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日期:2019-11-13 11:12:24
- 消息来源:丹东发布
穿田而过的沟渠里
曾经漂浮的垃圾不见了
从前一刮大风
漫天飞舞的塑料袋也消失了
……
如今走进丹东的小山村
村民居住环境已然大变样
初冬时节,暖阳高照。走在凤城市边门镇建设村的乡间小路上,最直观的印象就是干净整洁,就连村民的院子里也被打扫得一尘不染。
见记者来采访,村民赫荣保指着门前摆放的两个垃圾桶说:“年初起,俺们村开始垃圾分类。村里给每家都发了2个垃圾桶,告诉俺们什么样的垃圾要放到哪个桶里,这对于提高大伙的环境意识有很大帮助。”
记者注意到,村民门前的简易垃圾桶分别印有绿色“可回收物”字样和红色“不可回收物”字样。“一开始不习惯垃圾分类,觉得麻烦,现在看到房前屋后干净了,感觉垃圾分类挺好的。”村民赵福元笑着说。如今的赵福元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把家里的垃圾进行分类,然后分别丢进门口的垃圾桶。
“推行垃圾分类,首先要知道垃圾怎么分。要想让农民接受,必须简单易行,于是我们就按土法子来——将垃圾分成‘可烂的’厨余垃圾和‘不可烂的’生活垃圾。”建设村党总支书记孙玉安说。
有了通俗易懂的分类标准,操作起来就方便多了。同时,村干部还上门入户“手把手教”,随时查看村民门口的垃圾桶,有放错的垃圾及时更正并讲解。
“垃圾分类第一步是从家里开始的,所以我们一定要用心分好,用良好的生活小习惯带来环境大改变。”孙玉安说。经过一段时间的推广,垃圾分类已慢慢成为村民的习惯。
其实,建设农村垃圾分类只是我市开展垃圾分类减量、村庄清洁行动工作的一个缩影。如今在丹东各乡镇,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到垃圾分类的行列。
11月3日中午,在宽甸青椅山镇咸厂沟村,村民赫荣平正将一些烂菜叶扔到门前一个不可回收的垃圾桶里。
记者注意到,赫荣平家大门旁边的墙上钉着一个蓝色的牌子,上面写着 “实行垃圾分类减量,共建秀美青椅山” ,下面则写着责任人及监督人的姓名。蓝色牌子旁边,还张贴了一张垃圾分类减量明白卡(“五指”分类法)的宣传海报。“我们村每户村民都有责任区,如果责任区出现垃圾,村里会找责任人问责。”赫荣平说。
沿着碱厂沟村的村路往前走,垃圾和杂物堆难以寻见,整洁的村容村貌让人不经意放慢脚步。
“以前一刮大风,塑料口袋满天飞,农药瓶更是随处可见。你看现在,塑料袋不见了,农药瓶也没有了。”说起村里环境的变化,村民刘贵军感慨地说,现在村里的环境变好了,老百姓的日子过得也舒心,谁家要是随便乱扔垃圾,大家看到都不让劲儿。
碱厂沟村党支部书记张吉成介绍说,为了保持良好的卫生情况,村里专门制定了“自己区域自己管理,户户参与,人人监督”的良好机制,使家家户户的环境更加整洁。除此之外,村委会还广泛发动宣传攻势,以组为单元,通过村内大喇叭播报、设立宣传栏、印发宣传彩页等形式,普及垃圾分类知识,倡导文明行为。
采访中,建设村和碱厂沟村村民们的满足感让记者感触颇多。垃圾分类不仅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环境,更促成了村民生活方式的转变。过去随地乱扔、乱倒等陋习已悄然发生变化,“垃圾要分类、爱护环境、爱护设施”正成为村民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