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丹东
人文丹东
风雨兼程初心不改 七十六载书写华章
  • 发布日期:2021-5-27 10:16:22
  • 消息来源:丹东新闻网

——《丹东日报》报史回顾(1945-2021)

岁月悠悠,时光荏苒,当时代的脚步迈入2021年,具有光荣传统与创新精神的《丹东日报》,已经步入了第76个年头。

对几代艰苦创业的丹报人来说,76年,这份报纸为他们、为丹东这座英雄城市留下了太多难以忘却的记忆和傲人成绩。自创刊初期四开两版的小报,逐步发展到今天“两报(《丹东日报》《鸭绿江晚报》)一网(丹东新闻网)两微(微信公众号、微博)以及抖音、快手、电商”媒体融合发展的崭新格局,《丹东日报》现已成为丹东地区最具权威性、发行量最大、覆盖面最广的主流媒体,在见证与记录丹东经济社会发展历史的同时,亦秉承了自身的光荣传统,并续写和创造了今天的杰出成就。

76年,从《安东日报》《辽东日报》《辽东大众》《安东市报》,再到如今的《丹东日报》,在代代报人的精心培育下,《丹东日报》与时代共奋进、共成长,为丹东报业发展积淀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为城市传承了珍贵的文化基因,并且培养出了一位位杰出的编辑、记者、作家、摄影家以及新媒体制作等人才。

76载春夏耕耘,收获累累硕果,几代人风雨兼程书写华章。《丹东日报》和代代丹报人不负党和人民的重托,出色完成了不同历史时期各项宣传报道任务,又积极响应报业改革的时代潮流和媒体走势,顺利实现了媒体融合,报业传媒公司事业蒸蒸日上。回顾历史,我们感慨万千;展望未来,我们信心十足。今年,我们又喜迎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这一盛事,站在时代节点之上的《丹东日报》,必将在新的历史时期,续写更加辉煌的新篇章。

丹东日报社党员在抗美援朝纪念馆重温入党誓词。


英雄城市•红色基因(1945-1953)

丹东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东北最早建立的根据地之一。1945年,山东《大众日报》的部分新闻工作者随着北上的解放大军一起,来到刚刚解放的安东(现丹东),开始了报社的筹建工作。

1945年11月22日,《安东日报》正式创刊出版,报面为四开两版,周六刊,陈楚任社长,白汝瑗任总编辑,姜丕之任副总编辑。这是在丹东这片热土上第一份由中国共产党创办的报纸,是今天《丹东日报》的前身。

当时安东省政府副主席刘澜波为报纸题词——“说老百姓要说的话,做老百姓要做的事,为东北人民大众的民主自治而奋斗”。自创刊伊始,《丹东日报》就在传播着党的声音,反映着老百姓的心声。红色基因,始终流淌在代代丹报人的血液之中。当年12月2日,中共安东省工委作出《安东日报》为省工委机关报的决定。

1946年2月,中共辽东省委决定从安东日报社抽调陈楚社长,带领白汝瑗、刘敬之、吉伟青及编辑、记者、电讯、印刷等方面的新闻干部奔赴本溪,准备出版中共辽东省委机关报《辽东日报》。4月14日,由于国民党军队的猖狂进犯,《辽东日报》没能创刊,就于3月末搬出本溪,转至凤城。5月5日,在凤城的报社全体同志返回安东,《安东日报》发表通告:从5月6日起,《辽东日报》与《安东日报》合并出版《辽东日报》,为中共辽东省委机关报,《安东日报》停刊于第147期。

1947年6月10日,安东二次解放,《安东日报》重办准备工作启动。8月10日,《安东日报》复刊,发行期数接续与《辽东日报》合并前的147期。报纸为对开四版,刘敬之任社长兼总编辑。根据东北局书记陈云同志的意见,10月21日起《安东日报》“翻身农民”专版创刊,两天一期,一直到1948年6月停刊,共刊发152期,书写了翻身农民建立巩固辽东革命根据地的珍贵史料。6月上旬,辽东日报社回迁安东,部分报社同志参与《安东日报》办报工作,直到1949年5月22日终刊,共出版755期。随后,辽东省委机关报《辽东大众》创刊。

1949年前后,因为形势的变化和行政的沿革,《安东日报》以《辽东日报》《辽东大众》《安东市报》等报名出版,报社所在地也因为战争原因多次迁徙,辗转于鸭绿江畔、长白山区甚至转移到朝鲜境内。报社地址虽有变动,报纸名字亦多有变更,但不变的,是我们的报纸作为地区党委机关报的性质,是“说老百姓要说的话,做老百姓要做的事”这一办报宗旨,是报社吕晓野、胡良田烈士英勇牺牲,陈楚社长等老一辈丹报人历经炮火硝烟而不改的那份初心……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战火烧到鸭绿江边,美军飞机多次侵入安东市领空轰炸、扫射。报社印刷厂根据上级指示,为保证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不间断出报,采取战时应急措施,印刷设备转移,编辑部人员分散成三部分开展编采工作。编辑部与最近的印刷厂相距5公里之遥,送稿和取样,都是通讯员骑马、背枪来往传递。编辑、记者和印刷厂工人亦工亦兵,保证了《辽东大众》的正常出版。



正式定名•重获新生(1954-1983)

从1954年《安东市报》创刊,到更名为《安东日报》,再到1965年,现用名《丹东日报》的正式诞生,十余年间,报纸发行量日益增长,屡获荣誉与称赞。

1954年8月31日,随着辽东、辽西两省合并为辽宁省,《辽东大众》停刊,大批干部、记者、工人被调往《辽宁日报》和《本溪日报》等省内各报社,留下64名编辑、记者在安东市委的领导下创办《安东市报》。9月2日,中共安东市委机关报《安东市报》创刊,为四开四版,周三刊。

1956年5月1日,《安东市报》改名为《安东日报》,变为周六刊,报头改为拼摹的毛泽东书体。6月1日,安东日报社印刷厂在全国书报印刷厂厂际竞赛中被评为二等优秀单位,荣获文化部和轻工部荣誉奖状。

1958年6月6日,中共安东市委发出关于全市动手办好《安东日报》的号召,决定由市级领导12人组成报纸言论小组,市委书记肖纯任组长。8月1日起,《安东日报》发行量由5000份突增到3万份,以至于求援天津日报社支援一台轮转机来缓解印刷压力。1960年1月,报社被授予全国文教系统先进集体。

1965年3月2日,随着安东市更名为丹东市,《安东日报》也改名为《丹东日报》。7月1日,《丹东日报》报头改用朱德同志的手书,并沿用至今。



规模壮大•飞速发展(1984-2013)

1984年开年,伴随着1月1日《丹东日报•星期刊》正式出版,《丹东日报》由周六刊改为周七刊,自此,《丹东日报》与丹东日报社一道,走上了日益壮大、飞速发展之路。

1986年9月15日至22日,丹东日报社举办首次“鸭绿江全国记者采访周”活动,邀请全国28个新闻单位的32名记者前来采访,极大地宣传了丹东的风土人情,提高了丹东的知名度。12月6日,《鸭绿江周报》编辑部成立。1987年1月1日,《鸭绿江周报》正式创刊。

1988年7月,丹东日报社新建的11层新闻大厦交付使用。9月,报社向市委提出的“关于《丹东日报》自办发行”的报告得到批复同意,随即丹东日报社发行部成立。1989年1月1日起,《丹东日报》开始自办发行。1991年,报社发行部被国家新闻出版署报纸司、全国自办发行协会评为自办发行先进单位。

1993年1月1日,第12540期《丹东日报》正式改版为对开四版大报。同时《丹东日报》的印刷技术有了质的飞跃,正式告别了“铅与火”的印刷,实现了激光照排、胶版印刷。

《丹东日报》创刊50周年,原国务院副秘书长、《安东日报》第一任社长陈楚题贺词:报纸易名,人事兴代,党性如磐,后来居上。同年,在全国自办发行10周年庆祝大会暨全国报纸自办发行协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上,《丹东日报》发行部被评为1993—1994年度先进集体。

1995年7月16日,丹东日报社主办的《鸭绿江晚报》得到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复同意,登记注册出版,编入国家统一刊号。《鸭绿江晚报》为周七刊,四开四版。原国家文化部部长贺敬之为《鸭绿江晚报》试刊号题写报头。1996年1月1日,《鸭绿江晚报》创刊,中国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题写报头。

1999年,《丹东日报》编校质量在第一届中等城市党报编校质量抽查评比活动中荣获“优胜奖”。

2008年,在全国首次地市报评比中,丹东日报跻身“百强”,并荣获“中国地市报新闻创新十强”称号。11月12日,中共丹东市委宣传部主管、丹东日报社主办的丹东新闻网开通,成为丹东市继报纸、电台、电视台之后的第四大新闻媒体,也是丹东地区最具权威性、影响力的网上新闻发布平台。

2009年,报社被省委、省政府授予“辽宁省2008—2009年度文明单位”。

2010年,在全国124家地方党报子报子刊评选中,《鸭绿江晚报》获“中国地方都市党报最具影响力十强”称号。

一代又一代丹报人,肩负着历史的责任,以坚定的政治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饱满的精神状态投身于党的新闻工作中。工厂车间,有他们的声音;田间地头,有他们的身影;车上船里,有他们的目光;山涧海边,有他们的足迹。当大洪水袭来的时候,他们用相机拍下了党政军民团结一心抗洪救灾的一张张难忘的图片;当大项目奠基的时候,他们用笔记录下来一个个历史瞬间……他们走进生活、走进基层、走进一线,倾听民声、关注民情、传达民意,撰写出一篇篇脍炙人口、发人深省的文章,为市民传递信息,为百姓分忧解愁,为市委、市政府的决策提供参考。一代代丹报人爱岗敬业、拼搏进取的好传统好作风,也为后来人留下了一笔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媒体融合•整装出发(2014—2021)

媒体融合是传媒业发展的趋势。近年来,丹东日报社加快传播手段的建设和创新,深化报纸版面改革,拓展新闻传播的新阵地,目前已经形成报、网、微(微信、微博)、端、音、视频等多形态、多平台、多层级互动、互通、互融的“两报一网两微”立体化新闻传播新格局。

内容为王:《丹东日报》改版升级 报业传媒融合发展

面对受众需求多样化的转变,丹东日报社投资重点打造全媒体新闻采编平台,2014年末投入使用,更新制版设备,实现了从“光与电”向“数与网”时代的跨越。

2017年,报社在省内率先启动了媒体深度融合改革。以打造“中央厨房”为目标,制定一整套媒体融合机制,形成“一次采集、多次生成、多渠道传播”全新工作流程,实现了内部资源力量的优化组合。在当年的抗洪抢险、党的十九大两次大型全媒体融合的宣传战役中,采编发部门齐出动,各种传播手段齐上阵。抗洪抢险两天时间,共采写发布文字、图片、视频等稿件240余篇。十九大宣传,共刊发各种稿件920余篇,规模、质量、形式都是前所未有的,形成了强大的全媒体舆论声势,显示了媒体融合的成效。

自2020年起,《丹东日报》改版为时下主流的“瘦报”,重新制定版式规范,对报眉进行全新设计,美化版式,字体大小粗细搭配合理,版面风格更规范统一,达到端庄雅致、简洁大气的效果,既美观又便于阅读,受到广泛好评。

报社结合工作实际,对采编发内设部门优化整合,进一步发挥新闻中心职能,提高了本土新闻产能。围绕全市重点工作和重大部署先后推出“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开展‘四大行动’优化营商环境”“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等一批影响力大的系列评论和深度报道,推动市委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

在抗疫新闻宣传中注重宣传策划,突出报道重点,刊发“丹东战‘疫’”专版80个、稿件600余篇,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面对媒体融合加速化的挑战,2019年,《鸭绿江晚报》和报社新媒体整合成立丹东报业传媒发展有限公司,引进先进管理经验,激发创新驱动的内生动力,以新媒体带动传统媒体焕发生机,激发了从业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

在抗疫新闻宣传中,《鸭绿江晚报》与《武汉晚报》联手推出“援鄂60吨丹东果蔬”公益活动,引发社会关注。打造“鸭绿江晚报•传递生鲜”品牌,启动线上商城和电商助农活动,通过网络直播带货等形式,为草莓、杏梅等丹东特色农产品创建网络直销渠道,加大品牌宣传力度,促进产品销量增长,助力本土品牌产品推广,推广本地农特产品十余种,体现了媒体社会责任。

融合改革前,丹东日报社面临着自办发行投入大、运行效率低等境况,提高发行投递效率势在必行。2020年,报社党委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做出报纸发行投递社会市场化运作的改革。通过与社会公司合作,签订发行投递服务采购项目合同,发行费率降至15%左右。

报社印刷厂现有印刷设备陈旧,在媒体融合大潮中亟须调整发展路径,按照降低成本、顺应社会分工细化、市场产业化、专业化发展的需要,社党委对报社印刷厂进行重大改革,关停印刷厂轮转车间,实行社会市场化运营。通过印刷社会化改革破局突围,实现《丹东日报》《鸭绿江晚报》社会市场化印刷,改变现有印刷厂设备投入成本高的现状,为报社生存发展节省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为推进媒体深度融合打下坚实基础。

多措并举:“丹东发布”发展迅速 “今日丹东”稳步推进

面对传播阵地多元化的挑战,丹东日报社多措并举,加快新媒体建设,2014年开通了丹东日报社的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今日丹东”,对突发事件、热点事件及时推送,月均浏览量超百万次,是丹东地区活跃度最高、订阅户最多的媒体公号,保持在全省媒体微信公众号前十名行列。

2017年,丹东日报社抢抓机遇,开通了丹东市委、市政府的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丹东发布”,使丹东又一主流新媒体落户报社,保证权威主流声音及时传播发布。“丹东发布”上线后发展迅速,2018年“丹东发布”月均点击量突破200万次,跃居全省政务微信前三甲,获中国报业协会媒体融合创新一等奖。2019年,丹东日报社新媒体共开设新闻栏目30多个,新媒体阵营总用户达到60万,新媒体综合影响力、创收能力位居全省同类媒体第一方阵。

2020年疫情防控期间,丹东日报社以全媒体阵容上阵,媒体融合发挥重大作用。“丹东发布”把做好疫情防控宣传舆论引导作为首要任务,精准发声、多元表达、全媒在线,宣传党中央和省、市委决策部署,每天坚持四到五次推送,全年推送H5、海报、短视频等各类新媒体作品1000余条,单条浏览量超过10万的推文达到32个,累计点击量4500万次,最高日点击量220万次,单条浏览量100万次,营造了万众一心阻击疫情的舆论氛围。

疫情暂缓后,“丹东发布”又推出助力本土旅游、餐饮业复苏的“撑你”“宣你”“助你”“品你”公益扶持行动。“撑你”行动针对全市旅游景区、餐饮住宿企业进行免费宣传,深受企业好评;“宣你”行动支持本土品牌,青年记者深入车间、厂房,实地探访本土品牌和企业,用文字和镜头展现特色、呈现风采,参加两项公益扶持行动的企业、商户超过200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助你”行动帮助企业利用抖音短视频和直播叫响品牌;“品你”行动旨在宣传本地美食。系列行动的开展进一步体现党媒的社会责任。

2020年“丹东发布”粉丝量增长到33万,两次名列“澎湃政务指数”辽宁榜第一名,夺得全国地市宣传榜第八名,对扩大丹东知名度、影响力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多次得到市委、市政府领导表扬,彰显了党媒价值和新媒体传播力量。

开放办报:手机新闻APP上线 “丹东云播”开播

面对传播手段移动化的趋势,丹东日报社开放办报,2014年日报、晚报、新闻网开通了微博和微信,形成了新兴媒体矩阵。2016年成立“今日丹东”、电商、会展3个工作室,增强了用户导向。丹东日报社电商平台被市政府确定为全市电商建设示范基地,丹东日报数字报、丹东新闻网手机版的开通,为拥抱“互联网+”奠定了基础。

2017年,丹东日报社开通两个微视频节目,开设音视频专栏,进行网络直播。“丹东云播”由丹东日报社投资开办,“现场云”与新华社签约合作,丹东日报社还与人民网签约入驻全国党媒公共平台。

2018年,丹东日报社开通了“鸭绿江之声”等新浪微博,开设了“丹东大小事每天100秒”“鸭绿江夜话”“一周新闻回放”等音视频栏目。利用新华社“现场云”直播平台开展“寻找严寒中的丹东暖流”“杏梅花节”等直播活动28次,其中“众星放歌北黄海千年古镇”点击量突破40万;开展“丹东20个景区大PK”等各类策划47个,推出“好歌大家唱,寻找丹东民间歌王”策划,新媒体影响力不断增强。

2019年,利用网络直播等多种宣传方式和手段开展策划活动,推出丹东十大魅力景区评选、《鸭绿江晚报》首届亲子运动会等直播活动10余次。其中,魅力景区评选活动点击量122万次,对宣传丹东特色旅游资源起到积极作用。

2020年,丹东日报社注册丹东发布、丹东报业、鸭绿江晚报等抖音号,采用制作原创小视频等形式,通过抖音等平台转发。开展直播60余场,“警护一家人”等两条短视频实现流量破千万,十余条短视频流量过百万 。

推进丹东新闻网建设。2020年,丹东新闻网刊发抗疫稿件6000余条,全年页面点击量达295万次,访客超100万人次,在传播防疫信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积极向“学习强国”辽宁平台推送各类稿件1.3万余篇。

在互联网时代,丹东日报社以形式多样的全媒体传播媒介,建立起全覆盖、立体式、多角度的传播网络,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进一步提升,迈入融合发展的新阶段。

2021年5月17日,中国报业协会党报分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百家城市党媒看无锡最美湖湾新闻行动”启动仪式在江苏省无锡市举行,丹东日报社因在党报建设和新媒体发展方面取得突出成绩,在本次大会上当选副会长单位。

《丹东日报》76年的发展,带给我们诸多启示:要想办好党报,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必须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代表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须始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迈开双腿深入下去,倾听百姓呼声,写出生动鲜活的文章;必须始终坚持建设一支恪守职业道德、爱岗敬业的高素质新闻队伍;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不断深化新闻改革,以与时俱进的姿态迎接信息时代给平面媒体带来的严峻挑战。

以笔为犁千秋业,只在承前启后中。站在新起点上,丹报人将传承党报基因、勇立时代潮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锐意进取、扎实奋斗,忠实履行党报职责使命,在新时代铸就《丹东日报》的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