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彩辽宁
- 辽宁鞍山:创富新动力 驻村企业走上“红火”路“现在咱村已有100多户村民在驻村企业打工了,离全体600多户村民共同富裕的目标越来越近了······”2月22日,鞍山市千山区汤岗子镇汤岗子村驻村企业负责人“酸菜哥”杨春杰转完一圈驻村企业后,自豪地说。近5年来,村里走出一条以驻村企业发展为动力,以村民参与和农户基地为依托的全村创富之路,形成了建基地、搞加工、创品牌、促销售、保民生的良性发展模式。目前,村里已先后开办酸菜厂、配送公司、快递公司、酒店等12家公司,2020年年底至2021年年初,共为村民发放春节福利金、养老金、大学生鼓励金等各项福利240余万元。新的一年,村里在立足驻村企业稳定发展的基础上,经过近5个月的“试水”,全力开拓电子商务市场,并将进军“同城配送”产业,让更多村民参与到共同致富的队伍中来。(作者单位:鞍山市新闻传媒中心)编辑邹润02/25
- 辽宁凌海市后田村:大棚农户播种丰收新希望眼下,辽宁凌海市翠岩镇后田村的大棚种植户抢抓农时,对新栽植的水果黄瓜、西红柿秧苗进行打杈、挂秧,播种牛年增收新希望。走进蔬菜大棚,一排排绿油油的黄瓜苗、西红柿苗长势喜人。大棚采用绿色无公害种植模式,施用农家有机肥,保证了水果黄瓜和西红柿的产量和质量。凌海市后田村共有六栋水果黄瓜和西红柿大棚,预计今年可为每户种植户带来五万多元的收入。(作者单位:凌海市融媒体中心)编辑邹润02/25
- 辽宁丹东新建村:大家都富才算富日前,记者来到丹东市振安区五龙背镇新建村一组村民宋春英家,看到她家5个大棚的蓝莓长势喜人,1000多株蓝莓枝头挂着一串串果实,在光照下闪着绿玛瑙般的光泽;还有4000株小苗,也长得颇为壮实。宋春英在大棚里忙着侍弄蓝莓,摘掉多余的叶子、去掉凋谢变硬的花刺蒂。“我们干大棚的,一年365天都没有休息的时候。”宋春英说,年前她给工人们放了假,但是自己还得干。宋春英(左一)在蓝莓大棚里忙碌。近日,宋春英家庭被授予“丹东市脱贫攻坚最美家庭”。提起这位53岁的普通农村妇女,在当地可是妇孺皆知。她是当地人心服口服的种植女能人、致富女强人,“辽宁省三八红旗手”“振安区农村科技致富女状元”等等,都是她近年来获得的荣誉称号。在她坚持不懈地打拼下,她与爱人一起从当初的一无所有逐渐建起拥有15座大棚的家庭农场,为当地村民提供了许多就业机会,让村民“打工不出村”。而且,她富了不忘乡亲,千方百计带动部分村民一起走上小康路,成为当地脱贫攻坚的领跑者与推动者。1995年,五龙背镇原胜利村委会为推动农村耕地高效利用,鼓励本村及外来人员承包耕地发展温室农业。宋春英得知这一消息后,萌生了承包耕地建大棚的想法。但是,当时她家中缺少启动资金。在爱人赵洪英的鼓励支持下,她卖掉了家里用来跑运输的四轮拖拉机,拿着这笔“砸锅卖铁”的钱,跑到胜利村签订了承包合同,在这块一亩多的耕地上,建起了她家第一栋标准化种植大棚,开始从事西红柿、黄瓜温室种植。由于采用科学种植,管理也及时得当,宋春英家的大棚收益越来越好,种植基地也不断扩大,逐渐形成了规模,她家也富裕起来。“咱们富了不能忘记乡亲,得把他们也带上致富路。”宋春英和爱人商量后,开始为其他从事种植业的村民传授经验,指导培育、施肥等技术,让村民掌握蔬菜种植的操作本领。宋春英的儿子赵叙在外地工作,他经常打电话鼓励妈妈,只要有好的种植技术和优良品种的种子,他都会第一时间与妈妈沟通,给全村带来最新信息。与宋春英同组的村民辛玉权因脑部受伤留下后遗症,失去了劳动能力,没了收入,孩子也辍学了。“老辛,不能出去打工,咱就在家挣钱。我出资,你们夫妻种黄瓜,挣了是你们的,亏了算我的。”在宋春英的鼓励和帮助下,老辛家建起了大棚,收入有了结余,还交上了养老保险,一家人又过上了幸福生活。宋春英和爱人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自己富了不算富,大家都富才算富。”在帮助同组多名村民脱贫致富后,宋春英又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在原胜利村大力推广荷兰黄瓜种植技术。这个想法得到了家人的大力支持。于是,她出资80万元,建立了新式大棚8座,解决了附近村民80多人的就业难题。2018年,她在村里又首先尝试种植蓝莓,投入40多万元,学习技术、打开销路,第一年就收回成本。“我能走到今天,一是靠党的富民政策,二是靠多年的拼搏,三是有家人的大力支持。”宋春英说,以后她要继续发挥致富带头人的作用,重点帮助村里的姐妹们学习技术,帮助她们解决技术、种植、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带动大家一起发家致富。编辑邹润02/24
- 辽宁丹东:小康长卷·希望的田野发展产业是实现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贫困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近年来,丹东市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央脱贫攻坚决策部署,出台产业扶贫指导意见,坚持规划引领,注重范例推广,强化督促考核,创新推广“1+N”、飞地经济和“村集体+贫困户”发展模式,2016年-2020年实施产业项目938个,带动52921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在2020年7月召开的全国产业扶贫工作推进会上,我省推荐的3个产业扶贫典型案例中,凤城市的“产业叠加稳收入”、宽甸满族自治县的“中药材产业促脱贫”列入“全国产业扶贫典型案例”。下面,让我们聚焦农民在希望的田野上描绘的产业脱贫长卷······《杂色蛤深加工》(摄影:闫旭生)《又是一个丰收年》(摄影:卢振良)《稻谷千层浪》《绒山羊》(摄影:王家平)编辑邹润02/24
- 辽宁:博物馆里洋溢出的“中国年味儿”2021年春节,辽宁省文化演艺集团推出了6大板块、80余项共120场新春文化活动,惠及群众618万人次。其中,辽宁省图书馆5个展览、7项线上活动,以及24小时自助图书馆持续为读者提供服务;辽省博物馆推荐的6大特色展览、10项常设陈列展览和线下体验活动吸引了众多观众参与。7天假期,两馆共接待5.7万观众到馆阅读和参观,共28万人次参与线上线下活动,让留“辽”过年的群众充分感受到浓浓的中国文化年味。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为满足观众的观展需要,该展延期到2021年3月28日结束。辽博对目前展出的部分文物,也将定期进行调整。情况如下: 正月十五之前都是年,“博物馆里过大年”的热度,在春节假期后仍在持续。昨日,记者来到辽宁省图书馆和辽宁省博物馆,看书、观展的市民依旧络绎不绝。值得一提的是,为满足观众需求,辽博“山高水长——唐宋八大家主题文物展”将延期至3月28日。 辽图五大展览老少皆宜 昨日,记者来到辽宁省图书馆看到,各个阅览区都不乏埋头苦读的身影。辽图最新设置的五大展览也吸引了很多观众驻足观看。 2021年是传统十二生肖之牛年,为迎接和祝贺牛年新春,辽宁省图书馆特别策划了“迎新春牛年话牛奔前程梦中逐梦——2021牛文化主题展”“我爱你中国——最美中国年画展”“华夏文明之光——中国古代印刷术”三大主题展览,从2月11日至17日,累计观展人数达10321人次。 为少年儿童举办的“约会神笔——国际马良绘本全展”与“童筑辽宁阅享未来——辽宁省第三届少儿读后感征集活动优秀作品展”大受小朋友的喜爱,春节假期吸引共计8416人次到馆参观阅读。带着孩子来看展的徐先生点赞道:“五大展览老少皆宜,孩子接受历史与文化的熏陶,既拓展了视野又丰富了知识。” 辽图工作人员介绍,三项主题展将分别持续至3月31日、3月1日、4月30日,儿童展将持续至3月31日,有计划观展的市民需掌握好时间。 “唐宋八大家”展延期惠百姓 博物馆里寻味一个中国年,俨然成为一种新年俗。春节期间,辽宁省博物馆特别推出了6大特色展览和10项常设陈列展览,共接待观众3.3万人次。辽博志愿者在春节期间累计讲解109场,服务观众约4500人次。 “山高水长——唐宋八大家主题文物展”“牛转乾坤——辛丑牛年新春生肖文物展”“物映东西——18-19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中国制造”等6大特色展览,以及包括“中国古代碑志展”“辽代陶瓷展”“古代辽宁”等在内的10项常设陈列展览同时面向公众开放,让春节期间来辽博观展的人们“开心逛不停”。其中,备受瞩目的“山高水长——唐宋八大家主题文物展”延续了此前的高人气,引发了新一轮的观展热潮。编辑邹润02/24
- 辽宁庄河市:兰店乡有个“兰爸爸”铁柿子“明天往沈阳发10箱柿子,今天晚上就得装好,明天一早让快递发走。”柿子大棚里“兰爸爸”边摘柿子边说。“兰爸爸”铁柿子“兰爸爸”本名叫兰庆辉,今年56岁。在庄河市兰店蔬菜棚区,已经种植6年铁柿子。“口感好,味道美!”是吃过兰庆辉种植的铁柿子后的一致评价。为给自家的铁柿子创个牌子,兰庆辉的女儿便将他们家生产的铁柿子自诩为“兰爸爸铁柿子”,并在自家棚头挂出横幅。有不少人在商贩手里买过“兰爸爸”铁柿子,想亲自到棚里买,所以“兰爸爸”索性挂个条幅,让大伙找得容易一些。如今不管是在微信朋友圈还是水果店,提起“兰爸爸铁柿子”,大伙都会伸出大拇指点赞。“兰爸爸”采摘铁柿子。“兰爸爸”和他的铁柿子。据兰庆辉介绍,由于疫情原因,柿子销往外地的比以前少,主要供应给庄河市内的水果店和电商。“希望让更多的人能吃到我们的‘兰爸爸铁柿子’。”兰庆辉感慨地说。编辑邹润02/23
- 辽宁葫芦岛市暖池塘镇:蔬菜大棚种植忙 脱贫致富奔小康走进葫芦岛市南票区暖池塘镇北边村蔬菜大棚种植基地,室外天寒地冻,但蔬菜拱棚里却暖意融融,黄瓜、柿子及各类蔬菜长势喜人。有的村民正在忙着摘黄瓜,有的在查看西红柿的长势,有的正在给柿子秧上喷水,脸上都洋溢着丰收喜悦,蔬菜拱棚里种出了菜农致富的“希望”。北边村位于镇政府西北方3.3公里处,占地2.03平方公里,人口412户,1189人;耕地面积1274.5亩;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两亩。为增加农民收入,该镇、村两委积极探索确立了一条“蔬菜致富”的路子。“北边黄瓜”是暖池塘镇著名的地方特色品牌,以其品质上佳、口感脆甜而深受消费者喜爱。村干部王强介绍说:“进入一月份,‘北边黄瓜’就开始陆续上市,每斤的批发价在10多元,以往有很多外地人慕名而来,大老远开车来就为买几箱‘北边黄瓜’,受疫情的影响,每天前来采购的人都是葫芦岛市内及周边镇村的人,现在外地的多数都是网上下单。”走进黄瓜种植户张涛的大棚里,鲜嫩的黄瓜挂满瓜藤。“你们尽管摘着吃,不用洗,放心吃,我这里的黄瓜绝对无公害。”张涛热情大方地招呼着。张涛说:“这个大棚可是我致富的‘风水宝地’呀!每年为我家带来六七万元的收入呢!有了这个大棚,干活可有劲了,种植大棚黄瓜这条路我算走对了!”张涛很有信心地说:“有了党的惠民政策,再加上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咱农民只要肯干,就能过上富裕的生活。”据了解,北边村有着悠久的黄瓜种植历史,处于珍珠湖畔,地势平坦,水资源丰富,种植出的黄瓜香甜可口。2019年北边村获评南票区“脱贫攻坚先进村”荣誉称号。2020年北边村被区委组织部评选为党建品牌建设示范村。目前,全村共有几十户种植黄瓜、西红柿,面积达近300余亩,可谓名副其实的“蔬菜种植专业村”。暖池塘镇将紧紧依托市、区经济大发展的趋势,坚持走好“蔬菜致富”的路子,不断引进新的技术和优良蔬菜品种,让基地蔬菜产量更高,品种更多,以带动全镇的蔬菜种植业发展,让所有农户都能受益。编辑邹润02/23
- 辽企借力“一带一路”加快走出去眼下,在“东非高原水乡”乌干达,中乌辽沈工业园投资项目建设正稳步推进。从2017年至今,中乌辽沈工业园逐渐形成装备制造、建筑陶瓷、医药化工、纺织服装、食品深加工等支柱产业,成为当地颇具示范意义的“标杆园区”,为更多企业走进非洲大陆进行国际产能合作搭建平台。借力“一带一路”,更多辽企在国际市场上展现自身优势,推进经贸合作畅通。省商务厅相关负责人表示,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经济带来不利影响的情况下,全省商务系统以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为主线,通过积极协助企业开展疫情防控及重点项目复工复产、组织重点国家和地区举行线上经贸交流对接会等有效手段,使得全省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及完成营业收入实现逆势双增长。2020年,我省全年新签对外承包工程项目106个,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达25.2亿美元,较上一年增长18.6%;完成营业额11.3亿美元,较上一年增长20.6%。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是辽宁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去年,沈阳远大铝业工程有限公司、中铁九局、东电一公司、特变电工等企业尽最大努力克服疫情不利影响,加大新项目洽谈签约和复工复产力度,在孟加拉国、中东欧等国家和地区推动实施一批电力、轨道交通等领域的重大项目。特变电工几内亚阿玛利亚水电站项目、中铁九局匈牙利匈塞铁路项目等均进展顺利,有效促进了我省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装备制造和国际产能合作,提升了我省装备制造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为我省“十四五”对外开放工作开好局打下坚实基础。省商务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我省将构建对外投资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以2020年以前对外投资统计台账为基础,逐步按月建立新的统计台账,做到对外投资实际数据清晰、流向掌握。同时,全省商务系统将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组织相关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参加境内外经贸合作推介活动,充分利用重要展会,积极开拓国际承包工程市场;加强与中国承包工程商会和中国机电进出口商会的工作对接,邀请行业重点会员企业共同举办项目对接会,带动辽宁装备走出去;以我省境外重大工程项目为依托,组织我省装备制造企业与工程总承包企业对接,推动我省产品出口。编辑邹润02/23
- 东北唯一!又一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落户辽宁日前,由省检验检测认证中心药品检验检测院申报的"化学药品质量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被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认定为重点实验室,这是东北地区唯一入选的化学药品领域重点实验室。由辽宁省检验检测认证中心药品检验检测院申报的"化学药品质量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被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认定为重点实验室。"化学药品质量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是东北地区唯一入围的化学药品领域重点实验室。计划未来5年内,该实验室建设投入1000万元以上,将为化学药品监管和医药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化学药品质量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主要围绕化学药品安全有效性及相关技术标准开展关键技术研究,解决化学药品质量基础性、关键性、前瞻性和战略性的技术问题,以满足服务政府药品监管、服务公共用药安全、服务医药产业发展的需要。该实验室将在5年时间内完成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5项以上,完成国家化学药品标准制修订15个以上,力争参与化学药品国际标准的制订。实验室还将培养化学药品质量控制与评价研究领域学术带头人5名以上,实验室建设投入1000万元以上,为化学药品监管和医药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编辑邹润02/22
- 辽宁葫芦岛市暖池塘镇:蔬菜大棚种植忙 脱贫致富奔小康走进葫芦岛市南票区暖池塘镇北边村蔬菜大棚种植基地,室外天寒地冻,但蔬菜拱棚里却暖意融融,黄瓜、柿子及各类蔬菜长势喜人。有的村民正在忙着摘黄瓜,有的在查看西红柿的长势,有的正在给柿子秧上喷水,脸上都洋溢着丰收喜悦,蔬菜拱棚里种出了菜农致富的“希望”。北边村位于镇政府西北方3.3公里处,占地2.03平方公里,人口412户,1189人;耕地面积1274.5亩;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两亩。为增加农民收入,该镇、村两委积极探索确立了一条“蔬菜致富”的路子。“北边黄瓜”是暖池塘镇著名的地方特色品牌,以其品质上佳、口感脆甜而深受消费者喜爱。村干部王强介绍说:“进入一月份,‘北边黄瓜’就开始陆续上市,每斤的批发价在10多元,以往有很多外地人慕名而来,大老远开车来就为买几箱‘北边黄瓜’,受疫情的影响,每天前来采购的人都是葫芦岛市内及周边镇村的人,现在外地的多数都是网上下单。”走进黄瓜种植户张涛的大棚里,鲜嫩的黄瓜挂满瓜藤。“你们尽管摘着吃,不用洗,放心吃,我这里的黄瓜绝对无公害。”张涛热情大方地招呼着。张涛说:“这个大棚可是我致富的‘风水宝地’呀!每年为我家带来六七万元的收入呢!有了这个大棚,干活可有劲了,种植大棚黄瓜这条路我算走对了!”张涛很有信心地说:“有了党的惠民政策,再加上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咱农民只要肯干,就能过上富裕的生活。”据了解,北边村有着悠久的黄瓜种植历史,处于珍珠湖畔,地势平坦,水资源丰富,种植出的黄瓜香甜可口。2019年北边村获评南票区“脱贫攻坚先进村”荣誉称号。2020年北边村被区委组织部评选为党建品牌建设示范村。目前,全村共有几十户种植黄瓜、西红柿,面积达近300余亩,可谓名副其实的“蔬菜种植专业村”。暖池塘镇将紧紧依托市、区经济大发展的趋势,坚持走好“蔬菜致富”的路子,不断引进新的技术和优良蔬菜品种,让基地蔬菜产量更高,品种更多,以带动全镇的蔬菜种植业发展,让所有农户都能受益。编辑邹润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