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丹东
人文丹东
振兴区:创新工作机制 激发城乡文明活力
  • 发布日期:2025-11-7 10:06:34
  • 消息来源:丹东市融媒体中心

理论宣讲走进田间地头,文明实践深入百姓家中,移风易俗融入日常生活……近年来,振兴区创新建立“1+N+3”工作机制,通过培育文明实践阵地、打造特色文明实践品牌,持续激发城乡文明活力。

建强一个平台 凝聚文明实践向心力

多措并举,建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在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安东老街建设区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打造丹东市轻工业文化展览馆和系列沉浸式体验场馆,探索“文明实践+文旅商”融合发展新路径。按照“一所一特色”原则,在纤维街道和花园街道打造以“边海防宣传”和“未成年人教育”为主题的文明实践所。依托网络平台,将文明实践从线下延伸到线上。在汤池镇集贤村开设“‘蓝莓李村长’直播间”,开展线上助农直播百余场,推介特色产品“贤莓壹品”,吸引万余人观看,有效助力村集体增收。同时,整合党群服务中心、名人工作室、村史室等资源,推动共建共享。东北大学社会实践团队走进“中国好人”丁长龙工作室,开展“青春聚力文明兴 实践赋能新风尚”活动,实现高校智力资源与基层文明实践需求精准对接。

截至目前,振兴区共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个、实践所9个、实践站86个、实践点20个,构建起“15分钟文明实践圈”。

融合N项资源 扩大文明实践“朋友圈”

振兴区积极探索“理论+实践”融合模式,通过区级领导带头讲、区委宣讲团示范讲、特色宣讲团巡回讲等方式,让党的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推出《我们都是追“锋”人》等快闪节目,让文明实践“活”起来。以七经街等省级历史文化街区为主阵地,打造“七经街 夏夜潮”文明集市品牌,实现社会化协同、精准化供给的文明实践“夜间模式”。

在纤维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军民情暖‘八一’”“‘一老一小’共传承”,以及思政课堂、军体拳练习、手工制作、VR体验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了众多青少年及家长参与,营造了浓厚的文明氛围。该区还推出“理想邮递员”“微爱相随 关爱‘一老一小’”等30余个志愿服务项目。今年“七一”前,开展“我与党旗合张影”活动,组织文明实践志愿者上门为老党员拍摄专属照片。临江街道锦绣社区创新推行“364”文明实践工作模式,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打造为群众协商议事、解决各类问题的基层阵地。

据统计,今年以来,振兴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已累计开展各类活动860余场。

健全三项机制 增强文明实践驱动力

完善点单服务机制,建立群众需求、服务项目“两项清单”,推行“派单与点单相结合、任务与志愿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模式,进一步扩大志愿服务覆盖面,惠及更多群众。建立活动推进机制,采取“一周一公布,一月一展示”模式,推动文明实践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推行文明实践积分管理机制,纳入环境整治、文明建设等内容,制定奖励办法,有效调动群众参与文明实践的积极性,截至目前,已有300余人次兑换积分。

如今,在振兴区的城乡之间,丰富多彩的文明实践活动正凝聚起强大合力,描绘出城乡文明与乡村振兴交融的生动图景。

 记者:王一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