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多彩辽宁
多彩辽宁
  • 辽宁:寸跷唢呐满族舞 一村更比一村嗨
    舞蹈《关东情》录制现场。核心提示多年来,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高度重视基层百姓的文化生活,今年朝阳、本溪、抚顺三地“村晚”入选全国“村晚”示范展示点。2022年春节期间,我省将举办百余场“村晚”,通过线上、线下等方式展示,按照文化和旅游部有关活动要求,省文化和旅游厅正在指导组织示范点开展“村晚”录播活动。今年与往年不同的是更加注重民间原创艺术,突出地域文化特色,让乡土文化活起来。非遗绝活儿唱主角1月12日,记者来到入选全国“村晚”示范展示点的本溪市本溪满族自治县小市一庄,这里正在录制“村晚”,只见16位满族老人,穿着传统民族服装,手持大烟袋,舞蹈动作诙谐灵巧,时而欢快,时而柔情,表演、服装尽显满族风情。这个舞蹈叫《关东情》,创作于2019年,曾获得央视综艺频道舞蹈世界栏目“舞蹈全民星奖”,并多次参加省、市、县各类文艺展演。过去,在东北流传着“东北三大怪”的民俗,“窗户纸糊在外”“姑娘叼着大烟袋”“养个孩子吊起来”,现在这些民俗已经很少见到了。在录制现场记者还看到国家级非遗项目“本溪社火”、省级非遗项目“寸跷秧歌”的表演,人们画社火脸谱,穿社火服装,持社火把杖,探马在前,社火会旗、火铳队(炮队)、旗队、社火队跟随其后,最后是锣鼓队出场。据介绍,“本溪社火”以民间传说和戏剧故事为题材,以一个或一组人物展现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即为一转社火。而省级非遗项目“寸跷秧歌”的表演让记者大开眼界,寸跷秧歌表演者踩的跷很短,与高跷不同。寸跷源于满族的“寸子”,表演中的“跺颤”是最有代表性的动作。寸跷秧歌的动作刚柔相济,生动活泼,是汉族习俗与满族习惯相互融合、升华逐步形成的。“寸跷秧歌”是在满族妇女木底高跟鞋的基础上仿制了寸跷,上装踩上寸跷后,为了保持平衡,双脚不停移步,胳膊前后甩摆。这种在自然扭动中展现出来的人体曲线美和大伸大展的韵律,加上脚和腿的跺颤,突出了上装舞蹈的豪放劲,因此,形成了只有上装踩跷的寸跷秧歌。流传近300年的寸跷秧歌,它的演变和发展过程以及表现形式,凝聚了浓郁的乡土气息。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此次本溪“村晚”遴选了全市农民自编自导的声乐、器乐、舞蹈等优质节目和非遗项目展示,结合本溪地域鲜明的满族文化特点,以买年货、赶年集、送春联等为主题,打造原汁原味、原生态、接地气的乡村联欢晚会。原汁原味呈现乡村生活和民间文化“村晚”没有明星大腕,上台表演者都是乡里乡亲,自编自演,自演自赏,看熟悉的人,听熟悉的音,身临其境,喜气洋洋,别有一番乐趣。本溪“村晚”已经连续举办20余年了,是本溪群众文化蓬勃发展的结果,多年来,本溪市文化部门先后组织文化志愿者、群众艺术馆的辅导老师进入本溪的两县四区,先后到本溪县碱厂镇、高官镇、桓仁满族自治县普乐堡镇、南芬区徐家村等50个乡镇开展群众文化的辅导。每年都开展百余场送戏下乡巡演、“戏曲进乡村”、文化惠民公益演出活动,并实施“667”手拉手基层辅导工程等群众文化工程,使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以桓仁县为例,20年多前的春节晚会只是单纯唱歌,现在,除了歌曲,还有相声、小品、戏曲等多种形式,记者在今年桓仁县举办的“村晚”节目单上看到舞蹈《满乡民族大联欢·万众一心》、相声《语言的妙用》等更加注重地域文化、民风民俗的节目。同时融入时代元素,本土文化与时代文化相结合,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推进传统文化不断升华。如小品《网络生活》、原创歌曲《桓仁,我可爱的家乡》等节目突出本地特色、富有乡韵,农民把好日子唱成歌、绘成画、跳成舞,原汁原味地呈现乡村生活和民间文化,表达了村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向往。“村晚”的组织者一般是本村的文化名人,演员都是本村或邻村的村民,群众的参与性、自主性很高。节目有的是当年流行的歌曲,更多的是群众自编的节目。农民自编自导自演的节目深受广大村民好评,舞姿优美、歌声嘹亮、器乐悠扬,充分展现了村民对于美好生活的热爱,展现了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讲好新时代的农村故事。眼下,本溪市群众艺术馆在小市一庄的“村晚”录制工作已经完毕,正在后续剪辑。录制完的“村晚”将在国家公共文化云、辽宁文化云上播出。
    01/19
  • 辽宁:2021年乡村科技筑梦计划顺利开展
    2021年11月至12月,辽宁省科学技术馆和辽宁省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共同举办的“乡村科技筑梦计划”深入乡村学校,助力科技教育发展,第一批活动顺利完成。活动以扶持农村学校参与科技教育活动为根本,重点关注基层科技辅导员培养,通过活动器材讲解与项目指导,调动骨干科技辅导员组成的科普讲师团开展面向农村青少年的探究式科技实践活动课,实验表演,联合大篷车进行移动展品讲解。辽宁省科普讲师团讲师及相关专家对沈阳、抚顺、本溪、辽阳、铁岭五个城市的400余名科技辅导员进行分批培训,指导在中小学校如何开展科技教育活动,内容涉及科技创新大赛、机器人及人工智能活动、调查体验活动、科学影像节活动等,让乡村教师对科普活动和科技教育有清楚的认识,对未来学校开展的科普活动有清晰的方向。同时,活动深入沈阳市辽中区老关坨九年一贯制学校、抚顺清原满族自治县敖家堡乡中心小学、本溪县高官镇九年一贯制学校、辽阳县柳壕镇九年一贯制学校、铁岭昌图县昌图镇铁北小学等5所乡村学校,为2000余名师生带去了共计22节的精彩报告、科技课程和科普实践活动,并捐赠了学生科技活动资源包和系列课程。“乡村科技筑梦计划”是辽宁省青少年科学节系列活动之一,辽宁省科学技术馆、辽宁省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为促进科技教育均衡发展,助力乡村科技辅导员成长,为乡村及欠发达地区的青少年群体提供科学知识普及和科技实践活动渠道,提升他们的科学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专门开展的科普活动。该计划将分三批进行,持续至2023年,每年选择一批有参与科技教育热情和基础的农村学校进行扶持与指导,具体内容包括:送培下基层活动、活动器材讲解与项目指导、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和科普大篷车进校园等。省科技馆、省青辅协通过整合现有资源,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等,吸引社会各方面关注乡村科技教育发展,扩大社会影响力和受益群体覆盖面,提升农村青少年科学素质,推进科普资源普惠共享。
    01/19
  • 辽宁省科技馆:开年盛宴已送达,请注意查收!
    今年元旦期间,辽宁省科技馆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大胆创新科普形式,推动科普零距离,同时启动十大科普活动,线上科普概念强势刷屏,编排直播栏目、实现科普直播常态化,与观众实现“云端相聚”。丰富多彩的互动演出——老朋友机器狗、大黄蜂及萌宠人偶齐聚西大厅,可爱的造型加上积极的互动,带来一场属于科技馆的狂欢!新的一年,特效影院也开启了科普放映计划,让观众们在光影中探索新奇,在剧情中体会美好。用舞台剧诠释科学,将艺术与科学跨界融合,通过生动演绎,呈现了精彩纷呈、妙趣横生的科学表演,你最爱哪一场?围绕热点,聚焦双碳展;身临其境,走进恐龙展;谈声说音,体验音乐展……互动展项加互动课堂一站式备齐,打造了沉浸式的展览体验。新的一年,辽宁省科技馆将立足创新,勇毅笃行,持续为参观者奉上极致体验的科普盛宴。
    01/19
  • 沈阳“好天儿”增幅领跑全国副省级城市
    沈阳水体质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陶鹏旭摄核心提示蓝天白云常作客,碧水清流入画来。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沈阳市大气优良天数达315天,同比增加28天,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优良天数同比增幅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排名首位。同时,PM10浓度改善幅度在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三,二氧化硫、臭氧浓度改善幅度均在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一,大气环境明显改善。这组数据的背后,是沈阳市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推进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强化使命担当,主动作为,举全市之力坚决打赢的一场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沈阳市生态环境局局长裴希岩表示:“抓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既是中央,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也是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沈阳现代化都市圈的迫切需要,沈阳市围绕空气质量改善目标,构建‘四位一体’工作体系,突出重点,精准施策,全力为促进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构建“四位一体”大气污染防治体系“沈阳高颜值”“城市好气质”……沈阳市民刘斌的摄影作品在网络平台上一发表,就获得了很多“赞”。他说,“以前很多人一想起沈阳就想到污染,近几年‘好天儿’越来越多,不但空气愈加清新,而且有了蓝天白云的映衬,拍出来的照片也透亮,大家对整个城市的印象也在改变。”“好天儿”的增加不是偶然,而是源于自始至终的攻坚。沈阳市严格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把大气污染治理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首要任务,聚焦空气质量综合改善的目标,强化措施、攻坚克难、强力推进。2021年,沈阳市从工作制度、调度指挥、协调联动、考核奖惩等方面入手,构建“四位一体”大气污染防治体系,积极破解大气污染治理瓶颈制约,增强大气污染治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按照大气污染发生的特点,沈阳市制定深入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攻坚工作实施方案,谋划实施能源结构调整、低矮面源整治、机动车尾气控制、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扬尘污染整治和秸秆焚烧管控等九大攻坚战,落实34项具体措施,对照全年任务,逐月攻坚。同时,根据气象形势、区域整体污染特征,预测臭氧生成潜势,结合网格化实时预警数据,判定挥发性有机物高值区域、点位并及时调度。严格考核奖惩是进一步传导压力、夯实责任、推动落实的必要手段。沈阳市根据各地区空气质量变化情况和重点工作进展情况,对各县(市)区空气质量每月一排名,考核结果向全社会公开,对排名靠后地区通报批评。蓝天白云成为沈阳城市底色。朱汉洋摄聚焦重点区域靶向施策、精准发力构建大气污染防治体系的同时,沈阳市明确精准发力目标:坚持把工业企业作为主攻方向,聚焦市区及周边重点区域靶向施策,“治企、压煤、控车、抑尘、禁烧”并举,点线面齐抓。治企。沈阳市全面摸排底数清单,建立管理台账并动态更新,开展技术帮扶培训,指导相关企业制定“一厂一策”深度治理方案,去年全年有350家企业完成了深度治理。2021年,沈阳市通过新增油气回收设施等末端治理设施,初步估算挥发性有机物减排量达1.4万吨,为臭氧浓度和污染天数双减提供了核心支撑。压煤。2021年,沈阳市启动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清洁供暖试点,完成10台燃煤锅炉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三项污染物超低排放改造、68台燃煤锅炉进行了除尘器升级改造,建成区内淘汰10台40吨以下燃煤供暖锅炉。“逐家逐台”落实燃煤锅炉特别排放限值管理责任,燃煤污染得到有效控制。控车。加大路检路查、遥感检测、黑烟抓拍、排放检验等大数据的应用,持续加强超标车辆管控,确保达标排放,严禁国三及以下柴油车上路行驶。2021年,全市机动车年检34万余台,合格率96.17%;柴油货车监督抽测222962台,抽测率为159.2%。同时,沈阳市还以建成区为重点,紧盯建筑工地、市政工程、国省干道、背街小巷等落实扬尘管控各项措施;坚持“人防+技防”,充分发挥遥感卫星、红外视频禁烧“天眼”系统及四级网格作用,加大重点区域巡查力度,严厉打击焚烧垃圾、秸秆、杂草等行为。去年,沈阳火点数较上年同期减少38.6%。根据区域和行业实施分时分类管控开年即攻坚,沈阳市2022年大气污染防治“第一枪”已经打响,目标是第一季度力争天气优良天数不少于75天,PM2.5浓度不高于60微克/立方米,不出现重污染天气。按照深入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方案,沈阳市今年将全力突破制约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瓶颈问题,深化末端治理,协调结构转变,强化重点行业精准施治,深入推进臭氧和颗粒物协同减排。具体包括:持续推动建成区40吨及以下燃煤锅炉淘汰、100吨及以上燃煤锅炉颗粒物超低排放改造;以包装印刷、汽修、油品储运销等为重点,组织企业对挥发性有机物排放关键环节完成排查和深度治理等。一季度,沈阳市根据采暖期特点狠抓村屯低矮面源污染、燃煤锅炉房及秸秆焚烧等主要矛盾,并协同管控扬尘污染、挥发性有机物、机动车及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等其他污染源。按照“时间精准、区域精准、措施精准”三个精准和“全时段管控+黄金八小时加密巡查”的特别管控措施,全力攻坚难点。严格管控的同时,沈阳市根据区域和行业实施分时段、分类别管控,既保证污染减排效果又兼顾科学合理,不做“一刀切”。为最大程度“削峰降值”,沈阳市每日根据气象条件、污染指数变化,精准指挥调度,提出具体管控要求。尤其是污染天气过程期间,按照“提前响应、分类管控、无缝衔接”原则,提前分析研判,提前下达特别指令。沈阳市生态环境局大气处处长张嘉治说:“2021年,我们共发布23次特别行动指令,启动4次重污染天气应急预警,预测了25个臭氧污染天,实际削减了12天。”
    01/19
  • 沈抚示范区有轨电车项目喜获省优质工程奖
    日前,从辽宁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辽宁省建筑业协会获悉,沈抚示范区有轨电车建设及西延工程喜获“辽宁省建设工程世纪杯(省优质工程)”奖项。沈抚示范区有轨电车建设及西延工程2019年列入省政府“重强抓”专项行动100个重点项目之一,是全国首条跨地级市运营的有轨电车项目,同时也是示范区第一个采取EPC总承包模式推进的重点项目、第一个政府投资类工程获得省优质工程奖项项目。该项目于2019年10月中旬开工建设,于2021年2月3日正式通车运营。项目建设期间,沈抚示范区规划建设和生态环境局会同中国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天津市政工程设计院等参建单位,落实高质量发展理念,追求精细化管理品质、严格把控工程质量关,并积极克服新冠疫情不利影响,攻坚克难、保质保量地交付给沈抚示范区百姓一项“优质工程、民心工程、满意工程”。为促进沈抚示范区城市品质提升,加快推动示范区融入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建设步伐,推动城市轨道交通互联互通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01/19
  • 数读2021·辽宁成绩单⑤:国企改革全面发力
    01/19
  • 数读2021·辽宁成绩单④:致富有门路
    01/19
  • 数读2021·辽宁成绩单③:红色游正当“红”
    01/19
  • 数读2021·辽宁成绩单②:夯实现代农业基础
    01/19
  • 数读2021·辽宁成绩单①:人机物数字联通
    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