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日期:2022-8-1 19:32:40
- 消息来源:辽宁日报社
7月22日,全国文物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表彰了一批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以下简称“沈阳考古所”)荣获“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多年来,沈阳考古所依托厚重的文化资源禀赋,通过多种举措对考古发掘出土的历史文化遗存进行保护、展示、利用,其基于“土地收储考古前置”构建的考古“沈阳模式”及实验室考古让沈阳的文脉得到了更好的延续。
上半年勘探28项土地储备前置项目
7月27日,记者来到沈阳铁西经济技术开发区某土地储备前置考古勘探地块,只见一片开阔地上,多名考古人员顶着烈日,正有序地进行勘探……沈阳考古所考古领队李树义说:“这是我们研究所上半年勘探的第28项土地储备前置项目。”
“土地收储考古前置”就是开发建设用地前,先考古后出让。为切实提高文物保护水平,2019年,沈阳出台了《沈阳市工程建设项目考古勘探管理办法》,沈阳成为东北地区最早实现考古勘探前置的城市。
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沈阳考古所对298个基本建设项目进行了考古勘探,共揭示出考古新发现29处,创下了建所20余年来新纪录。其中包括沈阳市浑南区某考古勘探前置地块,发现了保存较好的青铜时代遗址,有房址、灰沟等,经过发掘后,对重要的房址实现了避让保护;在沈北新区的考古勘探前置地块,发现了辽金时期的遗存等,真正实现了对文化遗产的前置保护。
国内首次针对辽代贵族墓葬开展实验室考古
在另外的一个考古现场——辽宁省博物馆实验室里,西北大学、辽宁省博物馆和沈阳考古所的十余位专家正在对“沈阳康平张家窑林场1号辽代贵族墓葬实验室考古”项目进行文物清理及出土文物成分工艺分析和墓主人骨骼进行医学鉴定等。
沈阳考古所副所长付永平告诉记者,“沈阳康平张家窑林场1号辽代贵族墓葬实验室考古”项目,是2021年至2022年沈阳考古所与西北大学、辽宁省博物馆联合推进实施项目,属于国内首次开展的针对辽代贵族墓葬尤其是有整套银丝网络出土的墓葬开展实验室考古的项目,填补了我省实验室考古领域的空白。
2015年12月,沈阳考古所抢救性发掘了沈阳康平张家窑林场1号辽墓,出土银鎏金面具、银丝网络、鎏金龙纹马具蹀躞带等重要文物100余件。当时,由于天寒地冻,银鎏金面具、银丝网络等无法简易提取,为了更加全面地提取该墓葬所包含的文物信息资料、更加妥善地保护出土文物,沈阳考古所同辽宁省博物馆论证决定,对该墓葬的木棺及糟朽严重的铁器等不易提取的随葬品进行了整体套箱提取,并运回室内进行实验室考古和科技保护。
付永平说,通过实验室考古,可以将考古发掘现场无法提取的文物整体打包运回实验室,开展更加精细化、科学化的考古清理和文物保护分析研究,将多种技术手段综合应用于实验室考古,实现科学细致的考古发掘与信息提取。在聚焦文物本体的同时对埋藏环境进行研究,为文物相关病害机理的解释提供重要依据,同时为下一步的文物保护工作提供科学指导。
让深埋在沈阳地下的文物遗存“活”起来
记者在沈阳考古所,看到了8本《沈阳考古文集》系列丛书,其中包括《沈阳百鸟公园遗址考古发掘报告》《沈阳苏家屯佟家坟沟明代墓葬发掘报告》《沈阳白山路清墓发掘报告》《新乐上层文化墓葬初步研究》《沈阳地区战国秦汉考古初步研究》等。
沈阳考古所所长丛丽莉说,沈阳几代考古人始终秉持着深入挖掘沈阳历史文化内涵、填补考古学文化空白的宗旨,才有了今天的成绩。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2007年石台子山城遗址、2012年汗王宫遗址、2017年沈阳康平张家窑林场契丹贵族墓群,相继入围了“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名单。沈阳农业大学后山遗址、北崴遗址、上马遗址等考古发现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加了历史信度,为研究沈阳地区的人类演变史、文化发展史、城市变迁史和古代社会物质文明史提供了科学依据。
2014年以来,沈阳考古所坚持开展公众考古活动,运用各类新媒体,连续策划实施精品活动,把专业知识转化为群众语言,推进考古成果阐释和宣传工作,塑造“沈阳考古”品牌。让深埋沈阳地下的文物遗存“活”起来,讲述历史文化遗存背后的“沈阳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