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布日期:2025-3-10 10:24:23
- 消息来源:丹东市融媒体中心
一粒好种,千粒好粮。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粮食安全的关键。
3月7日,记者走进位于凤凰山脚下的丹东农业科学院,“中国玉米的摇篮”七个金色大字跃然眼前。丹东农业科学院始建于1948年,由1918年成立的凤凰城烟草试作场和1939年成立的安东省立劝农模范场合并而成。该院在作物育种、种质资源创新、农业科技服务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为丹东地区乃至全国农业现代化和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丹东农业科学院以玉米育种而享誉国内,其创制的“旅大红骨”玉米种质资源,是我国自主的两大骨干自交系类群之一。”农科院党委书记、院长王俊龙介绍,自主骨干种质资源破解玉米种业“卡脖子”难题,有效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该院培育的玉米杂交种“丹玉13号”于198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国推广面积最高年份曾达玉米种植总面积的六分之一,创造了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
丹东农科人没有躺在“功劳簿”上。近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丹东农业科学院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党建为引领,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全面振兴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坚持“开放办院”的思想理念,提出了“高举一面旗帜”即党的伟大旗帜、擦亮一张名片即“中国玉米的摇篮”、弘扬一种精神即“摇篮精神”、打造一个集群即“科研学科产业集群”的工作思路,打造出一批特别能战斗的攻关团队。
丹东农业科学院现有玉米、稻作、大豆、小浆果等10个研究所和科研管理、成果转化等8个管理部门。每一年,丹东农科人脚下踩着泥土,手里摸着庄稼,心头装着数据,如候鸟般往返丹东与海南育种基地。
玉米科研团队承担多项国家及省级课题,为丹东、辽宁乃至全国玉米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服务;植保科研团队承担农业部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抗性鉴定、农业部重点实验站建设任务,对接全国各科研院所合作药剂试验等项目;生物技术科研团队从事小浆果脱种苗快繁工作,承担省、市科技攻关及示范推广课题,是草莓省级科技特派团……种质选育是漫长的过程,往往经过8至10年甚至十数年,一代代丹东农科人把田间地头当作“最美的办公室”,用科研攻关的高度丈量着生命的厚度与创新的深度。
建院以来,丹东农科院共取得科研成果500余项,获奖成果219项,包括国家级奖励8项、省(部)级奖励94项、市(厅)级奖励117项。育成国家和省级审定的各类农作物新品种276个,累计推广面积24.85亿亩,增产粮食1339.7亿公斤,创社会经济效益1612.4亿元。旅9、丹340、E28、丹598、DH34、丹3140等数十个优良玉米自交系,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应用。
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活动全过程的重要一环。让种业“安装”上更多“中国芯”,打好种业翻身仗,丹东农科人倍感责任重大。该院与国内知名种业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同开展新品种研发、成果转化等工作,不断完善各类转化平台和制度体系。与中国农科院、辽宁省农科院、云南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大学和部门建立了良好科技合作关系,广泛开展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通过定点合作,针对全国各地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适应性育种……从2022年开始,丹东农科院已成功举办了三届农业科技成果展交会,全面展示了近年来在各学科领域取得的丰硕成果。3年来,该院成果转化力度不断加强,与中种集团、隆平高科等二十多家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科企合作关系。
丹东地区的草莓、蓝莓等小浆果享有盛誉,特别是99草莓闻名全国。近年来,该院组培的草莓脱毒种苗后代,以产量高、抗病性强等优点受到种植户欢迎。今年,丹东农科院计划拿出10万株99草莓改良型,在丹东地区进行免费送苗试种,充分发挥科技示范引领作用,由院技术人员全程指导,期待待为广大种植户带来更高经济效益。
情系一粒种,植好“中国芯”。今年是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决胜之年,丹东农业科学院将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加快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推动学术交流与发展、加强科技宣传与推广等方面积极作为,继续擦亮“中国玉米的摇篮”这张名片,为丹东、辽宁乃至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科研力量。
记者/李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