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日期:2021-1-27 10:20:42
- 消息来源:丹东新闻网
开栏语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上下尽锐出战、攻坚克难,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到去年年底,我市124个贫困村全部销号,52921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今天起,本报推出“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脱贫攻坚答卷”专栏,聚焦我市解决“两不愁三保障”和农村饮水安全的成果经验,全面展现我市脱贫攻坚取得的显著成就。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近日,市扶贫办调研组深入振安区、东港、凤城和宽甸,对我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进行专题调研,实地走访了九连城、草河、东汤、牛毛坞、青椅山等乡镇。
1月25日,在宽甸牛毛坞镇牛毛坞村三组,新建的食用菌园区让这片土地焕发出勃勃生机。走进基地,种植大户孙景飞和几名村民正在给棚里的菌棒倒垛、排氧。“5月至10月将迎来出菇期。”孙景飞说,当地的气候、土壤适合香菇生长,出产的香菇远销北京、上海、云南、贵州等地,近些年,村里有不少人靠种植香菇实现了脱贫致富。
市扶贫办相关负责人介绍,经过努力奋斗,到2020年末,我市124个贫困村全部销号,现行贫困标准下52921人全部脱贫,所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了“一超过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在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绝对贫困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之际,我市深度布局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开局良好,推进有序。
“农村产业转型升级,有效提升了致富强农。”市扶贫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推广“1+N”“飞地经济”和“村集体+贫困户”等模式,实施产业项目带动贫困群众稳定脱贫基础上,我市的扶贫产业正逐步向现代农业、现代工业方向转化。九连城、草河、青椅山依托城郊优势,强化“农业项目富民,工业项目强镇”意识,大力发展现代集约化农业产业和园区化工业、加工业项目,促进一二三产融合,产业聚集趋势明显,多村一品格局发展较快。牛毛坞、东汤等乡镇则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壮大发展香菇、中药材种植、现代畜禽养殖业和旅游观光特色农业,农民、村集体持续增收,镇域经济不断壮大。
在农村产业转型升级的基础上,我市不断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在完成124个贫困村绿化、亮化、美化及卫生室、文化广场等15个重点项目建设的同时,注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组织开展了“三清一改”村庄清洁活动。目前,全市669个村的村容村貌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我市还不断强化扶贫开发工作举措,保障脱贫成效。据介绍,我市各地成立了返乡留乡就地就近就业工作机构,并印发相应实施方案,扩大春风行动、农民工专场招聘、线上招聘活动规模。凤城市将乡村短期公益岗扩大至444个,宽甸利用集体产业收益设置专项公益岗位364个……此外,全市农村危房改造和控辍保学实现动态清零,新推出“丹惠保”实现城乡人口5级医疗保障。
下一步,我市将不断强化防止返贫监测和动态帮扶机制。通过定期检查,做好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和因病因灾意外事故导致严重生活困难户的动态监测,采取动态帮扶措施,及时开展事前预防、事后救助相结合的针对性帮扶。
与此同时,做好重点举措衔接,为乡村振兴打造发展动力。将产业发展作为巩固脱贫成果、衔接乡村振兴的最大结合点,发挥我市各县(市)区不同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食用菌、小浆果、绒山羊等特色种养殖业,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优势区。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推进种植养殖业与加工业、文化旅游业、健康服务业等高度融合发展,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进一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提档升级我市农村交通、水利、通信、网络、物流、电网基础设施,提升村容村貌和生态水平。
记者 邢漫 编辑 邹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