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多彩辽宁
多彩辽宁
  • 荒芜湿地变“红火”
    (摄影:查金辉)秋天的大小凌河口湿地,红海滩生机勃勃。近年来,锦州市坚持陆海统筹、河海联动、精准施策、系统修复,协调推进大小凌河口湿地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如今,湿地一改往日的荒芜,候鸟驻留火红的碱蓬草滩,成为生态和谐的典范,为我国滨海湿地退养还湿、盐沼典型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优秀范例。记者:查金辉
    09/19
  • 沈阳举行“勿忘九一八”撞钟鸣警仪式
     今年是九一八事变爆发94周年。9月18日上午,“勿忘九一八”撞钟鸣警仪式在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残历碑广场举行。这是9月18日拍摄的“勿忘九一八”撞钟鸣警仪式现场。(新华社记者吴青昊摄)  这是9月18日拍摄的“勿忘九一八”撞钟鸣警仪式现场。(新华社记者吴青昊摄)  这是9月18日拍摄的“勿忘九一八”撞钟鸣警仪式现场。(新华社记者吴青昊摄)  这是9月18日拍摄的“勿忘九一八”撞钟鸣警仪式现场。(新华社记者吴青昊摄)  这是9月18日拍摄的“勿忘九一八”撞钟鸣警仪式现场。(新华社记者潘昱龙摄)  这是9月18日拍摄的“勿忘九一八”撞钟鸣警仪式现场。(新华社记者吴青昊摄)  这是9月18日拍摄的“勿忘九一八”撞钟鸣警仪式现场。(新华社记者潘昱龙摄)  这是9月18日拍摄的“勿忘九一八”撞钟鸣警仪式现场。(新华社记者潘昱龙摄)  这是9月18日拍摄的“勿忘九一八”撞钟鸣警仪式现场。(新华社记者潘昱龙摄)  这是9月18日拍摄的“勿忘九一八”撞钟鸣警仪式现场。(新华社记者潘昱龙摄)  这是9月18日拍摄的“勿忘九一八”撞钟鸣警仪式现场。(新华社记者吴青昊摄)
    09/19
  • 勿忘历史!强我中华!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这个日子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更是所有中国人心中的痛94年过去古老中国早已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勿忘国耻、铭记历史砥砺前进、吾辈自强9月18日上午勿忘九一八撞钟鸣警仪式在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残历碑广场举行自1995年起每年的9月18日都在沈阳举行勿忘九一八撞钟鸣警仪式警示世人勿忘国耻、勿忘九一八今年的撞钟鸣警仪式还将奏唱国歌、撞钟鸣警、拉响防空警报沈阳全城及全省各地也将同步拉响防空警报火车、轮船、汽车鸣笛3分钟勿忘,九一八!
    09/18
  • 小书包承载大情怀
    在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收藏了一件特殊的文物:著名爱国民主人士、人民教育家车向忱在抗战时期为儿子车树实缝制的帆布书包。书包为军绿色单肩斜挎样式,包盖上黑布条精心织出“打回老家去”几个字,边缘还缝着两条黑色布条作装饰。那质朴的针脚里,藏着沉甸甸的家国情怀,字里行间满是抗战到底的决心。这件小小的书包,长34厘米、宽26厘米,它不仅是一位父亲为孩子缝制的日常用品,更承载着一个民族在危难之际不屈的呐喊。记者:卢立业
    09/18
  • 我省多市以赛为媒 绽放城市风采
    09/17
  • 2025服贸会闭幕 我省参展企业首发首展众多
    09/17
  • 大连理工大学研发的智能视觉系统亮相阅兵式
    9月3日的阅兵式上,无人作战群以三个方队阵容首次集体亮相,尤为引人注目的是,陆上无人作战方队作为全新力量,第一次参加阅兵盛典。其中的超级无人战车,搭载了大连理工大学超视觉感知计算团队自主研发的智能视觉系统,该系统显著提升战车在低光照、强干扰及恶劣气象条件等实战环境中的态势理解与生存适应能力,彰显了大连理工大学在智能感知与无人平台研发方面的雄厚实力。记者:曲琦
    09/16
  • 抚顺大官窑
    抚顺大官窑起源于辽代、发展于金代,是东北历史上最重要的日用陶瓷窑口之一,所产陶瓷是中国北方渔猎民族陶瓷的典型代表。其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地位独特,产品曾一度行销黄河流域广大地区。沈阳工学院陶艺教授王永亮对釉色窑变工艺进行突破,使烧制后的陶瓷呈现丰富的结晶层次,“把东北白山黑水的宁静描绘得淋漓尽致”。这种“在传统中长出新枝”的创新理念,使抚顺大官窑这项非遗技艺重获新生。记者:王晓领
    09/16
  • 第十二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在沈阳安葬
     9月13日,第十二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安葬仪式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举行。30位志愿军烈士英灵,在阔别祖国70多年后回到中华大地安息。  9月13日,礼兵护送志愿军烈士棺椁入场。(新华社记者潘昱龙摄)  9月13日,礼兵护送志愿军烈士棺椁入场。(新华社记者潘昱龙摄)  9月13日拍摄的第十二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安葬仪式现场。(新华社记者张永进摄)  9月13日,礼兵护送志愿军烈士棺椁入场。(新华社记者杨青摄)  9月13日拍摄的第十二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安葬仪式现场。(新华社记者潘昱龙摄)  9月13日,参加安葬仪式的各界代表向志愿军烈士遗骸鞠躬。(新华社记者杨青摄)  9月13日,礼兵在安葬仪式上鸣枪致敬。(新华社记者杨青摄)  9月13日,礼兵护送志愿军烈士棺椁走向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安葬地宫。(新华社记者潘昱龙摄)  9月13日,礼兵护送志愿军烈士棺椁走向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安葬地宫。(新华社记者潘昱龙摄)  9月13日,礼兵护送志愿军烈士棺椁走向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安葬地宫。(新华社记者潘昱龙摄)  9月13日,礼兵护送志愿军烈士遗骸棺椁进入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安葬地宫。(新华社记者杨青摄)  9月13日,礼兵护送志愿军烈士棺椁走向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安葬地宫。(新华社记者潘昱龙摄)  9月13日拍摄的第十二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安葬仪式现场。(新华社记者潘昱龙摄)  9月13日,空军空降兵某部“黄继光英雄连”官兵向烈士英名墙献花。(新华社记者潘昱龙摄)
    09/15
  • 走进辽宁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展
      近日,“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主题文化活动·辽宁篇”采访团走进辽宁省博物馆,正在这里展出的“辽宁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展”吸引了众多观众。  据悉,此次展览以“山海共融和合共生”为主题,“时空对话”为主线,深度展示辽宁地区各民族交融的历史实证,通过645件文物、438幅图片和9部视频,直观呈现不同历史时期民族交往的印记。   图为游客在参观辽宁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展。(新华网吴京泽摄)  一名讲解员在为游客们讲解文物。(新华网吴京泽摄)  图为游客在参观展览。(新华网吴京泽摄)  图为游客在参观展览。(新华网吴京泽摄)  游客体验3D建模与互动投影技术,沉浸式感受历史变迁与民族融合。(新华网吴京泽摄)  图为游客在观看演出。(新华网吴京泽摄)本次展览通过数字化展示、沉浸式场景复原,让观众在互动中感悟民族团结精神。据了解,该展自7月31日开幕以来引发持续观展热潮,累计接待观众已突破20万人次。
    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