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辽宁
- 辽宁:推进11项重点工程 实现“清水绿岸鱼翔浅底”3月22日是世界水日。记者从省生态环境厅了解到,今年2月,在我省可监测国考断面中,优良水质断面占比达85.4%,较1月份提升了4.9个百分点,说明今年以来我省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刚刚公布的《辽宁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十四五”时期,我省将以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为核心,统筹水资源利用、水生态保护和水环境治理,污染减排与生态扩容两手发力,努力实现“清水绿岸、鱼翔浅底”。为加强水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十四五”时期,我省将着力构建辽河生态走廊,建设凌河生态走廊,推进浑太水系一体化保护与修复等,建设大连市马栏河、抚顺市大伙房水库、阜新市细河、浑河沈阳段等一批美丽河湖,让人民群众更直观地感受到水环境治理成效,感受河湖之美。“保好水”“治差水”,《规划》明确,“十四五”时期我省将实施一批重点工程项目,包括实施水源地规范化建设重点工程、7项水污染防治重点工程和3项水生态恢复重点工程。其中,水污染防治工程主要包括实施排污口规范化建设工程、工业集聚区污水收集处理工程、城镇污水处理设施补短板工程、城镇管网建设及改造工程、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集中处置工程、黑臭水体排查与综合整治工程、水环境智慧监管工程,全面提升我省水污染防治能力。水生态恢复工程主要包括实施中水回用工程、生态水保障工程和河道湿地保护与修复工程。水源地关系群众饮水安全。“十四五”时期,我省将推进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完成抚顺市大伙房水源环境风险隐患整治、一级保护区耕地退耕,锦州市锦凌水库水源二级保护区内违法违规企业关闭、一级保护区隔离防护设施建设,朝阳市白石水库二级保护区企业搬迁、穿越二级保护区桥梁风险防范设施建设等工作,保护群众饮水安全。管住向河流排污,今年年底前,我省将完成辽河、浑河干流及一级支流主要入河排污口排查溯源,以及辽河国家公园范围内70个重点排污口规范化整治。消除城市“黑臭水体”这块心病。今年6月底前,县级政府将完成建成区内黑臭水体排查并制定整治方案,统一公布黑臭水体清单及达标期限。到2025年年底前,我省县级城市建成区将基本消除黑臭水体。为推动全社会节约用水,“十四五”时期,我省将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2025年年底前,全省用水总量要控制在162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要分别较2020年下降14%和12%。同时,我省还将积极推进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2025年年底前,地级及以上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要超过25%。编辑:邹润03/23
- 辽宁:大连现代农业产业中心蓝图绘就即将启航在大连金普新区三十里堡临港工业区,一块总规划面积6.3平方公里的项目用地日益引起关注。这里,就是大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在金普新区三十里堡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国际有影响力、全国最好的大连现代农业中心”的选址地。目前,项目前期准备工作正在加快推进,项目一期工程将于3月底前开工建设,今年年底前建成并投入使用。行政办公区效果图。(图片:普湾经济区提供)以国际化视野,科学擘画发展蓝图。今年2月21日,大连市召开专题会议,听取大连现代农业产业中心建设情况汇报,要求大连现代农业产业中心坚持高起点谋划、高效率建设,确保市民早日受益,推动农业产业加速转型升级。会后,金普新区及普湾经济区迅速落实市委工作部署,各项相关工作全面展开。3月10日,金普新区管委会与农业农村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共同召开大连现代农业产业中心总体策划专题研讨会议,按照谋划好、定位好、建设好、运营好的思路,对大连现代农业产业中心概念性规划进行再升级、再深化。会议提出,大连现代农业产业中心建设要以融入全球农业价值链体系为出发点,以在全球范围内配置农业资源、打造农产品对外贸易新平台、畅通东北地区与RCEP成员国经贸往来开辟渠道为切入点,秉持“立足大连、辐射东北、服务全国、联动东北亚”发展理念和建设“东北亚农产品交易中心、东北亚食品研发智造中心、东北亚农产品物流枢纽”功能定位,实施内外联动、区域链接、产城融合、数字赋能四大发展战略,全力打造中国(大连)国际现代食品城。与会专家表示,大连现代农业产业中心建成后,将成为大连东北亚国际物流中心的重要节点,将打造东北亚农业对外开放合作新高地、东北地区农产品加工物流创新高地、沿海都市型城乡融合发展新样板,将为大连带来新的发展动力,培育强大发展后劲。大连现代农业产业中心区位交通优势明显。(图片:普湾经济区提供)高起点规划,打造一体化全产业链平台。大连现代农业产业中心选址金普新区三十里堡临港工业区,距哈大高铁金普站5公里,距沈海高速石河高速口7公里,距三十里堡港区4.5公里,北部区市及南部大连主城区均在“一小时出行圈”范围内,渤海大道穿行而过,区位交通优势明显。同时,项目周边科学规划“三横四纵一环”区域主干路网体系,保障货运交通便利畅通。项目主要包括农产品交易(一级农批)、食品加工、冷链仓储、种业交易、配套服务等业态。为高起点规划项目建设,金普新区派出多个调研组,到全国各地学习考察:围绕项目整体产业定位,先后到中国农产品市场协会、农业农村部规划设计院、华商国际、正大集团等专业机构学习;围绕一级农批市场建设和运营,先后到北京新发地、北京鲜活农产品交易中心、上海西郊农副食品批发市场、沈阳盛发菜果市场、沈阳地利农产品市场等国内市场学习;围绕和中信农业共同建设中国种业交易中心,到国家级粮食交易(忻州)杂粮中心学习;围绕如何进行“省部共建”,发挥大连现代农业产业中心在全市乃至东北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带动作用,到晋中国家农高区(山西农谷)学习。在大量前期工作的基础上,金普新区结合大连市作为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国际物流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城市发展定位,确定了项目建设的基本思路是:项目将按照“立足大连、辐射东北、服务全国、联动东北亚”的定位,以重塑大连农产品供应体系为着力点,以开放性、创新性、数字化、标准化为特征,打造集“农产品交易、加工、研发、物流、外贸、金融”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平台,建设国际有影响力的、全国最好的农产品(食品)现代城,推动建设辐射型农产品流通体系、跨区域食品工业体系和集成化服务体系,带动大连现代都市农业发展,促进东北现代农业产业全面振兴。金普新区委托农业农村部规划设计院编制了《大连现代农业产业中心项目概念性设计方案》,内容涵盖建设背景、条件分析、发展定位、空间设计、战略任务、投资效益、运行机制、实施保障等多个方面。有着40多年历史的农业农村部规划院,先后主持编制全国农业农村发展规划、现代化规划、乡村振兴规划、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规划等重大规划,堪称国内该领域的“国家队”。果蔬暂存区效果图。(图片:普湾经济区提供)高标准推进,一期项目将建设一级农批市场。为加快推动项目落地,金普新区成立大连现代农业产业中心项目推进工作领导小组,下设总体规划、项目建设、要素保障、招商运营四大业务专班,从制度层面保障项目的顺利快速推进。按照“规划建设、招商引资与项目运营同步推进”的原则,小组每周召开专题会进行调度。一级农批市场作为大连现代农业产业中心一期项目,总投资20亿元,投资主体为德泰控股和中铁铁龙合资成立的大连德泰铁龙现代农产品交易有限公司。一期项目占地面积50万平方米,主要建设果蔬、冻品、粮油干调、肉类及水产品交易中心,并搭载智慧化管理交易平台及产品溯源管理系统,预计年交易量450万吨,年交易额300亿元。目前,项目设计方案已基本完成,审批部门通过提前介入、主动辅导,采用模拟审批、并联审批、零时限审批等方式,摘牌当天可实现成交确认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土地出让合同、投资审查备案书、土地批件、交地确认书六证齐放,实现“拿地即开工”,以确保3月底前开工建设,2022年底前部分建成投入使用。同时,普湾经济区对大连现代农业产业中心6.3平方公里范围内土地规划、动迁、场平、基础设施配套等进行了全面摸排,委托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大连分院编制完成了《大连现代农业产业中心基础设施配套工程项目可研报告》,力争3年内完成大连现代农业产业中心6.3平方公里范围内所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为满足一级农批市场项目开工需求,普湾经济区在明确项目建设计划后,立即启动配套场平工程,于7天内完成立项手续,15天内完成施工招标并进场施工,紧密安排,压缩工期,现已完成工程量的50%(回填土方总方量约65万立方米),剩余地块正在有序施工,计划3月底前全部完工,确保一期项目顺利实施。同时,园区主干路南11号路已于2月8日开工建设,现已完成路基挖填方量的31%。项目规划范围内涉及的征地及动迁工作已有序开展,确保下一步招商项目顺利落地。按照“一心一轴多板块”空间结构,大连现代农业产业中心项目将打造国际领先的食品加工聚集区。(图片:普湾经济区提供)高水平建设,打造国际领先食品加工聚集区。金普新区及普湾经济区坚持规划和招商同步推进,先后与中信农业、正大集团、欧美同学会企业家联谊会、苏州布瑞克等企业进行了对接,储备了国家现代安全食品产业示范园、中信农业种业交易中心及数字农产品交易平台、布瑞克东北区总部(目标是年肉类交易100亿元,5年内上市)等一批重点在谈项目,总投资近80亿元。与大连市食品行业协会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就充分发挥协会资源优势,积极导入有新建、搬迁、扩产等意向的食品企业达成了共识,助力大连现代农业产业中心发展。为保证高水平完成项目建设,金普新区相关部门将进一步深化一期项目规划设计方案,同时加强各部门联动,并深度谋划周边三十里堡港区等重要交通枢纽,统筹推进一期项目周边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确保年底前具备运营条件。按照大连现代农业产业中心的整体空间布局及产业定位,同步加快招商引资工作,全速推进国家现代安全食品产业示范园等招商项目,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农产品(食品)现代城。进一步深入进行市场调研,做好一期项目运营筹备工作;进一步深化与中信农业在数字化+现代农业方面的发展思路,围绕大宗农产品B2B交易形成平台经济业态,塑造一个上联数字化农场、中联数字仓配和供应链、下联数字化营销的新型平台生态圈。鸟瞰效果图。(图片:普湾经济区提供)大连现代农业产业中心项目将按照“一心一轴多板块”的空间结构进行建设,即:聚焦综合服务中心,围绕产业融合发展轴,规划建设农产品(食品)交易、食品制造、供应链创新、仓储物流、食品体验、绿色生态、产学研及配套生活等多个功能板块。另外,结合周边产业基础,项目将与位于其东南向6公里处的三十里堡食品产业园进行联动发展,打造国际领先的食品加工聚集区。同时,项目将充分落实国家“双碳”战略,全面推行BIPV光伏一体化技术,引入绿色能源。普湾经济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大连现代农业产业中心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大连东北亚国际物流中心的重要中心节点,并将打造东北亚农业对外开放合作高地、东北地区农产品加工物流创新高地、沿海都市型城乡融合发展样板,给金普新区带来新的发展动力,培育强大发展后劲,并通过重大项目引领,为金普新区建设“东北第一强区”和大连市三年挺进“万亿GDP城市”贡献更大力量。编辑:邹润03/23
- 辽宁大连:让创新“动力”成为大连城市转型第一引擎3月的大连,春意萌动。位于大连高新区西部的英歌石科学城,建设和招商工作紧锣密鼓地进行。1月14日,新年伊始,英歌石科学城开发建设正式启动,同时在这里举行了全市一季度重大项目集中签约开工活动,全面吹响向“万亿GDP城市”进军的号角。英歌石科学城区域,中国科学院大学能源学院已投入使用。(图片:中科院大连化物所提供)中国科学院大学能源学院投入使用;大连先进光源大科学装置项目列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十四五”专项规划的储备项目;中科院将在这里构筑“一总部、二基地、三中心”;大连理工大学将建设“三纵一横”科技创新基地……举全市之力、集各方之智,大连正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英歌石科学城。未来,这里将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重要创新策源地和世界级科学城。科技创新,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大连创新资源丰富,在连高校和科研院所30多家,国家级创新平台50多家。近年来,大连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科技创新第一动力,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加快“两先区”建设的战略支撑,加快推进创新策源中心建设、重大创新平台布局发展、“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难题攻关、创新主体培育壮大、科技成果本地转移转化等重点任务,不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着力提高科研成果产出质量和转化能力,激发科技创新活力,聚力在创新发展上实现新突破。2020年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达到2.95%,高出全国(2.4%)0.55个百分点;R&D经费占全省总量的比重为37.7%,排名全省第一。2021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3028家,增长22.3%。全市登记的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336.21亿元,增长28.5%。创新要素加速集聚,科技创新动能不断增强。编辑:邹润03/23
- 辽宁凌源市:春雪尽显“北国风光”3月16日凌晨起,辽宁省朝阳凌源市降雨夹雪转小雪,部分乡镇降水量达到2.8毫米。春天的雪总是这么令人欣喜,突如其来的春雪,悄无声息地飘洒在凌源的上空,如礼物般降临,北国凌源一夜间银装素裹。关东第一站,东北最前沿,京郊漫城,北国凌源。春雪,是初春献出的一份薄礼,是春日里除了花开的别样浪漫。备耕之际,春雪增加了土壤墒情,为即将到来的春耕春播创造了有利条件。编辑:邹润03/22
- 辽宁:为传承地方戏曲搭好台辽剧《春风送暖》舞台照。包括评剧、辽剧、海城喇叭戏、阜新蒙古剧等在内的我省地方戏曲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对于这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我省近些年来高度重视,一方面积极组织参加各个层面的展演,让辽宁地方戏家喻户晓;另一方面通过剧目创作支持、人才培养等为地方戏发展构建良好的发展环境。这几天,大连瓦房店市文化馆馆长、辽剧团团长葛莉莉正在忙着两件事:一个是她正在酝酿一部辽剧大戏的剧本,另一个是准备把剧团创排的小戏《村风送暖》送到省里参赛。葛莉莉的干劲十足,得益于最近几年我省对地方戏曲的重视。在此前积极扶持的基础上,今后几年,我省将继续保护、传承好地方戏曲,让这些带有浓郁地域特色的地方戏成为群众喜闻乐见、广受欢迎的戏曲剧种。地方戏曲有良好传承基础辽宁是游牧文化、渔猎文化和农耕文化融合交织的区域,具有悠久的历史,这些文化因素为地方戏曲的发展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土壤。省文旅厅艺术发展处处长高立军介绍,在此前结束的全国戏曲普查中,我省的评剧、辽剧、海城喇叭戏、阜新蒙古剧这4个地方戏曲剧种入选。其中,后三者为辽宁独有地方戏种。虽然凌源影调戏、铁岭秧歌戏未能入选,但这两个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戏种广受基层群众欢迎。可以说,辽宁地方戏具有良好的传承基础。地方戏曲作为一个地区传统文化形式,凝结与承载着这个地区的文化与历史,是这个地区的文化名片,正因如此,近年来我省不断加大地方戏曲保护传承力度。除了培养人才、积极参与全国地方戏展演外,我省率先牵头举办辽吉黑内蒙古四省区地方戏曲展演,此举有力促进了四省区地方戏曲传承发展。2019年,由我省举办的第五届四省区地方戏曲展演,在沈阳和营口两市共演出11台剧目,基本涵盖了四省区最有代表性的地方戏曲剧种,扩大了地方戏曲的社会影响。去年,我省创新性地举办了“辽宁省第一届地方戏曲小戏展演”,全省各地24个艺术团体的28个地方戏曲小戏剧目参加展演,辽宁地方戏在这次展演中集体亮相。今后几年全力扶持戏曲发展我省地方戏剧具有丰富的文化、地域内涵。以海城喇叭戏为例,这个流传于海城、鞍山、营口、辽阳一带的民间小戏剧种,源于当地秧歌,主要伴奏乐器是唢呐。最早起源于清嘉庆、道光年间。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海城喇叭戏曲调喜庆、节奏明快,曲风流畅,受到当地群众欢迎。为了让像海城喇叭戏这样的地方戏曲更好地传承下去,我省在举办各种形式展演活动、全方位培养地方戏曲人才的基础上,今后几年,将着力构建地方戏发展的新生态,营造有利于地方戏曲活起来、传下去、出精品、出名家的良好环境。具体来说,在扶持地方戏剧重点剧目创作方面,在将有关政策用足、用好的同时,力争在“十四五”期间,推出3到5部辽宁地方戏曲精品剧目。另外,推荐、扶持地方戏曲项目参加中国戏曲音像工程、文化和旅游部全国戏曲表演领军人才培养计划、评剧艺术节等具有全国性、示范性的戏曲活动。据了解,今后几年,我省地方戏曲将继续参与辽吉黑内蒙古四省区地方戏曲展演,通过戏曲这种文化形式,向外传递我省悠久的历史与文化。编辑:邹润陶嘉悦03/21
- 辽宁鞍山:岫岩“红颜”草莓四获金奖近日,2022年中国草莓文化品牌大会在上海盛大启幕。作为本次盛会的重头戏,全国精品草莓擂台赛再次吸引了众人关注。在擂台上,由岫岩满族自治县洋河镇乡村振兴产业基地产出的“红颜”草莓从全国报送的草莓样品中脱颖而出,一举斩获金奖。这也是继2018浙江建德、2019山东济南、2020江苏句容草莓擂台赛后,洋河“红颜”草莓第四次在全国精品草莓擂台上摘金。据了解,2017年以来,洋河镇将风光优美、生态环境良好这一传统优势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通过发展大棚草莓种植来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今年,在原有200余栋果蔬采摘大棚的基础上,洋河镇为了做大做强草莓产业,计划流转土地500亩,投资2000万元,建设60栋高标准果蔬温室大棚,栽植草莓、蓝莓等蔬果,每栋大棚投资二十余万元,建好后以每年2万元的价格进行对外承包。该项目建成以后,这里的“红颜”草莓大棚将发展到300余栋。03/21
- 辽宁:政策资金“双管齐下” 多举措稳外贸稳外资近日,商务部通报了去年各省吸收外资以及外贸业务开展情况,我省多项指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成绩的取得,与我省各部门协同发力密切相关。3月18日,记者从省财政厅获悉,在去年筹措外经贸专项资金6.2亿元的基础上,今年我省增加安排外经贸领域扶持资金8500万元,用于稳外贸、稳外资。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以全面开放引领全面振兴、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工作要求,全省财政系统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注重政策创新,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充分发挥其引领及撬动作用,为我省吸收外资以及外贸业务开展提供坚实保障。其中,创新出台财税支持政策作用显著。以支持高水平建设辽宁自贸试验区为例,2021年,我省在基金引导、产业扶持、人才引育、税费改革、支持制度创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中欧班列健康有序发展方面,出台了7条含金量高的政策举措。在强有力的顶层设计保障下,辽宁自贸试验区新设立企业同比增长30%,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5%,实现税收同比增长62%。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优化投资环境,是吸引外资外贸企业在辽投资、提高外贸工作成绩的必要保障。为此,去年,我省财政安排资金6800万元,对招商引资工作先进市进行奖补,对跨国公司在我省增资的优质外资项目给予奖励,促进高质量引进内外资。省财政去年还专门拿出一定资金,支持举办“辽洽会”等高层次经贸招商展洽推介活动45场,共签约项目632个,金额6234亿元。此外,我省十分注重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撬动作用,支持外贸工作的创新发展。2021年,省财政优化完善外贸企业出口信用风险管理服务,对1552家企业投保出口信用保险和11家企业开展保单融资给予补贴,并强化对中小微企业的保障。同时,鼓励企业多元化开拓国际市场,支持线上线下参展、境外专利申请和商标注册等262个项目建设,引导企业高水平“走出去”,支持回运资源、境外承包工程、海外仓建设等16个项目建设。相关资金还在支持打造高标准区域信息平台,推动自贸试验区、16个国家和省级经济开发区、5个跨境电商综试区等方面发挥了引领和支撑作用。据省财政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我省进一步强化政策集成和资金统筹,增加安排了外经贸领域扶持资金。相关资金将用于支持开展RCEP贸易合作行动、外贸发展平台提效行动,支持实施外贸新业态提升行动、多元化开拓国际市场等。强有力的资金保障下,今年前两个月,我省对外贸易规模和增速同比显著提高,实现了“开门红”。编辑:邹润陶嘉悦03/21
- 辽宁海城市:双轮驱动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海城市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及省委工作要求,按照鞍山市委工作安排,扎实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融入“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建设,着力抓发展、促振兴,坚持项目为王、招商为要、落地为大,把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作为“一号工程”,将营商环境提档升级作为制度创新的重中之重。全市坚持高质量发展项目和高水平制度创新成果一起抓,不断提升利用外部资源和社会资本发展壮大的强烈意愿和能力水平,为振兴发展新突破蓄能增势,努力推动形成以更多高质量项目扎实践行新发展理念的生动画面和宏大场景。今年,海城市力争实现开复工5000万元以上项目141个,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5.9%的发展目标。海城三鱼泵业有限公司智能化车间。(来源:海城市委宣传部)海城市政务服务大厅工作人员指导市民办理相关业务。(来源:海城市委宣传部)抢先抓早开创振兴发展新局面总投资8.2亿元的辽宁隆承高温材料有限公司年产35万吨洁净钢用镁质功能耐火材料项目,目前正在全力平整场地,项目建成后,年产值预计可达15.8亿元,年利税2亿元;总投资3.9亿元的海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基础已完工,正在进行主体施工,部分设备已进场安装,项目建成后,年处理生活垃圾30万吨,年发电量1亿度;总投资1.25亿元的海城市恒盛铸业有限公司2机2流异型连铸机项目,厂房主体已改造完成,部分设备正在安装,项目建成后,年产值预计可达15亿元……初春时节,穿行于临溟大地,海城市重点项目建设热潮扑面而来,一幅幅干起来、比起来、拼起来的画面让人为之动容。一个个重大项目紧张有序开复工,这些场面的出现,是海城市解放思想、坚定信心、抢先抓早,以更足劲头、更浓氛围,积极主动谋划储备项目,坚持高质量发展项目和高水平制度创新成果一起抓产生成效的生动体现。变“猫冬”为“忙冬”,海城市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式和路径依赖,克服季节性因素影响,去年10月份便开始梳理今年的重点建设项目,对全市及各地区的重点项目逐个建立台账、倒排工期,启动前期手续办理。特别是海城市主要领导还通过采取召开项目手续办理工作调度会、深入企业一线现场办公等方式,率先垂范帮助解决企业运行及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与之遥相呼应的是,虎年伊始,海城市就以“开局就决战、起步就冲刺”的劲头,召开全市优化营商环境推进招商引资加快项目建设大会,释放强烈信号,强化全市上下“项目为王”理念,真正把优化营商环境、推进招商引资、加快项目建设摆在极为重要的位置,形成万众一心抓发展,众志成城促振兴的浓厚氛围。“海城已到了振兴发展的紧要关头,如果我们不优化营商环境,市场主体就会缺少生命之氧;如果我们不推进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就是无源之水;如果我们不加快项目建设,高质量发展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海城市委主要领导的讲话掷地有声,反响强烈。坚定信心、重燃激情、提升能力、担当作为!海城全市上下迅速掀起了服务企业、狠抓项目的高潮。海城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四大班子纷纷带头推动各项举措落实,聚焦优化营商环境的重点举措和重大招商项目、开工项目、“飞地项目”推进建设等,积极牵头推动。同时,各开发区、镇(街)也纷纷成立工作专班,充分调动各级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将责任层层压实,分领域、分战线确定目标、细化任务。此外,全市各部门积极密切配合、加强协同,按照职责和工作链条“啮合式”开展工作,一条条优化环境、服务项目建设的“流水线”纷纷形成。精准服务为项目达产铺路搭桥招商引资是项目建设的源头活水,项目建设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努力招引来的投资项目,说到底只是阶段性目标,项目快速建成投产、产生效益,对高质量发展的引擎作用才会得到充分释放。为此,海城市从建立完善项目工作体系、严格落实“项目管家”包保服务体系、打通项目审批绿色通道等方面积极发力,全力抢时间、抢进度、保质量,精准服务加快推进项目建设,争取早日达产见效,持续为高质量振兴发展注入全新动能。建立完善项目工作体系。海城市按照“条抓块统、条块结合”原则,建立项目建设“1+3+N+28”工作体系。“1”为市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市委书记、市长为组长,各相关市级领导为副组长,按月调度推进全市5000万元以上重大项目;“3”为社会投资类、城建类、工业“四改”项目三个专项推进组,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市发展改革局、市住建局、市工信局牵头分类推进,每半个月调度一次;“N”为市直部门推进组,按分管领域分别牵头本行业相关项目,根据项目需要由分管副市长不定期调度;“28”为2个开发区、26个镇(街)推进组,全时推进落实项目任务。严格落实“项目管家”包保服务体系。海城市针对今年5000万元以上开复工项目,全部建立“项目管家”包保服务体系。其中,市级领导包保主要针对工作分工及包保镇(街)开展;市直部门包保主要针对行业管理及问题导向开展;镇(街)包保主要是针对属地管理相关内容开展。打通项目审批绿色通道。海城市将按照“全面实现合规开工”要求,变审批服务为审批任务,推行并联审批、限时审批、容缺审批,全面提升审批效率。同时,按照“1+3+N+28”管理体系确定的推进组牵头部门,对本组负责的重点项目逐一建立项目审批横道图,用亮灯形式显示手续办理情况。此外,市直各审批部门积极保障项目建设要素条件,加速办理项目审批手续。破解能评要素制约。海城市将充分发挥能评要素的稀缺资源作用,高效有序把好能评关口,指导企业高水平编制能评报告,确保加快节能审查速度,提高通过率,既实现高质量项目加速审批,又坚决遏制低效高耗能项目蒙混过关。同时,坚持绿色低碳理念,引导企业提升工艺水平,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项目质量,推动能耗强度下降。此外,务实推动菱镁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统筹开展能评、环评工作,谋划一批工业“四改”项目。着力提升项目工作整体水平。海城市将紧紧围绕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重点领域开展项目谋划,对向上争取资金类项目,抓紧聘请专业机构谋划包装,做到谋划储备项目精准、精确。同时,充分挖掘项目潜力,加强入库业务指导,全力帮助项目单位解决入统存在的各类问题,推进开工项目及时纳入统计并加快建设。聚力招引为项目建设注入源头活水翻看海城市2021年招商引资成绩单,不禁让人眼前一亮:储备项目、在谈项目、签约项目、落地项目、引进域外资金、实际利用外资六项指标完成情况均位列鞍山市第一位。其中,全市签约项目63个、落地项目40个,引进域外资金66.19亿元,同比增长23.1%。今年,海城市还将从建立和完善招商体制机制、明确产业定位和重点方向、全面提升招商项目质量等方面重点发力,全力推动招商引资再上新台阶,持续为项目建设注入源头活水。建立和完善招商体制机制。海城市积极推动建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统筹把控,各开发区、镇(街)及相关部门主要领导具体落实推进的招商引资机制。同时,进一步强化全市招商引资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完善招商制度保障,优化招商队伍建设,充分调动全市力量,构建“权责明晰、运转高效、富有活力、服务精准”的招商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明确产业定位和重点方向。海城市将紧紧围绕全市的产业定位,从强链、延链、补链出发,重点围绕菱镁及深加工产业链、纺织服装产业链、钢铁及深加工产业链、精细化工产业链、装备制造产业链、新能源产业链等主导和新兴产业链以及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商贸服务产业集群、文化康养产业集群、数字经济产业集群招商选资。全面提升招商项目质量。海城市将从主导产业强链、延链、补链和提升土地承载力(容积率、投资强度)、项目税收贡献率(税收产值比)、能耗产出率(产值能耗比、税收能耗比)等全方位、多角度评审项目,全面提升招商项目质量。同时,建立签约项目会审制度,各开发区、镇(街)将把拟签约项目统一报送至商务局,由商务局提请市招商引资工作领导小组会审,会审通过后,项目方能进行签约,重大项目需经过市政府常务会议通过后执行。组织开展好重点招商活动。海城市将积极组织参加好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辽洽会、鞍商大会等省市组织的招商活动,谋划并组织召开好首届海商大会。同时,围绕重点产业链和产业集群,适时组织召开好菱镁、纺织服装和市场采购贸易等主题招商推介活动。建立和完善项目管理体系。海城市将建立海城市招商服务云平台管理系统,用现代科技助推招商引资。其中,围绕全市主导和新兴产业链及产业集群全面掌握项目信息、土地储备、闲置厂房等招商要素,实现招商项目的储备、在谈、签约、落地环节全程无缝对接、精准跟踪和高效推进。强化招商引资工作督导。海城市将深入落实“市主要领导月调度、分管领导半月调度、主管部门周调度”的督导机制。同时,强化招商工作通报考核,压实各镇(街)主体责任和开发区主战场责任,以责任压实推动工作落实。此外,按照年初下达的招商引资工作任务指标,每月通报各开发区、镇(街)招商任务完成、项目签约落地与资金到位等情况,每季度进行排名,年底进行总考核排名,对招商引资进行总结评比表奖。组织开展好招商培训。海城市将围绕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工作,多部门联动组织好招商业务知识和业务能力提升专题培训,将招商培训作为常态化工作持续推进,不断提升全市招商队伍专业水平。优化环境打造投资兴业洼地营商环境是一把尺子,反映着一个地区的政治生态和社会生态,检验着政府的行政效能和工作作风。良好的营商环境是一个地区的核心竞争力,是支撑产业项目攻坚和重大产业项目引进落地最重要的抓手。只有打造更好的营商环境和创业生态,人才才会加速集聚,项目才能纷至沓来。基于此,海城市始终坚持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推动振兴发展的着力点和突破口,把营商环境提档升级作为制度创新的重中之重,全力加快建设“办事方便、法治良好、成本竞争力强、生态宜居”的营商环境,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打造客商投资洼地。海城市以打造东北地区“营商环境最优县级市”为目标,聚焦市场主体关切,对标国际一流水平,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加速推进全链条优化审批、全过程公正监管、全周期提升服务,不断提高市场主体满意度。去年,海城市被省政府评为全省商事制度改革成效显著的3个县之一。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永不竣工的工程”,今年,海城市还将从全面加强法治环境和信用环境建设、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数字政府建设等重点发力,全力实现营商环境大改善、大提升。海城市将坚持“新官理旧账”,对历史遗留的各类政企矛盾纠纷逐个建立台账,组建专班攻坚,妥善化解历史遗留问题。政府部门严守承诺、严禁失信违诺,自觉做诚实守信的坚定践行者、维护者,打造“法治政府”“诚信政府”。同时,自觉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解决问题,依法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合法权益,加大失信联合惩戒力度,有效治理恶意拖欠账款和逃废债行为。与此同时,海城市将积极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全流程、全覆盖、全要素改革,推行“容缺受理+告知承诺”,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深化“双随机一公开”“互联网+监管”和信用监管,以公正监管保证公平竞争。同时,探索推行惠企政策“免申即享”改革,让惠企政策应享尽享、即享即兑。此外,海城市将以数字政府建设为重要抓手,强化数字赋能倒逼改革,优化政务流程,推进业务协同,提升政务效能。其中,建设一体化数据资源管理和应用支撑系统,聚焦只提交一次材料、高效办成一件事,加快推进“一网通办”,全面提升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和“辽事通”应用水平,高频政务服务清单内事项实现网上办、掌上办、一次办。同时,以“一网协同”倒逼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建设一体化协同办公平台,推动跨部门、跨层级、跨地区协同联动等。海城市正以高质量发展项目和高水平的制度创新成果持续为振兴发展赋能增势!编辑:邹润陶嘉悦03/18
- 辽宁大连:这两抹交相辉映的蓝让“海洋牧歌”更嘹亮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辽宁省推进“一圈一带两区”区域协调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日前印发,大连被赋予辽宁沿海经济带“核心”地位和“带”头作用。大连要以独特资源禀赋为依托,发展壮大海洋经济,扎实推进“双碳”工作,高效推动储能产业创新发展,为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贡献大连应有力量。今年全国“两会”,减税降费再次成为市场主体最关心的话题。一直以来,大连税务部门围绕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和布局,勇担重任,精准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助力大连海洋强市加速发展。当税务蓝遇上海洋蓝,海洋牧歌变得更嘹亮。庄河税务局工作人员进行税收优惠政策宣传辅导。(摄影:付丽)税能加注,研发创新“掘金”海洋“2021年订单量的增长大大超出预期。2022年开年后,订单增长又上了一个新台阶,现在我们所有生产线都开足了马力。”大连船用推进器有限公司负责人金丰铁高兴地说。大连船用推进器有限公司是国内先进的船用螺旋桨生产企业。从跨越洲际的巨型油轮到穿梭深海的科考用船,大连船用推进器有限公司研发制造的船用螺旋桨隐匿于碧海蓝波之下,嗡鸣不息,为一艘艘形态各异、用途多样的船只持续提供远航的动力。虽已在海外市场占有一席之地,但由于生产周期长、先期投入大、制造成本上涨、资金回款慢等原因,资金问题也制约了企业发展。西岗区税务局通过优惠政策落实和纳税服务双轮驱动,让“税力量”成为企业发展壮大的“推进器”。仅2021年,这家公司先后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近1700万元,大大提升新产品研发积极性。“希望我们能不断研发出竞争力更强、占有率更高的产品。”金丰铁憧憬道。同样受益于制造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中船大连造船厂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船产业”)坚持创新发展,持续加大研发投入。2021年,其享受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等税收优惠政策,共减税557万元。30万吨超大型油轮、2万箱集装箱船、海工钻井平台、FPSO模块、风电业务板块……大船产业正在向海图强发展的快车道上稳步前行。一个个首创、一串串亮眼数据的背后,是深耕海洋的大连企业实实在在的创新活动。上述企业仅仅是大连众多涉海企业的缩影。现代海洋经济包括为开发海洋资源和依赖海洋空间而进行的生产活动,以及直接或间接开发海洋资源及空间的相关产业活动,由这样一些产业活动形成的经济集合,均被视为现代海洋经济范畴。在与企业相关负责人交谈中发现,扬起发展蓝色经济的风帆,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正在成为大家的共识。渔民们将生蚝苗投放大海。(摄影:付丽)税惠加持,海洋牧歌更嘹亮在庄河石城岛,30万亩的浩瀚海域源源不断地繁衍着丰富的优质生蚝。“大家小心,吊车起吊喽!”生蚝的“倒笼”大军正干得热火朝天,但仍不忘互相提醒着。“四季肥”品种生蚝经过精心挑选、清洁、装入新笼,再重新投放大海。12万笼生蚝得以在洁净的环境下快速生长。大连石城岛生蚝小镇实业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生蚝种苗繁育、养殖加工于一体的企业,实行“政府+企业+渔民”的海上养殖新模式,“生蚝小镇”被列入辽宁省特色小镇,获批辽宁省“牡蛎之乡”。自企业成立以来,就搭上了减税的“顺风车”。2017年企业成立当年实现销售收入49.3万元;2018年销售收入2235万元,同比增长44倍。受益于“自产农产品免征增值税优惠”和海水养殖所得税减半征收小型微利企业普惠性政策等,企业成立五年来累计享受税费减免3000万元,2021年销售收入1.2亿元。同样是五年时间,时代海洋食品(大连)有限公司则享受多项政策优惠,除购买环保设备抵免所得税额、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以外,还获得出口退税2900万元。这家公司副总经理孙乐告诉记者:“现在税务部门服务越来越高效,电子税务局功能越来越强大,出口退税平均一天半就可以到账。”经过多年积累和沉淀,时代海洋食品在大连拥有原料初加工、产品深加工两处加工厂,拥有1万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引进了日本自动包装生产线,增加了系列罐装生产设备,购置了日本X光异物检测机,完善了食品的检测机制。在大长山岛金茂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正呈现出“春耕备耕”的喜人景象。“近几年,受疫情防控等因素影响,用工成本大幅度增长,生产物资和油料价格也涨得厉害,我们企业也遇到了资金紧张的压力。好在有税收政策,省下近千万元。”长海县兴国金茂海产品有限公司经理白云表示。还有大连交流岛,这里是辽参的重要产地。2021年海参大丰收,但受疫情影响,农户面临回款慢等难题,当地税务部门与街道联合开展精准辅导,帮助农户快速收到货款。融资有道,盘活资金“蓄水池”常言道,一分钱难倒英雄汉,流动资金关乎着企业的生存大计。“受疫情影响,我们受到了极大冲击。但公司多年积累的良好纳税信用居然变成‘真金白银’成功通过税银互动‘贷’到了货款。”大连竹岛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裴军表示,今年新研发的真空压缩海带丝,经过税务部门辅导得知这项业务既能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也能享受农产品相关税收优惠,折算下来又能省一大笔钱。“这使得我们发展底气越来越足!”大连竹岛食品有限公司虽然规模不大,但却始终坚守“诚信经营,依法纳税”的原则,连续多年获评A级纳税人。因此,在不需要抵押的前提下,成功获得两家银行合计290万元授信,成功缓解了资金周转难题。旅顺口区税务局税务干部还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特点,精准推送纳税人适用税费优惠政策,及时收集在政策落实、办税流程、税收风险防控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为企业纾困解难,更好助力企业发展。税收优惠既提高了相关海洋企业的利润,又增加了企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甚至还帮助纳税信用等级高的企业获得了贷款。可见,在企业深耕海洋的过程中,税收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大连海洋强市建设加速推进,越来越精细的税收服务持续为相关产业的发展保驾护航。编辑:邹润陶嘉悦03/18
- 辽宁大连太平湾:打造浪漫蓝色海湾大连市太平湾合作创新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高水平高质量做好系列规划,开展海岸生态修复工程,立足山海禀赋优势,倾情打造浪漫蓝色海湾,满足社会公众亲海近海的愿望。记者从招商局太平湾了解到,仅海岸生态修复工程,总投资近1.5亿元。太平湾规划效果图。(来源:受访单位提供)近期,招商局太平湾按照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以及省市政府的相关要求,对太平湾海域开展海岸线生态修复,退围还海,退养还湿,对近岸构筑物和水产养殖参圈进行拆除。该工程总投资近1.5亿元。现场,每天出动各类机械、车辆近600台,多个作业面昼夜平行施工。据了解,该工程完成后,将恢复海岸及近岸海域自然特征,促进湾内水体交换,既修复海岸线,形成岸线景观,又治理海岸脏、乱、差的现状,改善海岸带和近海生态环境。下一步,太平湾将持续优化海岸线保护与利用,提升生态景观和滨海空间品质,打造具有海韵特色的美丽海岸带。同时,将充分挖掘海岸旅游景观资源的价值和潜力,拓展文化、旅游、休闲、娱乐等功能,满足游客近海亲海乐海的需求,倾情打造一处有颜值有内涵、有温度有高度、让人流连忘返的浪漫蓝色海湾。编辑:邹润陶嘉悦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