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丹东
人文丹东
  • 百名青年职工同台竞技
    7月23日,2025年市直机关青年职工技能大赛复赛举行,来自57个市直单位的近百名青年职工同台比拼,以扎实的政策理论功底和过硬的实务能力,展现市直机关青年干部的蓬勃朝气与学习氛围。本次技能大赛的主题是“以文辅政聚力振兴”,设置初赛、复赛、决赛三阶段递进式赛程。复赛采用现场限时写作的形式,紧密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分类设置题目,参赛选手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在120分钟内完成意见建议类文章,集中检验了参赛选手限时条件下的政策转化能力、专业知识运用能力和分析决策能力,有效考察了参赛选手的综合业务水平。本次复赛将邀请相关领域专家组成评审组,对复赛作品进行匿名评审打分,确定进入决赛的选手。决赛将于8月上旬举办,采取答辩展示形式,全面检验青年干部的综合素质与临场应变能力。记者:葛怡鸣李然博潘晓霞
    07/28
  • 东港市小寺村:文明花开香满村
    盛夏时节,走进东港市新城街道小寺村,整洁的村路两旁,鲜花姹紫嫣红,绿植郁郁葱葱。“现在大家都挺自觉,共同维护环境卫生。”小寺村村民于淑凤说。美丽的村容村貌,正是该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动写照。近年来,小寺村先后获评“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辽宁省文明村”“辽宁省优秀人民调解委员会”“全国文明村”。“抓好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是凝聚人心。”小寺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尹洪军说。2015年,小寺村创新成立“邻里和谐驿站”,成为全省首个村级调解组织。该驿站充分发挥党员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积极开展村民矛盾纠纷排查调解工作,实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目前已调解矛盾纠纷440余起,受到村民广泛好评。通过丰富活动载体,让文明理念深入人心。举办红歌文艺汇演、敬老爱老等活动;开展法律法规、家风家教学习;利用藏书2536余册的农家书屋开展阅读推广;成立“@小寺村的那些事”传媒工作室,挖掘党组织建设、村集体经济发展、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方面的好故事79个,以小视频的形式进行宣传;高标准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农家书屋、“儿童快乐家园”等文化阵地,成立5支志愿服务队伍,组织开展各类主题活动120余场;深化“乡村大喇叭”工程,在6个村民组安装大喇叭11处,每周二、周四定期广播村内风土人情、好人好事、优秀榜样、移风易俗等村民喜闻乐见的内容。推行“积分制”管理,将志愿服务与积分兑换相结合,激发村民参与热情。在“积分制”的激励下,该村2户家庭获省、市荣誉,328户家庭在志愿服务中表现突出,新时代文明蔚然成风。记者:张瑞
    07/28
  • 满族旗袍秀 让东方美学更时尚
    7月23日,丹东市满族旗袍联合协会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满族旗袍T台秀,来自全国各地的数百名中老年文艺爱好者齐聚丹东,以歌舞走秀的形式,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开场舞《花开中国》,由来自凤城的数十名演员精彩演绎;满族传统舞蹈《乌春格格》,再现了“格格踏春”的典雅风姿。《满韵风华》《香云纱》等模特走秀,以多元艺术形式展现中华服饰的独特韵味;由马红全国联盟男模精英团队表演的《快乐的豪叔们》,以飒爽步伐点燃观众热情。在晚礼服走秀《芳华绽放》中,模特们通过精致的妆容、华丽的服饰秀出了女性的妩媚多姿,展现了健康向上的新时代女性风采。记者:杜依帆肖航杜一帆于上茹
    07/28
  • 带娃上班?这个可以有!
    暑期来临,子女“看护难”问题再度成为不少双职工家庭的烦心事。市总工会在全市企事业单位开展爱心托管服务活动,通过打造安全、温馨的托管空间,为职工子女提供多样化照护服务,以工会温度传递城市温情。近日,市中心医院开设的“明日天使学堂”暑期托管班正式开班,首批142名职工子女开启了充实而有意义的假期生活。家长们纷纷表示,托管班设有看护服务、健康教育及实践课程,既丰富了孩子们的暑期生活,又解决了家中无人看管子女的后顾之忧。自2020年以来,市总工会要求各级工会以“娘家人”的责任担当,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推进工会“爱心托管班”建设服务工作,着力打造一批“托得起”“管得好”“服务优”的托管班。截至目前,全市共有6家单位开设了41个班次职工子女爱心托管班,共为900多名职工子女提供假期托管服务。为保障服务质量,工会为符合条件的托管班提供专项经费支持,用于托管场地及设施费用、职工子女人身意外保险费用等。记者:刘沙
    07/28
  • “拆窗破网”在行动 为生命通道让路
    近期,为扎实推进“消防安全集中整治”工作,振兴区政府重拳出击,全面开展“拆窗破网”专项行动。多部门联合执法,对沿街商铺在门窗上设置的影响疏散逃生和灭火救援的广告牌、铁栅栏等,进行集中清理,全力守护群众的生命通道畅通。7月24日上午,在振八街的一排商铺中,多个二楼窗口被大型广告牌遮挡,不仅遮挡视线,更阻碍了应急疏散,一旦发生火灾,室内人员根本无法从窗口逃生,外部救援力量也难以进入。现场执法人员向店主宣讲了消防安全法规,说明隐患危害,并协助联系施工人员现场拆除了封堵物。据了解,自“拆窗破网”专项行动开展以来,振兴区政府联合振兴区消防救援大队、振兴区应急管理局、振兴公安分局永昌派出所、永昌街道办事处等部门,对辖区内所有营业场所进行排查,拆除违规封堵物、障碍物,同时对存在轻微隐患的商户进行现场指导,帮助规范整改。“下一步,我们会将此项工作持续进行下去,为辖区内的生命通道做好保障。”振兴区消防救援大队副大队长马云龙说。记者:李彤潘阳张怡媛
    07/28
  • 边境线上的“移动界碑”
    振江边境派出所的民警,被誉为边境线上的“移动界碑”,他们时刻牢记的心中信念,正是派出所门前那八个遒劲大字——百里边关,有我而安。2025年,在支队“党建红飘带”工程引领下,该所立足实际,着力构建“党建联合体”,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实现“党建强引领、业务促提升”的良性循环。创新模式筑牢平安防线面对复杂的边境形势和辖区重峦叠嶂、林密沟深的地理特点,派出所在“一队一室”警务改革基础上,创新推行“一区多警+民兵+护边员”社区警务模式,整合港船管理、矛盾化解、宣传教育、服务群众等职能。同时,健全“三法四长五老”三级调解机制,分级分层处置纠纷,实现“三天动态清零”。实现了辖区连续两年刑事案件“零发案”,治安、刑事和可防性案件同比分别下降6%、8%、20%,边境持续安全稳定。忠诚戍边铁骨丹心守国门“甘为边境线上无名石,誓作祖国版图定海针”——这是振江民警的誓言。无论酷暑严寒,他们无畏复杂地形与恶劣气候,日复一日以车巡+步巡方式排查隐患,足迹遍布山林崖壁。派出所联合渔政执法等涉边部门,建立勤务通联和界江联巡机制,年初至今累计开展联巡联防21次,形成强大集群作战效应,维护了边境安全稳定。心系群众点滴小事筑信任在振江镇,民警不仅是执法者,更是群众的贴心人。走访村屯、反诈宣传、安全教育、解决实际困难……从资助老人、调解纠纷,到环境整治、创新“文旅警务”,点滴小事筑起警民信任桥梁。2025年1月,群众连续赠送的三面锦旗,是对户籍民警为民排忧解难的认可;5月6日,万宝村一起田地边界纠纷在民警主持下成功化解,依托的正是派出所建立的“方舱联合调解室”,汇聚了公职律师民警的专业素养与村委会干部的基层经验。“文旅警务”深入景区做宣传针对夏季绿江村游客多、G331国道打卡点密集的特点,民警联合村委会探索“文旅警务”模式,民警深入景区巡逻检查,化身“义务导游”宣传法规知识。警务室还牵头成立“优化营商农家乐协会”,并组织党员骨干组建“山地搜救”“车辆抢修”“水上救援”“医疗救护”四支应急服务队。今年五一、端午期间,累计服务救助游客30余次。薪火相传青春热血铸边关“上下同欲心向党,党群一家守平安”是振江边境派出所党建品牌的灵魂。依托党建联合体,派出所紧抓责任与传承。经验丰富的老警如同灯塔,在案件侦破、群众工作等方面倾囊相授,助力新警成长。在团结协作、锐意进取的氛围下,所内已有3名民警成为公职律师,2名民警通过会计和通信网络资格考试。在“党建联合体”引领下,振江边境派出所通过支部联建、警地共建、军警合建,持续锻造“四个铁一般”过硬队伍。全体民警以“百里边关有我而安”的振江精神,构筑起辽宁东大门的铜墙铁壁,守护着这片土地的和平与安宁。记者:唐羽廷
    07/25
  • 用温暖关爱撑起防汛“安全伞”
    连日来,振安区珍珠街道网格员对平房区居民、高龄老人、特殊群体等436人展开细致走访,排查安全隐患、解决生活难题,用温暖关爱撑起防汛“安全伞”。图为东升社区网格员为独居老人送菜,解决老人的燃眉之急。记者:宋永昆
    07/25
  • 从“有”到“优” 共谋长者食堂建设
    近日,一场围绕提升老年人“舌尖上的幸福”的“暖心现场会”在我市展开。来自市民政系统、街道社区相关工作人员及长者食堂经营者等40余人,先后走进振兴区福春六社区、花园街道,振安区东泰社区,元宝区兴东街道4家长者食堂,共谋为老助餐服务。在交流环节,市民政局为长者食堂规范运营定调:推动补贴标准、运营机制、菜品定价等核心信息全面公开透明;强化工作人员专业培训,提升助餐服务宣传实效,确保老人吃得明白、吃得暖心。振兴区分享了“政府搭台建设+企业运营管理”的运作经验,元宝区则展示了“服务网络升级,智慧赋能助餐”的创新实践,为各地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样本。在振兴区福春六社区长者食堂,饭菜飘香,其“适老匠心”渗透于每个细微处:缓坡入口消除行走隐患,防滑地砖守护安全,适老座椅符合身形,大口径、易握的调料罐体现无微不至的关怀……食堂从餐桌设计到服务动态,处处流淌着对长者的细心暖意,参观人员感同身受。花园街道长者食堂则诠释了“适口为珍”的巧思:肉类炖到酥软易嚼,蔬菜火候恰到好处;定期更新的食谱,荤素搭配间尽显对长者饮食需求的精准把握。振安区东泰社区长者食堂洋溢着笑声,这里已成为老人们心中“第二个家”。元宝区兴东街道长者食堂人气满满,延伸至社区团购。在为长者提供助餐服务的同时,精心推出针对小区居民的团购套餐,将长者食堂升级为社区共享的“大食堂”,不止集聚了人气,更为食堂的持久运作注入了内生动力。观摩间隙,一场聚焦“如何吸引更多老人”“如何打造长者食堂品牌”“如何发挥街道社区作用”的“头脑风暴”在交流中碰撞出火花。这次覆盖街道社区多元场景的深度现场交流,为今年全市长者食堂的优化布局提供了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市民政局要求各相关部门持续聚焦长者需求,汇聚各方力量,推动长者食堂建设从“有”向“优”、向“强”稳步迈进,真正把这一方小食堂,办成长者喜爱、家属放心、社会认可的“暖心港湾”。记者:李冉霞
    07/25
  • 幸福养老再“加码”
    近年来,宽甸社会福利中心秉持“为老人解难、为子女尽孝、为社会造福”的宗旨,不断创新服务模式,切实履行社会责任,努力打造敬老爱老助老服务标杆,让每位养员安享幸福晚年。据介绍,宽甸养老产业服务中心于2013年投入使用,占地105亩,根据养员生活能力等级分为养护和特护两个服务区,主要提供社会养老、农村困难家庭病人照护等服务,目前入驻养员104人。所有护理人员均经过专业培训,掌握养老护理、心理疏导等多项技能。该中心积极探索“互联网+养老”服务模式,搭建智慧养老服务平台,为老人提供健康监测、紧急呼叫等服务,实现24小时安全监护,降低意外风险。同时,与宽甸医疗机构合作,建立“医养结合”服务体系,定期为老人提供健康体检、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护理等服务。在硬件设施提升方面,宽甸社会福利中心持续加大投入:2023年申请专项资金对室内设施进行维修改造,为特护区每个房间加装紧急呼叫装置,为卫生间、洗浴间加装安全扶手和无障碍卫浴设备,并实现网络全覆盖;2024年投入430万元,实施主楼维修及院区亮化工程。今后,宽甸社会福利中心将进一步完善养老服务措施,丰富服务供给,加强体系建设,更好地满足老年群体的多层次、多样化养老需求。记者:曲丹凤
    07/25
  • 张成龙:术后28天,他奔赴防汛一线
    7月21日凌晨,宽甸青山沟镇暴雨如注,青山沟派出所的民辅警们摸黑配合镇村工作人员转移涉险群众。辅警张成龙上个月刚做完甲状腺手术,原定于当天到沈阳复查。看到所里同事们紧急奔赴防汛一线的身影,他披上雨衣就往青山沟村2组一处山脚下跑去,那里有几户村民急需转移。“快!带上贵重物品跟我走!”凌晨2时,镇里街道上的积水已达齐膝深,张成龙顶着水流前行,汗水与雨水早已浸透警服,但他仍挨家挨户呼喊,督促群众转移。雨势稍缓,疲惫的张成龙刚回到所里,便接到一起求助警情。原来,飞瀑涧村村民胡某年过七旬的父亲骑摩托车不慎摔伤,伤势严重,急需转移就医,而进村道路部分路段损毁。张成龙凭借对辖区人熟、地熟的优势,迅速判断地形,向救援队提出:跨越村旁的高速公路,再穿越一块玉米地,便可到达这户村民家。在高速交警的协助下,张成龙带领救援队伍克服重重困难,成功抵达伤者家,将其护送至高速路接应点,与赶来的120急救车顺利对接,为后续治疗赢得了时间。今年5月,张成龙确诊为甲状腺癌,后实施了手术,距今仅28天。“虽然伤口长好了,但脖子转动不能太用力,咽唾沫嗓子还有点疼。”他说,尽管身体不适,但作为一名辅警,在汛情来临时奔赴一线,责无旁贷。7月22日一大早,连续高强度工作超过20个小时的张成龙,没有一点睡意,又和同事们到镇里的农家乐走访,察看是否有滞留的游客。两天来,张成龙与同事共安全转移涉险群众200余人,救助被困车辆30余辆。入职6年来,张成龙参与破获治安、刑事案上百件,成功化解村民邻里矛盾纠纷近200件,连续4年被所里评为“优秀辅警”。记者:刁庆峰
    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