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多彩辽宁
多彩辽宁
  • 辽宁省粮油库存充足供应充裕
     4月8日,记者从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获悉,当前全省口粮品种粮食库存充足,供应充裕。其中成品粮大米、面粉库存超过30万吨,可保证全省一个月需求;原粮库存474万吨,其中商品库存222万吨,各级储备粮库存252万吨,将现有原粮加工为成品粮,可满足全省口粮供应300天以上。  疫情发生以来,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多措并举,切实做好粮油保供稳价工作。第一时间启动粮油市场价格日报制度,准确把握粮油市场变化趋势,对发现的苗头性、倾向性、潜在性问题,提早研究、妥善处置。协调有关部门落实金融支持和免税减税政策,指导全省做好应对疫情成品粮油运输保障工作,积极推动粮食生产加工企业复工复产。截至目前,全省规模以上粮油加工企业已全面复工,全省粮油日加工能力超过10万吨。  持续加大粮油市场调控力度,我省制定了储备粮油调用启动方案,提前启动储备粮轮换出库。建立完善粮食供应应急预案,全省共建立粮食应急供应网点1661家,累计粮油日供应能力3.5万吨;应急加工企业85家,累计日加工能力1.6万吨;应急配送中心88家,日配送能力3.6万吨,全省粮油应急体系完善,可充分实现全省粮油应急供应。(记者李越)
    04/09
  • 沈阳:加紧生产出口医用防护服 助力全球抗疫
      4月7日,在沈阳华棠阁服饰有限公司车间,工人在裁剪医用一次性防护服原料。连日来,沈阳华棠阁服饰有限公司加紧生产医用一次性防护服。公司防护服日产量达到6000套左右,目前已经出口到意大利、卢森堡、德国、伊朗等国家。新华社记者杨青摄  4月7日,在沈阳华棠阁服饰有限公司车间,工人在生产医用一次性防护服。连日来,沈阳华棠阁服饰有限公司加紧生产医用一次性防护服。公司防护服日产量达到6000套左右,目前已经出口到意大利、卢森堡、德国、伊朗等国家。新华社记者杨青摄  4月7日,在沈阳华棠阁服饰有限公司车间,工人在生产医用一次性防护服。连日来,沈阳华棠阁服饰有限公司加紧生产医用一次性防护服。公司防护服日产量达到6000套左右,目前已经出口到意大利、卢森堡、德国、伊朗等国家。新华社记者杨青摄  4月7日,在沈阳华棠阁服饰有限公司车间,工人在生产医用一次性防护服。连日来,沈阳华棠阁服饰有限公司加紧生产医用一次性防护服。公司防护服日产量达到6000套左右,目前已经出口到意大利、卢森堡、德国、伊朗等国家。新华社记者杨青摄  4月7日,在沈阳华棠阁服饰有限公司车间,工人将医用一次性防护服装箱。连日来,沈阳华棠阁服饰有限公司加紧生产医用一次性防护服。公司防护服日产量达到6000套左右,目前已经出口到意大利、卢森堡、德国、伊朗等国家。新华社记者杨青摄
    04/08
  • 辽宁省保护性耕作面积要达到800万亩
     今年,我省计划建设8个以上保护性耕作整体推进县(市、区)、15个以上县级高标准保护性耕作应用基地、35个以上乡级高标准保护性耕作应用基地,全省保护性耕作推广面积计划达到800万亩。这是4月3日,记者从省农业农村厅了解到的。  保护性耕作是一项能够实现作物稳产高产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可持续发展农业技术,其核心是在不翻耕土壤、地表有秸秆覆盖情况下进行少耕、免耕播种,具有防治农田扬尘和水土流失、蓄水保墒、培肥地力、节本增效等作用。  我省明确,要以玉米种植为重点,兼顾大豆、杂粮等旱作作物种类,在全省适宜耕作区开展保护性耕作作业补助工作。支持具备相应农机作业能力和条件的农机合作社、农机户等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承担保护性耕作作业补助任务。  我省提出,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规划布局。辽西北地区应用基础较好,率先实施整县推进;辽南地区要加强示范推广,加快提升应用能力;辽东地区要加强试验示范,完善技术模式和技术条件,在适宜耕作区积极探索实施整县推进。根据计划,到2025年,我省将实施保护性耕作面积2000万亩,占适宜面积的57%以上。  为确保保护性耕作工作顺利实施,省农业农村厅指导各地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基础上,提前做好技术支撑、技术培训、机具装备落实、主体培育、生产组织和调度等相关工作准备,并将2020年工作目标任务分解到各市,要求各地将任务细化到村、落到地块。为强化技术服务,我省成立了保护性耕作专家组,明确了适合我省不同区域的技术模式和技术要求,确保播种质量和出苗率。(记者李越)
    04/07
  • 探访恢复开放的辽宁省图书馆:进馆前先预约 图书消毒后再上架
      图为市民在辽宁省图书馆入口处扫码入馆。新华网姜冰摄  近日,辽宁省图书馆在落实好疫情防控的基础上恢复开放,让疫情期间宅在家中的市民能够重新走进文化场馆,品味书香,充实文化生活。  图为工作人员为入馆市民洗手消毒。新华网姜冰摄  “读者您好,这里有免洗手消毒液,请消毒。”“读者您好,这里有一次性手套,请佩戴。”在辽宁省图书馆入口处,工作人员正在指引入馆读者做好安全防护。  图为市民在辽宁省图书馆选看书籍。新华网姜冰摄  为保障读者安全,辽宁省图书馆目前只开放总服务台和中文社科借阅区,并增设测温、消毒点位,增加图书消毒机数量。同时,实行网上实名预约、分时分流分区开放等举措,确保馆内读者密度适宜。  图为工作人员在电梯按键上粘贴保鲜膜。新华网姜冰摄  据辽宁省图书馆物业主管王沈萍介绍,该馆目前采取“无死角”的消毒方式,对馆内座椅、楼梯扶手、公共卫生间等区域每天进行4次以上消毒,针对自助还书机、自助图书杀菌机、门把手等读者接触较多的设备每1.5小时消毒一次。  图为工作人员对读者归还的图书文献进行消毒。新华网姜冰摄  “开馆后的一项重要工作是集中消杀,因疫情闭馆期间积压了大量读者归还的图书文献,工作人员要将全部图书严格执行消毒后再分类归档上架,保证再次借阅读者的安全健康。”辽宁省图书馆文献借阅中心副主任郝庆说。  图为工作人员(右)指导读者使用自助还书机。新华网姜冰摄  目前,辽宁省图书馆在一楼入口处设置了自助还书区域,只还书不借书的读者可以不入馆直接完成还书,实现馆内人员分流的同时满足读者的不同需求。  图为工作人员(右)在对地面进行消毒清理。新华网姜冰摄  “场馆通风也是重要的一环,辽图会在疫情期间加强自然通风,优化室内空气质量,为读者提供健康良好的阅读环境。”王沈萍说。  图为市民(右)在辽宁省图书馆读书。新华网姜冰摄  图为工作人员将消毒后的图书归档分类。新华网姜冰摄  图为市民入馆时在测温门测量体温。新华网姜冰摄  图为工作人员对公共设施进行消毒。新华网姜冰摄  图为工作人员将消毒后的图书重新上架。新华网姜冰摄  图为读者利用自助图书杀菌机为自己借阅的图书消毒。新华网姜冰摄  图为工作人员通过电话为不能到馆的读者解答问题。新华网姜冰摄  图为工作人员为自助还书机消毒。新华网姜冰摄  图为工作人员对电梯进行消杀。新华网姜冰摄
    04/03
  • 沈阳企业赶订单支援全球抗疫
    沈阳企业赶订单支援全球抗疫已向20余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防疫物资  “从今天起,这批完成所有检测环节的医用氧气机将陆续启程发往海外。”4月1日,沈阳新松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总装车间里,总经理黄勇指着摆放整齐的设备对记者说,“我们今年前3个月接到的海外订单已经超过去年全年海外订单量,目前生产计划已经排至6月份。我们增加了生产线,正组织员工加班加点生产,开足马力保障市场供应。”  据了解,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当前各类防疫物资已经基本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为积极支持受疫情影响的国家和地区,缓解各地医用物资需求的压力,推动医用物资出口有序开展,沈阳成立医用物资出口专班,对全市医用物资生产企业进行调查摸底。全市现有53家企业具备医用物资生产能力,产品包括移动CT、医用呼吸机等七大类39个品种。  主要研发生产制造医用氧气机、无创呼吸机等产品的沈阳新松医疗,是具有代表性的高新技术企业之一。“随着疫情形势的发展,医用氧气机的海外需求量激增。目前,公司接到的海外订单主要来自美国、墨西哥、法国、英国等国家。”黄勇说,“企业去年的出口收入就占销售总收入的70%左右。我们也一直在加紧布局,并对海外市场增长作出预判。但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形势有所改变。我们将提速研发、提升产能,努力作出更大贡献。”  沈阳迈思医疗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高流量呼吸湿化治疗仪(经鼻高流量氧疗仪),可以有效改善新冠肺炎患者的呼吸状况。疫情发生以来,迈思医疗给一线人员发6倍工资,千方百计提高产能,不计成本空运发货,累计为全国各地提供各类救治设备3200余台。在保证国内市场供应的同时,迈思医疗的无创呼吸机等产品火速驰援海外。截至3月30日,产品累计出口690台,主要发往埃及、意大利、波兰、智利、印度、西班牙、克罗地亚等国家。  沈阳盖恩科技有限公司是国内最早的3D打印技术设备研发及应用服务提供商,具备一定的工业基础和工业设计能力。疫情发生以来,企业快速转产防疫物资,目前海外订单量迅速增加,隔离衣、防控面罩等产品的在手订单已经排产到5月底。  据了解,目前,沈阳市医用物资出口专班累计向133家境外商协会、外国驻中国使领馆、我国驻外使领馆等机构和组织推送沈阳市医用物资生产企业和产品信息,得到了积极回应。疫情防控期间,沈阳市累计向德国、意大利、韩国等20余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口罩26.1万只、防护服1万件、制氧机1800台、呼吸机800台、CT机和DR机40台,出口额超过5500万元。(记者金晓玲)
    04/02
  • 辽宁康平:卧龙湖湿地迎来大批候鸟
      这是3月31日在卧龙湖湿地拍摄的候鸟。近日,位于辽宁省沈阳市康平县的卧龙湖湿地迎来大批迁徙的候鸟。新华社记者龙雷摄  这是3月31日在卧龙湖湿地拍摄的候鸟。近日,位于辽宁省沈阳市康平县的卧龙湖湿地迎来大批迁徙的候鸟。新华社记者龙雷摄  这是3月31日在卧龙湖湿地拍摄的候鸟。近日,位于辽宁省沈阳市康平县的卧龙湖湿地迎来大批迁徙的候鸟。新华社记者龙雷摄  这是3月31日在卧龙湖湿地拍摄的候鸟。近日,位于辽宁省沈阳市康平县的卧龙湖湿地迎来大批迁徙的候鸟。新华社记者龙雷摄  这是3月31日在卧龙湖湿地拍摄的候鸟。近日,位于辽宁省沈阳市康平县的卧龙湖湿地迎来大批迁徙的候鸟。新华社记者龙雷摄  这是3月31日在卧龙湖湿地拍摄的候鸟。近日,位于辽宁省沈阳市康平县的卧龙湖湿地迎来大批迁徙的候鸟。新华社记者龙雷摄
    04/01
  • 辽宁省博物馆恢复对外开放
      3月24日,观众在辽宁省博物馆参观。当日,辽宁省博物馆恢复对外开放。为防控新冠肺炎疫情,辽宁省博物馆实行网上实名预约、分时分流、分区开放等措施。目前,辽宁省博物馆已开放全部常规展区。新华社记者龙雷摄  3月24日,观众在辽宁省博物馆参观。新华社记者龙雷摄  3月24日,观众在辽宁省博物馆参观。新华社记者龙雷摄
    03/31
  • 沈阳法库迎大批迁徙候鸟 数量超去年一倍
     新华社沈阳3月29日电(记者于也童)碧空下,一群群白鹤舞动如诗,随光而行。它们时而悠然觅食,时而振翅掠过水面,不少摄影爱好者手持相机在此拍摄唯美一幕。记者近日从沈阳法库獾子洞国家湿地公园了解到,大批北迁候鸟已飞临这里,沉寂一个冬天的水面再次热闹起来,法库正式进入最佳观鸟季。  “现在獾子洞湿地有白鹤、天鹅还有各种雁类、鸭类,今年我们监测到的白鹤高峰期达到了1500余只,花脸鸭集群达到6万余只,各种雁类已经达到5万只左右。今年候鸟的数量超出去年一倍,在我们巡护员的保护下,现在它们几乎没有被打扰。”法库獾子洞国家湿地公园巡护队队长张海刚说。  从3月12号起,观测人员陆续在法库獾子洞国家湿地公园发现北迁候鸟的身影,包括豆雁、花脸鸭、白鹤、天鹅、丹顶鹤等珍稀鸟类。据了解,白鹤作为众多候鸟中的旗舰物种,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国际鸟类红皮书列为极危物种,也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每年迁徙至法库獾子洞国家湿地公园的白鹤数量,高峰期可占全世界70%左右,它们一般在此停留90余天。  据悉,法库近年来不断加强对候鸟等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强化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的监测防控,多角度宣传候鸟保护工作,保持湿地原生态景观,为鹤类等鸟类繁衍生息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随着环境保护、退耕还湿工作的推进,獾子洞湿地面积已达到历史最大,成为候鸟迁徙的重要驿站。
    03/30
  • 辽宁省出台文化和旅游业复工复产疫情防控措施20条
    我省出台文化和旅游业复工复产疫情防控措施20条旅行社可开展省内团队旅游业务  旅行社及在线旅游企业在组织旅游活动前要“一团一报”,电影院场间间隔不得少于20分钟、设立临时隔离观察室……3月26日,省疫情防控指挥部印发通知,推出20条具体措施,对全省文化和旅游业复工复产后疫情防控工作提出要求。  通知明确提出,对文化和旅游企事业单位复工复产要取消限制条件,已经设置的应予以取消。旅行社及在线旅游企业可恢复开展除跨省和出入境团队旅游业务及“机票+酒店”旅游业务范围以外的旅游经营活动。  按照要求,文旅单位要认真履行主体责任,健全完善疫情防控、物资储备、复工复产、应急处置等工作方案。严格执行返岗人员健康申报制度,如实报告近14天旅居及人员接触史、身体健康状况,确保返岗人员身体健康。  场馆实行实名制进入。凡入场人员必须实名登记或出示“辽事通”健康码,测温正常且佩戴口罩方可进入。各文旅单位要在进出口明显部位张贴“辽事通”手机APP二维码,引导公众提前注册,获取个人“健康码”。  实行流量限制管控。各文旅单位要实施限流措施,日接待量不超过日最大承载量的50%,室内活动场所瞬间流量不超过最大瞬时流量的30%,并确保人与人间隔1.5米以上。电影院、文艺演出场所实行交叉或隔排隔座售票。  同时,各文旅单位要做好公共环境、公用设施设备通风消杀工作。特别是游客中心、游船、影厅、书店、剧场、游戏厅及卫生间等人员密集场所,每天至少消毒两次以上。每个影厅在每部影片放映结束后要进行通风消毒,免费提供的3D眼镜实行“一人一消毒”。(记者王笑梅)
    03/27
  • 辽宁省图书馆恢复对外开放
      3月24日,读者在辽宁省图书馆选取书籍。当日,辽宁省图书馆恢复对外开放,暂时开放总服务台和中文社科借阅区。为防控新冠肺炎疫情,辽宁省图书馆实行网上实名预约、分时分流、分区开放等措施。新华社记者龙雷摄  3月24日,读者在辽宁省图书馆还书。新华社记者龙雷摄  3月24日,市民从辽宁省图书馆门外走过。新华社记者龙雷摄
    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