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丹东
人文丹东
在方寸间雕刻时光
  • 发布日期:2025-8-8 9:33:24
  • 消息来源:丹东市融媒体中心

他是一位在手表模具岗位上坚守近50年的“时间雕刻师”。40余年来,他只为做好一件事儿:制出更好的模具,助力中国手表民族品牌的崛起。他就是武志荣,曾被授予首届轻工“大国工匠”称号,一位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杰出贡献的人。

1978年,21岁的武志荣来到辽宁手表厂跟着师傅学做手表模具。“做手表模具,差一‘缪’(0.001毫米)就是差千里。”师父的话像刻刀一样印在武志荣心里。在那个没有数控机床的年代,所有零件都靠手工打磨,一“缪”相当于头发丝的1%,是肉眼难以分辨的精度。为了练稳双手,他在工艺台前一站就是三四个小时,手持油石反复研磨模具型腔,直到指尖磨出老茧,仅凭手感就能判断0.005毫米的误差。

“那时候我就想踏踏实实学好技术,有一天也能干到‘八级工’。”当武志荣将第一个合格模具放在师父面前时,一向严苛的老技工第一次露出赞许的笑容:“你小子,是块干模具的料。”

20世纪80年代的辽宁手表厂,其产品“孔雀表”风靡全国。看着自己参与制作的模具生产出一枚枚精准运转的机芯,武志荣真切感受到“技术工人”四个字的分量。

1996年,表厂陷入半停产状态,曾经热闹的车间变得冷清,工友们纷纷转行谋生。1998年,武志荣因子女学费压力被迫离开,那两年,他在外面干过机械维修,却始终放不下手中的模具。

2000年,企业改制重组的消息传来,武志荣第一时间返厂。此时的辽宁手表厂已更名为辽宁孔雀表业,迎接他的不仅是新的厂名,更是从“按计划生产”到“追市场需求”的颠覆性转变。从未接触过的超薄机芯、全新的工艺要求,让这位资深技工仿佛回到了学徒时代。

“既然从头再来,那就把每一道工序都当作新课题。”武志荣带领6人攻关组,在工艺台前吃住了一周,查遍国内外相关资料,终于在第7天凌晨完成了8205型超薄机芯模具的试制。当第一枚机芯在测试台上精准运转时,车间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这不仅是表厂的新生,更是中国制表业向市场转型的重要一步。

在武志荣办公室的置物盒里,收藏着一枚特殊的擒纵叉零件,背面刻着“2018.5.18”——那是中国手表模具取得历史性突破的日子。

当时,孔雀表业承接了与国外某知名品牌的技术合作项目,要求用“擒纵叉一次成型模具”生产运动表机芯。这在国内被视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传统工艺需要十多道工序,而一次成型意味着将十多套工装浓缩在一套模具里,既能避免多次加工造成的累计误差,且加工的零件毛坯更容易达到图纸跟工艺要求。

“我是2016年退休返聘,2018年接了这个活儿,当时很多人都劝我,退休了就别冒这个险,弄不好把自己这么多年的名声都砸了。”武志荣说,“我没犹豫过,这口气儿我憋了很多年。”

1990年,武志荣作为厂里技术骨干被派往瑞士学习,在精密加工设备林立的车间里,他看到了中国模具与国际水平的差距,在心里暗下决心:总有一天,要让中国模具比肩国际。

白天调试模具,夜晚查阅资料,经过58天的反复试验,当第37版模具成功冲出完整的擒纵叉时,一向沉稳的武志荣红了眼眶。这项“国内首创”技术,将零件合格率从50%提升到100%,彻底解决了困扰行业多年的“废刀废件”难题。瑞士专家现场比对后,竖起大拇指连声赞叹:“这是钟表界的‘中国精度’!”

工具厂有两个宝:一个是老师傅的技术,一个是年轻人的闯劲。如今的武志荣,虽然退居二线却依然忙碌,他最看重的事,是把自己的“绝活”传给下一代。从1985年带第一个徒弟开始,武志荣共培养8名徒弟,带出60余名技术骨干。他的教学有个“三不原则”:不藏技术、不走过场、不姑息错误。

“现在的年轻人敢想敢干,我们老一辈要做的,就是帮他们把‘想法’磨成‘办法’。”如今,68岁的武志荣依然每天提早到岗,在晨光中擦拭那些陪伴他多年的老工具。当有人问他何时真正退休时,他指着车间里高速运转的数控设备说:“等这些‘铁家伙’都能读懂‘匠心’两个字的时候,我就放心了。”

记者:景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