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开放丹东
开放丹东
脱贫攻坚施“巧手” 产业扶贫奔小康
  • 发布日期:2021-1-28 10:33:38
  • 消息来源:丹东新闻网

走进凤城市鸡冠山镇白菜地村,村部门前飘扬的4面国旗格外醒目。环顾周边,不少农户房前也悬挂着国旗。2020年,白菜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收入达到7000元。昔日的贫困村,如今正阔步向小康迈进。

白菜地村原是一个相对落后的小山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产业结构单一,贫困人口多,2014年被列为省级贫困村。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共106户234人。

2015年10月,丹东市委宣传部被确定为白菜地村帮扶单位。他们迅速成立了3人工作队驻村帮扶。

初到村里,驻村工作队队员就与村民打成一片,准确掌握了全村贫困人口等基本信息。“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为做好2016年村“两委”换届工作,他们先后召集党员、村民代表等召开不同层面会议12次,走访30多个党员和80多户家庭,面对面地与他们交流、谈心,征求对换届工作的意见建议,确保了换届工作圆满顺利完成。新当选的村“两委”成员,一心一意带领村民谋发展,得到了村民的充分信任和认可。5年多来,全村共发展党员7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4名,培养村后备干部2名,打造出一支有活力、有干劲的党员队伍,极大增强了凝聚力和战斗力。

村两委班子力量得到增强,发展经济富民富村才是重点。该村深入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即产业就业扶持脱贫一批、医疗救助脱贫一批、危房改造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严格按照贫困人口退出标准,以户年人均纯收入稳定超过辽宁省扶贫标准,且以达到“两不愁、三保障”为主要衡量标准。

驻村工作队深切感受到,实现精准扶贫,要施“巧手”让村民提升“自我造血”能力,只有发展产业才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他们先从壮大村集体经济入手,瞄准光伏扶贫工程,争取专项扶贫资金50万元,在村部屋顶实施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每年可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3至5万元,周期20年。

围绕增加农民收入和村集体收入发展思路,工作队与村两委反复研究、讨论,充分听取群众的想法和建议,邀请相关部门实地调研、指导,明确发展方向和思路。白菜地村水资源丰富、土壤肥沃,发展木耳、香菇产业有很大优势。现在,全村发展木耳种苗大棚5个,菌棒80万棒,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与投资建设,影响带动30余户共同致富;发展冷棚香菇70万棒,带动20余户共同致富,包括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

该村还通过凤城市福惠果树种植专业合作社美早大樱桃种植项目带动贫困人口106户234人稳定脱贫。全村建档立卡户全部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及大病救助保险,无劳动能力、老弱病残建档立卡贫困户已全部纳入低保五保兜底。

5年多来,驻村工作队积极协助村里争取各级各类资金500余万元,完成了村主干道“三白线”路面硬化近7公里,提高了农副产品运输效率;治理河道水渠3.8公里,打灌溉井、饮水井3口,有效解决了农民生活生产难题;改造完成27户危房,安装路灯31盏,新建一座30米长大桥、多处桥涵、2处文化广场和标准化卫生室……村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精准扶贫带来的新变化。村民刘世涛说:“俺们现在出门不用愁了,晚上能像城里人一样,吃完饭去广场跳舞、健身,以前想都不敢想啊!”

如今,白菜地村脱贫106户、236口人,村容村貌明显改善,集体经济有了着落,2016年就摘下了省级贫困村的帽子,2017年被评为省级文明村镇。人们惊喜地看到,白菜地村变了。这变化不仅仅体现在物质上,更体现在精神上。

“目前白菜地村已经实现脱贫,脱贫攻坚对于我们来说,关键是防返贫。”白菜地村党支部书记王萌说:“守得住脱贫成果,并不比脱贫工作容易,我们将继续围绕精准下功夫,始终坚持把‘扶真贫,真扶贫’作为基本准则贯穿始终。”

记者 李琦  编辑 邹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