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丹东
今日丹东
辽宁丹东:体育志愿服务队书写健身大文章
  • 发布日期:2021-10-19 10:53:20
  • 消息来源:丹东日报社

10月11日,在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硼海镇文化广场,来自丹东市老年人体育协会的体育下乡志愿服务队的健身爱好者和硼海镇的村民们,在富有韵律的音乐伴奏下,欢腾跳跃,音乐声、欢笑声打破了山村的寂静。当天,2021年丹东市体育三下乡“体育大篷车·健康农村行”活动在这里举行。


8年来,丹东市老年人体育协会成立的29人体育下乡志愿服务队走遍了全市6个县(市)区64个乡镇669个行政村,培训健身骨干13000多名,帮助建立和完善村级健身队伍1200多支。“体育‘三下乡’不仅活跃了我们的文化生活,也把科学、合理的运动方式带给我们,帮我们建立起一支带不走的健身队。”村民们高兴地说。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们不再为温饱发愁,丰富多彩的业余文体活动成为村民们迫切需要。为了满足新时期农民文化生活的新期待,丹东市老年人体育协会协决定从解决健身带头人入手,发挥教学人才优势,在体育技能方面对他们进行帮扶。为此市老体协从全市500名老年体育志愿者中挑选了29名优秀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组成8个三下乡小分队,开展下乡送健身项目、送健身方法、送健身器材的体育“三下乡”活动。2013年,全市“体育大篷车,健身乡下行”活动正式启动。


体育“三下乡”活动分阶段推进,先是以推广普及群众喜爱的健身项目为主,重点解决农民健身有人教的问题;随后开展了“一镇一品,特色项目进村”活动,打造品牌;随着农民体育活动加温升级,开展了“直通式下乡,菜单式教学”活动,推进体育下乡向村民组延伸。

针对农村生产生活特点,他们将培训时间尽量安排在春耕前秋收后农闲季节,以保证村级骨干参训率。每村安排教练3至4人,每地培训三天左右。培训项目以群众喜爱的健身舞、广场舞、武术、健身气功、手指操为重点。根据地域、民族特点、村民需求,培训项目各有侧重。培训由浅入深,包教包会。体育下乡教学对象不仅是农民,还有乡镇机关干部、企业职工、学校老师,培训方式灵活,既有老师的“下乡授课”,学员们也可时常“进城学艺”。

近年来,旅游成为促进乡村振兴,拉动经济发展的新亮点。老年人是乡村游的主要人群,健身互动是少不了的活动。根据乡村健身需求,丹东市体育下乡志愿服务队多次应邀到大鹿岛、青山沟、獐岛、大梨树等村级旅游景区有针对性地培训广场舞、太极拳、健身气功等项目,提高表演技能和与游客互动能力。景区利用篝火晚会,与游客联谊互动,提升了景区“颜值”,吸引了更多游客,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为景区旅游打造了一张靓丽名片。

同时,给民族村添新特色,注重民族文化不断发扬与传承,以“一镇一品,特色项目进村”活动为重点,打造活动精品。体育下乡志愿服务队根据地域、民族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做到一镇一品、一村一韵,丰富农民文化生活,传承优秀民族文化。

体育下乡搅动农民体育健身“一池清水”。2017年,凤城市组织的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展示表演赛,红旗镇烧锅村以蛤蟆沟村民组组队,在体育下乡志愿服务队的指导下,42户村民组中参赛上场16人,最终获得二等奖。全民健身的根基已经深入村民组和庭院。


8年来,无论春夏秋冬,酷暑严寒,只要村民有需求,这些年龄在60岁左右的志愿者风雨不误,一趟趟深入乡村,没有怨言。2013年,体育下乡志愿服务队副队长于枫枝的爱人突发心脏病去世,可9天后,她擦干眼泪,强忍悲痛,坚持带着市志愿服务队来到凤城大堡蒙古族乡辅导健身舞。“能帮偏远山区的农民组建自己的健身队伍,这是我们的责任,我们要把精力投入更需要的地方去。”于枫枝坚定地说。

8年来,体育下乡志愿服务队为农民体育健身注入了活力,带动了数万人参与了健身活动,率先在全省实现了农民体育健身行政村全覆盖的目标。“健身与快乐同行,健康与精彩相伴”已成为新时代农民生活的新时尚,丹东市老年人体育协会多次被授予“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