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辽宁省概况
辽宁省是中国东北地区南部的沿海省份,是中国东北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区的重要结合部,南临渤海、黄海,隔鸭绿江与朝鲜为邻,东南隔海与日本相望,东、北、西三面与吉林、内蒙古、河北等省区接壤,靠近俄罗斯,是连接欧亚大陆桥的要冲,是中国东北地区进行对外贸易和国际交往的重要通道。辽宁省总面积14.5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171万,有汉、满、蒙古、回、朝鲜、锡伯等民族。全省有14个省辖市,44个县(市)。省会设在沈阳市。辽宁省属北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降水量为714.9毫米,年平均气温4℃~10℃。全年无霜期约140~200天。辽宁省大陆海岸线长2178公里,约占中国的12%。东部山地丘陵区为辽宁省主要林区;西部山地丘陵区东缘的临海狭长平原,习惯上称为“辽西走廊”,是中国东北地区沟通华北地区的主要路上通道,中部辽河平原是东北平原的一部分,由辽河及其支流冲积而成,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是辽宁省主要农业区和商品粮基地。辽宁省自然资源丰富,已发现的矿藏100多种,探明储量的有64种,其中铁、硼、菱镁石、金刚石、滑石、玉石、溶剂灰岩等矿的储量均居中国首位。辽河油田是中国第三大油气田,石油、天然气储量分别占中国的15%和10%。辽宁省除盛产水稻、玉米、苹果、白梨、花生等粮食、油料和水果外,还是中国主要的海盐、芦苇、柞蚕产区。历史沿革辽宁承袭着优秀中华文明的血脉,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上占有漫长而辉煌的篇章。说辽宁的历史漫长,依据便是早在人类历史最古老的阶段,即旧石器时代,辽宁的先民就已经生活在这里。在营口市大石桥金牛山发现的猿人头盖骨化石,距今已有28万年,是迄今为止辽宁地区发现的最古老的一处人类栖息地。朝阳市喀左县鸽子洞出土的大量石器,属于旧石器时代的晚期――新石器时代,辽宁人的祖先已经能够磨制石器,制造陶器,并且已开始有农业和畜牧业。凌源市与建昌县交界的牛河梁发掘出土的红山文化遗址则表明,距今5000年前,这里存在着一个初具国家雏形的原始文明社会,展现了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的曙光。公元前16世纪,辽宁省属商朝邦畿,(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23年~公元前221年)属燕。此后,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均在此设置行政机构。辽宁省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的发祥地。至今,这里的一宫三陵,即沈阳故宫和新宾永陵(埋葬着努尔哈赤的先祖)、沈阳福陵(埋葬着努尔哈赤)、沈阳昭陵(埋葬着努尔哈赤的儿子清太宗皇太极)仍然保存完好。旅游观光辽宁省是中国文物大省之一,人文历史、自然景观资源都很丰富。这里有距今近30万年的营口金牛山遗址;这里有与北京故宫齐名的沈阳故宫和清初"三陵"(永陵、福陵、昭陵);这里还有以雄奇险峻和战略位置重要而遐迩闻名的九门口长城。名山、秀水、奇石、异洞遍布辽东半岛和辽西走廊。千山、医巫闾山、凤凰山、冰峪沟、鸭绿江、金石滩和亚洲最大的本溪地下水洞等风光名胜久负盛名。大连、丹东的近代战争遗址和西部的秦、汉、魏、晋、辽、明、清史迹驰名海内外。辽宁省现有文物古迹1.13万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9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7处,省级风景名胜区7处。近年来,辽宁推出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活动,如蒸气机车旅游、康复疗养旅游、仿古旅游和商务旅游等。各地举办的民间节庆活动也备受国内外游客青睐,最著名的有大连国际服装节等。现在,辽宁省已成为中国旅游业较为发达的地区之一。现有旅游饭店300多家,其中星级饭店175家;旅行社370多家,其中国际旅行社48家。国际旅游业取得新成绩,1999年共接待旅游、访问、人事商务及各项活动的外国人、华侨和港澳台同胞49.1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3亿美元。工业基地辽宁省具有近百年的工业历史。特别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立了以重工业为主体,工业门类比较齐全,基础比较雄厚的工业体系,成为中国主要的工业和原材料基地。1999年,辽宁省工业生产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567.2亿元。辽宁省许多工业产品在中国占有较大比重。钢、生铁、钢材分别占中国产量的近20%左右;纯碱、烧碱分别占中国产量的20%和10%;发电量、原油、天然气、原煤、机床、冶金设备、矿山设备、变压器、汽车等产量在中国都占有重要地位。石化、冶金、电子信息、机械仍是辽宁省四大支柱产业。但产品结构适应性调整已迈出新步伐,适应市场的投资类产品继续有所增长。1999年,生铁产量1448.9万吨,比上年增长2.1%;钢产量1467万吨,比上年增长4.3%;成品钢材产量1235.2万吨,比上年增长7.5%。技术含量高和附加值高的产品增长较快。其中,微型电子计算机产量22.2万台,比上年增长59.3%;乙烯产量39.7万吨,比上年增长2.6%;化学农药产量2.2万吨,比上年增长14.7%。产销衔接水平稳步提高,1999年工业产品销售率97.4%,比上年又提高0.3个百分点。农村经济辽宁省是中国著名的工业大省,同时也是一个农业大省,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在中国居领先地位。进入90年代,辽宁农业继续有所发展。1999年粮食总产量达1648.8万吨,是历史上第四个丰收年。全年完成农业增加值520亿元,比上年增长4.7%。辽宁省以多种形式加快农村经济专业化、产业化、集约化步伐,努力把农产品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传统农业正在迅速向现代化农业转变。全省农、林、牧、副、渔各业兴旺,农村经济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建设取得进展,全年推广新品种面积195万公顷,平衡配套施肥面积120万公顷。全省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已发展到46个,生猪生产基地县达到30个,黄牛生产基地县达到24个,蔬菜保护地面积11万公顷。辽宁省在大力发展陆地农业的基础上,又开始了海洋开发的新纪元,水产养殖在沿海已经广泛发展起来。交通通讯近年来,辽宁省投放巨额资金,用于港口、机场、铁路、公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使投资环境日益完善。五个港口(大连港、营口港、丹东港、锦州港、葫芦岛港)与五大洲14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航。六个机场(沈阳、大连、鞍山、锦州、丹东、朝阳)与日本、俄罗斯、韩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及国内100多个大中城市通航。乡乡通公路,公路总里程4.5万多公里,公路密度居中国各省市之首;目前已形成了以港口为门户,铁路为动脉,公路为骨架,民用航空、管道运输、海上运输相配套的四通八达的综合立体交叉运输网。1999年运输生产保持持续增长,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的旅客周转量451.7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1.9%;全年港口货物吞吐量1.3亿吨,比上年增长13%。辽宁省14个省辖市和44个县(市)全部开通了国际、国内程控电话,邮电通信业持续发展。1999年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58.3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9.7%。全省电话交换机总容量已达795万门,形成了以数字微波为主、以沈阳为中心的具有较强辐射功能的干线传输网。此外,三类传真、数字传输、无线寻呼、移动通信等现代化通讯手段也发展迅速。科教文卫科技事业取得新进展,目前,全省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56万人,科研开发机构1202个。1999年取得各类科技成果3116项,其中达到国际领先和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就有470项。在取得的科技成果中,不同程度得到推广和应用的2276项,推广应用率达73%,新增产值479.8亿元,创利税101.5亿元。各类教育事业持续发展。辽宁共有理、工、农、医、体、音、美、财经和综合性高等院校66所。目前,全省高等院校在校学生23.58万人,在校研究生1.05万人。40多所院校同国外的大学建立了友好校际关系,互派访问学者,进行学术交流。有20多所院校接受了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中等教育继续得到加强,全省中等专业学校招收学生4.28万人,在校生15.68万人;普通高中465所,招生14.39万人,在校生为39.92万人。九年义务教育进一步巩固。全年扫除文盲2.35万人,基本上完成了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历史任务。文化事业进一步活跃。目前,全省有艺术表演团体80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26个;公共图书馆129个,博物馆30个;档案馆159个。全省有省市级广播电台16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转播台35座,广播人口覆盖率97.82%;全省有省市级电视台15座,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588座,电视人口覆盖率97.67%。1999年,全年共出版报纸85种,总印数11亿份;出版各类杂志277种,总印数1.33亿册;出版图书5256种,总印数2.26亿册。卫生事业在改革调整中继续发展。全省共有卫生机构6614个,个体门诊5380个,医疗床位19.4万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22.95万人。预防保健工作不断加强。全省共有卫生防疫、防治机构316个,卫生技术人员1.23万人;妇幼卫生机构107个,卫生技术人员0.31万人。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1999年在国内外的各项比赛中,辽宁省运动员共获得14个世界冠军、22个亚洲冠军、82个全国冠军。全民健身活动稳步推进,全省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达1760万人。人民生活随着新千年的到来,辽宁省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全省城乡到处是一片祥和安乐的景象。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1999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99元,比上年增长6.1%,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3990元,比上年增长2.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501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618元。就业形势基本稳定。目前,全省从业人员1948.5万人;建立再就业服务中心4805个,使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社会保障成效显著,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695万人,覆盖面96%。全省城市均实行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生活困难的职工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城乡居民居住条件继续得到改善。1999年,城镇竣工住宅面积1756万平方米,农村竣工住宅面积918.2万平方米。年末统计,全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居住面积8.5平方米;农村居家庭人均住房面积20.9平方米。社会福利事业持续发展,全省目前各类社会福利院拥有床位4.79万张,收养人员3.73万人。城镇社会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已设立各种社区服务设施5972个。农村已建立社会保障网络的乡镇达到972个。对外开放辽宁省实施"外向牵动"战略以来,对外开放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对外贸易持续增长。1999年外贸进出口总额137.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8%。其中外贸出口总额82亿美元,进口总额55.3亿美元。我省对外出口的国家和地区已扩大到161个,主要贸易伙伴列前五位的依次为日本、美国、韩国、新加坡和荷兰。利用外资质量进一步提高。1999年新签利用外资合同1785项,外资协议额50.6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协议额44.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在新签外商直接投资中,总投资额在5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就有201个,合同外资额22.4亿美元。截止到1999年末,辽宁省已注册“三资”企业1.38万家,累计投产开业8037家。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继续发展。全年共签订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和设计咨询项目1362项,合同金额4.5亿美元,完成营业额3.6亿美元。新签技术出口合同173项,合同金额13.7亿美元。新签技术引进合同292项,合同金额10.3亿美元。目前,辽宁省共有国家级、省市级各类开发区27个。其中规模较大、实力较强、发展较快的当属四个国家级开发区。它们是: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营口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丹东边境经济合作区。
10/06 - 美不胜收!大美辽宁欢迎您08/16
- 辽宁这百年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建党百年主题系列微视频《这百年》今天推出辽宁篇。让我们走进辽沈大地,回望峥嵘岁月,高擎精神火炬,一起见证老工业基地振兴在途,谱写新篇!
07/12 - 《大美中国·冬天系列》 辽宁的冬天03/06
- 辽宁省朝阳市:凌河鹭影 如诗如画
连日来,绿鹭持续活跃在朝阳市城区大凌河段,灵动曼妙的身影为大凌河“百鸟园”带来了无限生机与活力。绿鹭俗名为打鱼郎、鹭鸶、绿蓑鹭,是鹳形目鹭科绿鹭属鸟类动物,国家“三有”保护动物。绿鹭身姿矫健,堪称鸟界的捕鱼高手,用“静如处子,动如脱兔”来描述绿鹭捕鱼过程恰如其分。盛夏时节,朝阳城区大凌河鸟儿齐聚,绿鹭以其独有的风姿和“表演”天赋,每天都吸引众着多摄影人前往拍摄记录。记者:白铁军
07/29 - “非遗+文旅”燃动盛夏!辽宁非遗夏博会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周
暑期旅游旺季如约而至,辽宁文旅市场再掀热潮!7月30日至8月3日,2025辽宁省非遗夏季博览会将在辽宁省博物馆盛大启幕。本次博览会以“非遗融入现代生活”为主题,创新打造“文博+非遗+旅游”三位一体的沉浸式文化体验场景。活动不仅汇聚了岫岩满族剪纸、沈阳胡魁章制笔工艺等40余项非遗技艺,更通过动态展演、互动工坊、文旅打卡点等多元形式,让游客在暑期出行中深度感受“非遗活态传承”的魅力。此次博览会以文化赋能旅游,以旅游激活非遗,为公众开启一场“可玩、可品、可带回家”的文化盛宴,助力辽宁暑期文旅再升级。展示展演——立体体验,多元互动活动期间,观众可沉浸于“动手实践+视听盛宴+传承人互动”的立体化体验场景,全方位领略非遗的独特魅力。在动手实践区,沈阳胡魁章制笔工艺传承人将亲自指导观众体验毛笔书法,感受传统书写的韵味;传统中草药香制作技艺则开放香丸、香牌DIY活动,即便观众是零基础,也能在传承人的悉心教导下快速掌握技巧,亲手制作出独一无二的中草药香品。视听盛宴区更是精彩纷呈,每日将轮番上演悠扬的古琴、奔腾的马头琴演奏,搭配灵动的锡伯族服饰秀、妙趣横生的木偶戏及刚劲有力的螳螂拳表演,为观众打造一场多维度感官享受的盛宴。传承人互动区则邀请多位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精湛技艺,并与观众面对面交流创作背后的故事,让观众更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活动在短短5天内安排了多达20场互动体验,活动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助力公众近距离感受非遗的无穷魅力。剪纸组团——多元荟萃,跨界融合本次博览会剪纸板块汇聚了国家、省、市三级共5项非遗技艺,展现出多元艺术风格。在国家级非遗项目中,岫岩满族剪纸以对称构图与夸张造型传递满族民俗风情。省级非遗项目初春枝满族剪纸以饱满画面与磅礴气势彰显原始古拙之美。市级非遗项目冯元平剪纸融南北流派之长;辽阳剪纸融合满汉文化技法;满族伊尔根觉罗剪纸创新结合传统纹样与潮流元素。各类型剪纸项目荟萃一堂,通过生活化设计推动剪纸艺术“跨界出圈”,实现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的深度融合。锡伯族特色——风情体验,创意焕活这个夏天,非遗夏季博览会将以锡伯族文化为亮点,打造沉浸式民族风情体验:与辽宁传媒学院合作,聚焦马背上的北方民族锡伯族,通过传媒学院老师们身着传统服饰惊艳展示、手工刺绣纹样近距离观赏等形式,深入展现其民族风情与文化底蕴;同时特别打造锡伯文创展区,将传统纹样与现代设计完美融合,推出一系列实用又富有美学意蕴的文创产品,如丝巾、书签等,让观众在感受“衣冠载史”文化厚度的同时,触摸到民族生生不息的审美密码。文旅融合——“非遗+文物”,双向赋能本次博览会创新采用“非遗+文物”模式,依托辽宁省博物馆的文化底蕴,通过非遗技艺与文物的互鉴展示,生动呈现辽宁文化脉络的传承之美。暑期旅游旺季期间,游客可在游览沈阳故宫、北陵公园后无缝衔接参观博览会,体验“非遗+文物”深度文化动线。现场设置的文创纪念品展示售卖,进一步拓宽了非遗传播路径。产业层面,博览会为传承人搭建市场对接平台,推动非遗产品走向大众消费,同时整合全省非遗资源形成集聚效应,带动旅游、文创等产业协同发展。通过技艺工坊、精品展陈、影像记录等沉浸式场景,观众可全方位感受辽宁非遗“活态传承”的魅力,实现文化体验与产业赋能的双向提升。记者:王俏
07/29 - 辽宁:海岛避暑游受青睐
图为状似葫芦的觉华岛。随着盛夏来临,海岛避暑游持续升温。我省海域广阔,拥有许多美丽的小岛。有辽东湾最大的岛屿——觉华岛,还有以山、海、岛、滩为主要景观的棒棰岛,以及我国万里海岸线最东端起点第一岛獐岛、当代“世外桃源”瓜皮岛、“黄海娇子”海王九岛。这些海岛风景优美,空气清新,日出美景让人陶醉,在这里你可以尽情地撒欢、大笑、追逐浪花。日前,葫芦岛兴城市推出“周末请上岛”夏日潮玩季活动,助燃了觉华岛旅游势头。进入旅游旺季后,觉华岛热度持续攀升,平均每日接待游客千人,单日峰值更突破2000人。记者杨兵
07/28 - 2025年度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话剧《天算》巡演开启
7月18日至19日,由辽宁人民艺术剧院(辽宁儿童艺术剧院)创排的话剧《天算》作为2025年度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在山东日照大剧院成功上演。话剧《天算》不仅是关东演剧学派的代表作品之一,更是辽宁人艺“抗战三部曲”继《祖传秘方》和《开炉》后的收官之作。该剧荣获辽宁省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辽宁省第十二届艺术节文华大奖、第18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等,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影响力。剧院对此次巡演高度重视——这是《天算》继春节国家大剧院演出后的首次亮相。舞美提前一天到达装台对光,为演员们争取了更多与舞台熟悉的时间。演员们抵达后第一时间在化妆间对词,全程保持饱满状态,力求呈现最佳演出效果。演职人员利用后台休息间隙在海报上签名,并在剧场纪念册写下对作品与日照之行的真切体悟。夜幕降临,观众有序入场,纷纷与《天算》主题海报合影留念。因2025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日照数十家单位将观看《天算》列为主题党日活动内容,党员们纷纷在印有“暗夜星火永照初心”主题字样的背景板前合影留念。这场活动也成为了一堂生动的党性教育课。观演的党员表示:“《天算》里的每一个角色都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平凡人在乱世中的坚守。如今的安稳日子,正是因无数这样的‘微光’汇聚而成。”随着大幕拉开,演员们以精湛演技将抗联志士的故事娓娓道来,细腻的情感表达与富有张力的舞台呈现,让观众仿佛置身烽火岁月,诠释了平凡人物的家国担当。演出结束后,全场观众起立鼓掌,掌声久久不息,角落里不时响起喝彩声,观众与演员挥手致意,难掩不舍之情。有观众评价:“小人物视角的抗战叙事比影视作品更具冲击力,演员功底深厚,舞台灯光、音乐真实感极强,那句‘这片土地必将属于这里的人民’让人热血沸腾。”“他们的故事让我们明白,只要心怀信念,对国家和民族有热爱,大家都能在平凡生活中创造出不平凡的价值。这部剧也让我对中华民族的情感纽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一位小观众也表示:“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我通过这部剧更深刻理解了学校红色教育背后的历史。”
07/28 - 【最辽宁·景】夏日海滨
澄澈蓝天如洗,碧海翻涌浪花,沙滩在阳光下泛着金辉,构成了这幅辽阔温馨的画卷。日前,记者在葫芦岛市国际和平广场附近看到,葫芦岛海滨已装扮一新,各种文旅业态涌现,夏日海滨成为人们亲近自然、亲近大海的好去处。游客或赤脚踩浪,或戏水嬉闹,或围坐野餐,欢声笑语伴着轻柔的海浪,尽享海滨惬意时光。辽宁日报特约记者田嘉摄
07/25 - 辽宁省锦州市:水上运动增凌河新韵
夏日锦州,阳光普照,锦州市小凌河水上运动项目在这里蓬勃开展,为河流注入了新的活力,也成为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记者:杨锰
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