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日期:2020-5-6 10:16:19
- 消息来源:鸭绿江晚报
◇锦江山曾经有过几座山门?
◇现在的锦江山山门怎么来的?有何特点?
◇山门上的题字是谁写的?
锦江山山门的历史
最早的山门
锦江山公园(原名镇江山公园)是以丹东市区北部的锦江山为依托而建造的综合性公园,占地91.06公顷,主峰海拔136.8米。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俄方战败后,根据《朴茨茅斯条约》,日本获得南满铁路支配权,安东(丹东)也在其势力范围之内。此后1个月,中日双方签订的《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正约》,使日本拥有本该拆除的安奉铁路的经营权,日本人由此有了开建锦江山公园的前提条件。
1905年,日本僧人细野南岳在镇江山(锦江山)为日俄战争中战死的日本人修建临济寺,将死于本溪湖以南的日本将士共计1095人的骨灰运往镇江山祭祀。1910年,又建起一座安东神社,神社所使用的大门即为锦江山公园最早的山门。
“开”字门
1911年,鸭绿江大桥竣工。1912年,日本人把锦江山公园由祭祀公园改为综合公园。1916年,公园的第一期工程结束。日本人修建了荷花池,还有茶社,种植了大量樱花树。每年4月中下旬至5月初,许多日本人汇集于此共赏樱花。
日本为何选址于锦江山修葺公园呢?原来,日俄战后,日本获得了南满铁路的支配权,丹东是重要的枢纽,日本人在丹东的六道沟、七道沟划有居留地,这里俨然成为“国中之国”,而公园正位于锦江山的南坡,即六道沟一带。
一座公园要有标识。1924年,日本人在现锦江山山门处立有一道木质结构的山门,说明这是日本公园,将其称为“大鸟居”,而中国人则习惯称它为“开”字门。
木质山门的修建标志着锦江山由单一神社用地成为一座综合性的公园,公园专为日本人而修,门口有4名警察执勤,中国人不能随意进入。随着日本人的增多,以及绿植覆盖面积增加,公园的规模愈发庞大。公园内,日本人修建了东天阁和朝日亭。朝日亭现位于烈士纪念塔前,东天阁即现在丹东人所熟知的二节凉亭(俗称),2002年拆除,于原址兴建了具有民族风格的锦江阁。1935年,出于高度、厚度、耐久性等方面的考虑,日本人又将木质“大鸟居”改为混凝土结构。
寓意“人民当家做主”的牌坊
中国公园普遍用牌坊做大门,锦江山公园也不例外。
1959年,设计师孙庆斌在“大鸟居”的基础上,重新设计锦江山大牌坊,融合了更多的中国元素。大门两侧各增加一根立柱,立柱顶端盖有明楼,其上以黄绿相间的琉璃瓦装饰,又沿脊线依次排列了33尊石狮子,彩绘52幅山水画,背面临摹毛主席写的“江山如此多娇”6个大字。
清王朝规定,明黄的琉璃瓦只有紫禁城或皇家园林才可以使用。而此番重新设计的锦江山大牌坊,明楼的瓦绿中辅有明黄,打破了旧的禁制。当时参建的工匠们说,这是有意为之,寓意人民可以当家做主。
牌坊改建完成后,需要请人题字。最后邀请了时任丹东市委常委、副市长李特夫同志题写“镇江山公园”(当时锦江山还叫镇江山)。
1965年,安东市更名为丹东市,镇江山公园改名为锦江山公园,公园牌坊上的字也需要更换,当时李特夫已经调往沈阳任职,再换人题字又怕市民、游客无法接受,最后,公园的美工反复临摹李特夫的字体,将“镇”的金字旁保留,再写上“帛”字替换原来的“真”字,于是就有了如今我们看到的“锦江山公园”。
今天的锦江山公园大门
(本文史料依据《安东旧影》《丹东史志》《园林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