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布日期:2025-8-20 9:24:39
- 消息来源:葫芦岛日报社
8月6日,记者一行刚走进葫芦岛市连山区山神庙子乡西孤山村,田野里满眼的绿意便扑面而来。180亩“旱改水”稻田里,稻浪从脚下一直漫向远山,笔挺的稻秆如列队士兵般整齐,扬花期的稻穗里藏着丰收的希望。
“去年玉米遭水灾减产超五成,今年改种水稻,预估产量能达10万公斤,创利约15万元!”西孤山村党支部书记赵清明拨弄着稻穗笑着说。这一产业结构调整成果,正是山神庙子乡落实省委、省政府灾后重建“三步走”战略的生动实践。

山神庙子乡地处连山区西部山区,受地理条件限制,自然资源相对匮乏。近年来,当地党委和政府因地制宜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大力发展多种经营,依托山区特色资源培育适合的种植、养殖产业和乡村旅游项目,拓宽群众增收渠道;扎实推进灾后重建工作,完善基础设施,筑牢发展根基。

在西孤山村一处闲置建筑的屋顶上,2300平方米的光伏板排列整齐,组成一片“蓝色方阵”,在阳光下泛着“科技光泽”。“去年我们村利用闲置资源建成光伏项目,年收入可达10万元。”赵清明指向光伏区介绍,这一项目让闲置资源变成村集体经济的“阳光存折”,为灾后增收开辟了新路径。目前,山神庙子乡已建设完成12座光伏电站,每年可增收50万元,辐射带动低收入人群823人。

在下塔沟村新建的党群服务中心,大学生绘制的墙面彩绘为1400平方米的活动广场增添了生机。村党支部书记王洪亮正在清扫广场,他望着崭新的办公楼感慨:“比原来宽绰多了!”此前,该村党群服务中心因强降雨导致地基沉降、结构不稳,经论证后拆除重建。新建成的党群服务中心内设党员活动室、会议室等功能区域,既保障了村级组织正常运转,又成了凝聚民心的“强磁场”。

沿着修复一新的黑色路面前行,记者看到,水毁桥梁已重新架起,防护墙笔直矗立。山神庙子乡乡长杨坤介绍,全乡18户受灾农户已于去年10月全部入住经市区两级验收的新房,稳稳实现了“入冬前让群众住上安心房”的第一步目标。当前,该乡已顺利完成灾后重建第二步工作,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已在主汛期前恢复至灾前水平。

田野里的稻穗、屋顶上的光伏板、宽敞的新建房共同见证着山神庙子乡在灾后重建中从“恢复”向“跃升”扎实迈进,正朝着全面恢复并实现新跨越的第三步目标全力奔跑。
记者:陶治 周莉 赵丽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