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布日期:2022-8-30 10:08:32
- 消息来源:丹东日报社
党的十八大以来,丹东竞技体育硕果累累,一大批优秀运动员在丹东这块沃土上茁壮成长,他们中有的成了国内单个项目的领军人物。在总结成功经验时,运动员们的回答几乎一致:丹东这块沃土培育了我们,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都会说我们来自丹东。
丰硕成果源于良好传承
2021年7月28日,在东京奥运会赛艇项目女子四人双桨决赛中,丹东姑娘崔晓桐和三名队友密切配合,夺得金牌。这是中国赛艇队时隔13年再夺该项目奥运冠军,并刷新了该项目世界最好成绩,作为女子赛艇的领军人物,崔晓桐囊括了这个项目的所有世界冠军。
丹东体育发展,不乏优秀人才。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丹东姑娘王丽萍在女子20公里竞走中,一骑绝尘,最后时刻勇夺金牌。此后,丹东姑娘唐宾在北京奥运会上实现了中国赛艇金牌零的突破。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丹东籍选手李娜和队友大胜“黑马”韩国队,历史上首次问鼎奥运会女子重剑团体冠军。
在一系列世界级比赛的关键场合,总能看到丹东人的身影。2016年里约奥运会上,女子跆拳道比赛格外吸引人,不仅仅是因为丹东姑娘,而是倘若获得这枚金牌,中国体育代表团将有一个名次排位的突破。所有目光投向了女子跆拳道赛场,丹东姑娘郑姝音在女子67公斤以上级的比赛扣人心弦,经过精彩激烈的较量,郑姝音把金牌挂在了自己胸前。2021年东京奥运会,崔晓桐和队友们一起用绝对优势,战胜所有对手,获得赛艇女子四人双桨比赛冠军。驰骋奥运赛场上的丹东运动员谷红、孙亚楠、周凤、高诗岩等,都以忘我的精神投入比赛,用青春与热血为中国体育代表团增光添彩。
据不完全统计,我市先后培养世界冠军46人(次),亚洲冠军45人(次),全国冠军187人(次),凸显出极强的竞技实力。
训练机制形成良好沃土
沉甸甸的奖牌背后,凝聚了全体教练员和全市体育工作者的汗水,见证了丹东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成效,更与我市精心培植的体育沃土不无关系。
丹东体育将青少年体育工作摆到战略性、基础性位置来抓,全力实施“奥运争光计划”。近年来,我市强化顶层设计,不断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市体校、市海校、市业体校先后几个周期被评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此外,市体校、市海校、市陆校被评为新周期辽宁省单项体育后备人才基地。我市的篮球、竞走、投掷、羽毛球、手球五个项目被评为国家级单项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赛艇、皮划艇、柔道、击剑等项目也成了全国各地关注的重点,目前全市拥有14个国家级、35个省级和12个市级青少年体育组织。
丹东体育缘何成为辽宁省体育运动的一个有力支撑点?记者采访了解到,我市始终坚持以三集中训练、业余训练、体教融合、社会办学为一体的训练模式,培养青少年人才,由此逐步形成强有力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运行机制。结合我市已开展的在训项目,加大对各基层单位在资金和器材上的扶持力度,逐渐形成以市级体校为龙头,县区体校、传统校、网点校及中小学特色学校为依托的一条龙式训练体系。
在项目布局上,以“三大球”、冰雪、田径、游泳、击剑、跆拳道、柔道、射击、赛艇、皮划赛艇为重点,突出优势项目,与各中小学、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联合抓好二、三线队伍建设,走出了一条适应新时期发展的新型体教融合之路。通过实践,我市体育人才不断涌现,21岁的丹东选手隋高飞在一项国际田径赛男子200米的比赛中跑出了20秒83的优异成绩,并打破赛会纪录,隋高飞也由此被誉为中国男子短跑的接班人。
承办赛事营造良好氛围
近年来,我市多次承办“三大球”、冰雪、儿童青少年游泳等国家级单项体育赛事,每年定期举办市级少年儿童足球赛、篮球赛、乒乓球赛、羽毛球赛、跳绳踢毽比赛、田径比赛,以及夏令营、冬令营等青少年阳光体育系列活动。以体会友互动交流,为青少年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2021年,我市结合红色主题,开展中小学生足球菁英训练营、体育舞蹈冠军赛、足球菁英集训冠军赛、魔方公开赛等16项少年儿童体育系列赛事,贯穿全年,累计参赛人数达数千人。同时,紧抓冬奥契机,推动我市冰雪运动走上发展“快车道”。举办助力北京冬奥会青少年冰雪系列活动,包括“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短视频大赛、冰雪进校园活动、冰雪运动培训班等多项活动。活动从学校入手,体教融合、以点带面,带动更多民众走向冰场、走进雪场,进一步扩大冰雪运动覆盖人群,全面激发全民参与冰雪运动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