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布日期:2025-7-3 9:20:11
- 消息来源:辽宁日报
建设口袋公园,服务“一老一小”幸福生活;更新背街小巷,打造百姓家门口的家巷客厅;更换老旧管网,增强城市安全韧性;守护历史文化遗存,延续城市文脉;老旧街区焕新,带动文商旅体融合发展……一个个惠民项目,一幕幕生动场景,记录着沈阳城市更新的足迹。
沈阳作为全国首批城市更新试点城市,秉持“高品质、精益心”,持续实施城市更新五大行动,努力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2024年,沈阳再次成为全国首批、东北唯一的城市更新行动城市,全面推动城市发展由增量建设转向存量更新。
城市更新,一头牵着民生福祉,一头系着城市发展。伴随着更新脚步的推进,沈阳越来越多的城市空间上演“变形记”,为居民和游客营造舒适的宜居环境和休闲场景。

家门口小巷咋改造?
微改精雕 家巷客厅重焕活力
阳光洒满色彩缤纷的小巷,玩跳房子游戏的孩子们留下雀跃身影,路上回荡着充满童真的欢声笑语。“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长征五号”系列运载火箭……6月29日,在沈阳市沈河区五里河街道文萃路57巷,翠塔社区居民王淑艳领着小孙子高一翔一边散步,一边读着科技成果,近距离触摸“科技之光”。
以前,这条“科普小巷”路面不平、人车混行、停车杂乱。“‘遛娃’都得去远处公园。”王淑艳回忆道。如今,更新后的小巷沿街近百米围墙建成了绿白相间的“科普展廊”,展廊上展示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金属研究所和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的科技成就,极具科技感和未来感。
“我最爱听卡通小机器人‘努努’讲解,能学到很多知识。”高一翔看完科普展廊,站在打卡墙前拍照。而最让奶奶王淑艳满意的是,小巷新开辟的“一米菜园”,能体验植物种植。“前不久,头茬果蔬丰收,还吃到了甜美的草莓。”王淑艳说。
“改造的不仅是一条小巷,更为居民打造了活动空间。”沈河区五里河街道翠塔社区党委书记张毅说,借助“科普小巷”,暑假社区将开设青少年科普课堂,让孩子们沉浸式感受科技魅力。
“更新设计时,和居民坐在一起唠方案。这样问需于民,改造效果才贴合生活所需。”沈阳市城管执法局背街小巷专班负责人刘泰峰说,近年来,沈阳对825条背街小巷进行微更新改造,并选取部分街路,挖掘历史脉络、人文风情,实施“一拆五改五提升”。今年还将更新100条背街小巷,体现儿童友好设计,让背街小巷成为儿童成长的“第三课堂”。
背街小巷重现活力,口袋公园则能感受到方寸之美。
每到放学时间,北三经街上童趣公园便喧闹起来,孩子在趣味廊架上攀爬,老人们悠闲散步、惬意聊天。“园内有安静的休憩区,还有儿童游乐区,老人和小孩都有活动空间。”附近居民张秀丽说。
像这样的口袋公园,沈阳已建成3098座。今年将植入全龄友好、体育文化等元素,再建设100座口袋公园。沈阳市城管执法局园林绿化处副处长杨锐说,口袋公园突出以服务“一老一小”为核心,让儿童游乐区和老人休闲区相邻但互不干扰,方便老人看护孩子,也创造交流机会。

老旧街区咋焕新?
古韵新风 城市文脉赓续绵延
“掌灯!”随着司仪的一声高呼,沈阳方城新推出的晨钟暮鼓文旅项目如约而至,让游客穿越时空沉浸式体验文化盛宴。
沈阳方城作为外地游客来沈阳游玩的首选之地,游客在此能沉浸式感受到2300年历史的古城文化底蕴。“老”是方城厚重的历史文脉,“旧”则是方城缺乏规划和设施配套不齐全的写照。
如何让方城焕新蝶变?
沈阳选择了“修旧如旧”更新理念:对保存较完整的历史风貌建筑进行保护性修缮,对主要街路沿线118栋建筑外立面及方城4个界面进行美化修缮,展现“方形城池、井字格局”的空间形态,既有“坊巷趟院、青砖灰瓦”的古朴建筑,又有流光溢彩、现代时尚的中街,让第一次来沈阳旅游的崔媛惊呼:“沈阳方城,又‘古’又‘潮’!”
“这里曲径通幽,非常出片。”崔媛与好友在月窗胡同打卡拍照,胡同内青砖景墙与假山亭榭构成中式园林,传统与现代碰撞。沈阳方城以胡同为纽带,串联汗王宫遗址、沈阳故宫、原点广场等30余处旅游景点,形成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寻迹游动线,让游客感受到方城古韵新风。
暮色降临,华灯初上,头条胡同里人声鼎沸、香味扑鼻。沈阳方城将体验式、场景化业态升级与方城独有的历史文旅元素相结合,重构经济业态,先后引进品牌首店54家,打造可逛、可感、可玩的“24小时消费新场景”。
出方城向西,一条百年老街也正迎来华丽蝶变。
阳光穿透枝叶,在中山路新修缮的巴洛克建筑立面上投下斑驳光影。旅拍爱好者陶磊走在熟悉又充满新鲜感的中山路上,聆听着两侧老建筑诉说着光阴的故事。

太原街—中山路上沉寂多年的欧式老建筑,如今搭起脚手架,工人正修复雕花窗棂,地下同步推进管网集约化改造。“这栋百年老建筑将改造成时尚的美食会客厅。”沈阳市和平区城市建设局城市更新专班现场负责人杨华介绍,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正在更新中,在“新”与“旧”融合之间,注重城市文脉传承和城市肌理延续。通过对历史建筑的维护,提升历史文化街区形象,并活化利用,升级商业业态,打造青年人喜闻乐见的娱乐场所。
沈阳市城乡建设局建设规划处处长徐宏涛介绍,沈阳以城市更新行动为契机,全面启动35个核心发展板块建设,建设市级夜经济街区18条,实施沈阳方城综合保护利用项目,优化中山路、老北市等历史文化街区空间布局,植入更多特色文化元素,推进历史文化街区更新利用。

闲置厂房咋利用?
功能转换 工业遗存破茧蝶变
纵横交错木桁架结构、纯白钢结构玻璃连廊、室内绿植郁郁葱葱、书架错落分布……每到周末,沈阳市民孙超都会到家附近的时代文仓城市书房度过阅读时光。
时代文仓城市书房原是始建于1950年的东贸库,是沈阳市现存建设年代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民用仓储建筑群。后来,随着城市空间不断发展,让原本热闹的仓库变得冷清闲置。
如何让藏身于老城中的东贸库与时代偕行?在城市更新中,是“大拆大建”,还是循古向新,让“老树发新芽”?
沈阳的答案是:摒弃“大拆大建”,引入“微改造”理念,力求还原仓库本色。
“通过保留和活化利用历史建筑,为周边的居民提供新的高品质公共空间。”大东区城市建设局城市更新部负责人范嘉容说,近年来,东贸库7栋历史建筑群通过修缮和改造,已转变为集书房、剧场、展览、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产业综合体。
东贸库修缮和改造中,下足了更新“绣花功夫”:保留原木桁架结构和承重梁,贴合原结构新建钢结构并加固承重梁,手工打磨外立面墙砖,使其露出原本红砖色,舍弃原仓库封闭顶棚,换成采光更好的玻璃顶和电动遮阳帘。
时代文仓城市书房除了具有多样化的阅读区,还设有文仓微剧场、精品咖啡馆等区域,满足广大读者阅读书籍、游览休闲、研学教育等多种不同层次的需求。
活态传承理念,融入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也悄然改变着附近居民生活——
“红烧鸡块、豆芽炒粉,再来份凉拌菜。”临近中午饭点,孙超来到今年开业的时代社区食堂就餐。“社区食堂和城市书房一样,都是由东贸库历史建筑改造而成的。”孙超说。
“通过活化利用东贸库历史建筑群,今年还将更新运营社区医疗中心和养老中心。”范嘉容介绍,未来将打造成集社区服务、医疗、养老、商业、娱乐休闲于一体的嵌入式全覆盖完整社区。
近年来,沈阳改造完成红梅文创园、中国工业博物馆等一批工业遗存活化项目,通过老工业片区的城市更新,实现老工业片区成为新地标的“逆生长”。
沈阳市城乡建设局表示:沈阳在项目建设上坚持存量优先,城市更新项目年度投资占比从2020年的42%增至2024年的70%,城市发展实现由增量建设到存量更新的转变。
今日沈阳,一幅“城市更新,生活向新”的幸福新图景正在徐徐铺展。

- 美不胜收!大美辽宁欢迎您
- 辽宁“时代楷模”:丹东市融媒体中心《铭记》工作部
- 首届“雪花鸭绿江杯”全国中老年羽毛球邀请赛在丹东开幕
- 【鸭绿江畔 丹东真好】振兴区:夏日雅集 沉浸式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 “丹东·凤凰山”号旅游专列首发 启程连接沈阳与丹东
- 丹东市中考顺利开考 各考点温情护航
- 辽宁:以文体旅融合之笔 绘就振兴发展新画卷
- 推动文体旅融合 打造“鸭绿江畔 丹东真好”城市新名片
- 丹东港大宗货物吞吐量跨越式增长
- 辽宁省第二批地名文化保护名录公布,丹东占俩!
- 鼓韵悠扬 文化共鸣 ——2025年“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丹东鼓乐展演精彩上演
- 鸭绿江畔 丹东真好 ——丹东精彩亮相2025辽宁省高品质文体旅融合发展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