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布日期:2024-4-7 20:58:21
- 消息来源:丹东市融媒体中心
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中共丹东市委宣传部策划、组织丹东广播电视台、抗美援朝纪念馆和社会力量,抢救性拍摄抗美援朝口述历史大型系列纪录片《铭记》,以“寻找最可爱的人”“讲述最可爱的人”“学习最可爱的人”为主线,重点采访参加抗美援朝的志愿军老战士和支前模范等,通过经历者的亲口讲述,帮助人们全面了解、永远铭记抗美援朝战争的艰辛历程和伟大胜利,弘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雄赳赳、气昂昂,向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继续奋勇前进。
第一百九十九集
周俊 余帼华:
从冰雪战火中一起走过的革命伉俪
周俊和余帼华都是江苏人,都是搞卫生医疗工作的,都走上了抗美援朝战场,又同在20军59师175团卫生队工作,在冰雪战火中救死扶伤。也许这就是缘分吧,战后二人结成革命伉俪,携手共度70多年风风雨雨。今天就请周俊和余帼华两位老英雄讲述他们的抗美援朝故事。
周俊,1930年12月生于江苏省泰兴县。14岁参军,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1950年11月11日,他作为20军59师后勤卫生处的医保干事,跟随部队从山东兖州来到东北,由辑安过江,在厚厚的积雪中昼伏夜行,直向长津湖地区挺进。
原20军59师后勤卫生处医保干事周俊
周俊:“这路上我们根本没下车,所以我们自己衣服都是很单薄的。这一路行军,我们都是晚上走。大雪天,所以这个高寒,再加上我们自己本身也是从江南来的,当时戴的这个大盖帽,我是搞了一个毛巾捂住了,所以这个耳朵还保护住了。
“那一次最困难的时候,有一个叫牙得岭,那个坡度很陡的啦。前面一个人上去,后面一个人顶在那个人屁股的位置,这样陡的翻过去的。这个牙得岭大概有2000多公尺高,不光是路陡,主要的还是下雪,也分不清东南西北,整个就是一片大雪,到处大雪封山的。不知道摔多少跤了,所以身上所有的东西都摔坏了的,摔瘪了的,都很厉害的,而且特别自己不小心,突然间滑下去就是万丈深渊。”
战斗打响,周俊和医疗队在新辟小车站,主要负责死鹰岭方向伤员的救治工作。
周俊:“第一批下来我印象很深,除了有这个伤员之外,还有两个美国俘虏。后来两天伤员不大多了,反而是冻伤多起来了。11月27号一直到12月2号六天六夜,在那个地方大家都在互相咬着不放,苦战了六天六夜。
“我们下来的伤员都是从死鹰岭这里下来的,后来因为弹尽粮绝,没有吃的,弹药也没有,部队就这样子,那么部队就冻伤了是吧。最后的时候我们大概有60多个人,我们177团的,在那个死鹰岭的高地上,所以就是60多个人,结果活下来的还有60多个人。”
死鹰岭阵地上剩下的这六十多名勇士又打退敌人8次冲锋,由于弹尽粮绝,加上天寒地冻,战士们的腿脚深埋在雪地里,冻伤无法行动。
周俊:“死鹰岭上面的这60多个人,整个的部队都撤走了,他们走不动,不能走,踩在雪地里面,下身都是雪都埋了的,实际上下身已经是同那个雪都凝固在一起了,拔不起来。后来这一部分人是我们师里面机关的人下去一个一个地把他们背回来。
“我们这个部队没有这个冻伤概念的,在这个江南现实里哪有冻伤啊?没有的没有的,冻伤这个名字也是那个时候才听到的,很厉害的。这个伤员冻了以后就是怎么样呢?伤员收下来的时候,也不能一下子让他上热炕。他不是有这个烧火的那个地方嘛,让他去那个地方慢慢慢慢地缓解一下,不然冻伤要更厉害了。
“冻的伤员下来,最厉害的,那个时候我们穿的那个皮鞋,穿那个解放鞋,也有穿那个翻毛皮鞋的,就穿这两种鞋。我记得一个穿那个翻毛皮鞋,皮鞋那不好搞,解放鞋、球鞋还可以剪掉,还可以把它剪下来的,那个皮鞋剪都剪不动,就算剥下来,连这个伤员的皮肤一遭都把它剥下来的,很厉害的。
“药也很困难,我们现在就是伤员一下来都要打破伤风、抗生素什么的,也都要打打消消炎,那个时候也没有。所以有的时候假如再感染了,就很容易再第二次遭罪。”
余帼华,1933年8月生于江苏省常熟市,1950年在上海参军,1951年2月参加抗美援朝。长津湖战役后,由于各师冻伤减员比较多,余帼华从20军的军部调到59师卫生队任卫生指导员。在护理过程中,战士们的勇敢和友爱精神让她深受感动。
原20军59师卫生队卫生指导员余帼华
余帼华:“我就是最感动的,看了这些战士,子弹在屁股打得那么深,要切开来,取出子弹来,他麻药针都不要打,你看看这样,他要让给人家。下来了有的子弹在这里,有的子弹在胸部,一个是打在肺里都飞出来,血水都喷出来了,哎呀,赶快止血,这样然后把子弹再拿出来,哎呀麻药都不肯用,我说是不是要给他用麻药嘛?他说不要,你不要给我用,哎哟,我熬得了。他说叫我手给他,把我的手捏住,牙齿咬紧。那个麻药要用在人家身上,比我还要重的人身上,哎哟,都不用。
“当时两个伤病员,确实当我们自己的亲兄弟一样的,他们都很谦让,真的,留着给更厉害的伤病员用,你说这种共产主义这个理念啊,他说:‘人家要比我更重要,我牺牲了都无所谓。’都是这样,所以我们这些战士都很勇敢,那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真是,都是宁可我先死,你不要死,都是这样很谦让。”
余帼华和战士们一起同甘共苦,甚至把仅有的一口吃的都要留给伤病员。
余帼华:“我们火车运出去,敌人用炸弹炸,都炸光了,粮食运不到前线,所以大家都没得吃,都让,有一口都要让人家吃,真的,那个感情真正不一样,所以我们就是愿意做这些事情。我是个卫生员的头头,那我还得先紧着人家,从来没想我自己要先。我肚子不饿啊?他们问我,你吃你吃,我们都是让的。有一口饭也是先给人家吃,不会拿到自己嘴巴里,所以我这个胃病就这样起来的。”
五次战役结束后,部队进驻元山。在朝鲜两年时间,危险始终伴随在他们左右。
周俊:“我那个时候就直接深入到175团的2营,就到那个阵地上去,就是面对面的对敌人的那个战壕里面去,去看看他们,去做做战壕的这个卫生工作。那个最厉害的其实就是打那个燃烧弹,那个制空权非常厉害的,他一俩个人看到就是扔。我们两个干事嘛,下部队回来的时候结果被看到了,敌人就给他扔了这个燃烧弹,一个被烧伤了,很厉害的。”
余帼华:“刚好在山沟里,准备休息一个晚上,队长叫我们休息。一看不对,他有军事觉察的,大家赶快准备打包。背包打起,背包赶快准备走,我们刚刚饭还没吃呢,怎么走?走走走,快,动作快,他一看,我们刚好背包打好,整个队伍把米都倒掉了。我们马上爬小山头,山头上爬到顶上,这边全部炸完。”
周俊和余帼华在战场上共同救治伤病员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1956年结为夫妻。70多年过去了,他们一直怀念那些牺牲在战场上的战友们,也念念不忘与志愿军鱼水情深的丹东人民。
周俊和余帼华于1956年结为革命伉俪
周俊:“就是整个的社会,我们这个新的时代对抗美援朝战争这个历史尊重,自己觉得好像感到欣慰的。但是对于我们个人来讲,也不过是一个幸存者而已,也没什么英雄不英雄的。我是一个幸存者,我在想,真正的英雄也是他们牺牲的战友,要让他们活在大家心中,这才对,不能忘记他们!这是一场立国之战,打了以后,你看看这个70多年和平从哪里来啊?”
余帼华:“要过鸭绿江的时候,一回丹东,哎呀,中国人民在我们来看是亲切呀。全市夹道欢迎,真的,欢迎的,每家人家都进去住啊,真的呀。百姓自己不舍得吃,那个时候也很困难的,水啊,馒头啊,窝窝头啊,都拿来给志愿军啊。
“我们一辈子不要忘了丹东人民,感谢丹东人民对我们志愿军的一片真心,这种是用什么样的东西,金钱买不到的,丹东人的心,真是跟我们连在一起啊!”
作者在浙江省人民医院采访了周俊、余帼华两位老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