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布日期:2025-8-18 9:42:09
- 消息来源:丹东市融媒体中心
生态文明建设是“国之大者”,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是关系民生福祉的重大社会问题。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作为这一理念的坚定践行者与直接受益者,丹东市人大常委会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锚定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目标,纵深推进污染防治攻坚,聚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用法治手段呵护绿水青山。现如今,日益厚植的生态底色,见证着丹东市人大常委会不断续写“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生动篇章。
凝聚合力 持续助力赋能
6月5日,2025年“丹东环保世纪行”宣传活动启动会召开。今年活动的主题是“美丽中国我先行”。作为一项大型环境资源宣传活动,环保世纪行在我市已经举办了30余年。
1993年11月,全国人大环资委联合相关部门,举办了中华环保世纪行活动。我市同步跟进,市人大环资城建委会同市委宣传部、市环境保护局等单位,共同组织了我市的首次环保世纪行活动。
多年来,丹东市人大常委会依法履行法定职责,通过执法检查、听取专项报告、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等多种手段,依法监督,持续发力,先后就全市贯彻执行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等多部法律法规情况开展执法检查,连续10年召开市人大常委会会议依法听取和审议市政府上一年度环境保护工作报告,持续推进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和各项目标任务落实。
自2016年起,市人大常委会坚持把听取审议年度环境报告作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重要举措,将其作为每年例行开展的一项重要监督工作。如今,市人大常委会通过环保世纪行这一载体和平台,大力宣传环境与资源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宣传执法好典型,批评违法行为,推动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为守护好丹东绿水青山持续助力赋能。
法治护航 共护“生态颜值”
丹东依江而建,水系发达,年均水资源总量83亿立方米,占全省的1/4,如何保护水生态环境始终是人大依法履职的重点方向。
多年来,丹东市人大常委会严格落实水污染防治法,在水源地保护、城区污水收集处理、入海排污口规范化整治等重点领域加强监督,推动水体质量和水生态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境内主要江河、湖泊、近岸海域水质稳中向好,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2个国考断面河流水质达标率和优良比例均达到100%,水环境质量多年连续排名全省第一。
为了加强浑江流域水环境保护,2021年1月,丹东市人大常委会联合浑江流经的其他三市地方人大,探索开展跨区域协同立法,围绕加强浑江流域水环境的保护和管理,指导丹东辖区县级人大制定出台了《宽甸满族自治县浑江流域水环境保护条例》,从地方立法层面将浑江流域水环境保护纳入法治轨道。
为了加强湿地保护,更好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2016年11月,丹东市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全省首部专门保护湿地的地方性法规——《丹东鸭绿江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就鸭绿江口滨海湿地的建设、管理和保护等方面作出具体规定,并建立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制度,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护。
除了江河湖海,丹东的地下水资源也十分丰富,天然温泉储量占到了全省的1/3,被誉为“中国温泉之都”。2017年11月,丹东市人大常委会制定出台了《丹东市地热水资源保护管理条例》,聚焦地热水超采、污染突出问题,强化地热水节约保护、超采治理和污染防治,制定了严格的制度措施。
监督“组合拳” 绘就发展新画卷
“既要狠抓生态效益,也要注重经济效益转化,切实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丹东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于兵在听取和审议市政府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报告时这样说道。
多年来,市人大常委会主要负责同志深入一线,摸清底数找差距。在振安区三湾水库,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于兵不时与身边市生态环境局和振安区相关负责同志交流,详细询问水源地水质抽检情况,他叮嘱环保部门“要深刻认识生态环保的重要性,保护好饮用水源,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有丝毫松懈。”在九连城镇马沟村,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姜存彤仔细查看农村垃圾处理、面源污染防治情况,要求相关部门“要加大监管执法力度,守牢生态环境安全底线。”在生态环境领域监督工作座谈会上,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尚正春认真听取相关部门汇报,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并就工作中存在的难点堵点同与会人员深入交流探讨、剖析问题根源……这种“带着问题下去、拿着答案回来”的监督模式,让监督工作真正做到了走深走实。
在依法监督的同时,丹东市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生态效益向经济效益的转化,督促地方政府既要打好“生态牌”,又要算好“经济账”,坚定不移保护绿水青山这个“金饭碗”。丹东的海洋经济、林下经济、旅游经济和小浆果产业已逐渐发展为全市的支柱性产业,东港草莓、东港大米、东港梭子蟹、东港杂色蛤、宽甸石柱参等一大批具有丹东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品牌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据统计,仅“东港草莓”一项的品牌价值就已达到371.51亿元,生态农业让当地群众搭上了致富的“快车道”。
依法监督 环境质量稳定向好
现如今,翻开丹东生态成绩单,一组组数据令人鼓舞。
丹东空气、水环境质量连续多年排名全省第一;2024年上半年,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状况排名,丹东位列第17名,是北方城市唯一进入全国前30名的城市;先后获得“国家园林城市、中国十佳宜居城市、中国十大养老胜地、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城市、中国气候宜居市”等称号,尽显我市生态环境之美之优。
这些最直观民生答卷的成绩背后,是人大监督与政府治理效能的深度融合。在多年的生态环保工作中,市人大常委会把扎实推进中央和省级生态环保督察反馈意见整改作为工作重点,持续在监督方式上下功夫,采取“整改任务清单+可视化挂图作战+下沉式点位跟踪”全链条闭环监督模式,将整改任务细化为具体指标,对单销号,项目化、清单化、责任化推进整改工作落实落地。
在未来的生态环境保护之路上,市人大常委会将继续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依法履行环保监督职责,让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以法治力量倾情守护好一方山水。
记者:景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