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布日期:2025-10-28 9:56:39
- 消息来源:丹东市融媒体中心
空气质量连续四年位居全省第一,国考断面优良水质比例始终保持100%,这份成绩单背后有着怎样的生态治理密码?
一组数据印证了丹东生态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
全市12个地表水国考断面优良水质比例一直保持100%,县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持续稳定在100%,水环境质量持续领跑全省。
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从2021年的94.5%起步,2022年跃升至97.5%,2023年和2024年分别保持在94.2%和95.9%的高位,连续四年蝉联全省榜首。截至2025年10月21日,丹东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已达291天,优良天数比例高达99%,较“十三五”末的2020年上升3.4个百分点,继续稳居全省第一。
制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基。我市先后出台《丹东市市级有关部门和单位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丹东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一系列文件,构建起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四梁八柱”。
《丹东市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方案》有效控制了噪声污染的程度和范围;完成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更新,生态环境精细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与此同时,排污许可制度大力推进,推动企业落实污染防治主体责任。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核发556家排污许可证,排污登记4301家。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也得到有效落实。到2024年底,全市累计启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25件,结案25件,结案率100%,按期完成各项任务指标,让“环境有价,损害担责”的理念深入人心。
“丹东蓝”已成为这座城市的一张亮丽名片。这背后,是丹东市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的坚定决心和扎实行动。
从生活源到工业源,从固定源到移动源,丹东市的空气治理精准而全面。开展低矮面源居民自用散煤炉具治理,更换燃煤直燃炉10000台;推进3家火电行业超低排放改造,金山热电、华能热电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华孚热电异地新建实现超低排放。
工业炉窑整治同样不松懈,完成89项工业窑炉治理、12台(套)低效治污设施治理;持续开展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完成16家涉挥发性有机物重点企业治理;加强春秋季节秸秆焚烧管控,做好污染天气应对处置。2025年,丹东市启动6次污染天气特别管控,增加“保良”天数20天。
移动源污染治理成效显著。监测柴油货车466157辆,合格率高达99%。非道路移动机械登记编码2992辆,核发号牌2625辆。截至10月18日,噪声夜间监测达标率81.68%。一系列精准管控、源头治理的措施,让丹东市环境空气质量持续稳中向好。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丹东生态环境的优势所在。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丹东市完成2677个入河排污口和88个入海排污口规范化整治,深入推进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完成48处乡镇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立标工作,完成铁甲水库环境综合整治。
美丽海湾建设成为水生态环境保护的亮点。大鹿岛-獐岛海域美丽海湾创建工作扎实推进,努力打造水清滩净、鱼鸥翔集的生态画卷。2025年,丹东市持续开展入河入海排污口深化整治,预计完成1319个排口整治任务。
园区水污染防治同样得到强化。对全市9家工业园区开展涉水全流程排查,整改问题6处。强化水源地保护,整治问题30处。推进近岸海域水质提升,推动大鹿岛-獐岛海域美丽海湾申报,完成323个入海排污口备案。一系列举措,让丹东的水更清、岸更绿、景更美。
严格的环境监管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利剑。丹东市强化环境监管执法,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以高水平环境执法持续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市生态环境局与公安、司法等部门建立联合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工作机制,形成打击环境污染违法犯罪行为的合力。2021年以来,向公安机关移送行政拘留移送案件11件;涉嫌环境污染犯罪移送案件9件。组织听证42件,申请强制执行41件。
2025年,丹东市生态环境执法效能不断提高,持续开展督察整改成效“回头看”和环境信访案件清零行动,确保各类环境问题整改到位,让环境违法行为无处遁形。
“智慧环保”建设取得新进展,监测网络日益完善。空气自动化信息采集传输方面,在原有国控大气监测站点4个、省控监测站点8个的基础上,2024年在凤城市新增1个省控站点。同年,在人口密集区建设1个非甲烷总烃自动监测站点。此外,还建设了10个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点,提升噪声监测监控能力和噪声源头辨别能力。
环评审批服务进一步优化,排污许可、辐射安全许可更加高效,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持续提升,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回望“十四五”,从制度设计到责任落实,从污染治理到监管执法,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持续改善,绿色发展底色更加鲜明,丹东走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环境治理之路。站在新起点,我市将继续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丹东新篇章厚植生态底色。
记者/童仕东 景媛媛 编辑/赵晴 编审/邹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