哥古代文明展”,这一展览是辽博举办的第一个关于中美洲文明的大型展览,也是东北地区首个墨西哥古代文明展,让观众在家门口就能近距离领略中美洲文化;走出去,在老挝推出“江山如画——辽宁省博物馆藏中国古代立轴山水画体验展”,积极参加“世界遗产——大丝绸之路展”赴日巡展,让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在异域绽放光彩。展览,不断推陈出新;文创产品,广受欢迎。数据显示,去年辽博文创产品已增至近300个品类,与文物有机融合的文创产品深深地吸引了众多消费者。“去辽博买文创”“来辽博看文创”已经成为当下年轻人文化消费的又一新时尚。作为东北地区文博行业的引领者,过去的2023年,辽博一方面举办“东北三省一区博物馆联盟高质量发展”学术论坛,签署东北三省一区博物馆联盟宣言,进一步夯实东北地区博物馆引领者地位;另一方面不断发挥区域龙头引领作用,在省内“大馆带小馆”,分期分批联合省内各地市级博物馆,策划“辽宁地域历史与文化”系列展览,让全省博物馆“全面开花”。让更多人爱上辽博,过去一年,辽博推出一系列贴心的公共文化服务。开设夜场、举办线上文化讲堂、线下文化体验互动……这些既能动脑又可动手的活动,让人耳目一新,让人直呼“原来文物也可以这样看”。同时,还将历史文化传播的触角延伸至全省基层。“千年文脉展”“永恒的雷锋”等展览创新形式,送到全省各大中小学校以及社区、乡村,全年累计完成流动送展服务44场,9.2万人次的基层观众直接获益。记者:朱忠鹤01/18
- 辽宁省盘锦市:碱地柿子俏销全国盘锦碱地柿子经分拣、包装后,将销往全国各地的精品水果批发市场。女主播正在向粉丝推介盘锦碱地柿子。盘锦锦辉农业有限公司的员工在采摘碱地柿子。“咱家的碱地柿子果肉丰实、口感一流,吃完有淡淡的清香留在唇齿间。这些柿子都是新鲜采摘、新鲜发货……”1月16日,在盘锦锦辉农业有限公司的直播间里,一名女主播正向粉丝推介碱地柿子,言语间充满自豪感。盘锦锦辉农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是盘锦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016年,公司在新立镇唐家村承包土地858亩建设设施农业生产基地,截至2023年年底,共建成日光温室48栋、冷棚29栋,并建设了碱地柿子分拣集配中心。2023年,公司基地自产碱地柿子销售额达5053万元,销往北京、沈阳、青岛、唐山、嘉兴、上海、苏州、广州等地的精品水果批发市场。今年,公司计划追加投资2000万元,建设盘锦碱地柿子核心基地。记者:杨靖岫01/18
- 首届大连市“小小‘葵星’文学常识争霸赛”收官近日,首届大连市中小学生“小小‘葵星’文学常识争霸赛”颁奖典礼在大连市第四十四中学礼堂成功举办。从全市5000多名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的“小小‘葵星’”来到现场,共同见证荣誉时刻。本届大赛共有400名选手获得不同奖项,其中,一等奖20名、二等奖50名、优秀奖80名。颁奖典礼现场。首届大连市中小学生“小小‘葵星’”文学常识争霸赛由大连市少工委、大连新闻传媒集团指导,大连新闻传媒集团青少中心、大连市青少年刊社主办,少儿广播FM106.7和《少年大世界》承办。活动采取生动活泼的参与形式,植根校园,面向社会,覆盖面广,旨在切实加强青少年思想文化建设,充分激发大连市中小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努力学习、回报祖国的热情,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少儿广播和少儿期刊在全市青少年成长中的引领作用。据悉,活动新的赛事正在酝酿中,将择期启动。主办方欢迎更多孩子加入,共同打造出专属全市青少年的黄金赛事。记者:彭杭01/17
- 朝阳博物馆新馆开馆——十二件镇馆之宝亮相两大主题展位于朝阳市燕都新区的朝阳博物馆新馆日前正式开馆。新馆打造“凌河记忆”朝阳通史展和“三燕春秋”两大主题展,展出近2100件文物,其中红山文化时期的玉猪龙和“C”形玉龙,周代雷纹提梁卣、“燕王职”铭铜剑,“三燕”时期的带木芯鎏金铜透雕鞍桥包片、翼形片、金步摇,唐代三彩三足罐、黄釉舞马,辽代绿釉凤首瓶、火焰纹鸡冠壶,清代土尔扈特部归顺图、《宝典福书》共12件镇馆之宝吸引了大量游客。另有10余处场景与数字化展示,全方位展现了朝阳地区10万年历史。镇馆之宝“C”形玉龙。(朝阳博物馆供图)镇馆之宝金步摇。(朝阳博物馆供图)“凌河记忆”展:鸽子洞人推翻了东亚人灭亡假说“凌河记忆”朝阳通史展共分7个单元,展出文物近2000件。在“远古足迹”单元,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组鸽子洞人生活场景模型。喀左鸽子洞遗址是目前朝阳境内发现的年代最早的人类居住址,距今约10万年。自1965年被我省考古学家发现后,历经数十年考古发掘,出土大量的石制品和哺乳动物化石,其中有大量敲碎的羚羊骨骼化石。专家分析羚羊为鸽子洞人的主要猎物,因此鸽子洞人又被称为羚羊猎人。鸽子洞人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这一发现推翻了原有的假说。鸽子洞人的活跃期距今5万至7万年左右,这一时期地球进入末次冰河期,北半球被大面积冰川覆盖。因此,学术界认为这次寒冷气候导致东亚本土古人群灭绝,而现代东亚人是在5万年前非洲迁移人群的后代。鸽子洞遗址的发现打破了这个假说,证实东亚古人类在末次冰河期中并没有灭绝,亚洲古人类的血脉传承了下来。在“文明曙光”单元,策展人大手笔地展出两件红山时期的镇馆之宝:玉猪龙和“C”形玉龙。不常见的“C”形玉龙整体呈墨绿色,龙体卷曲,刚劲有力,非常具有灵动感。“三燕春秋”专题展:1600年前朝阳曾叫龙城在朝阳的历史演进过程中,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朝阳古城发展的开端。《资治通鉴》中有:“咸康七年,辛丑(公元341年)春,正月,燕王皝使唐国内史阳裕等筑城于柳城之北、龙山之西,立宗庙、宫阙,命曰龙城。”龙城从此开始。为通过考古成果和文物生动再现那段历史,朝阳博物馆在一楼展厅中精心打造了“三燕春秋”专题展。这一展览分为慕容肇兴、燕都龙城、鲜卑印象、农桑人家、融合之路五个章节,展陈面积832平方米,共展出文物近300件。“三燕”是指魏晋南北朝时以慕容鲜卑贵族为主体先后建立的三个以燕命名的地方割据政权,历史上称其为前燕、后燕、北燕。朝阳古城的创建者为前燕的慕容皝。“三燕”的统治在朝阳前后延续了80多年,在当地留下了宫城、御苑、墓葬等大量遗迹。“三燕春秋”专题展运用现代声光电技术,设置了甲骑具装多媒体移屏、龙腾苑沉浸式展示、三燕牛耕壁画动态卷轴、东庠全息影像和书写体验、三燕VR虚拟墓室等多个场景模型,重现了朝阳古城1600多年前的历史。展厅中也展出了这个时期的出土文物、朝阳博物馆镇馆之宝——带木芯鎏金铜透雕鞍桥包片、翼形片和金步摇。其中带木芯鎏金铜透雕鞍桥包片、翼形片是三燕时期具有鲜卑民族特色的一组战马具装,其纹样特殊、工艺精巧,上有多处刀砍痕迹,彪悍的慕容骑士形象从这些遗迹透射而出。展出的金步摇枝干保存较为完整,仅有少量叶片缺失,是三燕时期流行于鲜卑上层贵族中的重要装饰物,特征鲜明。有观点认为,“慕容”一词或是“步摇”的音译。记者:郭平01/17
- 辽宁省沈阳市:社区博物馆里的特殊“文化课”1月11日,沈阳市浑南区一居民小区楼下排起了长队,他们是来沈阳年轮艺术品博物馆观展和进行社会实践的,其中有来自沈阳化工大学的学生。沈阳年轮艺术品博物馆是经省文旅厅批准、沈阳市民政局注册的私人博物馆,是“沈阳百馆”之一的公益性博物馆,藏品达4万余件,主要是塑像、刺绣、唱片、瓷器、票据等老物件。去年,接待观众近4万人次。讲解员为沈阳化工大学学生讲解雕塑《收租院》的故事。“奶奶,这个是干什么用的?”在二楼展厅一角的展柜前,一个孩子指着展柜里的票据问身边的奶奶。“这是50多年前,每一个家庭都用过的鸡蛋票。当时生活物资短缺,买东西需要用各种票。你看,这是粮票、布票,鱼票,还有商品购买证……你们这一代算是过上了好日子。好好学习,长大了报效国家。”这位姓赵的奶奶回答。馆里还有22个《收租院》微缩泥塑像。馆长李军告诉记者,这些是1965年四川美术学院在创作《收租院》雕塑作品时的微缩小样。本来,这组微缩泥塑像有58个,如今仅剩下22个了,十分珍贵。大学生单琬婷在一辆美军吉普车前驻足很久,这辆吉普车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缴获的美军战利品。她告诉记者,自己仿佛看到了志愿军战士英勇杀敌、保家卫国的情景。展品中的“北京”牌电视机、“东方红”牌缝纫机、“红旗”牌手表、沈阳产“白山”牌自行车也吸引了很多年轻人好奇的目光。“自行车、缝纫机、钟表,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年轻人结婚时准备的‘三大件’。现在生活富足,生活水平提高了,不同人有不同的‘三大件’。”李军笑着说。两年来,该馆得到沈阳市多家单位支持。沈阳市第51中学、东北育才学校、沈阳市第27中学、沈阳市第一中学、辽宁省空军青少年航空学校、浑南区教育局花语幼儿园等中小学的学生来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沈阳市浑南区第九小学在沈阳年轮艺术品博物馆这个红色教育基地成立了“百童红色传承宣讲团”,培养了300余名小讲解员。这些展品是时代变迁和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重要见证。通过参观年轮艺术品博物馆,不仅让观众增长知识,大开眼界,更多的是我们对生活越来越美好的感悟。“真没想到,能在年轮艺术品博物馆里看到这么多具有历史记忆的藏品,让人有了穿越时空的感受。”记者在留言本上看到有观众这样留言。博物馆二楼的党员活动室传出一阵阵让人振奋的诗歌朗读声。这里正在举办“传劳模精神,忆峥嵘岁月”诗歌朗诵会。记者走进活动室,看到墙壁上悬挂着英雄人物的画像,书柜中摆放着上百本《中国共产党历史》等学习书籍,不由得也被吸引住了。李军说:“像这样歌颂党、赞美祖国,赞美沈阳英雄城市的文化活动,馆里每周都会举行几次。”沈阳市有100多个基层党组织来到这里过组织生活,浑南区营商环境建设局、浑南区满堂街道党工委、浑南区统计局等40多家党员活动中心在这里挂牌,到馆里参观的人一拨接一拨。年轮艺术品博物馆火了,就连外地人也来参观。去年8月,河南开封的35名小学生专程来到沈阳年轮艺术品博物馆参观。开封市实验小学校长张莉萍留言:“我们来沈阳第一站就来到年轮艺术品博物馆,这里的展品让学生们大开眼界,也让我们听到了沈阳的动人故事。”记者:杨竞01/15
- 中欧班列装卸忙 全力冲刺“开门红”1月12日,在中欧班列(沈阳)集结中心监管现场,三台巨大高耸的龙门吊快速移动,场站内被集装箱堆得满满当当,工人们操作大型机械轮班作业装卸过境集装箱,全力冲刺首月“开门红”。图为中欧班列(沈阳)集结中心场站内集装箱堆场。来自沈阳海关的数据显示,2023年前11个月,沈阳中欧班列共开行732列,同比增长30.5%,开行数继续保持东北地区首位。去年以来,为促进发挥区位优势,全力支持国际物流大通道建设,沈阳海关实施4项改革支持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一是深化“区港直通”改革,中欧班列节点与综合保税区之间周转的集拼货物,实现“一次运抵、一次申报、一次装卸、一次验放”,企业物流成本进一步降低;二是实施“多点查检、集中发运”监管模式改革,将集货、清关作业由一点“串联”转化为多点“并联”,有效疏解集中发运节点作业压力;三是实施“沿途编组”监管模式改革,通过采取“集零为整”“上门取货”等措施,避免出口货物在发货点和集货点之间往返运输,助力班列压缩集货成本;四是纵深推进隶属海关功能化改革,顺应班列运行需求,优化现场资源配置,提供一体监管服务,促进班列节点、综合保税区协调发展。同时,沈阳海关认真落实智慧海关建设要求,与省口岸办联合推动建设中国辽宁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中欧班列铁路物流信息平台。目前该平台已上线运行,填补了国内跨境班列公共服务空白,通过对接系统、共享数据,预计进出口企业、班列运营公司、铁路场站各方作业协同效率提升50%。此外,沈阳海关努力打造“中欧班列+”模式,陆续开行“班列+汽车整车”“班列+光伏能源”“班列+冷链货物”等专列,探索实施“班列+保税+电商”监管模式,推动中老铁路与中欧班列转运对接,带动形成了“以运带货、以贸促运”的良性发展格局。记者:刘大毅01/15
- 辽宁本溪:本桓高速项目六工区桩基工程全部完工日前,本桓高速项目六工区桩基工程全部完工,距实现通车目标又迈出了关键一步。本桓高速项目六工区全线施工线路总长29.14公里,共有桥梁21座,总长3.99公里,桩基共计823根。为保证工期顺利推进,项目公司统筹谋划,编制专项施工方案,组织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确保工程建设稳步推进。在施工过程中,全体参建人员“战酷暑、斗风雪”,争分夺秒抢抓进度,严把安全质量关,圆满完成全线桩基施工任务。下一步,本桓高速项目六工区项目部将继续认真部署施工,加大资源投入力度,为后期抢抓施工“黄金期”做足准备,为项目建设提质增效和实现本桓高速早日通车目标奠定坚实基础。记者:马小茗01/15
- 辽宁本溪:雾凇美如画这是1月12日在本溪水洞景区内拍摄的雾凇。 当日,位于辽宁省本溪市本溪满族自治县本溪水洞景区的古琴湖周边出现雾凇景观。 新华社记者张嘉琪摄 1月12日,游客在古琴湖畔拍摄雾凇。 这是1月12日在古琴湖周边拍摄的雾凇。01/15
- 辽宁沈阳:冰雪游融入浓浓文化味“沈阳故宫,我来啦!”沈阳故宫大政殿前,8名身着统一橘色服装、活泼可爱的小朋友手捧着刚刚上市的“沈阳故宫文创糖葫芦”,脸上绽放着开心的笑容,他们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由研学机构老师带队,组团在沈阳开启4天的游学之旅,他们品尝冰糖葫芦、看凤凰飞天……不只有小朋友,这个周末,来自北京的大朋友也在大政殿前欢呼:“沈阳,我们来了!”在沈阳故宫院藏文物“清乾隆款窑变梅瓶”前,讲解员关于瓷器色彩的讲解深深吸引了广西小朋友。(受访者供图)热榜前十半数为文博场馆近日,在携程发布的沈阳地区景区人气榜前十当中,沈阳故宫、张学良旧居等文博场所占到一半以上,沈阳故宫则持续保持极高热度居于榜首。新年伊始,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开展“冬日雪暖阳——有一种欢乐叫沈阳”系列活动,包括“冬游沈阳·览北国风光”“冬乐沈阳·享佳节欢畅”“冬运沈阳·逐巅峰梦想”“冬品沈阳·沐文化馨香”等四大板块内容,共组织了数百项活动,如逛庙会、逛灯、赶大集、冰雪运动等。不同于一般的游客,这次广西的小朋友选择沈阳作为游学中的一站,看中的就是辽宁地区历史文化名城的底蕴和风采。在沈阳故宫、辽宁省博物馆感受古今,在开放式学习中提升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在辽宁省科技馆重温科学历程,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科学的种子;在老北市领略浓浓的东北风情,感受东北民俗文化……这种学习和收获是独一无二的。广西小朋友的带队老师安然表示:“这次沈阳游学,孩子们收获很大。尤其是去了沈阳故宫和辽博,更是惊喜不断。博物馆收集着人类的记忆,是每个人终身学习的场所。博物馆就像一所立体的学校,既可以开阔眼界,又可以启蒙美育。别看他们年纪不大,相信这一次研学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审美都有一定的启蒙教育意义。”除了这些学龄前的孩子,在校的学生们可以在沈阳的游览和游学之旅中,直观地感受到沈阳的文化底蕴、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等方面的成就,从而拓展知识视野、艺术鉴赏力和城市见闻。“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说的是东北独特的气候环境,然而,2024年新年伊始,冰雪已经成为年度首个旅游热词,我省各地冰雪旅游也相继升温,根据2024中国冰雪旅游发展论坛发布《中国冰雪旅游发展报告(2024)》,经中国旅游研究院评选,沈阳市分别荣获“2024年冰雪旅游十佳城市”“2024年冰雪文化十佳案例”两个重要奖项。小巧实用主题文创热销沈阳故宫博物院是8名广西小朋友来沈游学的第一站。“这里是大政殿……”沈阳故宫讲解员一边用通俗浅显的语言讲述每一栋建筑、每一件文物背后的故事,孩子们畅游在历史的海洋中,感受沈阳厚重文化的魅力。热情好客是刻在沈阳人骨子里的特质,沈阳故宫为广西小朋友们送上了抱抱龙毛绒玩具、超大冰糖葫芦、大吉福禄斜挎包等文创伴手礼,还邀请他们品尝了特色美食。孩子们拿着沈阳故宫刚刚推出的“沈阳故宫文创糖葫芦”反复端详,比照着糖葫芦上的大政殿图案与身后的古建筑,爱不释手,开心地喊:“这才叫真正的冰糖葫芦,太好吃啦!”最近,借由辽博馆藏文物“簪花仕女图”设计开发的几件文创产品,受到各界追捧。1月9日早8点半,距离辽博开馆还有半个小时,场馆外就已排起了长龙。9时许,大门打开,人群立即涌进辽博一层文创商店,“哄抢”手捻、发簪、手串这些小巧实用、自带光泽的文创产品。“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沈阳对待远方客人的热情已经跨出了城市之外。为方便北京游客来沈阳旅游,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推出“北京中关村—北京朝阳站”免费送站服务。1月6日至2月17日期间,每周五17时将根据游客预约情况,对应开通“冬日雪暖阳”“周末向北沈阳最美”免费直通车,从北京中关村直达北京朝阳站,以贴心暖心的举措,展现沈阳暖暖的“人情味”。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局长刘克斌还化身导游,携文创糕点、手绘地图,接“客人”回家。应约而来的北京客人到达沈阳,参观沈阳故宫是他们行程的首选,他们在大政殿手持文创雪糕与古建筑合影,在飞龙阁、翔凤阁细细欣赏“金缕风尚——古今艺术品传承与对话”展览展出的文物精品,在师善斋、协中斋,抵近观看清代的青绿山水画卷。北京拥有北京故宫,然而沈阳故宫之行,还是给北京的朋友们带来深刻印象,他们说,过去关于努尔哈赤、皇太极的历史,只能从教科书上读到,如今身在沈阳故宫,在清前期的宫廷建筑旁站一站,再参观“清前历史展”,对那段历史便有了更为直观的感受,他们由衷地赞叹“沈阳的历史文化厚重”。记者:郭平01/12
- 盘锦奋力在打造新时代“六地”等六个方面走在全省前列——攻坚之年谋突破 振兴路上显担当繁忙作业的盘锦港。盘锦市委宣传部提供核心提示今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的攻坚之年。近日,盘锦市相继召开市委八届七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以及市九届人大三次会议、市政协九届三次会议,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出台相关实施意见,以超常规举措推动工作落实。立足资源禀赋,发挥区位优势,加快项目建设,盘锦市延续2023年的良好发展态势,以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为总牵引,锚定新时代“六地”目标定位,聚焦“八大攻坚”任务,将奋力在打造新时代“六地”、经济高质量发展、改革开放、区域协调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增进民生福祉六个方面走在全省前列。通过把综合实力优势转化为振兴支撑优势,把体制机制创新、地理区位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把城乡联系紧密、油地一体优势转化为融合发展优势,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优势,把民生福祉优势转化为高水平保障和高水平安全发展优势,在新时代辽宁全面振兴上展现更大担当和作为。在打造新时代“六地”上走在全省前列“六个走在前列”目标定位,是盘锦市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省委十三届六次全会精神的重要部署和实际行动,是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盘锦实践的重要决策和顶层设计,是盘锦市追求高质量发展的任务书和作战图,充分体现了盘锦市委奋力推动全面振兴的历史主动和使命担当,充分体现了盘锦市委对未来全面振兴的系统思考和通盘谋划,充分体现了全市上下锐意进取、乘势而上、走在前列的强烈意愿和坚定信心。深度审视实情,盘锦市信心倍增。从国家层面看,党中央、国务院对盘锦市的重视支持没有变,在华锦阿美项目建设、辽河储气库群项目建设等多方面给予了有力支持;从省级层面看,盘锦市在辽宁振兴发展格局中的地位没有变。盘锦市地处国家“一带一路”和辽宁沿海经济带的战略节点,是全国重要能源基地,正在建设全国重要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基地、东北粮食集散和精深加工基地,在辽宁振兴发展格局中举足轻重,省委、省政府始终给予关注和支持;从盘锦市自身看,支撑振兴发展的良好基础和独特优势没有变。盘锦是全国重要的水稻主产区和优质稻米生产基地、国际湿地城市、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全国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东北地区重要的港口城市,资源禀赋优越,这些都为盘锦在新时代辽宁全面振兴上展现新担当、作出新贡献提供了坚强支撑。基于这一深刻认识,盘锦市提出在打造新时代“六地”上走在全省前列,就是要放眼全局谋一域,找准自身坐标方位,积极主动担负使命,在辽宁打造新时代“六地”中发挥关键作用、引领先行突破。东北全面振兴面临新的重大机遇让盘锦市有能力也有决心,在辽宁打造国家重大战略支撑地中,建设辽宁维护国家“五大安全”的战略支点;在辽宁打造重大技术创新策源地中,建设全省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新基地;在辽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新高地中,建设全国重要的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基地;在辽宁打造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先行地中,建设全国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在辽宁打造高品质文体旅融合发展示范地中,建设国际湿地旅游目的地;在辽宁打造东北亚开放合作枢纽地中,建设东北对外开放新前沿。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全省前列以华锦阿美项目为龙头,培育发展“大化工+精细化工”产业集群,谋划形成17条细分产业链,金发生物等23个项目列入省级重点工业项目,全球首个聚乙烯和聚丙烯装置APC先进控制项目在盘锦竣工,世界首座电热熔盐储能注汽试验站成功投产,石化及精细化工全产业链渐具规模……2023年,盘锦市高质量发展打开新局面,科技创新引领作用不断增强。在此基础上,2024年,盘锦将乘势而上、开创新局,经济运行整体向好,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达到全省平均水平;2025年,锐意进取、走在前列,经济运行全面向好,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领先全省平均水平;2026年以后,保持优势、持续领先,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全市主要经济指标总量、增速持续走在全省前列,对中国式现代化辽宁实践形成坚强支撑。2024年,盘锦市着力做实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谋划布局未来产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2024年,盘锦市将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重点在精细化工、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开展技术攻关,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180家、高新技术企业16家、雏鹰瞪羚企业16家。围绕建设“三大产业基地”,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发展方向,实施投资超亿元延链补链强链项目59个,持续推进“减油增化”“减油增特”,做实做细石化及精细化工全产业链;加快推进东北新发地农产品供应链中心等项目建设,发展稻米加工、油料作物等产业链,推动粮油加工及生物科技产值突破340亿元;积极推进中蓝电子上市融资、集聚上下游配套企业,建设光学电子产业基地。在培育新兴产业上,盘锦市将制订实施新质生产力培育行动计划,依托头部企业,大力推动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积极引育新型储能等未来产业项目,实现产业链高端、产品链高质、价值链高效,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在推动数字赋能上,实施“上云用数赋智”行动,推广“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以数字技术赋能实体经济,加快智慧冷链仓储中心、危化品智慧公路港等数字化项目建设,支持辽河油田数智油田、储气库智能化建设,推进辽滨经开区、盘锦高新区智慧园区建设,打造“数字盘锦、智造强市”。天意实业公司科技攻关小组成员正在研讨技术难题。李昕阳摄在改革开放上走在全省前列2023年以来,盘锦市着力提升对内对外合作水平,努力打造东北开放新前沿。10万吨级拓宽型深水航道投入运行,30万吨级原油码头及通用泊位、液体散货泊位工程等重点项目有序推进,新培育各类跨境电商企业20家,复制推广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42项,辽滨经开区连续5年跻身全国化工园区30强,盘锦高新区在省级考评中蝉联第一……这是盘锦市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活力的生动写照。2024年,盘锦市将着力完善体制机制,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合作,系统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等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主动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在畅通国内大循环、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发挥更大作用,以全面深化改革赢得发展主动,以高水平开放合作拓展发展空间,在改革开放上走在全省前列。盘锦地处渤海湾中心地带,是辽宁沿海经济带主轴城市和渤海翼重要组成部分,居于东北亚经济圈与环渤海经济区的交叉点,区位优势突出。盘锦港作为东北及内蒙古东部地区最近出海口,使盘锦对外开放优势更加明显。立足区位优势,盘锦市不断增强前沿意识、开放意识。今年,盘锦市将全力推进向北开放,持续加强对内合作。深化与东北两省一区、京津冀等重点地区的对接合作,推动盘锦精细化工中试基地与清华大学、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等高校及科研院所加强科研合作,加快中试成果转化,深入推进盘锦无锡对口合作,积极融入“一圈一带两区”区域发展格局,深度融入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主动对接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加快推动石化及精细化工、装备制造等产业协同发展,争取在产业转移、科技研发、成果转化等领域取得一批务实合作成果。盘锦市将通过建设高标准开放平台,用活用好辽宁自贸区协同区等政策性平台,更好发挥园区产业发展、项目建设“主阵地”作用,吸引各类资源向盘锦集聚。畅通海陆大通道,加快提升港口能力能级,推进阜盘铁路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把通道优势转化为开放优势、发展优势。在区域协调发展上走在全省前列盘锦作为资源型城市,区域协调发展意味着不仅仅关联周边城市、域内城乡,更有与中央企业的合作共赢。着眼于区域协调发展走在全省前列,盘锦市将深度融入辽宁“一圈一带两区”区域发展格局,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城乡、油地资源合理布局、科学配置,完善“一带双创”“一轴五城”发展布局,推动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公共服务向乡村覆盖、现代文明向乡村传播,提升城乡、油地发展的融合度、均衡度和综合竞争力,打造全国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和资源型城市创新转型发展新典范。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盘锦市将坚持城乡一体、油地融合、区域协同,推进全域布局优化,推动周边城市联动发展,在更大范围内整合资源要素,夯实可持续发展后劲。盘锦市将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推进盘山县国家新型城镇化示范县建设,完善县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特色种植养殖等产业,支持重点乡镇街道加快发展,全力推进西部乡镇振兴发展。持续加强央地合作,深化油地融合,支持辽河石化、华锦集团等驻盘央企改革创新发展,全力推动华润集团等央企在资本、项目、创新、产业链供应链等领域开展更多合作;支持辽河油田“千万吨油田、百亿方气库”建设,深度推进油地重大项目共建、安全生产共管、民生事业共享、生态环境共保。加快城乡融合,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城乡一体推进提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合理配置,力争盘锦在全省率先跻身全域全国文明城市之列。共建辽河三角洲高质量发展试验区,持续推动与营口、锦州两市产业协作、交通互联、生态共建、政策共商,加快形成“三区一通道”协同发展格局。在生态文明建设上走在全省前列盘锦市境内拥有8万公顷苇田,丹顶鹤、黑嘴鸥等珍稀鸟类在此栖息,使盘锦享有“鹤乡”美誉。生态环境,是盘锦市最宝贵的财富。2023年,盘锦市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实现了新进步。辽滨经开区、盘锦高新区获评国家级绿色园区,环境空气综合指数排名全省第三,国考、省考断面水质全部达标,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100%,辽河口候鸟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通过国际专家现场评估,辽河口自然保护区成为首批国家林草科普基地。在生态文明建设上走在全省前列,盘锦市将以协同创建辽河口国家公园为牵动,放大国际湿地城市品牌效应,大力发展生态增益型和生态赋能型产业,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稳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中实现跨越式发展,建成广泛认知的“湿地之都”“北方水乡”“鱼米之乡”,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城市。今年,盘锦市将统筹推进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开展空气质量改善“五项行动”,推进陆海协同治理,提升河流和近岸海域水质。严格管控耕地和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打造“无废矿区”,完善城乡一体化大环卫体系,健全农业固体废物收集利用处置体系。加快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统筹推进城市绿道、城市水廊、小微湿地、口袋公园建设和城市道路绿化景观提升。积极实施“绿满辽宁”工程,开展湿地保护和生态修复,巩固提升辽河流域(浑太水系)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工程(下游盘锦段)。持续巩固“退养还湿”、蓝色海湾、大凌河口等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效能,增加滨海湿地生态价值。在增进民生福祉上走在全省前列1月6日,在盘锦市九届人大三次会议上,全体与会人大代表以无记名投票方式票决产生了2024年盘锦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15项。将民生实事项目交由全体人大代表票决,开启了盘锦市群众“点单”、代表“定单”、政府“领单”、人大“验单”的为民办事新模式。盘锦市始终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用心用情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2023年,民生工作再上新台阶。健康盘锦建设成效明显,成为全国81个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试点城市之一;养老服务得到加强,长期护理保险国家试点工作持续深化;客运公交一体化实现城乡全覆盖,入选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成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4.6%和8.2%。今年,盘锦市将以争创全域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推进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精细化、城市管理可视化,实实在在为群众解难题增福祉,建设高品质“宜居宜业之城”,打造令人向往的“幸福平安之城”,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坚持把稳就业作为重中之重,今年,盘锦市将全面推动就业增长,同时,聚焦创业型城市建设,加快推进各级创业孵化基地建设。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大力发展银发经济,积极创建省级示范托育机构,为“一老一小”创造更加美好、更高品质的幸福生活。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加强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深化疾控体系改革,深入推进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试点、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分布。持续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建设成果,着力打造国家级健康城市样板市。实施学前教育普惠保障行动、义务教育强校提质行动、普通高中优质特色行动和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工程,不断提升各级各类教育质量和水平。蓝图已绘就,奋斗正当时。今年正值盘锦建市40周年之际,盘锦市将奋力把“六个走在前列”的美好愿景变为现实中的生动场景,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牢把握盘锦在维护国家“五大安全”中的重要使命,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战略任务,坚持生态立市、工业强市、以港兴市,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党对各项工作的全面领导,鲜明树立重实干、重实绩、重担当的选人用人导向,锲而不舍纠“四风”树新风,坚决打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攻坚之年盘锦战场攻坚战,努力将盘锦建设成为“宜居宜业之城”“幸福平安之城”。记者:刘立杉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