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丹东
人文丹东
  • 书香润警心
    日前,丹东边境管理支队联合丹东港出入境边防检查站开展“书香润警心”读书分享会,组织民警畅谈学习感悟,分享阅读带来的快乐和收获,进一步丰富警营文化,激发工作热情。记者:吴琼
    04/07
  • 祭先烈 传薪火
    4月2日,振兴区举办“清明祭英烈”活动,区机关、街道及学校、企业、鸭绿江双拥文化研究院代表、志愿军老战士、部队官兵近300人参加活动。活动现场,全体人员肃立,齐唱国歌。之后全场默哀。在《献花曲》中,礼兵护送花篮缓步走向纪念碑,敬献于碑前。部分代表仔细整理花篮缎带,表达对英烈的无限哀思。各单位代表纷纷发言,表达继承先烈遗志、争做时代新人的坚定决心。党员们重温入党誓词。志愿军老战士讲述了战友们的英雄事迹。仪式最后,全体人员依次瞻仰烈士纪念碑并敬献鲜花。记者:王俊
    04/07
  • 连线跨越二千里 志愿军老战士圆梦
    家住陕西西安的志愿军老战士朱焕江,多年来一直有个心愿,就是想到丹东鸭绿江边,去再看看当年他过江的地方。因为身体等原因,一直未能如愿。近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陕西记者站、辽宁记者站与丹东市融媒体中心《铭记》创作团队、鸭绿江断桥景区讲解员团队爱心接力,通过手机视频连线的方式,帮助老战士圆梦。讲解员:朱爷爷您好!我是鸭绿江断桥景区的讲解员,很开心也很荣幸今天有跟您连线的机会,我现在的位置就是在鸭绿江断桥的桥头牌匾下方,您可以跟着镜头看一下,鸭绿江上的两座大桥。朱焕江:这一离开鸭绿江边,我已经七十多年没看见了,回国以后,一直没有去过。讲解员:朱爷爷您看,现在我所在的位置就是鸭绿江断桥还有中朝友谊桥的交界处。朱焕江:老伴,你过来看,现在鸭绿江那边在拍,这是鸭绿江大桥,那时被敌机炸坏的鸭绿江大桥。江那边是朝鲜,这边是我们的。那边天气好吧?讲解员:三月末的天气还是比较寒冷的,等到四月份天气比较暖和的时候,也欢迎您来断桥参观。朱焕江今年93岁,1953年跟随二十军抗美援朝,参加了金城反击战。在视频连线中,讲解员一边讲解一边给他拍摄画面,老人家终于又看到了多少次魂牵梦绕的鸭绿江大桥,内心无比激动。记者/江宏立张平
    04/03
  • 倡导文明祭祀 共绘安全底色
    当前,天干物燥,倡导文明祭祀、强化森林防火刻不容缓。连日来,宽甸青椅山镇通过宣传引导、隐患排查、市场整治等一系列举措,不断增强群众的防火意识。青椅山镇通过“线上+线下”全方位开展文明祭祀宣传活动,利用微信群等渠道发布文明祭祀倡议书,向群众普及文明祭祀知识,倡导以鲜花祭祀、植树祭祀、网络祭祀等绿色环保的方式缅怀先人,减少传统祭祀方式带来的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组织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志愿者深入各村,以发放宣传资料、面对面讲解的形式,向村民宣传文明祭祀的重要意义,引导大家摒弃陈规陋习,树立文明祭祀新观念。组织市场监督管理所、综合执法等部门联合开展祭祀用品专项整治行动,对商店、超市等场所进行全面排查。在检查过程中,执法人员还向商户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对发现的违规销售行为依法进行查处,并没收相关物品。组织护林员加强日常巡逻,设置防火检查点,严禁群众携带火种进入林区,利用乡村大喇叭、流动宣传车等方式,循环播放森林防灭火知识,增强群众的防火意识。组织相关部门开展森林防灭火应急演练,提升应急队伍的火灾处置能力。记者:曲丹凤
    04/03
  • “熊猫电工”为爱“挽袖”18年
    52岁的孙广忠是国网丹东供电公司草河区的供电所员工,群众眼中的“热心肠”,只因他18年来坚持做一件事,大伙还亲切地称呼他为“熊猫电工”。日前,孙广忠和同事到凤城市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助学活动,当天,他再一次走上移动献血车,为需要的人捐献400毫升“熊猫血”。孙广忠是罕见的Rh阴性血型,俗称“熊猫血”。据统计,在我国,Rh阴性血在人群中占比约0.4%,此前“熊猫血”只能现用现献不能储存,始终处于紧急供需状况。18年来,孙广忠每次接到血站的紧急求助电话,都爽快答应,风雨无阻地赶到血站献血。每当谈及此,孙广忠总是淡淡地回应:“能帮助有需要的人,我感到很自豪。”今年3月,国网丹东供电公司开展“电力雷锋进校园光明护航助成长”活动,孙广忠第一个报名参加,他和同事带着专业设备深入各所学校,对校园内的配电间、供电线路、用电设施等进行全面检查,确保校园安全用电、可靠用电。在孙广忠的带动下,国网丹东供电公司员工自发踊跃献血,“孙大哥献血18年,我这才第三次献血。”该公司青年员工张岩表示,虽然自己的血不如“熊猫血”珍贵,但只要能帮助到别人,会坚持捐献下去。记者:邢漫
    04/03
  • 高三学生温暖困难家庭
    今年寒假期间,世纪高中高三学生杨鸿泰在观看央视节目《榜样》后深受触动,主动联系家人和鸭绿江街道果园沟社区,向辖区内的困难家庭伸出援手,展现了新时代青少年的责任与担当。杨鸿泰的班主任李洪波老师在日常班会中始终注重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倡导“学雷锋、做好事”的精神。在《榜样》节目中,那些无私奉献的感人事迹深深打动了杨鸿泰,他当即拨通李老师的电话,表达了自己想要帮助他人的决心。李老师对此表示赞扬,并鼓励他付诸实践。得到老师的支持后,杨鸿泰又向母亲提出了帮扶困难家庭的想法。母亲听后倍感欣慰,立即联系果园沟社区党委书记杨林林,希望为辖区内的特殊困难家庭提供帮助。社区经过摸排,推荐了辖区的一对兄妹。他们的母亲因癌症离世,父亲为维持生计长期在外打工,兄妹俩由姑姑代为照料,生活较为拮据。了解情况后,杨鸿泰毫不犹豫地拿出自己积攒的300元零花钱,母亲则准备了20斤大米、5升食用油和两箱牛奶等生活必需品。近日,杨鸿泰和母亲在杨林林的陪同下,来到兄妹家中。一进门,杨鸿泰就主动上前,将300元现金交到兄妹手中,其母亲则将粮油、牛奶等物资交给孩子的姑姑,希望能缓解他们的生活压力。就在大家交谈时,换煤气罐的师傅上门收费,杨鸿泰母亲立即掏出105元帮忙支付。这一系列暖心举动,让兄妹俩和姑姑十分感动,连声道谢。记者:张津硕
    04/03
  • 丢失20多年的户口找到了
    2月20日,丹东边境管理支队永甸边境派出所的户籍民警,帮助一名因历史遗留问题导致户口丢失的人员寻回户口。至此,这场跨越20多年的户籍长跑终于画下了圆满的句号。故事还得从2024年1月说起。当时,永甸边境派出所的社区民警在日常走访中,从辖区村民乔女士口中得知了一件揪心的事。乔女士的女儿李女士,早在1999年就将户口迁出,却一直未能在新的地方落户。时间一长,户口竟因“失踪”被注销了。如今,李女士在距离丹东1500公里外的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生活,没有户口给她的日常生活、就业等方面带来了数不清的麻烦。“这可怎么办呀,闺女这些年过得太不容易了!”乔女士满脸愁容地向民警倾诉。民警们当即安慰道:“大娘,您别着急,我们一定想办法帮李女士把户口找回来。”了解情况后,永甸边境派出所民警立即与李女士现居住地的公安机关取得联系,表明了想要联合办理的意愿,得到了对方的积极回应。然而,核实工作远比想象中困难,由于时间跨度长达20多年,许多资料都已陈旧,甚至缺失。为此,民警们一头扎进档案室,仔细查阅相关档案资料。同时,多方走访李女士的亲朋好友和当年的知情人。经过民警的不懈努力,最逐步核实了相关信息。为了尽快帮李女士恢复户口,民警们多次与宽甸满族自治县和呼和浩特两地的公安机关进行沟通协调。“我们这边的手续已经差不多了,还需要你们那边提供一些材料,咱们一起把这个事情办好。”在一次次的沟通中,民警们按照相关政策和程序,完善了各项手续。经过长达数月的不懈努力,恢复户口所需的材料终于集齐。永甸边境派出所的民警们将办好的户口簿打包好,通过邮寄的方式送到了李女士手中。当李女士收到户口簿的那一刻,激动的泪水夺眶而出。她立刻给民警打来电话:“太感谢你们了,没有你们的帮助,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2月26日,李女士委托亲属将一面印着“热情为人民服务,真情为群众解忧”的锦旗送到了永甸边境派出所。亲属紧紧握住民警的手,声音颤抖地说道:“这一小小本子,对我们来说意义非凡。它不仅是身份的证明,更是她重新融入社会、找回生活信心的重要凭证。你们的帮助,我们一辈子都不会忘记!”记者:唐羽廷
    04/02
  • 专员“跑腿” 换证更方便
    “政务专员的‘跑腿’服务,实打实地解决了企业的后顾之忧。”3月27日,中国石化销售股份有限公司辽宁丹东石油分公司负责人徐宝鑫拿到“新证”,对市应急管理局政务专员的全方位服务赞不绝口。近日,市应急管理局联合市数据局相关工作人员在中石油丹东分公司和中石化丹东分公司调研时了解到,这两家企业2025年在丹东地区需换证的经营主体数量有70余个,面对企业换证数量较多、上报材料繁杂等问题,市应急管理局在以往推行的许可证到期“提醒办”、重大项目审批“催着办”等特色服务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优化营商环境的创新举措,主动与市数据局和局机关相关科室沟通协调,形成“部门联动、科室协同”的工作格局,创新设置政务专员,在主动服务上做“加法”,在审批流程上做“减法”,推出“上门全流程帮办代办跑腿和新证照送达到企”两项服务,大大提高办事效率,减轻企业负担。政务专员“跑腿”是市应急管理局2025年政务服务创新的生动实践。接下来,市应急管理局政务专员将继续通过“跑腿”服务,为企业带来高效、便捷的政务体验,助推企业健康发展。记者:于国洪
    04/02
  • 银发管家队 居民“主心骨”
    在丹东市兴东街道泰美社区九江公寓小区,活跃着一支特殊的“银发管家队”。这支由退休老人杨积学、王春平和滕学金组成的网格员团队,用他们的“夕阳红”温暖着整个社区,成了居民们的“主心骨”。“银发管家队”把关爱重点聚焦在行动不便的高龄老人群体。他们定期主动上门探访,为老人们送去关怀与温暖。一位84岁的老人因腿部受伤行动艰难,其老伴也已年过八旬。管家队得知情况后,将老人家列为重点关怀对象,隔三岔五就前去探望。今年1月,我市出台80岁以上老人享受高龄补贴政策,管家队第一时间将喜讯告知老人,并耐心协助整理申报材料,帮助老人顺利享受到政策福利。截至目前,“银发管家队”已探望数十户高龄家庭,他们用细致入微的关怀,让社区高龄老人真切感受到社区的温暖与关怀。凭借丰富的人生经验与对社区的熟悉,“银发管家队”担当起社区调解专家的角色。今年2月,九江公寓一楼商铺因楼上漏水致使天花板损毁,严重影响正常经营。店主焦急求助,管家队迅速响应,通过电话联系到楼上住户,并协调物业找来专业维修人员。在管家队的不懈努力与耐心调解下,漏点被及时修复,邻里间的矛盾也随之化解。3月1日晚,园区内一位79岁老人突发急病,家属紧急拨打120。“银发管家队”得知消息后,争分夺秒与物业沟通开启大门,并在路口引导救护车,成功开辟出一条生命通道,为老人的救治赢得了宝贵时间。3月8日,2号楼2单元走廊突发冒烟,疑似电表箱起火,情况危急。管家队第一时间携带灭火器奔赴现场,尝试控制火势无果后,果断报警,并有序疏散周边群众。消防员到场后,迅速扑灭大火,整个过程无一人伤亡。“银发管家队”的三位老人虽已退休,却以满腔热忱投身社区治理,用点滴行动诠释着奉献精神。在他们的努力下,九江公寓小区洋溢着和谐与温暖。记者:张津硕
    03/31
  • 共建特教服务新体系
    日前,丹东市残疾人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前往市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参观交流活动,旨在深入了解特殊教育教学,探寻残疾人培训与就业合作的新路径,助力特殊教育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活动中,参观人员深入课堂,细致观摩特殊教育课程,认真记录教师教学过程。丹东市特殊教育学校详细介绍了师资力量、教学特色课程、现阶段学生状况以及已毕业残疾学生的情况。双方结合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身体状况、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等特点,深入分析当前就业形势,共同探讨适合学生的技能培训与就业方向,初步拟定了包含职业技能培训、就业推荐等内容的合作框架。接下来,丹东市残疾人服务中心与市特殊教育学校将打造闭环式服务体系:0-8岁儿童,在康复中心接受早期干预和康复训练,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8-16岁学生,进入特殊教育学校开展系统学习,提升知识与技能水平;16岁后,学生在残疾人服务中心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及岗位推荐,为特殊教育学生提供从出生到步入职场的全方位支持,助力他们顺利迈出融入社会的关键一步,实现从成长到就业的无缝衔接。今后,双方将依据合作框架,逐步推进各项合作,持续完善特殊教育学生的培训与就业服务,让更多特殊教育学生获得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在社会舞台上绽放光彩。记者:包芙蓉
    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