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专访了丹东人民广播电台原总工程师刘廷永,听他讲述广播背后的故事。作为电台发展的亲历者,刘廷永见证了丹东广播信号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全过程。
刘廷永回忆:
丹东人民广播电台成立初期,信号微弱,播出效果不稳定。那时丹东对外广播设有两处发射点,电台通过短波接收信号,再通过小发射台转发,后来这两处发射点逐渐被淘汰。
真正的转折始于调频广播的出现和传输技术的革新。刘廷永说:“调频初期信号传输并不顺利,需使用邮电局的电缆,电缆一出问题,就得找人维修。”这一困境直到抛物面天线的引入才得到根本改变。
抛物面天线,这个今天听起来有些陌生的词汇,在当时却是尖端设施。电台购入抛物面天线,采用微波传输信号,从此告别了依赖电缆的历史。刘廷永解释道:“通过抛物面天线将信号传送到元宝山,山上设有调频发射机,通过这样的改造,丹东全地区都能接收信号了。”这项技术升级不仅大幅扩展了丹东广播的覆盖范围,也显著提升了信号传输质量。
技术升级的背后,是无数个不眠之夜。为确保新设备、新线路运行顺畅及播出安全,刘廷永和同事们常常连续多日吃住在单位。“那个时候团队里大多是新人,大家白天黑夜干,每天拿着荧光灯排查,只为保障信号输出正常。”刘廷永说,“安全播出无小事。”这句沉甸甸的话,是一代技术人员的最高信条。
从短波到调频,从电缆到微波,再到如今的数字化融媒体,丹东广播的传输手段不断迭代,但那份精益求精、艰苦奋斗的精神内核,却如电波一样,从未中断,代代相传。
展望未来,刘廷永充满期待:“希望丹东人民广播电台越办越好,设备越来越先进,大家越来越积极……后来者会比我们做得更好!”
如今,老一代工程师们的故事,就像他们守护的电波一样,在城市与乡村的上空久久回响。
记者:翟如海 毕晓亮 陈彦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