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多彩辽宁
多彩辽宁
深蓝与青绿绘就美丽大连
  • 发布日期:2025-8-28 9:33:46
  • 消息来源:辽宁日报

碧波万顷,海天一色,游人如织;港口码头,海工船工,热火朝天,一派繁忙;滨海路上,小鹿漫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十四五”期间,大连市各地区、各部门坚决扛起美丽大连建设政治责任,锚定“2027年美丽大连取得显著成效、2035年基本建成、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目标,齐抓共管、同向发力,绿色低碳发展扎实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人民群众获得感满意度不断提高,美丽大连建设取得扎实成效,不断绘就美丽大连新画卷。

一幅“产业向新、生态向美、生活向暖”的山海城共融图景正徐徐展开。(摄影:雪林)
一幅“产业向新、生态向美、生活向暖”的山海城共融图景正徐徐展开。(摄影:雪林)

产业体系全领域绿色低碳转型

8月的长兴岛恒力石化产业园,绿树环绕的花园式厂区让人眼前一亮。负责人李晓明指着嵌入式污水处理装置自豪地说:“我们首创的这项技术让中水全部回用,一滴不浪费!”企业用海水替代传统冷却塔,还把低温废热用于海水淡化,年节水量相当于10万个家庭全年用水量。这个创新实践,是大连推动绿色转型的生动缩影。

“十四五”期间,大连市以“绿”为底色绘就发展新图景,在绿色工厂建设、能源转型、交通革新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交出一份亮眼的绿色发展答卷。在工业领域,大连累计培育85家市级、57家省级、35家国家级绿色工厂,恒力石化(大连)等3家企业更跻身全国能效“领跑者”行列。通过构建全市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印发《国家碳达峰试点(大连)实施方案》,推动能源、产业、交通、建筑等领域绿色协同转型,让经济发展“含金量”更足、“含绿量”更多、“含碳量”更低。

交通领域绿色变革成效显著。全市年货运量超150万吨的大型工矿企业,80%以上实现“公转水”“公转铁”绿色运输。4566辆新能源出租车完成更新,城市出租车100%实现新能源化。港口岸电建设实现突破,汽车码头、省际客滚泊位等15个泊位配备岸电设施,集装箱码头8个专业泊位具备供电能力,完成46条干线集装箱国际航线船舶岸电接驳,14个省际客滚泊位岸电覆盖率达100%。建筑领域同步发力,新建民用建筑100%执行绿色标准,建成传染病医院近零能耗建筑等示范项目。

氢能产业按下发展“快进键”。《大连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24—2035年)》发布后,5年间形成覆盖制氢、储运、加注、整车整船制造的完整产业链,集聚63家氢能上下游产业链创新企业。从8.5米氢燃料电池客车到36吨重载卡车,从公务样船到小型飞机样机,多款产品成功下线。2024年326辆氢燃料电池汽车投入环卫、物流、通勤等多场景示范,产业年产值达120亿元,同比增长10%,呈现加速增长态势。

大连氢燃料电池研发企业加紧生产。(摄影:朴峰)
大连氢燃料电池研发企业加紧生产。(摄影:朴峰)
美丽大连碧海映蓝天、山海城相连。(摄影:王旅东)
美丽大连碧海映蓝天、山海城相连。(摄影:王旅东)

生态环境治理交出亮眼答卷

“这两年朋友圈被蓝天白云刷屏了!”家住星海湾的市民孙怡翻着手机里的照片感慨道。这抹令人心醉的“大连蓝”,正是这座滨海城市交出的生态答卷中最鲜亮的注脚。

蓝天保卫战:“十四五”期间,大连市全面实施空气质量改善行动计划,在钢铁、水泥行业率先完成超低排放改造,35个省级重点减排项目全部落地。通过淘汰66台35吨以下燃煤锅炉,改造85台65吨以上锅炉,实施280余家企业挥发性有机物“一厂一策”治理,累计减排挥发性有机物10020吨、氮氧化物15614吨,提前超额完成“十四五”减排目标。数据印证成效:大连连续5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超315天,2020年至2024年GDP增长35%的同时,PM2.5浓度下降13%。

碧水保卫战:在大连金石滩湾,退潮后的沙滩洁净如洗,这背后是全市1847个入河入海排污口的“手术式”整治。通过“一河一策”治理8条国考河流,实施上下游双向水质补偿机制,14处县级及以上饮用水水源地实现“一源一档”精细管理,水源地水华应急预案全覆盖。

海洋治理成果显著:金州湾取缔3121组非法养殖网箱,周边海域微塑料丰度下降97%;“百日攻坚”专项行动清理海漂垃圾3576吨、河道垃圾6.77万立方米,完成12万个海上网箱白色浮筒替代。如今,全市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保持97%以上,金石滩湾、老虎滩湾、星海湾获评国家美丽海湾,数量居全国前列。

净土保卫战:大连市生态环境局将143家土壤污染重点企业纳入监管名录,对57个优先监管地块实施重点管控,167个“一住两公”用途变更地块全部完成调查评估,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保持100%。2021年以来,累计修复污染地块8个,治理污染土壤63万平方米,划定722.47平方公里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区。

农村环境治理同步推进:新增完成217个行政村污水治理,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75%,提前完成“十四五”目标;19条省控以上农村黑臭水体全部整治,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89.4%。

无废城市建设:走进东北特钢厂区,年产60万吨的水渣微粉生产线正将工业废料转化为建材原料。这是大连推进“无废城市”建设的缩影:39项指标提前完成2025年目标,建成578个“无废细胞”(包括社区、工厂等),数量居全省首位。

危险废物管理实现全流程闭环:2263家产废单位、118家运输企业、68家经营单位全部纳入信息化监管,全市150余家年产废100吨以上的重点企业完成“一码流转,数据共享”的实时动态智能化管理。5座焚烧发电厂协同处置一般工业固废,72家年产废千吨以上企业完成全链条排查整治。值得关注的是,大连近岸海域水环境激素及抗生素调查评价与环境管控试点项目成功入选生态环境部全国试点,成为东北地区唯一试点城市。

滨海路旁的野生梅花鹿,不时驻足与游客嬉戏,成为大连独特的“生态名片”。(摄影:吕文正)
滨海路旁的野生梅花鹿,不时驻足与游客嬉戏,成为大连独特的“生态名片”。(摄影:吕文正)

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

“看!梅花鹿在吃苹果呢!”在大连滨海路徒步的游客赵婧举起相机,记录下在城市中难得一见的场景。

大连是国内唯一城区有野生梅花鹿种群的城市。大连的梅花鹿被网友称为“滨海鹿”。鹿群自由奔跑,从容自在的背后,是志愿者的默默巡查巡护。防止有人偷猎盗猎,预防流浪动物对鹿群造成伤害。人与动物互不打扰,和谐共生,成为滨城独有的“生态名片”。

“十四五”期间,大连持续开展全市生物多样性资源调查监测,共记录到各类高等动植物2224种,其中国家I级重点保护动物29种。作为东北亚候鸟迁徙的重要驿站,也是我国东北野生动植物物种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大连全市建设自然保护区11个,总面积597788公顷,其中国家级4个、省级1个、市级6个。在大连,野生梅花鹿不时与游客“偶遇”嬉戏;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黄嘴白鹭选择在长海县安家;抹香鲸、中华白海豚频繁光顾,斑海豹数量快速增长,为大连描绘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2024年7月,在第46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世界遗产大会)上,大连蛇岛—老铁山候鸟栖息地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这是大连乃至东北地区第一项世界自然遗产,填补了辽宁省世界自然遗产零的空白。2024年秋季,这里监测到的猛禽达30种、11万余只之多,还出现我国内地首个“万猛日”,进一步奠定“中国内地第一观猛胜地”的地位。2025年,蛇岛老铁山候鸟栖息地成功入选“2025年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实践成果”十大案例之一。

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环保志愿者深入参与的候鸟保护与救助,爱鸟护鸟的美好故事口口相传。“十四五”期间,大连环保志愿者通过开展环保大讲堂、环保开放日、环保纪念日、海岸带及公共场所垃圾调查清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志愿服务活动,年均开展环保公益活动300场,累计年参与5万人次,服务10万工时。志愿服务的蓬勃力量,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广泛汇聚了社会共识与强劲动力。

近日,在大连长海县长山群岛附近海域,多头虎鲸优雅游弋海中,这是当地时隔5年后再次发现虎鲸身影。作为海洋生态系统的“晴雨表”,虎鲸的回归印证了大连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成效。长海县推动“生态养殖—资源修复—休闲旅游”三产融合,划定禁渔区,“十四五”以来放流褐牙鲆等鱼苗1370多万尾,投放人工鱼礁15.9万块,修复海域22.6万亩,让大海既养得出海珍,更养得活未来。为打造可持续发展的“蓝色粮仓”,大连市累计建设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32个,居全国首位,同时坚持陆海统筹、河海联动,加大对斑海豹等珍稀动植物保护,持续开展增殖放流活动,推进“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和海岸带保护修复,近岸海域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不断增强。庄河市、长海县、太平湾等地正加快推进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建设,开展海草床生态修复试点,有效提升海域生态环境。

从滨海路的鹿群悠然漫步,到蛇岛的鹰击长空;从长海的鲸跃鱼欢,到斑海豹慵懒的日光浴……大连,正以“万物各得其和以生”的智慧,谱写着人海和谐、万物共生的生态乐章。

记者 王荣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