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开放丹东
开放丹东
念好农业发展“三字诀”
  • 发布日期:2021-2-7 11:04:00
  • 消息来源:丹东新闻网

2月3日,在凤城市大堡蒙古族乡三官村,村民们正在蔬菜大棚里采摘。三官村党支部书记康明义说:“我们村有蔬菜大棚近百座,每天能出产新鲜蔬菜4到5吨,主要供应丹东市区和凤城市场。”

近年来,大堡蒙古族乡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通过念好“特”“优”“强”三字诀,稳步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着力培养新型经营主体,推进农业产业逐渐实现由粗放式向集约化经营转变,由产品数量向品牌质量转变。

“特”字诀就是在产品销售上形成拳头品种,让“小产业”走出“大市场”。

2020年,全乡冷棚西瓜头茬、二茬种植面积达到10000亩,产值约7600万元。如今,全乡冷棚西瓜生产面积不断扩大,依靠大堡、闫家、保林、三官等村的规模种植,并通过不断提高“大堡西瓜”农特产品的宣传力度,叫响大堡农特品牌。目前,“大堡西瓜”农产品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中。

同时,大堡蒙古族乡通过创新发展小浆果生产基地,念好“优”字诀,做大做强农业产业。

该乡利用闫家村、黎明村率先种植蓝莓、草莓、猕猴桃的生产优势,带动全乡小浆果产业发展。全乡现有设施蓝莓1900亩,露地草莓1000亩,猕猴桃700亩。近一段时间,该乡草莓上市,每天前来购买的客商络绎不绝。如今的大堡蒙古族乡,已形成以烟草、西瓜、棚菜、畜牧、干鲜果和淡水鱼养殖为主的六大产业规模化经营。

有了销售上的拳头品种、优秀的生产基地,如何将产业做大做强,更好地抵御市场风险,同样是乡党委、政府的重点工作。

该乡通过念好“强”字诀,发挥家庭经营的基础作用,鼓励家庭农场创新经营,培育新型经营主体。重点培育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以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从事专业化、集约化农业生产的家庭农场,使之成为引领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的有生力量。

在保林村,今年57岁的凤城市刘老八家庭农场农场主刘兴来是最早种植西瓜的瓜农之一。在他的带领下,很多村民开始种植西瓜。现在,刘兴来的家庭农场用种西瓜挣的钱投资养牛,现在肉牛存栏500多头。去年,他种植了140多亩西瓜,都使用农家肥、生物农药,产品供不应求。

如今,在大堡蒙古族乡,像刘兴来这样的农场主不少。该乡现有家庭农场23个,其中,省级家庭农场5个,市级家庭农场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29个。同时,该乡还鼓励种粮大户规模经营,全乡100—499亩种粮大户32个,500—999亩种粮大户3个,1000亩以上的有2个。

据大堡蒙古族乡党委副书记袁林涛介绍,下一步,乡党委、政府将进一步围绕“三字诀”下功夫,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着力提高种植水平,延长产业链条,加强包装宣传力度,做大做强农业产业。 记者 李琦

编辑 邹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