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在沈阳开幕
9月6日至9月8日,2025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在沈阳开幕。大会以“数启新章智造新质”为主题,来自政商学研企等领域的嘉宾共话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活动期间,工业互联网供需两侧头部企业云集沈阳中国工业博物馆,展示人工智能、大模型等前沿技术和设备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场景,大会聚焦相关行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将举行20多场论坛和专题交流活动。 9月6日拍摄的2025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会场一角。(新华社记者李钢摄) 9月6日,在2025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展览区,一位市民从广告板前走过。(新华社记者李钢摄) 9月6日,在2025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展览区,工作人员演示具身智能操作系统。(新华社记者李钢摄) 9月6日,人们在2025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主会场参观。(新华社记者李钢摄)
09/08 - 大连骆驼山:破译远古时代的生命密码
初秋,走进位于大连金普新区复州湾街道的骆驼山,一处已经停产的石灰岩采石场映入眼帘,青灰色的石灰岩和暗红色的土壤相间分布,百万年前的古生物化石就埋藏在层层红土之中。迄今为止,这里已经出土古脊椎动物化石标本上万件。 骆驼山因山丘起伏形状酷似骆驼而得名。巧合的是,在这处紧邻渤海的山坡上,考古工作者竟然发掘出距今180万年的巨副骆驼化石。 这是8月27日拍摄的大连骆驼山遗址。(新华社记者张博群摄) 惯常生活在沙漠或干旱地区的骆驼为何会出现在海边?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金昌柱说:“百万年前,巨副骆驼还没有进化成‘沙漠之舟’,它们生活在森林和草原的交界地带。那时的骆驼山,水草丰美、食物充足,是‘动物乐园’。巨副骆驼身形高大,只有一个驼峰,那个时候,单个驼峰便可储藏足够营养。” 化石记录了远古动物的生存痕迹,也记录了地壳变迁、气候变化的沧海桑田。骆驼山,这处珍贵古生物化石遗址的发现要追溯到2013年。当地企业在采矿时发现,一处洞穴内疑似有动物化石。经专家鉴定,这些化石为珍贵的古生物化石,该处洞穴被命名为“金远洞”。这里的古生物化石堆积物厚度超40米,洞底宽128米,洞顶发掘探方面积超400平方米,化石年代距今约360万年至30万年。 2016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在骆驼山又陆续发现了望海洞(距今60万年)、无名洞(距今100万年)、听海洞(距今160万年至120万年)、里坨子穿海洞(距今3万年)等地史分布较为连续的洞穴堆积。金昌柱说:“这里的古生物化石属种和数量之多,保存之精美,科研价值之高,实属罕见。骆驼山成为国内外第四纪地质学、古生物学、古人类学、古环境学等研究的热点区域。” 在骆驼山,一步可以跨越万年。考古工作者在这里陆续发掘了上万件古脊椎动物化石,包括在东北地区发现的纳玛古菱齿象、泥河湾巨颏虎、泥河湾披毛犀等。这里储存了距今360万年以来地质事件、生物事件、环境变迁等方面的丰富信息,为探讨东北地区哺乳动物起源、演化提供了全新视角和可靠证据。 大连骆驼山遗址出土的泥河湾披毛犀化石。(新华社记者张博群摄) 除了动物,考古工作者还在寻觅古人类的踪迹。在望海洞,金昌柱指着一处灰烬痕迹说:“这是火烧过的痕迹,测年结果显示距今约60万年。这里还发现了普湾肿骨大角鹿等许多食草动物的化石,老龄和幼龄占比较大。种种迹象表明,这处灰烬痕迹很有可能是古人类活动的踪迹。古人类捕猎时由于自身条件限制,只能捕食‘老弱病残’。当捕来猎物后,他们围坐在山洞里,生火烧烤。” 金昌柱说:“诸多迹象都在指向一个若隐若现的答案,但就是差一环,如果能挖到古人类化石,那就能证实古人类曾经在这里活动。在骆驼山,远古时代的生命密码还没有完全解开,有待考古工作者进一步发掘。”(记者:于也童、张博群编辑:赵晴)
09/08 - 畅通出行路
近日,沈阳重点城建项目雪松路跨线桥竣工通车,不仅打通了苏家屯区东西向交通“梗阻”,更使沈阳快速路网络建设再进一步。雪松路跨线桥东起丁香街与雪松路交会处,向西跨越沈大高速公路、八一干渠,终点至瑰香街,全长1.119公里,其中桥梁主体长535米,双向6车道,两侧各设置5.5米宽的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满足多样化出行需求。记者:刘桐
09/05 - 沈佳高铁沈白段开始模拟载客试运行
9月4日,沈佳高铁沈白段开始模拟载客试运行,为正式开通打下坚实基础。沈白高铁开通运营后,北京朝阳站、沈阳北站至长白山站的最短旅行时间分别为4小时33分、1小时53分,较现行分别压缩1小时23分、1小时31分。沈白高铁作为中国东北高铁网重要组成部分,该线路对畅通区域经济循环、促进沿线旅游资源开发等具有重要作用。 9月4日,G9121次列车在沈佳高铁沈白段上行驶。(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供图) 9月4日,G9121次列车乘务员在欢迎试乘人员登车。(新华社记者吴青昊摄) 9月4日,工作人员在发车前检查G9121次列车。(新华社记者吴青昊摄) 这是9月4日在辽宁省抚顺市拍摄的即将投入使用的新宾站。(新华社记者吴青昊摄) 这是9月4日在沈阳北站拍摄的G9121次列车。(新华社记者吴青昊摄) 这是9月4日在沈阳北站拍摄的G9121次列车。(新华社记者吴青昊摄) 9月4日,G9121次列车乘务员在列车上工作。(新华社记者吴青昊摄) 9月4日,G9121次列车乘务员在列车上巡查(新华社记者吴青昊摄)
09/05 - 制博会主打“科技融合”与“生活温度”
9月的沈阳,制造业的风吹得正劲,第二十三届中国国际装备制造业博览会如期而至。展会现场,从天上飞的无人机,到地上跑的智能巡防车,再到家里用的宠物投喂器……记者仿佛走进了“未来生活体验馆”,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在制博会现场,企业展示无人机等设备。(摄影:李浩)低空遥感网:无人机为中街安上“天眼”在沈河区展区,低空经济落地为实实在在的“城市运营助手”。中科天域(辽宁)低空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李昂向记者介绍,今年4月,沈河区低空遥感网正式建成,覆盖方城文化旅游区全域。4台无人机智能基站部署到位,每台覆盖半径达3.5公里,组成了一张“5分钟响应”的空中监测网。夏日的中街,人流如织,美食飘香,无人机构成的“天眼”正静静巡飞,配合AI识别,可实时发现交通异常、安全隐患等情况,同步回传至指挥中心,为多个部门提供精准治理依据。试运营近4个月来,这套系统已完成飞行任务超1500架次,规划航线116条,成为“智慧沈河”建设中一张崭新的科技名片。巡防电动车:参与灭火的“安全专员”在安华消防新材料科技(江苏)有限公司的展台,一台造型小巧、功能强大的巡防电动车吸引了不少人围观。据介绍,这款巡防电动车不仅装配了应急充电设备、移动手台和自动报警喇叭,还在车身后侧配备了两支灭火器,可在火情发生初期迅速参与处置。“它特别适合在商圈、景区、老旧小区等人员和车辆密集的区域进行巡防,窄路小巷也能轻松穿梭,既灵活又实用。”现场工作人员一边演示一边说,这款“全能型小摩托”不只是交通工具,更是一位随时可投入应急响应的“安全专员”。AI宠物投喂器:智能化的宠物“健康管家”在沈阳云指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展位,记者遇到了一款智能设备——AI宠物投喂器。它不仅支持真空储粮、实时视频、视频回放、远程投喂、喂食计划、长时间低功耗待机等功能,还可以通过摄像头识别宠物的进食行为,结合健康数据分析给出饲喂建议。公司负责人王玺玉告诉记者,“现在的养宠观念正从‘吃饱’转向‘吃好’,智能硬件背后是一整套健康管理生态。”未来,配合后续的AI宠物产品、社区服务等系统,这类产品还将实现情绪识别、自动处方粮推送、健康报警等功能,AI不仅能替你“撸猫喂狗”,还能成为你的宠物“健康管家”。“沈阳造”陶瓷型芯:托起航空制造的“内在美”航空发动机中有一颗“琉璃心”——陶瓷型芯,它虽不显眼,却是航空发动机叶片制造的关键耗材。在沈阳明禾石英制品有限责任公司的展台上,记者看到了这些洁白、精巧的小部件。市场部佟川介绍,公司专注硅基陶瓷型芯研制近二十年,产品广泛应用于航空发动机领域。“别看它小,却能承受超过1600℃高温金属液冲刷,保持结构稳定。”佟川说,“我们通过自主研发不断提升其性能与寿命,如今坩埚产品可实现重复使用十次以上。”“沈阳制造”在这一细分领域持续突破,正为国之重器注入“匠心”。追着太阳走的“发电花”:日均发电可满足一个家庭需求展馆中,一朵巨大的“太阳花”成为拍照打卡点,其实它是一套追日光伏系统。辽宁中新达新能源有限公司销售负责人华政娟向记者介绍,这朵“花”能实时跟踪太阳方位,最大化吸收光照,日均发电约20千瓦时,基本可满足一个家庭的用电需求,“即便在东北严寒地区,零下三四十摄氏度它也能正常工作。”目前该产品已出口至意大利、德国、俄罗斯等多国,公司也从组件生产到储能系统全线布局,为不同用户提供清洁能源解决方案。记者:黄超
09/04 - 辽宁口岸出入境旅客同比增长25%
今年暑期,我省跨境游持续火爆。9月2日,记者从辽宁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获悉,暑运开启之后,辽宁口岸迎来出入境客流高峰。7月1日至8月31日,辽宁口岸出入境旅客超55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25%,外国入境旅客达7.6万人次,同比增长56%,其中免签入境旅客增长近9倍。游客打卡海上游船,感受浪漫大连的魅力。(钟启钢摄)我省将入境游作为消费新增长点,出台《辽宁省促进入境旅游发展实施方案》,推动入境游市场持续火热。在《2025亚洲入境游榜单》与《辽宁国际化旅游指南》中,沈阳入选2025年亚洲游客入境游十大历史城市(中国)榜单,大连跻身2025年亚洲游客入境游十大海滨城市(中国)榜单。暑期,辽宁结合入境游推出多场专题宣传推介,毕业旅行、亲子旅游、国际研学活动等暑期特色项目叠加,成为推动暑期出入境旅游火爆的重要引擎。暑运期间,沈阳、大连空港口岸还开通多条蒙古国、俄罗斯旅游专线,增开多条韩国、日本航线,成为东北亚地区旅游的热点城市。为积极应对暑运客流高峰,辽宁边检总站科学调整通道比例,在空港口岸增设240小时过境免签办理通道。结合口岸通关情况,推行边检手续“便捷办”“自助办”“现场办”等多项举措。推出多语种服务,实现过境免签手续“一站式”办理,确保口岸通关顺畅有序,助推“国际辽”朋友圈持续扩大。记者:刘乐
09/04 - 央企、行业龙头及“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采购商对接会在沈阳举办09/03
- 第九届全国水下机器人大赛在大连举办
8月28日至8月31日,第九届全国水下机器人大赛在大连举办,来自国内高校、科研院所的23支水下机器人队伍会师大连,比拼在真实近海环境下水下机器人的水下感知探测、水下定位通信和水下智能作业能力。大赛在大连星海湾大桥下海域进行,完全开放的海洋环境,近15米的水深,全自然条件下的虾、蟹、海胆、扇贝、海参等鲜活海珍品捕捞,为参赛队伍带来真实的挑战。来自大连理工大学的“赤甲红战队”通过人机协同的方式,在30分钟内成功捕捞44只扇贝和4只海螺。来自东北大学的“海洋之心1队”获得了自主抓取组第一名的好成绩,实现了水下机器人从目标物体自主识别、定位到抓取的全流程操作。全国水下机器人大赛(大连)于2017年创办。今年,比赛继续加强人机协同作业能力考查,新加入集群多机协同作业赛项,逐步实现岸基或直播间的无线远程操控作业。根据企业需求增设企业项目赛道,设置海缆断点维修赛项,更加贴近水下场景的真实作业需求。多年来,依托大赛形成的专利有150余项,并实现多项科技成果转化。本届大赛,大连海发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大连德泰海洋牧场有限公司、大连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连科荟”等企业分别与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大连海洋大学等签订合作协议,4个水下机器人相关项目在大连落地生根,赋能产业。秉承高水平大赛与高峰论坛紧密结合的宗旨,2025人工智能与水下机器人高峰论坛同时举办,与会专家、学者以及产业界代表围绕人工智能和水下机器人领域的前沿课题开展探讨,为水下机器人科技发展、创新合作提供交流平台。(辽宁日报作者:曲琦)
09/03 - 辽宁女足:全力抓住书写传奇的机会
在8月30日晚进行的中国女子足球超级联赛第19轮比赛中,辽宁沈北禾丰女足凭借出色发挥,以2∶1击败长春队,暂时重返积分榜首位。这场关键胜利,不仅让球队士气大振,也让球迷对球队的夺冠前景充满期待。 辽宁女足球员在开赛前合影。辽宁女足俱乐部供图(记者朱才威) 作为升班马,辽宁女足本赛季表现惊艳,曾经长时间位居积分榜榜首。虽然球队的平均年龄最小,却凭借出色的团队配合和顽强斗志,在强队如林的女超联赛中闯出一片天地。队长王爱芳表示:“我和队友从小到大在一起,自然在赛场上十分默契,面对强大的对手,大家团结一心,拧成一股绳,运用整体的力量与对手抗衡。”众志成城的团队精神,正是这支球队的动力源泉。 目前,在少赛一轮的情况下,辽宁女足的战绩为18战10胜5平3负,积35分,进24球、失9球,失球数为女超各队最少。攻守平衡、防守稳健,是辽宁女足的最大优势。前一段时间,球队的状态有所起伏,进行的5轮比赛成绩为1胜2平2负,一度从榜首滑落至第三位。本轮主场力克女超老牌劲旅长春队,辽宁女足不仅状态明显回升,而且重夺冲冠主动权。 辽宁省体育局主要负责人对球队寄予厚望:“辽宁女足展现的拼搏精神和青春活力,是辽宁足球的希望。无论本赛季结果如何,她们都已经赢得尊重。球队的多名球员入选国家队、国青队,这是对辽宁女足青训成果的肯定。”该负责人强调,省体育局将一如既往地支持辽宁女足发展,为球队提供更好的保障。 接下来,辽宁女足还有4场关键比赛,赛程上较为有利:一是少赛一场;二是有3场比赛在主场进行;三是主动权握在自己手里。球队若能保持良好状态,把握住机会,便有望斩获冠军,创造中国女超版的“凯泽斯劳滕神话”。这支年轻的队伍,正在用汗水和拼搏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辽宁球迷也期待她们创造历史,为辽宁足球书写辉煌的新篇章。
09/02 - 逐梦扬帆 舞动深蓝
大连湾畔,晴空碧浪。9月1日,大连辽渔集团航运中心码头,第五届“绿叶对根的情意”辽宁省群众舞蹈展演暨2025大连·辽渔国际开海季启幕,千余名群众舞者和专业舞蹈演员以碧海蓝天为幕、现代港区为台,用欢快的舞姿描绘辽宁海洋经济的壮美画卷。图为第五届“绿叶对根的情意”辽宁省群众舞蹈展演暨二〇二五大连·辽渔国际开海季活动现场(查金辉摄)“绿叶对根的情意”辽宁省群众舞蹈展演是省文联、省舞协的重要品牌活动,已成为我省覆盖范围最广、参与人数最多、影响最大、最受群众欢迎的舞蹈活动之一。本届展演由省委宣传部指导,省文联、大连市委宣传部、省舞蹈家协会主办,辽渔集团、大连市文联、大连市舞蹈家协会承办。展演以“深蓝之美”为主题,首次将舞台移至生产一线,通过“文企融合”模式,让群众舞蹈与辽宁省重点企业辽渔集团深厚的渔业文化、开海季民俗深度融合。(记者王荣琦智曼卿唐佳丽)
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