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布日期:2025-8-14 9:19:03
- 消息来源:辽宁日报
大连瓦房店市得利寺镇有一座龙潭山,在公元5世纪,盘踞于此的辽东部族修筑了一座石砌山城,目前保留部分遗址,2013年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得利寺镇不仅修通了柏油马路,修复了古城的原始风貌,还将景区免费对外开放,在当地主导产业发展过程中,他们利用历史文化优势为得利寺大樱桃的销售破局……

侍弄樱桃园顺便照看山城
瓦房店市得利寺镇除了大樱桃外,还有一座公元5世纪建起来的山城,很有名气。
刘志武是得利寺山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看护员。他驾驶着汽车小心地躲过路上的一个坑。坐在后座的瓦房店市得利寺镇龙潭村党支部书记柯忠春叨咕了一句:“不平,这坑是村干部用沙土垫的,还是不平。等过了这个雨季,就马上重修。”
在刘志武看来,山城保护的事就是村里人自己的事。住在龙潭村的人,每天抬头都能看到龙潭山的主峰,进山侍弄樱桃园时,顺带着照看山城。
一下车,柯忠春就拉住得利寺镇的宣传委员徐胜男,向她反映进山的路口有一块大石头被人挪动了,影响车辆通行。刘志武解释:“村里的人不会到山上去拆古城墙取石头。山高不说,山下面到处是石头,没必要费那个劲儿,更何况那是上千年的城了。”
不过,在头些年,有人在一些村民家的院墙上看到古代山城才有的梭形石。刘志武脸上挂不住,挨家挨户地问,原来是村民在山脚下拣来的。他补充说:“都1500年了,城墙垮塌后,一些山石便滚落到山脚。不过,现在村里人不捡它了,因为那石头经过千年风吹雨淋,表面酥了,抹不住水泥。”
刘志武每次巡视山城时还帮着护林防火。龙潭村人均才20棵樱桃树,分布在山城周边,那可是村里人的主要收入来源,防火很重要。春秋季节,刘志武和村里的护林员整天在山上巡视,发现吸烟或者动火的人立即制止。
得利寺山城所在的龙潭山树高草深,经常会遇到蛇。“警醒着点儿就没事。蛇如果想攻击你得先收缩身体。它一动就会带动草叶发出声响。听到了声响,我们赶紧绕开就行。”他笑着说:“没事,哪里会一脚就踩在蛇身上的?另外蛇也很少到路上去。”他轻松地说。
跟其他景点不同,这里没有收费门楼,只在一个岔路口有一块指示牌。车在樱桃林里穿行,转过几个弯,路的右侧出现一块描金的石碑,这是由得利寺镇政府在2015年竖立的文物保护标志碑,碑后不远处还有一块石碑,上面雕有当地人写的获奖诗文,内容是描画得利寺山城风貌。
待到再一次停车,眼前便出现古城的城门,这是山城的东门,是那种记者特别熟悉的南北朝时期古辽东地区石砌山城的样貌:规整的面石由大到小,由下至上整齐叠缝砌筑,依着山势沿山脊向两侧山峰延展,气势逼人。
考古调查确认,得利寺山城始建于公元5世纪,古人充分利用了龙潭山南北山峰夹峙的地形特征,沿着山脊在山间修筑了呈不规则多边形的石城,占地30万平方米。东西两侧修建有城门,城门外还修有瓮城。这是辽南地区现今发现规模较大、保存较完整的古代山城。
得利寺山城控扼复州河以及辽东半岛通往东北腹地的交通要道,在隋唐时期陆续有史料提及。有研究认为,其为唐代积利城,如果此说得到考古验证,那么这里便是唐代安东都护府所辖42州之一的积利州所在地,是唐代辽南地区政治、经济、军事中心,唐初名将牛进达在唐太宗贞观二十一年(647年)曾经平定这里,建立功绩。
元末,这里为辽阳行省平章刘益驻地。明朝平定后,改名为得利嬴城,成为明初辽东卫驻地。


古城历史为樱桃品牌助力
据瓦房店市博物馆馆长姜宝宪介绍,2018年,大连市对古城进行过一次修复,考古工作者在山城采集到了3个石臼和3件铁门枢臼。
从得利寺山城东门经过一段缓坡,可见一水潭,是山城的蓄水池,当地人称为“龙潭”。龙潭久旱不涸,久雨不溢。特别是在冬季,冰面下面形成一片片团状的冰花,被称为“龙潭灵异”,是“复州八景”之一。
从东门出发沿山路抵达西门,这里保存有完整的瓮城。
山城中树木葱茏,林间野草茂密。龙潭山的半山腰还有一个山洞,洞口不大,洞内宽敞,可容纳20多人,人们传说那是当年的藏兵洞。
古老的得利寺山城,盘桓于龙潭山间的各种久远的传说,令记者惊讶不已。徐胜男说:“你没听说过可以理解,因为我们得利寺的水果太有名了,人们便忽略了这个山城。”
在上世纪90年代,得利寺以国光苹果闻名,优质的苹果畅销国际市场,本世纪以来,这里又以高品质大樱桃闻名全国。
徐胜男不是本地人,自打到得利寺镇工作以后,情不自禁地爱上了这里,唠起得利寺镇来滔滔不绝。她不停地介绍说:“我们这里正处在北纬39°的黄金纬度带上,这里出产的水果和蔬菜,都特别好吃。”“我们的大樱桃皮是脆的,咬进去果肉是软的,你在别的地方根本吃不到。”
得利寺镇是全国大樱桃成熟最早、结束最晚的地区,从每年12月份的无土栽培到来年二三月份的暖棚,到四五月份的冷棚,再到6月份的陆地樱桃,全年有8个月以上出产樱桃鲜果,全年樱桃产量在3万吨左右,年产值近20亿元,继“得利寺小国光”之后,这里又拥有了“得利寺大樱桃”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这也是樱桃领域国家“三大地理标志”产品中唯一镇域地理标志产品。
站在龙潭山上可以看到,环绕得利寺山城是连片的樱桃林,山下的村落分布着密密麻麻的樱桃种植大棚。
徐胜男说:“我们也遇到了困难,现在全国各地学习樱桃种植技术,市场供给多了就会带来销售问题,我们应该如何破局?”
近几年,借助得利寺独特地域文化,打造樱桃品牌的工作被提上日程。他们的着眼点在“得利嬴城”的“嬴”字上。记者查阅《明太祖实录》,里面记载:洪武四年(1371年)“遣断事官吴立往宣诏置辽东卫于得利嬴城。”在古汉语中,嬴通假赢。得利寺镇党委书记张弘笑了,他说:“赢同樱谐音,有美好祝福的寓意,我们要用历史文化来叫响大樱桃品牌。你看,千年山城下的大樱桃不光甜还有文化。”
关于得利寺山城的活化利用,当地早已完成了规划设计方案的编订,相关工程正在按计划稳步推进。看到本报关于城子山山城的调查报道,张弘非常感兴趣,准备抽时间前去调查学习。他说:“已有投资者在与我们密切接触,研究景区开发的具体事项。得利寺山城的复兴现在看正在等待一个最佳契机。”


山村形成自己的“小气候”
得利寺山城所在的龙潭山因为近海、邻河的原因,以其高出方圆百里的山势,形成了独特的小气候环境。
有云的天气里,山间总是有缕缕云雾挂在南北山峰的半山腰,如同为山间披上一身轻纱,给古老的山城带来一种梦幻般的景观效果,很美。
也是因为同样的原因,这里的降水量常年较周边地区略高。镇里干部在雨季也承担抗洪防汛任务。徐胜男留意过,同一场雨下来,龙潭山的降水量要比周边高出10%左右。这种独特的小气候条件是这里各种农副产品质量优良的重要原因。
龙潭山北峰东侧有两块单独突出的山岩拔地而起,似一对利剑直刺天穹,形状像牙齿,人们称为“大牙、二牙”,叫得时间长了,便成了“大丫、二丫”。关于这两块山岩还有一个传说,当年有两位姑娘站在山间眺望远方,盼望远行的母亲归来,久而久之两位少女化身成山岩。类似化身山岩盼亲归的传说在辽南地区有着不同的版本,反映了这里的亲情、慈爱、孝的文化传承。
刘志武介绍,“大丫、二丫”附近其实还有一条隐蔽的山路,只不过十分艰险,少有人走,山路旁留有一块巨石。人们传说唐朝名将薛礼征东时路过此地,粮草不足,他一筹莫展之际,坐在此石上休息。突然一阵风吹来,他突发灵感,想到一个阵法,便从小路攻入山城,获得大胜。“得利”之名也由此而来。
从得利寺山城经过“大丫、二丫”,翻过龙潭山北峰,就可以看到刘志武的家,也就是龙潭村,山沟里分布着420多户人家。
记者留意到,龙潭村村容治理方面已经形成“小气候”——在龙潭村走家串户许久,记者看到村道整洁、干净,路边没有垃圾。
龙潭村也曾经为垃圾围村所苦恼,他们曾试过摆放集中投放的垃圾箱,垃圾虽然集中了,结果垃圾箱又成了新的污染源。
柯忠春与村干部一起冥思苦想,终于想出了村里集中收集垃圾的办法,村里约定每周一、周四,各家各户将垃圾集中放到家门口,由村里雇人统一收集并运送到垃圾排放站。
垃圾统一处理每年村里得出资2万元,钱从哪里来?
原来,龙潭村单独建设了一栋樱桃大棚,由村委会专人管理。村干部在农忙时节义务献工,所获收入归村集体所有,一举解决了资金难题。
柯忠春说:“把得利寺山城建成风景区,我们还有很多这样的‘小气候’。”她拉着记者到村头,那里静静地流淌着一条小溪,名为龙潭河,是由龙潭山上的溪水汇流而成。“你看,我们的河水清澈,鸟儿、鱼儿也多,里面长的全是水草和芦苇。我们想建几道拦水坝,那不就又是一个新的宿营地,这风景你上哪儿找去?”柯忠春信心满满地说。
辽宁日报记者 郭平 文并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