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丹东
今日丹东
辽宁丹东:法润千万家
  • 发布日期:2022-3-18 9:54:55
  • 消息来源:丹东日报社

近年来,丹东市政法单位及行政部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法治为群众服务,用良好法治服务企业和群众,在助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打造良好营商环境、建设法治丹东等方面成效显著。

家住元宝区的张某和李某是邻居。前不久,因楼上张某的孩子经常在家中跑跳,影响楼下李某家休息,双方发生矛盾。元宝区组织街道司法所、辖区派出所和律师事务所人员一起介入调解,使双方达成和解。与元宝区“三所联动”发挥同样调解功能的组织,还有村(居)民评理说事点。目前,全市668个行政村和190个社区完成了村(居)民评理说事点全覆盖,发挥着矛盾纠纷化解的作用。2020年至今,全市村(居)民评理说事点化解矛盾纠纷1万余起,解答法律咨询1万余人次,开展普法宣传5000余场,发放各类宣传材料20余万份。

丹东市司法局组建新的丹东市医疗纠纷调解委员会,形成保险、调解、理赔、防控一体的医疗风险分担长效机制,引进优秀法律人员入驻12348实体、网络、热线三大平台,为群众提供法律援助、商事仲裁、法律咨询等一站式法律服务。

丹东市两级法院深化一站式多元化解纠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加强与司法行政系统、金融系统、工会系统的沟通协作,人民调解委员会驻市中院涉诉纠纷调解工作室揭牌运行。充分发挥人民法庭熟悉基层、面向基层、服务基层的功能,依托各地基层综治网格,大力拓宽多元调解渠道,形成问题联治、工作联动、平安联创合力,提升化解矛盾纠纷的整体效能。积极开展“智慧法庭”建设,推进在线调解工作,实质化运行线上办理、网上送达、网上缴费等服务。2021年,全市法院通过互联网开庭866场、在线调解6621件。

多元化、专业化、法治化的社会矛盾化解格局在全市已经形成。

经济发展是法治服务的重要阵地。近年来,全市政法单位服务经济发展,对企业诉求及时反馈,努力解决企业难题、全力保障企业发展。

丹东市公安局组建营商环境建设支队,推出《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提档升级八项任务清单》,谋划“六点双圈”营商矩阵,率先在全省设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组建“法律顾问服务团”,对涉企疑难、复杂案件进行专门研究,积极回应企业需求,及时解答企业提出的涉及刑事司法、行政执法相关法律咨询,针对性提供法律援助,提高企业风险防范能力。

丹东市司法行政系统组织律师积极参与项目建设等重点领域工作,推动律师业务从传统服务领域,向经济纠纷化解、金融证券、投融资、公司破产重组等非诉讼领域迈进。

全市法院扎实开展为企业办实事活动,延伸驻市工商联法律服务站职能,推进案件繁简分流,减轻企业诉累。进一步落实涉企案件生产经营影响评估机制,将评估工作纳入办理涉企案件必经程序,切实提升司法水平,防止机械司法,做好服务保障。持续深化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突出制造业、文旅产业知识产权保护,激发市场主体创新动力、持续竞争力,引导培育知名文创品牌。

以法治建设为统领,加快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制定《丹东市法治政府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5年》及分工方案,严格落实《法治政府建设与责任落实督察工作规定》,持续统筹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建设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法治丹东。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健全行政决策风险评估机制,全面推行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严格决策责任追究,提升决策公信力执行力。

强化社区矫正队伍建设,配齐配强专门国家工作人员,县级以上社区矫正机构建成率达到100%。推行“法律明白人”工程,提升基层干部依法办事能力。大力推进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安置帮教基地建设,动员社会组织参与帮教工作。

创新普法工作方式方法,巩固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阵地,在全社会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积极发动普法讲师团、普法志愿者和公共法律服务队伍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形成具有丹东特色的法治文化;以民主法治示范村建设为重要载体,不断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

编辑:邹润 陶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