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日期:2021-4-26 10:26:52
- 消息来源:丹东新闻网
本报讯 记者海宁 4月25日,由丹东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主办、丹东市文化体育旅游发展服务中心承办、元宝区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和丹东云创空间文化产业基地协办的“银杏树下的守艺人”丹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技艺展示宣传活动,在金海女人街举办。
活动展区内共展示了丹东花饽饽制作技艺、丹东葫芦烙画、凤城满族荷包、宽甸柳编等省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7个,活动现场还推出了非遗作品展示宣传、现场技艺展示、传承教学等体验项目。
宽甸满族剪纸传承人王铬岽、满族刺绣传承人张远芳等颇具丹东地域特色的非遗传承人一边展示作品,一边耐心细致地讲解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和非遗相关知识,色彩丰富的面塑、极具个性的玉米叶画、精美的核雕等非遗作品吸引众多市民驻足,与传承人进行互动。
30岁的张远芳是丹东满族刺绣非遗传承人,也是到场的非遗传承人中年龄最小的一位。这次她带来了精心绣制的数幅刺绣台屏,还有一套绣绷(刺绣的制作工具)。“我姥姥是满族,小时候看她做绣品,耳濡目染学会了刺绣。长大后出国留学,在国外的刺绣博物馆看到的展示作品跟我学得很像,回国后便继续学习刺绣。加入非遗传承群体后认识了很多其他项目传承人,觉得更有信心为非遗传承尽一份力了。”
“这竹筐太精美了!满族荷包也不错,我很喜欢这些工艺,也想学习制作过程。我觉得这些技艺很有文化底蕴,值得用心体会。”市民张丽华在逛街时首次看到柳编工艺,看完一遍觉得不尽兴,就又回来逛了一圈,跟传承人们交流学习。
在花饽饽展示摊位前,一串串造型别致的动物造型花饽饽引来市民赞叹。“红色是红曲米,黄色是南瓜面,绿色是蔬菜汁,都是当地果蔬,不仅颜色丰富,还能食用。”丹东花饽饽制作工艺传承人徐百琴向参观者介绍说。
“花饽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吉祥的寓意,在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我制作了烘托节日气氛的舞狮和牛造型的花饽饽,给观者介绍传统技艺,让他们从不懂到了解,觉得很有意义。”徐百琴说。
据了解,本次活动以活态方式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了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最新成果,也为非遗传承人搭建起展示、互动、传承的平台,让市民走近非遗、了解非遗,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非遗展示现场被好奇的市民围得水泄不通,大家争相一睹为快①。市级非遗项目“宽甸柳编” 技艺吸引了众多市民的目光②。山核桃外壳制作而成的“山核桃工艺品”让参观非遗展的市民大开眼界③。集刻瓷、蛋雕、铝箔金属浮雕三项绝技于一身的我市雕刻艺术家于文通过现场锤击刀凿,让市民领略到非遗文化的魅力④。云创空间文化产业基地工作人员在腾讯、抖音平台直播非遗进社区公益惠民活动,让更多市民走进非遗,喜爱非遗⑤。记者 宋永昆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