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丹东
人文丹东
书香弥漫 阅读迎新 在丹东,遇见“最美书房”
  • 发布日期:2020-1-8 14:21:49
  • 消息来源:丹东新闻网

书香弥漫,阅读迎新。12月21日下午,寒冬里的丹东市图书馆内,一场热闹的系列阅读总结活动圆满落幕。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当数在我市首次开展的“最美书房”评选。15位“最美书房”主人,用他们对阅读、对书籍的热爱,将一间间家庭书房装点出了别样的文化味儿。

“因为这次亲自参与了每一间家庭书房的走访调研,我从中发现很多感人的故事,也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我对‘最美书房’的理解”。活动负责人、市图书馆馆员曹阳对此深有感触。

曹阳说,这些“最美书房”,它们或大气,或简朴,或精美古雅,或自然低调,它们的主人身份各异,藏书量也各不相同,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深爱阅读;他们的书房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藏用结合。

“最美书房”,美在实用

为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丹东”,鼓励更多市民读书、爱书、藏书、用书的热情,经过实地走访调查,市图书馆副馆长杨佳鹏、馆员曹阳等人先后走访了全市各地区数十个家庭书房,为“最美书房”评选做准备。

曹阳介绍,此次评选有别于以往其他藏书评选,一是倾向于藏书有专题,即建立独特的收藏体系,如主要收藏地方文献、医学文献等;二是更注重图书的利用和对周围人阅读的影响力,对通过网络、讲座和其他媒体形式感染群众,在一定范围内能引领读书、藏书风尚,如在报纸杂志发表作品,出版专著,开展公益讲座等等。

“简单来说,此次评选标准相对降低,特别是对藏书量的要求并不高,更看重书房真正发挥的作用。”曹阳表示,“最美书房”美在它的实用性,不仅要求对本人阅读有所助力,更希望书房主人们能够以本人的阅读精神感染更多读者,传播积极向上的阅读风尚。

书房主人讲述书房故事

一间“最美书房”,一段阅读故事。在这些“最美书房”里,有的走出了将公益讲座根植基层的文化志愿者;有的帮助主人在创作和工作中不断成长,实现价值;也有的,激励着主人热心丹东地方文化研究,孜孜以求,不懈钻研。

姜岳:书房里走出的文化志愿者

一排样式简单的玻璃门书柜,几大摞码得整整齐齐的期刊、报纸,外加一个年头已久的木质小书架,组成了文化志愿者、原市图书馆副馆长姜岳的“悟言室”。“名字也好、摆设也好,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一间书房,书和书里的知识才是关键,是核心。”

早在2007年,还未退休的姜岳就开始热心参与公益文化讲座。他发现,伴随着电脑等科技手段出现和书店数量的增多,到图书馆借阅的读者群体在逐渐缩小,为了让更多不到图书馆的读者也有机会接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熏陶,他积极开展公益讲座,成为了文化志愿者,一直坚持到现在。如今,他参与主讲的悦读沙龙公益文化讲座已经开设了270多期,他本人主讲100多期。

从为排解孤独接触书籍,到慢慢喜欢上阅读,到成为图书馆馆员与书籍为伴,最终成为热心公益的中国传统文化宣讲人,姜岳说,书房和书房里的书带给他的,是延续终生的幸福和快乐,书赋予人的提升非物质生活可比。设置书房,要的不是规模,而是书房里那种多元文化对人精神世界的装点和塑造。

隋英军:从追求“式”到追求“质”

两个紧挨着的卧室打通,种上绿植、放上几样喜欢的老物件儿,这处30多平方米的空间就是隋英军的“听雨轩”。上初三开始文学创作时,当时的隋英军只想要一个能放下好多书的书架;成家之后,不到60平方米的房子,他硬是在狭小的卧室“开辟”了一个“书房”,放上一张小桌和一个小书柜。1995年,他拥有了第一个专门的书房,2005年又有了如今的“听雨轩”。

一度,隋英军执着于追求传统文人式的书房,觉得要有实木的书桌、书架,要有小茶室,有字画、藏书等等。几年之后,他开始对书房的意义有了不一样的理解。“前些年特别重视书房的大小及设施,近来我意识到,书房之‘器’多寡并不重要,面积更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的使用功能。”如今,隋英军家中藏书近五千册,通过网络购书、文友互赠、旅游、参加作协会员笔会等方式收集高质量藏书。在他看来,书房的作用在于让人放空杂念,如果有条件,最好在书房里进行阅读,既能让人感受到一种别样的意境,更能让人把精神集中在书本之上。

邓传军:愿为丹东地方史研究尽点儿力

在退休工人邓传军的书房里,尤为显眼的是书房里堆放整齐、几乎码放到和天花板一样高的历史文献图书、资料,把靠墙一小排书柜遮挡了一半。退休前几年一次意外受伤,养病期间的邓传军在翻看丹东旅游文化内容的书籍时,逐渐萌生了研究丹东地方历史文化的想法,开始购书、借书阅读起来。

每次开始研究时,邓传军会先翻阅历史文献,确立研究选题,接下来购书或到市图书馆等地收集资料,再多次到历史文化遗址所在地区走访核实,最后开始整理、写作,一篇文章往往需要半年以上才能完成。最多一次,一篇《亦探西安平县城址》的稿子,近三年才最终成稿。

被问到为何把两千多册资料文献堆放起来,邓传军坦言,他觉得不必多花钱打造书柜,想把更多的钱用来买书用,就连自己的退休金和老伴儿给的零花钱也都用来买了书,一次得知网上出售1931年出版的线装《安东县志》,他怕别人买走,第一时间约了卖家,花一千多元买下来。“虽然只是爱好,我也希望用自己的行动为丹东地方史研究尽点儿力。”

“最美书房”,以书房文化助推全民阅读

在走访调研过程中,一个个“最美书房”让曹阳等人对“读书、藏书”的重要意义又有了更深的体会,更多了一份份感动。

在获选的其他书房主人当中,有曾在乡镇图书馆工作21年的李玉芳,多年来义务为小读者做讲座,推广阅读;温箭、郭丽夫妇的书房是一些小学读者的讲座园地,他俩经常请志愿者给孩子们讲解国学知识;68岁的李殿臣1979年起就在家建立了木子图书室,虽然规模小、图书旧,但这里已经成为农家书屋的一个村民点,还是科协发放农业技术资料的联络处;一生与书为伴的曹恩礼,积极进行文学创作的同时,他与众多国内名家的来往信札成为读书、用书的注脚;顾伟参与各级各类学会30余个,书房是他进行研究和打造家风文化的阵地,此外还走向基层,多次开展讲座服务;刘刚夫妇热爱阅读和藏书,两人通过阅读不断提升自己,并且积极创作作品发表在各类报刊杂志上。还有刘佩深、王均、郑胜利、温禹、徐伟、刘长宏……每一位书房主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积极创作、推广阅读、热心公益。

曹阳表示,通过此次评选,他和其他馆员看到了丹东人对阅读的热情,由此感受到,书房是传统中国文人最重要的生活空间之一,是具备艺术体验、阅读创作和图书收藏的多功能空间,往往秘而不宣。此次“最美书房”评选活动却颠覆了这种传统,将读者们的书房打开,让公众了解书房文化,从而影响人们的藏书热情和阅读品味,引领人们参与全民阅读,积极为构建书香社会、书香丹东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