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丹东
今日丹东
  • 辽宁丹东:蓝莓开启“越冬模式”
    深秋时节,一片紫红色“海洋”出现在丹东凤城市的大山深处,蓝莓叶子临寒后绛紫泛红,成为一道别致的风景。这意味着蓝莓开启“越冬模式”。丹东多地盛产蓝莓。蓝莓越冬操作一般从10月底开始,至11月中旬结束,周期为20天。越冬作业期,工人们将蓝莓卧倒坐在上面,捆绑后蒙上防寒布,再通过机器用土覆盖捆绑好的蓝莓。等到次年3月,蓝莓解除防护,进入新的开花结果周期。
    11/08
  • 辽宁丹东:百吨级舰艇全线巡航 维护渔业安全
    连日来,丹东市海警局创新“百吨级舰艇全线巡航、高速摩托艇灵活处置”的管控模式,坚持7×24小时巡航,与丹东市涉海职能部门形成管控合力,实现全域联动、全线设防、全面布控,强力支援“雷霆”行动。自“雷霆”行动开展以来,丹东市海警局统筹调度两艘百吨级适航舰艇及37名官兵,在黄海某海域渔区昼夜往返巡航,与全市涉海职能部门形成管控合力,提升海上见警率。为此,丹东市专门成立丹东海警“雷霆”行动专班,严厉打击海上违法犯罪。抽调丹东市海警局各级执法员20余人,对近期掌握的6条涉海违法犯罪线索,深入开展核查工作。同时,执法人员加大对机动渔船的登检力度,严查人员身份、作业类型、作业许可证件及装载货物情况,对检查中发现的各类违法行为严格调查处理。截至目前,累计检查各类过往船只80余艘、渔民400余人。针对部分违法犯罪分子以夜间为掩护,在辖区偏远码头、无人自然停泊点违规出航作业、装卸渔获物等情况,丹东市海警局东港第一工作站将执法力量压向一线,交叉采用高速摩托艇夜间巡航、夜间码头巡查、日间便衣巡逻等方式,对过往船只逐一进行核查,着力整顿纠治海上违规生产作业顽瘴痼疾,全力维护辖区海域渔业安全和生产作业秩序。
    11/08
  • 辽宁丹东:推进实施虎山长城保护利用项目
    近日从丹东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了解到,国家《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重大工程建设方案》已将“丹东虎山长城保护利用项目”定位为重大工程项目。根据这一定位,丹东市确定了保护传承、研究发掘、环境配套、文旅融合提升、数字再现等五大工程,大力推进这一项目的实施。五大工程重点内容包括:重要长城文物修缮保护;建设长城文化主题博物馆、展览馆等;建设完善培训基地、社会实践基地等;探索“互联网+”综合展示体系;建立长城监测预警体系。丹东市将整理挖掘沿线文物和文化资源,深化长城文化价值研究,开展长城精神主题宣传教育、研学实践、文艺创作活动;改善旅游交通条件,打通断头路,改善旅游路,贯通重要节点,完善旅游公共服务配套,健全标准化服务体系;培育长城文化旅游品牌,开展创意设计、数字文化、文体休闲、演艺娱乐、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推动文旅联盟,开展品牌塑造和营销推介;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互联网+”智慧旅游,依托国家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体系,建设完善文物和文化资源数字化管理平台,打造永不落幕的网上空间。虎山长城是明万里长城的东端起点,建造于明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至明成化五年(公元1469年),全长3126米。
    11/08
  • 辽宁丹东:全方位开展涉海涉渔法规宣传
    “雷霆”行动启动后,丹东市各相关成员单位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组织召开船主和渔民嘱教大会,宣讲渔业安全生产形势,宣传打击涉海违法犯罪法规政策,通报典型案例,增强船主和渔民自觉遵规守法的意识,确保海上生产作业依法依规。丹东市“雷霆”行动指挥部统筹调配市公安局、市司法局等单位法律法规专家组成宣讲团,搜集涉海涉渔法律法规60部,整理汇编成宣传单和宣传册。联合执法人员深入辖区各港口码头,通过发放宣传单、张贴标语、现场讲解等方式,向船主和渔民宣讲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的同时,发放《致渔船船主一封信》,签订遵纪守法承诺书,教育引导船主和渔民严格按照法律法规从事海上作业。执法人员还深入修(造)船厂,宣传各类船舶管理政策,鼓励渔民和船主等勇于举报违法犯罪行为。据了解,“雷霆”行动开展以来,全市发放宣传单(册)6万余份,张贴宣传标语(横幅)3000多个,依托网络、电视、广播和报纸等主流新闻媒介,采取“专栏+”形式连续刊播宣传稿件128篇(次)。此外,全市1500多辆出租车和16块大型LED屏幕,循环播放举报电话和宣传标语。全方位的宣传教育,为“雷霆”行动的扎实有效开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雷霆”行动期间,丹东市建立海上违法违规行为举报奖励制度,实行有奖举报,对群众举报或提供相关案件线索,协助成功破获案件的,按照规定给予奖励,对涉案人员自首或举报其他违法犯罪行为有立功表现的,按照相关规定予以从轻处理。
    11/05
  • 辽宁丹东:金色美景中的别样“风景”
    连日来,丹东市区银杏叶铺满大街,满目金色美景。而对于环卫工人而言,却是一年中最忙最辛苦的时节。11月3日,记者在街头随处都能看到橙色的身影,他们拿着扫帚把落叶聚拢成堆、及时清运,成为美景中的别样“风景”。一阵风吹过,刚刚扫干净的路面,又落满了树叶,环卫工人转过身又重新清扫。
    11/05
  • 辽宁丹东汤山城镇:超万亩玉米实现机械化收割
    近日,丹东市振安区汤山城镇田间地头一片繁忙景象。玉米地里,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一排排玉米被“吞”入收割机“腹”中。据了解,今年,汤山城镇玉米种植面积约3万亩,机械化收割面积占40%。
    11/05
  • 丹东凤城市:“大篷车”进村受欢迎
    “你们来得太及时了,感谢农业农村局的领导和专家们!”近日,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和赞美声从宝山镇岔路村村部传出。近日,凤城市农业农村局的农业专家,深入边门镇、宝山镇、白旗镇、沙里寨镇、蓝旗镇和红旗镇等乡镇,开展“农业科技服务大篷车乡村行”活动。凤城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持续推进“党建+农业”建设新模式,将“我为群众办实事、争作贡献促振兴”活动落实到行动中。此项活动即是为民惠民便民的实招硬招,切实引导机关党员增强“主人翁”意识,立足岗位职责,践行党的宗旨,坚守为民情怀,强化服务精神。专家队每到一个乡镇,集中召开座谈会答疑解惑,宣传农业政策,宣讲党史。现场发放《草地贪夜蛾预防挂画》等科普宣传资料300余份,同时发放《凤城市农业农村局专家联系卡》《凤城市农业农村局“农业科技服务大篷车乡村行”活动征求意见表》,方便今后村民寻求帮助时及时联系有关专家。在座谈会中,专家团队对能解决的问题就地解决;无法办结的,列出清单、挂图作战、销号管理,通过闭环管理,确保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保证政策技术进村、项目入库。通过现场交流互动,专家对提出的问题进行问诊把脉,结合当地实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面对面向农民群众进行讲解,对农户们关心的柞蚕防病防害、高标准农田建设、涉农贴息贷款等问题深入解答,为当地农业产业发展出谋划策,送上科技大餐。凤城市农业农村局专家在讲座中强调,柞蚕饲养业是凤城的传统支柱产业,防病防害的重点在于群防群控群治,养殖户一定要提高认识,不能害怕提高成本、存在侥幸心理而不进行打药防治。7月份以来,“农业科技服务大篷车乡村行”活动走访了凤城市21个乡镇(街道),组织201个村参与座谈,并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汇总,针对性开展帮促工作。“农业科技服务大篷车乡村行”活动,打通了农业科技“最后一公里”。截至目前,凤城市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针对宝山、蓝旗、红旗、鸡冠山等镇急需柞蚕病虫害防治,蓝莓、草莓生产病害防治等技术,采取“定单式”培训,多方邀请省、市专家深入农户田间、大棚,进行实地授课,现已举办柞蚕、小浆果等种养业专题培训班9期,培训农民达520人次,派出50余名专业技术人员进村入户实地指导生产。
    11/05
  • 辽宁丹东东港:胖头鱼、牙鲆鱼大量上市
    进入11月,辽宁东港市椅圈镇虾圈鱼类捕捞正值旺季,大量的胖头鱼、牙鲆鱼进入市场。日前早7时,椅圈镇海边,十几名工人和买鱼的商贩早早来到虾圈,虾圈养殖户告诉记者,目前正是虾圈鱼类的捕捞旺季,每天从虾池里捕捞的胖头鱼、牙鲆鱼有两三百公斤。今年鱼的价格比往年略有提高,胖头鱼1公斤25元左右、牙鲆鱼1公斤40元左右。
    11/05
  • 辽宁丹东:投入2000万元保障困难家庭温暖过冬
    随着供暖季的来临,为切实保障困难群众温暖过冬,丹东市近日全面启动冬季城乡困难家庭取暖救助审核认定工作,预计投入2000万元,为5.4万户城乡困难家庭实施冬季取暖救助。困难家庭冬季取暖救助是重要的民生保障工作,直接关系到困难群众的切身利益。丹东市取暖救助范围包括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城乡低收入家庭、分散供养的特困人员家庭和孤儿家庭。取暖救助标准为城乡低保、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孤儿家庭年救助上限为60平方米,城乡低收入家庭年救助上限为36平方米。按照实际应缴纳的合规采暖费全额救助,超过上限面积的自行承担。分散取暖救助标准为城市低保家庭、城市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家庭、孤儿家庭年救助标准为500元,城市低收入家庭年救助标准为300元,农村低保家庭、农村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家庭、孤儿家庭年救助标准为200元,农村低收入家庭年救助标准为100元。下一步,丹东市将加强对困难群众冬季取暖救助工作的监督检查力度,确保取暖救助政策落实到位,实现城乡低保户冬季取暖救助全覆盖,实实在在缓解困难家庭在冬季取暖中的经济问题,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11/05
  • 辽宁丹东元宝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文明“加码”
    金秋时节,位于女人街商圈的丹东市元宝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预约参观者络绎不绝。通过志愿者专业细致的讲解,参观者沉浸式感受着丹东这座城市的发展历程。近年来,元宝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核心和枢纽,构建起涵盖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5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45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6个文明驿站(点)的四级服务体系。该中心建于2019年,依托独特的红色资源禀赋,打造成贴近一线、贴近党员群众生活的文明实践和党史学习教育“新阵地”。为更好地服务群众、充分发挥文明实践功能,今年7月,元宝区又对该中心进行改造升级,按照高起点谋划、高标准推进、高成效落地的标准,进一步完善服务设施、优化服务水平,使其成为全区文明实践活动的热门“打卡地”。改造升级后的元宝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中心主体划分为红色记忆长廊、城市印记展馆、辉煌时代长廊三个部分,内设毛主席像章展览馆、城市发祥陈列馆、时代印记陈列馆、城市记忆陈列馆、革命纪念地像章陈列馆、英雄城市陈列馆、早期工业产品陈列馆、轻工名城陈列馆等多个展览区域,共展出各类藏品2456种、28750余件。展品中很多都是从隐藏在民间历史深处的角落里“捡回来”“找回来”的老物件。一本本泛黄的书籍、一枚枚珍贵的徽章、一件件饱含时代印记的文物,集中展现了老安东的社会风貌,记录、反映了丹东这座轻工业名城的辉煌时刻。“这些藏品有着那个时代的鲜明特征。对孩子来说,除了感到新奇外,更能在参观的过程中增长知识,加深对城市的了解。”“这么多老物件承载着几代人的共同记忆,让我仿佛回到了那个年代。”元宝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不仅大大提升了红色文化宣传效果,还让慕名而来的党员群众在参观展览、聆听故事的同时获得启迪、受到教育。如果说“红色”是元宝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的鲜明底色,那么一场场志愿服务活动则让元宝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既有热度又有广度更有厚度,让广大干部群众在亲身体验中真切地收获到满满的幸福感。“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在元宝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长廊,时常会传出这样美妙的歌声。在文艺志愿者的悉心指导下,社团成员们齐唱《我和我的祖国》,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热爱。“每天到这里锻炼,成了我们生活的一大乐趣。”数月来,很多常来参加文艺活动的群众表示,加入文艺志愿小分队,既能在排练中收获健康,还能在活动中收获快乐。除了文艺志愿者服务队,该中心还不断深化拓展阵地,将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延伸到企业、学校、银行等,组建理论宣讲、教育培训、文化文艺、社科普及、健身体育、平安普法、卫生环保等8大类常备志愿服务队伍,以及路长志愿服务、结对认亲志愿服务2类特色志愿服务队伍,现共有161支志愿服务团队,志愿者多达2.7万余名。实践活动也精心“配餐”,从“家庭文明育新风”到“乐享重阳重晚晴”,从“中秋雅集”到“小人书薪火相传”……最大范围地服务群众,最广泛地覆盖群体,中心改造升级仅3个月就已开展各类活动30余次,参与群众达万余人次。该中心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只是元宝区全方位、多维度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一个缩影。如何能让文明之风吹遍元宝大地,让文明实践成果惠及更多人民群众,是元宝区一直在努力探寻的目标。“群众在哪里,我们就把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延伸到哪里!”如今,元宝区还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点四级服务体系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本土资源,成功打造了党史学习教育馆、文明实践舞台、“安东印记”文创主题馆、科普体验馆、文艺创作基地、志愿者之家,让一颗颗文明实践的种子在元宝这片沃土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