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日期:2021-3-12 10:28:57
- 消息来源:丹东新闻网
春日的鹿圈沟村,村容整洁,溪水潺潺,空气清新,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美不胜收。这些都是鹿圈沟村近年来持续开展人居环境治理的“成绩单”。
鹿圈沟村位于东港市新农镇最北部,群山环绕,森林面积6.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5%,2020年被评为国家森林乡村。刚刚摘掉“空壳村”帽子的鹿圈沟村乘势而上,抓住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利用镇自筹和争取上级专项资金500多万元,大手笔建设村基础设施。同时,着力治理“三堆”问题,村里设置两处柴草垛集中堆放点,动员村民将原本乱堆乱放的柴草集中堆放,40多户农家的房前屋后一下子变得干净了。
美丽乡村不仅体现在村容环境,更体现在产业发展上。2020年,新农镇充分挖掘鹿圈沟村发展潜力,尝试引入民宿,讲好乡村故事、用好美丽乡愁,进一步布局产业发展,通过休闲康养的方式,把城里人吸引过来。同时,鹿圈沟村还大力引导村民探索以山野菜、榛蘑为主的“采摘游”和以软枣产业为主的庭院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巩固人居环境整治成效。
鹿圈沟村只是东港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一个缩影。2020年,东港市出台《村庄清洁专项行动工作实施方案》等多个指导性文件,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部分重点工作纳入东港市“重实干、强执行、抓落实”工作实绩考核体系,着力实施农村垃圾分类减量、“厕所革命”、污水处理等七项重点工程。
“改造后的厕所没有味,还干净卫生,排水也不往地下漏,真是好。”在前阳镇山城村,提起新建的旱厕,村民宋永昶高兴地说。
在村民们的记忆中,2010年山城村还是负债村,除了仅有的一条柏油路之外,全村没有文化广场、路灯等基础设施。得益于国家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项目,山城村通过产业项目,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50万元,为人居环境整治注入了源头活水。近年来,山城村先后投资近60万元,建设了3600多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并引进各类健身器材;投资200多万元修建村堡路1050米,入户路8000米;投资8万元安装路灯69基;投资3万元投放分类垃圾桶1200个;投资50万元改造旱厕200个,全村水厕使用户数超过50%;投资5万多元绿化村庄,在路边种植花草5000多米。
“处理过的污水完全可以达到国家二级标准,覆盖两个组92户,处理了所有的生活污水、坐便水,跟城里上卫生间没啥两样。”村干部吕永亮说。
为形成人居环境整治的长效管护机制,山城村以村级收入分配为抓手,将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写入村规民约。村党总支书记董福春告诉记者,“村规民约实行半年来收效明显,特别是在人居环境整治方面,根据村规民约,对福利待遇和处罚都有规定,村民认可,对我们村级管理也有促进。”
一年来,东港市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农村垃圾处理目标,推进垃圾焚烧发电处理项目、城乡垃圾收储运一体化建设、构建回收利用体系等工作,广泛发动群众,大力推广“五指分类法”。
随着垃圾分类减量工作的不断深入,一系列成效让广大村干部备受鼓舞。黑沟镇卧龙屯村党总支书记孙茂广表示,卧龙村从开展人居环境整治以来,村民都很配合,垃圾分类基本上都能做到,这也让他们有了坚持做下去的信心。
2020年,东港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收获一组大数据:省级美丽示范村达到10个,另有14个申报创建省级美丽示范村的已完成县级初验;完成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3684座;实施垃圾分类减量的行政村达到186个,占比90%以上;建设农村生活污水设施(含建设中)10套,结合农村改厕工作,东港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村庄覆盖率达到10%以上;秸秆综合利用总量达到46.26万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0%;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春季、秋冬战役,累计投入3523.39万元,出动9.6万人次,车辆4.3万台次,清运各类农村生产生活垃圾12.2万吨,整治“三堆”1.6万多个;在农业农村部直联起报系统中,东港市的126家大型规模养殖场全部配套建设粪污贮存、处理、利用设施,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95.06%;206个行政村全部完成村规民约修订完善工作;实施涉及17个乡镇、88个行政村共计118.218公里“一事一议”村内道路建设;累计投资350多万元,完成21个村级文化广场建设,硬化面积均在800平方米以上;对201国道沿线的乡镇、街道共26个村进行农村人居环境“集中美、连片美”整体建设。26个行政村完成《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方案》……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我们将继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推进重点项目实施。”东港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今年,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方面,东港市将继续加大工作力度,重点推进城乡垃圾收储运一体化、东港市垃圾焚烧发电PPP、东港市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等项目建设;高质量完成无害化改厕任务3200座;不断完善农村污水处理、垃圾治理、绿化美化等方面管理制度,健全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努力打造“集中美、连片美”建设样板,进一步改善乡村面貌。陈鸿军 记者 张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