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布日期:2022-3-8 13:12:55
- 消息来源:丹东日报社
近年来,丹东市持续做好建设好、保护好、利用好绿水青山“三篇文章”,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走“林业产业生态化、林业生态产业化”发展模式,构建高效益森林产业体系,促进森林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林下种植、养殖、森林观光等产业蓬勃发展,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山上发展燕红桃、梨、寒富苹果等水果产业,山下发展杜鹃花为主的花卉产业。”这是振安区九连城镇窑沟村近几年来的发展思路。这几年,窑沟村结合地处近郊、交通便利的优势,积极探索发展农业生态旅游观光,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初步形成了具有生产、观光、休闲、度假、娱乐等综合功能于一体的产业模式。在窑沟村2组,丹东成亮软枣猕猴桃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负责人王明亮2013年经过多方考察,决定在窑沟村投资百万元打造集大榛子、大樱桃、软枣猕猴桃、杏梅等多种果树为一体的果园。如今仅软枣猕猴桃一项,年收入就达30多万元。近年来,村里又鼓励村民发展“庭院经济”,为500多户村民发放了400余亩的软枣猕猴桃幼苗。如今,窑沟村有果树3000亩,年生产水果400万公斤,产值1000万元。果农400多户,从业人员近800人。仅水果一项,每年就可以增加群众收入600万元以上。
“绿水青山是丹东的最大优势、最大财富、最大品牌,也是我们推进林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最大的底气。”丹东市林草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市林草局以“绿色”为底色,在建设好、保护好、利用好绿水青山上持续发力,推动森林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实现生态红利不断释放、综合效益不断提高。
建设好绿水青山,丹东市全力抓好山上造林和城乡绿化,“十三五”期间,我市共完成造林30万亩,其中,人工造林11.7万亩、封山育林12.15万亩、退化林分修复6.15万亩。全民义务植树深入推进,累计植树2894万株,建立义务植树基地62处,尽责率达到70%以上。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仅这一年,丹东市便完成了森林生态修复任务3639公顷(5.45万亩),其中人工造林1306公顷(1.95万亩)、封山育林2000公顷(3万亩)、森林抚育333公顷(0.5万亩),进一步扩大了国土绿化面积,有效提升了我市林分质量。此外,丹东市还积极开展“美丽乡村”“宜居乡村”建设,以村路、河流、广场、庭院、隙地绿化为主要内容,对474个行政村进行了完善绿化,栽植各类树木432万株,改善农村居民生活环境,提升村容村貌。2021年,丹东市还实施了振安区马市岛至宽甸满族自治县拉古哨段“集中美、连片美”村庄绿化工程。在宽甸满族自治县虎山镇、古楼子乡、长甸镇和振安区九连城镇选择4个示范村,根据村绿化美化需求确定具体实施项目,落实绿化美化资金,督导乡镇组织实施,提高了沿江一带乡村的绿化美化水平,改善了人居生活环境。
保护好绿水青山,丹东市去年起开始推行林长制,压实各级林长责任、规范专职护林员队伍,加强森林资源源头管理。全面建成市、县、乡、村四级林长制管理体系,全市1568名林长上岗履行工作职责,进一步压实各级党委和政府保护发展森林草原资源的主体责任,全面推动绿色成为丹东高质量发展最鲜明的底色。持续开展森林督查,提升防火能力,做好有害生物防治,绿色生态根基更加夯实。
利用好绿水青山,近年来,各地大力发展板栗、红松、榛子、软枣猕猴桃等优势特色经济林规模化示范基地建设工程。通过嫁接、改造等措施,提高单位林地产量,提升果实品质,促进经济林产业发展,打造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的特色经济林示范基地。结合丹东市森林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合理利用林地和林下资源,在不破坏森林植被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森林的综合效益,以项目建设推动林下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推进林药、林畜、林菌、林菜等特色林业立体复合经营精品化示范园建设工程。同时,大力发展林下种植业、林下特种养殖业等立体复合生产经营,鼓励林农合理利用林地资源,建立不同类型的林地经济精品化示范园,促进经济发展与森林生态保护协调发展道路。
接下来,丹东市将紧密结合丹东实际,继续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推进丹东高质量发展,同时,还将继续做好建设绿水青山、保护绿水青山、利用绿水青山三篇文章,为构筑全国沿海和辽东重要生态屏障,建设美丽、生态、绿色丹东作出新的贡献。
编辑:邹润 陶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