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丹东
人文丹东
坚守梨园育新蕊
  • 发布日期:2021-5-17 10:25:20
  • 消息来源:丹东新闻网

4月20日上午,在丹东市文化少儿戏曲培训中心姜秋菊的办公室,时不时有学生进来向她问好、展示基本功和唱腔。看着孩子们的坚持和进步,姜秋菊的心头不断涌上暖意,辛苦与疲惫也随之消散。

今年69岁的姜秋菊从小就热爱京剧,与京剧有着半个多世纪的情缘。随着时间的推移,姜秋菊发现,由于人们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京剧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很多人对京剧不了解,更谈不上传承。很多丹东的戏迷,如果想看京剧演出,需要去外地,或是花大价钱请戏曲演员到丹东。2002初,时任丹东文化局产业管理处经理的姜秋菊得知京剧演员李玉明、贾志强、司咏梅、李若兰、付胜轩等老师为了丹东京剧的发展殚心竭虑却后继无人时,她萌生了开展少儿京剧培训的想法。她希望更多的孩子了解国粹、弘扬国粹、传承国粹,体味京剧艺术背后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2003年初,在姜秋菊和五位老师的共同努力下,丹东少儿文化戏曲培训中心成立了,当时是全国唯一一家民营戏曲培训机构。

培训中心开业后,困难接踵而来。首先是招生难。姜秋菊和五位老师走上街头发了2000份传单,但仍无人报名。之后,她组织老师走进校园演出、宣传,受到了师生们的喜爱,当即就有267名学生表示想学。看到孩子们喜欢京剧,姜秋菊和老师们兴奋不已。可没想到,时隔二十多天,却没有一个学生前来。姜秋菊了解到,家长们觉得学京剧又苦又累,对升学也没有帮助。于是,姜秋菊返回学校给家长发出一封信,讲述学京剧对孩子成长的好处,讲京剧艺术的内涵和发展趋势,可依然毫无反应。之后,又电话回访了解情况。最终,在大家努力下,有7个孩子报了名,戏曲培训中心才勉强开班。

开班后,没有演出服,姜秋菊和老师们拿布料自己做;没有道具,就到废品站捡纸板、铁皮自己做;没有练功毯,姜秋菊把自己家的地毯拿来给孩子们用……开班后,由于资金紧张,五位老师连续三个月没拿到一分工资,但却毫无怨言,每天手把手地教授,除了春节,全年无休。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2004年,在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举办的全国少儿戏曲大赛上,丹东少儿文化戏曲培训中心5人报名,3人分别获得一金两银,获奖的小演员被央视连续三年邀请参加戏曲晚会。沉甸甸的奖杯给了姜秋菊无限的动力,也看到了本土戏曲发展的希望。第一炮打响后,很多家长纷纷慕名而来。

多年来,姜秋菊怀揣着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感,克服人员少、经费缺、场地受限等困难,全身心投入到她热爱的事业中。2007年,组织少儿戏曲表演进乡村、进军营活动,累计演出近500场,惠及观众12万人。2017年,姜秋菊创办了丹东市艺鸣少儿京剧团。同年启动了“京剧进校园”活动,常态化组织戏曲老师、培训中心学员担任志愿者,进行京剧知识普及和教唱活动;连续15年组织丹东市少儿京剧专场演唱会,扩大京剧艺术培养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姜秋菊始终把传承国粹艺术作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平台。去年疫情期间,姜秋菊组织老师线上授课,将武生老师刘云凯创作的《抗病毒战瘟疫共克时艰》《众志成城捍神州》《万众一心长城牢》等3首抗疫情京剧唱段,通过网上教学、辅导、教唱的方式,教孩子们在家学习,鼓励孩子们用京剧的力量抗击疫情,激发爱国热情。此举引起了中国人民网、中国网、学习强国、今日头条、辽宁日报网等媒体的广泛关注。

如今,在姜秋菊的带领下,已有近2万名少年儿童接受过较为系统的传统文化艺术培训。先后向中国戏曲学院、上海戏剧学院、吉林大学艺术学院输送专业人才49人,12人毕业后在全国各大京剧艺术团担任演员;多人留在高校继续从事京剧艺术教育,实现了京剧艺术薪火相传。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年逾花甲的姜秋菊苍松不老,风骨犹劲。她先后获得中国少儿京剧杰出贡献奖、中国“小梅花”少儿戏曲大赛优秀教师奖、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个人及省、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特殊贡献奖等。丹东少儿戏曲培训中心被文化部授予“中国十大少儿戏曲培训基地”;斩获全国各大权威性少儿京剧比赛奖项众多,多次参加中央电视台组织的大型演出活动;曾赴中南海为国家领导人演出,并随省市政府团体赴国外交流演出;2018年入围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2020年,受中宣部邀请,中心的8岁学员作为唯一一名少儿演员参加新年戏曲晚会,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专场演出,得到各大媒体的广泛关注……姜秋菊说,戏曲培训中心和少儿京剧团之所以能走到今天,离不开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怀和帮扶;离不开文广局为他们搭建演出平台、免费提供场地的扶持;离不开为丹东少儿京剧事业不懈努力的老师们……这些是戏曲培训中心和少儿京剧团获得荣誉的根基,更是她保持不竭动力的源泉。

胡军 记者 刚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