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日期:2022-1-13 10:34:13
- 消息来源:辽宁日报社
采访辽西太平鼓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王成德时,79岁的他,一身喜庆打扮,左手持太平鼓,右手拿着鼓鞭,手中的太平鼓上下翻转,鼓点欢快,舞姿优美,边打边舞,富于变化,悦耳的鼓声伴着优美的舞姿,演绎着辽西地区一个个鲜活古朴的生活场景。王成德说,他一生奔波,辽西太平鼓是他一生的最爱。尽管年事已高,但他仍然在四处奔走宣讲、找寻老艺人和在演绎辽西太平鼓的道路上执着前行,只为重新敲响早已经远离人们视线的辽西太平鼓,并要力争将这项非遗项目传承给更多后人。2021年“鼓舞相和奏太平”——辽西太平鼓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王成德打心里高兴。
辽西太平鼓是辽西地区流传的一种女子民间舞蹈,起源于唐,明代开始有文字记载,盛于清。
辽西太平鼓的传授方式主要靠口传心授、面对面的教学方式。太平鼓的鼓点表现形式大致分六类,敲击方法与用法共有22种表现形式。舞者左手持鼓,右手持鼓鞭,边打边舞,节奏明快,富于变化。
王成德说,辽西太平鼓有丰富的表现力,右手持鼓鞭,打、抽、扣、按、片、挑、沿、卡、倒、撩、边。左手持鼓,摇、颠、翻、卷、抖、压、弹、绕、扑、旋、扇,脚步均匀头稳平,左拜右拜腰眼灵,四面八方团团转,翻滚扑踢一溜风。
辽西太平鼓虽简单易学,但变化起来又千姿百态。由于受当时满、汉等民族妇女服饰和体力的局限,太平鼓无大蹦大跳动作,只着重“走”和“转”,并以“快”和“飘”来要求“走”和“转”。舞蹈动作大部分是表现妇女劳动生活、自然景物和风土人情。
王成德介绍,辽西太平鼓起源唐代,明代绘画《太平腊鼓》记载了童子打太平鼓的有趣场面,清代绘画《太平春市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到清代太平鼓达到盛行。《锦县志》卷十七《礼俗》中有所记载,辽西其他各县志、地方志也均有类似的记载。
以往敲打太平鼓的是妇女,不仅因为这些生活、劳动场景都是辽西妇女日常生活主要内容,而且太平鼓的起源也与过去妇女在家寻找自娱自乐方式有关。后来在太平鼓表演中逐渐打破了妇女“垄断”,主要原因是很多男人看到后也加入学习。
辽西太平鼓有着强烈的实用性与艺术审美价值。人们打起鼓来,不仅表现自己的劳动生活,而且模仿生活现象、自然景物、老人形象以及动物形象,本身就充满了生活情趣。辽西太平鼓对研究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