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布日期:2022-1-28 10:30:47
- 消息来源:新华网
数字经济如何赋能辽沈区域科技创新?工业智能与元宇宙产业怎样融合?可信大数据如何加速工业互联网发展?……近日,以“工业智能赋能数字经济发展”为主题的第三届IHETT(智能+产业融合高端智库)闭门论坛在沈阳举行,吸引众多行业大咖齐聚于此,纵论中国数字经济时代的新机遇、新前景。

这是IHETT(智能+产业融合高端智库)年度论坛自筹办以来首次“移师”沈阳,前两届均在上海举行。IHETT创始人及理事长徐亭表示,这体现了学界和工业界对新时代辽沈数字经济发展的全新关注和期待,也是数字经济赋能东北区域科技创新发展的一次重要推动和全新实践。
当前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数字经济也逐渐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据《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1》,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39.2万亿元,占GDP比重为38.6%,保持9.7%的高位增长速度。
作为国家重要的工业基地,辽宁产业基础雄厚,工业门类全、头部企业多,拥有丰富的产业数字化的场景资源优势和数字产业化的数据资源优势。专家表示,这也是辽宁省独有的、不可多得的数字经济宝矿。
实际上,辽宁已将“数字辽宁、智造强省”这一目标提上日程。在鞍钢股份有限公司炼钢总厂三分厂炼钢作业区,通过智慧炼钢系统,技术工人在控制室内通过电脑屏幕即可观察判断转炉内冶炼状态;在沈阳金杯李尔汽车座椅有限公司的智能工厂,云服务器接收上传的客户定制化选择要求后,就会向工厂各个环节下达生产任务,使得公司生产效率提高60%以上,产能提高20%以上。
在2021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上,辽宁省发布了相关企业的1453个工业互联网应用需求,设立20亿元资金推动“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建设,推动老工业基地场景资源转化为振兴新优势;同年11月,辽宁省发布《数字辽宁发展规划(2.0版)》,提出到2025年,全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数字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速10%左右。
然而,发力数字经济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从政策发布到实际落地尚需时日。面对如何将传统工业优势与数字经济浪潮加速融合,成为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打造“新人设”、实现“弯道超车”的新课题,不少专家表示,在这一背景下,老工业基地在很多方面尚存短板。
中国移动通信联合会元宇宙产业委员会执行主任于佳宁表示,他以往常赴沈阳调研装备制造等企业,但后来转型研究区块链等新技术,发现沈阳较少举办新一代信息技术相关的数字经济报告会。
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区块链研究中心主任李颉认为,产业大数据的感知收集、汇聚融合、分析处理,有利于服务相关产业和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但辽沈地区目前还缺乏像百度、阿里、腾讯、华为等依托云平台的大型数字经济科技型企业,应重点培育以东网科技、东软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企业,支撑地方实现数字蝶变。
业内人士认为,辽宁有责任、有义务“跳出一域”,充分挖掘资源禀赋、基础优势,以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为牵引,率先发展数字经济,在推进区域经济合作进程中打造国内市场与东北亚市场的重要连接点,形成东北扩大开放的新优势。
吉林大学教授、成都凯斯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王献昌表示,沈阳应在目前产业优势的基础上,更重视信息时代、数字化时代或者人工智能时代的一些核心技术的落地,如前端智能、感知智能,也应重视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从感知到认知再到决策反馈的生态闭环。
IHETT论坛联席主席、中科华数信息科技研究院联席院长卢建新表示,数字经济时代,东北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既需要将科技创新与人才创新等多层面融合,也需要构建新的数字经济和数字产业的模式来反向引导。未来规划在沈阳引入像中科青创城这样的大型科技综合体,形成一个产业生态,使得年轻人能留得住,能把科技项目转化出来。
业内人士认为,辽宁也应依托与德国合作的悠久历史和良好产业基础,继续深化并拓展中德合作的全新领域。东网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总经理杨宝卫表示,已与德国FEV集团、德赢科技达成签约,借助自身运营东北区域最大超算中心的优势,拟在沈阳设立工业计算与仿真中心、智能网联大数据中心、轻量化中心等项目,对接德国经验,助推制造业升级。同时,项目的“磁吸效应”也有望拉动一批产业集群扎根沈阳,但这同时也需要政府等方面提供配套支持。

专家表示,发展数字经济,需要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依靠信息技术创新驱动,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特别是元宇宙背景下,数字孪生、虚拟技术持续发力,老工业基地也同样面临着机遇。
依托大量的工业应用场景,中国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元宇宙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吴高斌表示,中短期内,辽宁可以将元宇宙推动数字孪生的工业应用聚焦于人员培训、远程维修、预测性维护等;长期来看,企业有望在元宇宙平台上建立虚拟工厂。未来将通过整合发布工业元宇宙白皮书,为辽宁沈阳发展提供路径,也希望在沈阳打造全球工业元宇宙示范基地,并为此提供资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