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布日期:2025-1-22 10:48:22
- 消息来源:丹东市融媒体中心
2024年以来,丹东市民宗局不断创新民族工作模式,积极搭建更广泛的交流平台,为民族工作带来新动能,为丹东的和谐稳定与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推进兴边富民行动落地见效
在对丹东市特色产业进行数次实地调研、论证评估和综合研判的基础上,市民宗局创新实施兴边富民特色产业发展工程,通过在全市范围内成立1个特色产业创新合作中心(东港市草莓研究院)、培育2个特色产业综合体(黑沟村金山湖度假区、宽甸青山沟)、建设3个特色产业园(大梨树村民族特色村寨、东港市玖玖农场、宽甸台沟村蓝莓产业基地)、发展4个特色产业(东港市草莓产业,振兴区蓝莓产业,宽甸燕红桃、大榛子产业),多角度、深层次、全方位做大做强丹东优势产业。
2024年以来,共向上争取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衔接补助资金6447万元,少数民族地区补助费及专项经费共计355.92万元,并将资源集中投放到特色产业、基础设施、民生福祉等工程上,实现项目运作模式从“撒芝麻”变为“大集中”。投入兴边富民资金实施特色产业、民族手工艺、“五个共同”长廊、民族医药、和美村寨等49个项目。年度累计发放民贸民品企业贷款贴息补助资金760万元,拉动贷款资金2.6亿元。
积极创建边境民族工作品牌
2024年初,市民宗局向国家民委建言献策,延伸“民营企业进边疆”活动触角,创新引进台商、侨商力量,让更多民企力量同边疆地区开展合作交流,助推边境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此项活动开创全国首例。开展“台商丹东边疆行”活动吸引30余位台商来丹考察,签署技术合作协议5个,达成意向投资项目3个,投资金额1.5亿元。开展“侨商进边疆”活动,吸引来自日本、阿联酋等多个国家的40余位侨商来丹参加活动,8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意向投资2.2亿元。该工作被国家民委网站、《中国民族报》《辽宁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
充分利用丹东作为G331、G228国道起点的公路优势,邀请国家民委文宣品牌“道中华”边疆行栏目进行丹东专场报道。由人民网、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国新闻网等国家主流媒体组成的采访团,来丹深入开展主题采访活动,借助网络媒体平台展示我市边疆地区兴边富民工作成果、推广推荐丹东优质文旅资源,各大主流媒体发布系列报道40余篇,全网相关报道浏览量达千万。
推动边境地区旅游提质增效
在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我市代表队圆满完成各项任务,收获1金1银3铜5个奖项,其中大型综合类表演节目《龙腾鼓乐》蝉联表演项目金奖。创新工作方法,借助丹东旅游宝典和代表丹东少数民族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品等宣传品,在赛事期间开展丹东旅游宣传推介,用文旅流量让丹东民族风采走出去,用民族特色将更多游客引进来,提升我市旅游品牌影响力。
积极承办国家和省市相关活动,提升丹东知名度和影响力。2024年先后承办了辽宁省第二届轮滑节暨丹东市民族体育健身节活动、全省边境地区民族足球课堂公益活动、辽宁省民族文化精品节目展演、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现场会、国家民委“送医下基层”等多项活动。相关活动在央视体育频道、中国民族报、中华网、澎湃新闻、辽宁日报、东北新闻网、北斗融媒等国内多家主流媒体报道。
联合文旅、商务、教育、卫健等部门,举办“中华益动行”社区体育公益服务项目(丹东站)暨“民族文化体育健身边疆行”嘉年华活动。先后开展新春登高节、丹东冬泳节、“二月二龙抬头”非遗展示展演、丹东第5届辣白菜节、“丹东2024文化与自然遗产日”、第39届朝鲜族民俗游园会等活动,以“文旅体+民族团结”的发展理念,搭建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广泛平台,以民族活动拉动城市消费,打造丹东文体旅事业发展的新增长点,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下一步,丹东市民宗局将按照“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实践活动部署,不断总结经验,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有力的措施,奋力开创民族工作新局面,为丹东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记者:包芙蓉