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彩辽宁
- 疫情“大考”下的东北振兴新答卷2020年,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在疫情“大考”中交上了一份振兴新答卷: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增长0.6%、2.4%、1%。过去一年,屡遭疫情冲击,东北实现正增长的秘诀何在?新的一年,“十四五”大幕拉开,东北将如何开局起步?力开顶风船稳住基本盘春节刚过,沈阳铁西区宝马新工厂项目的厂房里,水电等管线的铺设正在紧张进行,新厂房预计2022年5月建成投入生产。危机中有先机,变局中开新局。疫情没有改变宝马扎根东北深耕中国市场的信心。从2020年初至今,宝马在全球多地的工厂一度因疫情停摆。然而,宝马沈阳工厂却“马不停蹄”——2020年9月,宝马在沈阳制造的首款面向全球的纯电动车型亮相;11月,新车型在大连港发往欧洲……“我们在沈阳也经历了疫情的挑战,但在地方政府帮助下,仅仅停工两周就全面复产了。”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魏岚德说。2020年,面对疫情多次冲击,东北各地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巩固住了企稳向上的势头。投资,增势不减——2020年,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2.6%、8.3%、3.6%。3月,世界知名化工企业利安德巴塞尔工业公司落子辽宁,以50%的股权比例入股总投资26亿美元的项目;4月,美国丝尔科公司与长春市政府、中国一汽集团签署了红旗S系项目合作意向书,预计投资100亿元人民币……进入2021年,大项目频频落地东北。1月19日,一汽奥迪新能源汽车项目落户长春,首个工厂计划投资超过300亿元;1月29日,韩国SK海力士布局大连,大力推进其对英特尔大连芯片厂的收购以及新投资项目……工业,稳步向好——数据显示,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1.8%、6.9%、3.3%。2020年,一重集团利润总额、营业收入分别同比增长60%、45.8%;鞍钢全年利润创历史最好水平,同比增长36.97亿元。进入2021年,工业向上势头更稳。沈鼓集团订单满满,董事长戴继双说,企业在满负荷运转。本钢集团则交上了“开门红”的成绩单,1月份实现利润5600万元。就业,保持稳定——2020年,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城镇登记失业率均低于年度控制目标。过去一年,辽宁省全面落实助企纾困政策,为各类市场主体减税降费720亿元、提供低成本资金579亿元;吉林省制定了50项举措,支持实体经济降本减负800多亿元;黑龙江省累计新增减税降费336.9亿元。新就业模式也在生长。2020年,辽宁、吉林两省商品网上零售额分别增长18.1%和19.2%,其中就有不少新就业群体的功劳。努力锻长板全力补短板2月20日,黑龙江齐齐哈尔,在中国一重石化装置制造车间内,直径8米、长17米的巨型容器内,工人们紧张进行着焊接作业,相关产品要在6月前交货。今年1月,一重利润总额、营业收入分别同比增长63.2%和56.1%。2020年,东北三省顶住冲击的背后是扬长补短、扬长避短,长板锻得更牢,短板得到拉长。——“老字号”在做强做优。汽车销售市场上,红旗车备受青睐。2021年1月,红旗品牌的销量达32500台,同比增长158%。在神舟、嫦娥、蛟龙等重大科技攻关中,均有“东北制造”的支撑。从高铁到航天,从工矿装备到核电设施,东北由大国重器撑起的工业脊梁坚实而有力。2020年是不断进取的一年。7月,沈鼓集团打造的国产最大130万吨/年乙烯装置裂解气压缩机组氮气试车一次成功。9月,哈电集团哈尔滨电机厂生产的逾2000吨的白鹤滩右岸电站首台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转子顺利吊入机坑。10月,时速400公里跨国互联互通高速动车组在中车长客下线。东北轻合金有限责任公司被誉为“中国铝镁加工业摇篮”。公司董事长范云强说,东轻坚守创新,在神舟、嫦娥、天宫系列等国家重点工程中,独家生产了1000多个规格的产品。——“新字号”在加速成长。2020年初,东软医疗系统股份有限公司仅用7天就推出了方舱CT,成为战“疫”神器;7月上旬,一口气发布了512层全景多模态CT等7款最新产品……过去一年,东北新动能趁势而上。辽宁省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33.4%,269家瞪羚企业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同比增长32%和38%。“吉林一号”一箭九星海上成功发射。吉林省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小巨人”企业分别增长46.9%和40.4%。在黑龙江,新成立科技型企业1.3万家。哈工大多项技术支持嫦娥五号月球采样返回任务,研制的小卫星升空达20颗。——为投资者破壁铺路叫响“好服务”在长春新区,一个名为“长春新区企业高管”的微信群名声在外。高管们都知道:群里喊一声,就能办成事。因为每一个涉企政府部门,都有专人“盯群”。长春市宇创数字汽车科技公司总经理于多年有一次在群里发信息:“生产三轮电动车需要哪些认证?怎么办理?”不到1分钟,他就得到了满意回复。好服务立下好口碑。2020年,吉林省省外流入资金增长了24.4%。营商环境曾是东北备受诟病的“短板”。疫情冲击下,东北形成了新的共识:要想稳住经济基本盘,吸引更多投资者,必须下更大力气补足短板,锻造成新的长板。勇走创新路敢闯改革关东北振兴不是仅靠上几个大项目就能实现的,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走创新路,闯改革关。创新是振兴的必由之路。1月30日,“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福建福清核电5号机组投入商业运行。远在千里之外的哈电集团收到了一封来自“华龙一号”的感谢信。作为国内唯一具有自主制造“华龙一号”轴封式核主泵能力的设备供应商,哈电集团屡次攻克“卡脖子”核电技术,为“华龙一号”提供了一批核岛关键设备。“我们把创新视为竞技世界舞台的最强利器。”哈电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斯泽夫说,“十四五”企业仍要加大创新力度。展开东北三省的“十四五”发展规划图,均将创新摆在最为突出的位置。辽宁省实行“揭榜挂帅”,努力攻克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半导体芯片制造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吉林省鼓励一汽、长客、吉化等一批龙头企业开展产业集成创新试点;黑龙江重点把以石墨为代表的碳基材料、以减量化为代表的复合材料产业打造成全省最具优势和潜力产业。改革是振兴的必答大题。2020年12月23日在鞍钢历史上画上了浓重一笔:当天,鞍钢111家厂办大集体企业股权正式划转到鞍山市政府,这家老国企彻底告别了拥有厂办大集体企业的历史。从优化营商环境到厂办大集体改革,近年来东北改革“快马加鞭未下鞍”。进入“十四五”,东北振兴工作要想取得新突破,必须要勇闯改革关,积极构建新发展格局、拓展新发展空间。优化营商环境是“牛鼻子”。辽宁省鲜明提出,好的营商环境就是让企业和群众办事不求人。黑龙江、吉林两省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中给自己加压,要推动营商环境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国企改革是“硬骨头”。近年来,东北制药、东北特钢等国企,改革后焕发新活力。但也有部分企业仍安于现状,屡失改革良机。2021年,辽宁省将着重抓好华晨集团司法重整,并推进本钢等国企战略性重组和混合所有制改革。在黑龙江,近几年超百户企业完成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非公资本超百亿元。按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计划,今年将完成总任务量的70%以上。东北财经大学校长吕炜表示,东北的改革之风要穿破体制机制的条条框框,为改革思路和举措落到基层提供机制保障,不断让市场主体看得到变化、感受到变化。编辑邹润03/03
- 辽宁营口市图书馆举办元宵节读书有奖猜谜活动为了营造浓厚的节日文化氛围,与广大读者共庆元宵佳节,2月26日上午,营口市图书馆在图书大厦一楼大厅举办“赏春意品书香暖万家”2021元宵节读书有奖猜谜活动。03/03
- 辽宁朝阳:春耕备耕忙桃花吐镇村民收拾大田里的秸秆。(摄影:仇一军)随着天气转暖,在朝阳市双塔区桃花吐镇,农民抓紧春耕备耕时机,为即将开始的棚菜种植和春耕生产紧张忙碌。03/03
- 辽宁阜新:检修农机备春耕一年之计在于春。随着天气转暖,辽宁阜新市各乡镇陆续开始春耕备耕。阜新市海州区韩家店镇韩家店村有农民139户、耕地146公顷。春节刚过,年味儿还未散去,村委会就提醒村民提前对农机具进行全面检修并购买农资,以保证春播生产顺利进行。图为农机户于树林正在检修农机具。03/03
- 辽宁凌海市:黄瓜大棚奏响致富曲眼下,凌海市三台子镇的3000亩大棚黄瓜种植基地里,秧苗肥壮,黄瓜翠绿,春意盎然,这里的种植户依靠高效设施农业鼓起了钱袋子。近几年,凌海市三台子镇大二台子村双龙农场的黄瓜名满四方,是东北三省蔬菜市场和商超的抢手货。种植大棚黄瓜、培育黄瓜种苗是双龙农场的主要种植项目。眼下,高效黄瓜种植大棚里是一派繁忙景象:育苗大棚里,十多名工人正在嫁接黄瓜幼芽,这里已经成为周边乡镇以及北镇、义县、盘锦地区大棚黄瓜种植户的种苗供应基地。正处于丰产期的黄瓜大棚里,农场工人们正忙着采收黄瓜,棵棵黄瓜藤蔓上垂挂着一根根顶花带刺的嫩黄瓜,长势喜人。摘下来的一筐筐黄瓜装车运往配货中心,在配货中心包装成箱后再运往各地的市场、商超。一年三茬种植,平均每亩黄瓜大棚年纯收入可达十四五万元。(作者单位:凌海市融媒体中心)03/02
- 辽宁庄河市:小蘑菇助力农民增收牛年新春刚过,庄河市塔岭镇棒棰沟村菇棚内滑子蘑出菇依然后劲十足,而新一季香菇菌棒正在孕育发菌。菇农高兴的心情溢于言表。盛菇期的滑子蘑像一朵朵盛开的花朵。新一季香菇菌棒正在孕育。棚内劳动的村民是棒棰沟村打赢脱贫攻坚战,打造“一村一品”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最大受益者。对于今后的幸福生活大家信心十足充满美好期望。03/02
- 辽宁庄河市元和村:农家妇女家门口打工致富近日,记者在庄河市兰店乡元和村蓝莓大棚里看到,三名农家妇女正在蓝莓大棚里给蓝莓除草。“现在农村活少,尤其是正月,还不到农忙时,活更少。到蓝莓棚里打工,一个月轻轻松松就能挣2000多元钱。家门口打工既不耽误家里农活,又不耽误回家做饭,还能赚外快,日子是一天比一天好!”元和村任庄屯妇女孙作香一边除草,一边欣喜地说。在大棚里工作的农家妇女。在元和村的蓝莓大棚,像孙作香这样农闲时就出来打工的农家妇女有20多人,尤其是在蓝莓的采摘季,用工量大,均有她们劳作的身影。因为采摘蓝莓是个细活,不能光图快,因此得在不伤果的情况下把果摘下来。因为孙作香她们活干得好,蓝莓老板都愿意雇她们。据了解,她们的工资基本保持在10元/小时,平均一天能工作7到8个小时。孙作香说,她和这几个姐妹从正月初一就来棚里干活,主要工作是除草和剔除畸形果,现在干了快半个月了,1000元已是稳赚了。时下,农家妇女在家门口打工成了新时尚,每个人一年都能干上几个月增加家庭收入。家门口打工赚外快已成为部分农家妇女美好生活新的经济增长点。03/02
- 辽宁西丰县:错时上市的大樱桃更金贵眼下,正是大棚樱桃管理的关键期。2月24日一大早,铁岭市西丰县天德镇天来村傅博果业专业合作社社员就来到樱桃大棚,忙着进行生产维护。合作社社员在大棚内维护樱桃树。“眼前这些樱桃树,去年12月中旬就陆续开花了。为控制上市时间,我们采取全自动温控,让樱桃分时段开花坐果,最早的一批再有一个来月就要采摘了。”质检员庞博说得头头是道。“牛马年,好种田。今年,大伙儿的收入一定会更上一层楼!”“那是!这几年咱村的大樱桃分期分批上市,1斤卖到了100元。”“现在政策这么好,咱得撸起袖子加油干啊!”大伙儿你一言我一语,大棚里热闹起来。合作社社员在大棚内维护樱桃树。天来村党支部书记付宝库告诉记者,考虑到疫情防控的需要,今年,合作社适当延后了大樱桃的成熟期,并采取网上订购兼游客采摘的销售方式,基地樱桃的采摘期可达两个月。都说“樱桃好吃树难栽”,但近年来,随着傅博果业专业合作社的温室樱桃品种逐渐改良,种植技术逐步提高,大棚数量不断增加。目前,温室大棚由当初的8栋发展到30栋。“想让大棚樱桃早成熟,必须有适宜的环境和精心的管理。为打好上市时间差,今年,合作社特意引进了一批温控设备,以提高大棚樱桃的经济效益。”庞博说。樱桃大棚天来村曾是个有名的贫困村。2010年,致富能人付宝库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后,带领村民大力发展水果产业,并成立了傅博果业专业合作社,过去的荒山慢慢变成了花果山。目前,全村有270多户村民种植果树,果树面积达8000多亩,果农年收入从几万元到几十万元不等。“依托产业优势,我们建立了果树精准脱贫产业基地,建设了11个百亩观光采摘园,修建了3.7公里生态农业观光路和大口井、蓄水池等果树滴灌设施,使果树产业基础更加扎实,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更强。”付宝库说,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已经出台,村里将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继续深挖休闲、观光等特色农业游资源,让樱桃经济成为天来村发展的新支撑。(作者单位:辽宁日报社)03/01
- 辽宁丹东太平湾:大棚西红柿丰收啦走进丹东市振安区太平湾望江村12组张金文家的蔬菜大棚,红彤彤的西红柿挂满枝头,一派丰收的喜人景象。西红柿大棚。(来源:丹东市振安区太平湾街道办事处)张金文高兴地说:“俺这棚里的西红柿无公害、口感好、卖价高,市里的人都争着要,你看这西红柿可都是值钱的‘金果果’啊!”近年来,望江村加快特色产业、现代农业发展步伐,积极引导农民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发展生态大棚种植。同时,积极发展大客户、争取大订单,合理运用“网红经济”,在“互联网+”、网络直销等方面下功夫,开辟了新的销售渠道,大大提高了棚内作物的价格,增加了农民收入。编辑邹润03/01
- 《墨叙春语——近现代辽南书画作品展》在营口市博物馆展出由营口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主办,营口市博物馆、营口市历史学会承办的《墨叙春语——近现代辽南书画作品展》近日在营口市博物馆展出。本次展出的书画作品126幅,年代跨度从清末到当代。《墨叙春语——近现代辽南书画作品展》在营口市博物馆展出。《墨叙春语——近现代辽南书画作品展》在营口市博物馆展出。《墨叙春语——近现代辽南书画作品展》在营口市博物馆展出。《墨叙春语——近现代辽南书画作品展》在营口市博物馆展出。《墨叙春语——近现代辽南书画作品展》在营口市博物馆展出。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